书城医学伤寒三字经
21197700000010

第10章 辨阳明病禁下证治

阳明病腑证,邪热阻结中焦肠胃,腹满硬痛不大便的,通腑攻下为其主要治法。但是,如果腹胀痛不甚,而硬满仅限于心下、胸中,或兼呕吐上逆的,是邪热结于胸胃上焦,病位、病势偏上,其腹实未成,不可用承气汤攻下,以防违反自然趋势。病势在上焦胸胃的,若误用攻下之法,必会损伤胃气而出现下利之变。

病邪在经,或表邪未解,邪未入腑的,当先解表,使邪从外解,如误犯攻下,必将外邪引陷于里。

阳明病胃热亢盛,热则消谷善饥,因而此病大多饮食如故,渴饮善饥。如果阳明病出现不欲饮食,或大便初硬后溏,多属胃中虚冷无火,食物难以蒸化,忌用承气汤攻下,否则,胃气更虚,阴寒更甚,脾胃衰败而出现呃逆不止。

阳明病如果脉象微细涩滞的,多为营血衰少,津液内竭,病为里虚,也不可攻下,若误下即犯虚虚之戒。《伤寒论》中虽然也有阳明三急下证和少阴三急下证,以大承气汤救治邪热灼津、阴津欲竭之例。其最终目的也只能是清热泻火以急下存阴,而不能生阴,必须明此。

笔者以为,对于阳明病里虚津液亏甚合并腑实热结的正虚邪实之证,假若非攻下不可,也可斟情考虑选用《温病条辨》的增液承气汤或新加黄龙汤等方。

阳明病燥屎阻结肠道日久,若用大承气汤攻下时,必须辨其有无矢气。若有矢气的为燥屎阻结,腑热成实,方可与大承气汤以攻下;若无矢气,为肠道没有燥粪,乃腑气不通,即今之肠梗阻之类,一般不可妄攻。误用攻下,轻则枉伤胃气,引起腹部胀满,不能饮食,重则出现逆变危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