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56

第56章 《伤寒杂病论》方(55)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是指脑部有明显的病理形态和病理生理改变,如变形、感染、创伤、肿瘤等引起的精神障碍。

【导读】根据颅脑外伤引起的精神障碍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可选用小陷胸汤;又因痰热比较重,故与滚痰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郑某,男,32岁。2年前因车祸导致颅脑外伤,经住院治疗3个月,外伤痊愈,可精神障碍症状改善不明显,出院后曾多次服用中西药,也没有取得预期治疗目的,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障碍,言语不利,性格粗暴固执,全身疼痛如针刺,头昏,头痛,失眠,急躁易怒,口苦,舌质暗红瘀紫,苔黄厚腻,脉沉涩。辨为痰热瘀血证,治当清热化痰、调理心肝。给予小陷胸汤、滚痰丸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黄连3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牡丹皮12g,桂枝12g,桃仁12g,白芍12g,茯苓12g,大黄12g,黄芩12g,礞石10g,沉香5g,水蛭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痛、头昏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未再出现全身疼痛,口苦除,以前方6剂。四诊:性格粗暴略有改善,未再出现急躁易怒,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均有改善,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适当加减变化治疗12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巩固治疗半年。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苦、苔黄辨为郁热,再根据全身疼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因头昏、苔黄厚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痰热瘀血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通经散瘀;以滚痰丸荡涤顽痰;加水蛭破血逐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又称格林-巴利综合征)是以周围神经和神经根的脱髓鞘及小血管周围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炎性反应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根据临床表现分为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导读】根据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卫气虚,故与黄芪桂枝五物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阴伤,故又与失笑散和生脉散合方治之。

孔某,女,62岁。在3年前发现下肢无力,软弱不能行走,在洛阳某市级医院风湿科住院2周,病情略有好转,但经治疗2周后诸症又如前,再用西药治疗则无明显效果。之后到省级某医院3次住院治疗,仍未取得明显治疗效果,近因下肢软弱不能行走而前来诊治。刻诊:全身无力,腰酸腿软,不能行走,心悸,胸闷,语言低弱,神疲倦怠,头晕目眩,偶尔肢痛如针刺,肢体困重,舌质暗红瘀紫,苔黄厚腻,脉沉涩。辨为心肾亏虚、痰热瘀阻证,治当补益心肾、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给予小陷胸汤、生脉散、黄芪桂枝五物汤与失笑散合方:人参6g,麦门冬6g,五味子10g,黄芪10g,白芍10g,桂枝10g,生姜18g,大枣12枚,黄连3g,半夏12g,全栝楼30g,五灵脂12g,蒲黄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晕目眩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腰酸腿软略有好转,但仍不能自主行走,以前方6剂。四诊:自觉全身较前有力,以前方6剂。五诊:苔黄厚腻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并根据病情变化而酌情加减治疗120余剂,能自主行走。为了巩固疗效,将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1年余。随访1年,病情稳定,未再加重。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胸闷辨为心气虚,再根据腰酸腿软、不能行走辨为肾气虚,因肢体困重、苔黄厚腻辨为湿热,又因肢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辨为瘀,以此辨为心肾亏虚、痰热瘀阻证。方以生脉散益气养阴;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温阳、养血通脉;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粒细胞缺乏症

白细胞减少症是指外周血白细胞绝对计数持续低于4.0×109/L;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成人低于2.0×109/L,儿童低于1.8×109/L,或10岁以下儿童低于1.5×109/L,称为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低于0.5×109/L,称为粒细胞缺乏症。

【导读】根据粒细胞缺乏症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血两虚,故与四物汤和当归补血汤合方治之。

郜某,男,57岁。有2年粒细胞缺乏症病史,服用中西药治疗,可效果不理想,近因朋友介绍而前来诊治。刻诊:心悸,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腹胀,肢体困重,失眠多梦,健忘,胸脘痞闷,舌质暗,苔黄厚腻,脉沉细滑。辨为心脾血虚、痰热蕴结证,治以补益心脾、清热化痰。给予小陷胸汤、四物汤与当归补血汤合方加味:当归15g,熟地黄15g,白芍15g,川芎15g,黄连3g,半夏12g,全栝楼30g,黄芪30g,阿胶(烊化、冲服)10g,酸枣仁(一半煎,一半研末冲服)45g,陈皮15g,人参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胀减轻,以前方减陈皮为10g,6剂。三诊:失眠好转,以前方减酸枣仁为30g,6剂。四诊:肢体困重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心悸止,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较前均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8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头晕目眩辨为心血虚,再根据腹胀、面色苍白辨为脾血虚,因肢体沉重、苔黄厚腻辨为痰热,又因脉沉细滑辨为血虚夹痰热,以此辨为心脾血虚、痰热蕴结证。方以四物汤补血养血;以当归补血汤补气生血;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加阿胶补血养心,酸枣仁养心安神,人参大补元气、化生阴津,陈皮理气和胃。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垂体瘤

垂体瘤是指垂体增生和凋亡之间平衡失控,肿瘤基因被激活,抑肿瘤基因被抑制,以及生长因子参与等多种因素,使垂体过度增殖又不能启动凋亡信号而渐渐发展为垂体瘤。本病是临床中比较常见的颅内良性肿瘤。

【导读】根据垂体瘤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郁,故与四逆散合方;更因瘀血比较重,故又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治之。

