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五龙争霸
21181900000021

第21章 图霸业夏辽再争锋 熄烽火宋夏签和约(2)

中军炮响,浩翰沙海起春雷。四面锣鸣,巍峨贺兰飞霹雳。旗幡摆动,浑如五色祥云。剑戟林立,却似三冬冰笋。迷空杀气罩大漠,遍地征云笼晴空。勇士马上齐争先,虎将鞍鞒持利刃。

夏兵正在惊愕,辽营四面令旗舞处,刚才被元昊撕开了口子的月牙阵,立刻化做龙虎八卦阵,阵口关闭,无数辽兵从四面八方涌来。元昊率军拼死杀开一条血路,正欲从阵左逃走,忽听左面一声炮响,赵王萧友率后军杀来。元昊急率军从阵右侧杀出,右面一声炮响,辽国天齐王重元率军从右侧杀来。夏军真是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元昊东冲西突,可怎么也杀不出阵来。正在危机时刻,只见辽阵东北角上一阵骚乱,原来是张元率领嵬名亮、梁乙埋、窦惟吉,张陟等将领从生门杀入,二军合兵一处,向辽军阵地发起猛烈进攻,欲扭转败局。这时附马萧胡覩又率大军铺天盖地杀来。夏军死战力竭,渐渐不支,正在危急时刻,忽见西北方向黑浪滚滚,日月失色,电闪雷鸣。张元仰观天象,见日边有两个弓圈,知道天不亡夏,故遣风雷相助,便披发仗剑,口中念动咒语,突然狂风大作,飞尘蔽日,天昏地暗,此风乃唤“沙尘暴”,怎见得,有诗为证:

刮地狂风如雷吼,穿林伐木石乱走。

旋起黑雾三千丈,飞来黄沙十万斗。

空中飞鸟尽覆翻,山里狼虫惊回首。

日月无光妖气荡,乾坤黑暗鬼神愁。

势翻渤海,响振坤轴。碰击巨石,陨瓦擗屋。襄百仞之陵谷,鼓千尺之浪头。吞泥沙于一隅,撞崩崖于深沟。滚滚黄尘摧天地,腾腾沙暴蟒龙奔。

辽国人非常迷信,平时信神信鬼,飓风一吹,以为是天神震怒,兵将皆心惊肉跳,顿时军中大乱。夏军长年生活在沙漠地区,已经习惯了这种风沙乍起的天气,元昊立刻命夏兵反攻,诸将大呼曰:“大夏的勇士们,天遣黄龙来助我军,用辽狗的鲜血喂嗜我们锋利的战刀,杀!杀!杀!”一时夏军杀声震天。兵呐喊,天崩地裂;将用命,翻江倒海。三军踊跃纵征鞍,马踏人身溅热血。着刀军连声叫苦,伤枪将铠甲难驮。兵法战阵俱无用,马死人亡遍地拖。萧惠军败,自相践踏而死者不可胜计。元昊乘胜向驻扎在德胜寺南壁的辽军主力发起进攻,辽军大败。元昊俘虏辽国大臣数十人,驸马萧胡覩被活捉,辽兴宗狼狈逃脱,出征夏国时随身携带的器服车骑全部成了元昊的战利品。辽兴宗本人只身与数十骑勉强逃脱,差点成为这位妹夫的阶下囚。辽兴宗败后,怆惶逃命,其身边有个戏子名叫罗衣轻,生死关头还挺幽默,趁着辽兴宗驻马喘息时,刻意搞笑道:“陛下您看看鼻子还在吗?”在过去夏辽之间发生的战争中,夏人总爱把被俘的辽人鼻子割掉再放归,罗衣轻以此为笑乐,想逗辽兴宗开心。辽兴宗此时刚捡得一命,听罗衣轻如此说,怒上心头,叱命左右道:“把罗衣轻宰了。”

战败后,辽兴宗害怕宋朝人知道耻笑,还在幽州等地大贴告示,夸耀大败西夏,元昊服软纳贡,但宋朝边地探子不少,早已洞悉实情。

却说元昊在反败为胜的情况下,欲兴大兵剿平辽国。张元劝道:“切不可造次,若辽宋联手攻夏,夏国休矣。”元昊斟酌再三,觉得张元言之有理,便遣使同辽讲和。为了表示讲和的诚意,对俘获的辽国驸马萧胡覩破例免“劓鼻”之刑。不久,在辽兴宗的请求下,将萧胡覩放回辽国,对于辽军战俘,元昊将一部分用于交换被扣留的夏国使臣,另一部分献给宋朝,显示西夏对辽作战的胜利。宋仁宗只接受元昊上表,拒绝接受所献辽俘。

庆历四年(公元1044年)12月,宋朝派尚书、礼部员外郎张子奭为册礼使,东头供奉官张士元为副使,前往西夏册封元昊为夏国主,赐“夏国主印”,至此,完成了宋夏和约的全过程。

基本条款是:

(一)夏主对宋称臣,奉正朔(遵循宋朝所颁历法)。

(二)宋帝册封元昊为夏国主,并承认西夏现有领土。

(三)宋岁赐夏银七万二千两,锦帛十五万三千匹,茶三万斤。

(四)置榷场于保安军(今陕西志丹县)及高平寨(宋属镇戎军,在今宁夏固原),但不通青盐(即西夏青盐不得远销宋境)。

(五)双方以前所俘军民各不归还,今后如有边人逃亡,不得越界追逐。

(六)两国边境划中为界,界内停筑城堡。

却说国相张元由于在宋辽战争中强支病体,亲自指挥作战,积劳过度,回去后病情加重,卧床不起。元昊亲自为其煎药,但无奈病入膏肓,油干灯枯。1044年12月20日,贴身侍从把夏宋最后签定的和约拿到他面前时,处于弥留之际的张元忽然睁开双目,快速地浏览了一遍和约,口吐鲜血而死。后人有诗叹张元曰:

三韬九略枉自多,搅得天下动干戈。

科场黜落背宋主,锦囊妙计兴夏国。

神算犹如孔明相,运筹好比汉萧何。

沥血恰似申公豹,呕心全为助纣虐。

元昊虽然“臣服”宋朝,在国中仍旧自称皇帝,国相张元病死后,再也无人替他出远谋筹国策了。已有10余万平方公里疆土的西夏,同北宋、辽国完全可以鼎足而立。昔日雄才大略的元昊,便开始追逐人生的享乐,不顾国内经济凋弊,开始大兴土木,四处修建华丽的宫殿。

元昊先任命吴昊为国相,嵬名亮为副相,不久,又进行改组,任没藏讹庞为国相,日夜督建行宫。

没藏讹庞是野利遇乞之妻没藏氏的哥哥,野利遇乞被杀后,其妻没藏氏逃到三香寺尼姑庵中为尼,后被元昊发现,见其貌美,便将她接回宫中与之私通,被皇后野利氏发现,元昊又带没藏氏搬到兴庆府的戒坛寺中。元昊经常带她出猎,公元1047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年)2月6日,没藏氏于出猎途中生下一子,因其驻地营帐安扎在两岔河边,故取名为宁令谅祚。“宁令”为党项语欢喜之意。“谅祚”为“两岔”之谐音,毅宗谅祚之名盖源于此。

谅祚出生后,寄养于没藏讹庞家中,没藏讹庞也因其妹没藏氏得宠,被元昊提拔为国相。在谅祚出生之前,元昊已立宁令哥为皇太子。宁令哥为皇后野利氏所生,其相貌酷似元昊,元昊对他十分宠爱,立为太子后更是有恃无恐,娇惯放纵。宁令哥逐渐长大成人,元昊本打算为他娶党项大族没移皆山之女为妻,但元昊见她貌美,自纳为妃,称为“新皇后”。宁令哥之母野利氏,因失宠口出怨言,被元昊废掉,打入冷宫。元昊在天都山(宁夏海原县西北)修造雄伟壮丽的行宫,带着没移氏在那里吃喝玩乐,在兴庆府建避暑宫,长达数里,又在贺兰山东侧造离宫,里面亭台楼阁高十余丈,整日与诸妃宴游其中,一切军国大事皆委于国相没藏讹庞办理。没藏讹庞见元昊迷恋酒色,怠于政事,乐于游宴,便与其妹没藏氏密谋策划,想除掉宁令哥,立谅祚为太子。他们深知太子宁令哥对元昊有废母夺妻之恨,便从中挑唆宁令哥去刺杀元昊。他的如意算盘是,如果宁令哥刺杀元昊未遂,元昊必然要杀宁令哥,如果刺杀得手,便以弑君之罪捕杀宁令哥。不管哪种结果,宁令哥都能被除掉。然后再议立谅祚为太子,则成为既合理又合法的事了。