苗某,女,29岁。在2006年3月经检查,被诊断为垂体瘤,手术治疗半年后病症又复发,现欲从中医诊治。刻诊:闭经2年,月经因用西药而至,停药则闭,乳汁自溢,时有头痛如针刺,形体肥胖,肢体困重,急躁易怒,情绪低落,偶有头晕目眩,毛发稀少,口渴不欲多饮,舌质暗红瘀紫,苔黄厚腻,脉沉涩。辨为痰郁瘀热证,治当清热化痰、行气化瘀。给予小陷胸汤、四逆散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加味:黄连3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水蛭6g,虻虫3g,当归15g,胆南星15g,浙贝母12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苔黄厚腻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苔黄腻消退,未再出现头痛,以前方减胆南星为10g,6剂。四诊:月经仍未至,以前方加水蛭为10g,6剂。五诊:月经至,且量少色暗,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因病症变化适当加减用药治疗100余剂,诸症基本解除,月经能按期而至,且量少。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8个月,停药3个月,经检查已怀孕1个月。随访1年,男婴出生,母子身体状况良好。

【用方提示】根据肢体困重、形体肥胖辨为痰湿,再根据急躁易怒、情绪低落辨为肝郁,因头痛如针刺、舌质暗红瘀紫辨为瘀血,又因口渴不欲多饮、苔黄厚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痰郁瘀热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四逆散疏肝解郁;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胆南星、浙贝母清热涤痰,通络开窍。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分为原发性、继发性、三发性和假性。原发性是由于甲状旁腺本身病变(肿瘤或增生)引起的甲状旁腺激素合成与分泌过多,通过骨与肾的作用,导致血钙增高和血磷降低。

【导读】根据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香砂六君子汤合方治之。

姬某,女,45岁。有6年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可治疗效果不理想,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颈前结节性肿块,腹胀,嗳气,恶心,肢体困重,倦怠乏力,四肢软弱,因活动加重,肌肉萎缩,大便不爽,舌质淡,苔黄厚腻,脉沉弱。辨为脾胃气虚、痰热阻结证,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化痰。给予小陷胸汤与香砂六君子汤合方:红参10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6g,陈皮5g,木香5g,砂仁5g,半夏12g,黄连3g,全栝楼30g,牡蛎30g,昆布20g,苍术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腹胀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嗳气、恶心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调畅,以前方6剂。五诊:四肢软弱、倦怠乏力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颈前结节性肿块较前缩小,舌苔趋于正常,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40余剂,颈前结节性肿块较前缩减且仍有,其余诸症基本解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次,治疗3个月。随访1年,病情稳定,未有不适。

【用方提示】根据腹胀、嗳气辨为脾虚不运、胃虚不降,再根据倦怠乏力、脉沉弱辨为气虚,因肢体困重、苔黄厚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脾胃气虚、痰热蕴结证。方以香砂六君子汤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加牡蛎、昆布软坚散结消肿,苍术芳香醒脾化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毛囊炎

毛囊炎是指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的毛囊化脓性或非化脓性炎症。疖是指急性化脓性毛囊及毛囊周围的炎症。痈是指多个相邻的毛囊及毛囊周围相融合的炎症。

【导读】根据项部毛囊炎的病症表现特点辨为痰热蕴结,治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又因郁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栀子豉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治之。

耿某,男,22岁。有多年项部毛囊炎病史,服用中西药,以及肌内注射或静脉滴注用药,可未能达到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丘疹性脓疮,痛如针刺,肢体困重,大便干结,嗜睡,舌质暗红边略有瘀紫,苔黄腻,脉沉涩。辨为痰热瘀血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给予小陷胸汤、栀子豉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加味:黄连6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栀子14g,淡豆豉10g,当归12g,水蛭6g,虻虫3g,胆南星12g,赤芍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丘疹样脓疮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疼痛止,以前方6剂。四诊:肢体困重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消除,以前方6剂。为了防止病症复发,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丘疹性脓疮、苔黄腻辨为痰热,再根据痛如针刺、舌质暗红边略有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因肢体困重、嗜睡辨为痰湿阻滞,以此辨为痰热瘀血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散结;以栀子豉汤透解郁热;以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胆南星清热化痰,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玫瑰糠疹

玫瑰糠疹是指以玫瑰色斑片,附有糠状鳞屑为特征的一种炎症性自限性皮肤病。多发于青年人或中年人,以春秋季多见。

【导读】根据玫瑰糠疹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又因病变证机有虚热伏结,故与青蒿鳖甲汤合方治之。

梁某,女,44岁。2年前上肢出现玫瑰色红斑,细薄鳞屑,轻度瘙痒,经检查,诊断为玫瑰糠疹,经中西药治疗,病情反反复复,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玫瑰红斑呈对称性分布,斑片中间有细碎的鳞屑,瘙痒,心胸烦热,口苦,肢体烦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沉滑。辨为郁热痰湿证,治当清热解毒、燥湿化痰。给予小陷胸汤与青蒿鳖甲汤合方加味:青蒿6g,鳖甲15g,生地黄12g,牡丹皮9g,知母6g,黄连3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胆南星12g,牛蒡子12g,蝉蜕12g,生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程度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瘙痒次数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心胸烦热止,以前方6剂。五诊:口苦解除,瘙痒止,以前方6剂。六诊:玫瑰红色斑片变淡,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心胸烦热、口苦辨为郁热,再根据肢体烦重、脉沉滑辨为痰湿,因苔黄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郁热痰湿证。方以青蒿鳖甲汤清透郁热、凉血养阴;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加胆南星清热化痰,牛蒡子、蝉蜕辛散透热止痒,生甘草清热益气并调和诸药。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