有一天,没藏讹庞找来宁令哥,试探着用话激他道:“汝母被废,妻被夺,太子位可长久乎?”。宁令哥被激性起,大骂元昊道:“这个老贼总有一天要死!”

没藏讹庞挑唆说:“虽人老必死无疑,只是他死之前,太子和汝母恐早没命了。”

宁令哥恶狠狠地说,“他敢动我母子,我饶不了他!”

没藏讹庞连忙说:“国主荒淫无道,众臣怨恨不已,都想拥戴太子及早登基!”

宁令哥信以为真,与没藏讹庞商议正月十五去贺兰山离宫行刺元昊。他暗中联络野利族人浪烈,等候行刺时机的到来。 公元1048年(夏天授礼法延祚十一年)正月十五日,正值元宵佳节,元昊与诸妃饮酒作乐。深夜,元昊刚与数位美女肉搏完毕,一身香汗未褪,兀自捧金杯痛饮。忽然一股寒风扑面,元昊下意识一闪,一柄大刀迎面直下,鼻子被削掉了。元昊酒被吓醒,惊出一身冷汗,满殿乱跑,囔囔着大叫“抓贼!抓贼!”这位西夏王数年间割掉无数辽国人宋朝人的鼻子,没想到有一天自己的鼻子也被人割去,“主刀人”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宁令哥。

宁令哥年轻鲁莽,看见父王满脸流血,又喊又叫,心里发慌,扔下刀就跑出后宫,奔入国相没藏讹庞家中躲藏。没藏讹庞以弑君之罪捕获宁令哥及其母野利氏,一同处死。

元昊鼻子被削,又气又恼,因流血过多,第二天便与世长辞,时年44岁,谥号曰武烈皇帝,庙号景宗,墓号泰陵。后人有诗赞之:

攻城拓土世无双,吞疆四海自称王。

千里决胜掌上断,百万甲兵腹中藏。

掠民荡庐胆似罴,鸠母杀子心如狼。

江河不老东逝去,青山依旧笑夕阳。

宋朝闻元昊被刺,群臣议论纷纷,宋仁宗命边防加强备战,静观待变。不久又报夏国使臣捧书至,请求册封年仅一岁多的谅祚为新主。宋仁宗召集群臣商议对策,枢密副使夏竦出班奏道:“贼酋元昊被刺,夏逆群龙无首,我朝可发大兵,荡平西夏,以雪好水川、定川寨兵败之耻。”范仲淹出班奏道:“不可。夏主元昊虽亡,新主谅祚继位,后党没藏氏集团执掌朝政,国基未损。我军若长途奔袭西夏,粮草未备,供给艰难,不察地理,不谙民情,若敌人沿途袭扰,断我粮道,胜算几何?莫若册封谅祚为夏国主,再续旧好,免干戈,熄烽火,则国之幸甚,民之幸甚。”宋仁宗点头道:“此言正合吾意。”便降诏册封谅祚为夏国主,又下诏擢升范仲淹为副宰相,令其负责推行新政。但新政推行了不到一年,宋仁宗又出尔反尔地下诏废除新政,撤消范仲淹的军政职务,贬到河南邓州做知州,后又调任颖州。1052年6月,范仲淹病死在赴任的路上,享年64岁。后人有诗赞曰:

范公音容何处寻,一腔碧血化长虹。

三秦大地埋忠骨,五岳高树墓志铭。

清涧城开鄜延路,渔家傲唱戍国心。

军中一范破敌胆,羌汉相和无掠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