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55

第55章 《伤寒杂病论》方(54)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剧烈、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口干欲饮水、舌质红、苔黄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寒毒夹热证。方以小青龙汤温肺散寒、宣降止逆;以紫参汤、白虎汤清泻郁热,兼益肺气。

血管性水肿

血管性水肿(又称巨大荨麻疹、获得性血管性水肿)是指发生于皮下疏松组织或黏膜的局限性水肿。

【导读】根据血管性水肿的病变证机是肺卫寒郁,治以小青龙汤温肺宣卫散寒;又因病变证机有水气,故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治之。

谢某,男,39岁。2年前眼睑、耳垂出现肿胀、色泽淡红、轻度瘙痒等,经某省级医院检查,诊断为血管性水肿,近因病症复发前来诊治。刻诊:眼睑、耳垂水肿,边界不清,瘙痒,声音嘶哑,咳嗽,发热恶寒,口淡不渴,舌质淡,苔薄白,脉浮。辨为肺卫寒郁水气证,治当温肺散寒、宣散水气。给予小青龙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加味:麻黄10g,白芍10g,细辛10g,干姜10g,桂枝10g,五味子12g,半夏12g,葶苈子10g,大枣12枚,茯苓15g,薏苡仁24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水肿减轻,以前方加茯苓为24g,6剂。三诊:咳嗽及瘙痒止,以前方6剂。四诊:声音嘶哑好转,水肿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12剂。随访1年,水肿未再发作。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发热恶寒辨为肺卫不宣,再根据眼睑、耳垂水肿辨为肺不宣发、水气郁滞,因口淡不渴、苔薄白辨为寒水相结,以此辨为肺卫寒郁水气证。方以小青龙汤宣肺降逆、通调水道;以葶苈大枣泻肺汤降肺行水;加茯苓、薏苡仁健脾利水消肿。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支气管哮喘

【导读】根据用药“十八反”理论,半夏与附子为相反。笔者在临床中用之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还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所以运用半夏配附子辨治病症重在审明病变证机,以法选用。

童某,男,68岁。有多年慢性支气管炎病史,近4年来又出现哮喘,虽多次服用中西药,可病情未能达到有效控制。近因哮喘发作前来诊治。刻诊:哮喘,咽中浊气堵塞,呼吸不利,因寒加重,夜间小便5次且量多,舌质淡,苔白略腻,脉沉。辨为寒饮郁肺、郁遏阳气证,治当宣肺散寒,温通阳气、降泄浊气。以小青龙汤加附子:麻黄10g,桂枝10g,细辛10g,姜半夏12g,干姜10g,白芍10g,五味子12g,附子5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咽中堵塞减轻,哮喘略有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咽中堵塞解除,仍有哮喘且较前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呼吸不利好转,夜间小便减为3次,以前方6剂。五诊:咽中浊气堵塞基本解除,又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汤剂变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以巩固疗效。随访1年,病情稳定,未再发作,似有发作,即服用前方6剂给予控制。

【用方提示】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记载小青龙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再根据病症表现为哮喘,咽中浊气堵塞,因寒加重,颇似“若噎者”,以此而选用小青龙汤,又因病症表现中哮喘比较重,所以仍用麻黄宣发肺气、降逆平喘;桂枝温肺化饮;半夏降肺温肺,化饮止咳,燥湿醒脾,断绝饮生之源;干姜温肺散寒、温阳化饮;细辛温阳化饮,助半夏、干姜温肺化饮;五味子收敛肺气,并制温热药散寒化饮而不损伤阴津;白芍补血敛阴,既能滋荣营气,又能利饮利水;附子辛散温通阳气,驱散浊气;炙甘草既能补中荣汗源,又能培土生金和肺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鼻窦炎

鼻窦炎指一个或多个鼻窦发生的炎症。

【导读】根据鼻窦炎的病变证机是寒痰壅窍,治以小青龙汤;又因鼻窍不通比较重,故加白芷、苍耳子以通窍。

徐某,男,18岁。有多年鼻窦炎病史,近因鼻塞不通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痛,鼻塞不通,鼻涕清稀量多,甚则似流水样,因寒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略浮。辨为寒痰壅窍证,治当辛温散寒、宣肺通窍。给予小青龙汤加味: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10g,白芍10,姜半夏12g,五味子12g,白芷15g,苍耳子15g,黄芪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鼻塞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鼻涕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头痛止,以前方6剂。五诊:鼻塞通畅,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2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鼻塞不通、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鼻涕清稀量多、苔白腻辨为痰湿,以此辨为寒痰壅窍证。方以小青龙汤辛温散寒、宣肺通窍;加白芷辛温通窍,苍耳子通鼻开窍,黄芪益气固表。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小青龙加石膏汤合方

小青龙加石膏汤由“麻黄去节、三两(9g),芍药三两(9g),细辛三两(9g),干姜三两(9g),炙甘草三两(9g),桂枝去皮、三两(9g),五味子半升(12g),半夏洗、半升(12g),石膏二两(6g)”所组成,是温肺宣肺降逆,兼以清热的基本代表方,可辨治肺寒饮夹热证。再则,治病用方,若病无夹热者,用石膏以兼防温热药燥化伤津;若病夹热较轻者,石膏兼以清热;若病夹热较甚者,可酌情加大石膏用量。

支气管哮喘

【导读】运用小青龙加石膏汤的基本思路有二:一是病变证机夹热,加石膏兼清夹热;二是病变证机仅是肺寒而无热,加石膏兼防温热药化燥伤津。治病用方因病变证机可酌情调整石膏用量。根据支气管哮喘的病变证机是肺寒夹热,其治既可加大石膏用量,又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治之。

周某,男,70岁。有20余年支气管哮喘病史,多次服用中西药,均未能有效控制病情,近因哮喘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哮喘,喉中痰鸣,遇冷加重,痰色时黄时白,形寒肢冷,气短,面色晦暗,口渴欲饮水,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辨为寒哮夹热证,治当温阳散寒,兼以清热。给予小青龙加石膏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加味:麻黄9g,白芍9g,细辛9g,干姜9g,炙甘草9g,桂枝9g,五味子12g,姜半夏12g,石膏6g,葶苈子10g,大枣12枚,桑白皮18g,红参12g,黄芩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哮喘减轻,咯痰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形寒肢冷解除,苔黄腻消除,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大减,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之后,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2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哮喘、遇冷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口渴、舌质红、苔黄辨为寒夹热,因形寒肢冷、气短辨为寒夹气虚,以此辨为寒哮夹热证。方以小青龙加石膏汤温肺散寒、止咳平喘,兼以清热;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平喘,兼益正气;加红参补益肺气,桑白皮、黄芩清泻肺中夹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病人数多,病死率高。

【导读】根据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变证机是肺寒夹热,治以小青龙加石膏汤与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方;又因气虚病变证机比较重,故又与海蛤汤合方治之。

海某,男,68岁。有多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史,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气喘,因寒及动则加重,痰多清稀色白,时夹黏稠黄痰,倦怠乏力,口渴欲饮热水,舌质淡红,苔白腻,脉虚弱。辨为肺虚寒痰夹热证,治当益肺温阳、宣降肺气,兼益肺气。给予小青龙加石膏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与海蛤汤合方加味:麻黄10g,桂枝10g,干姜10g,细辛10g,白芍10g,姜半夏12g,五味子12g,海马10g,蛤蚧1对,石膏45g,葶苈子10g,大枣10枚,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动则咳喘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好转,减海马为5g,以前方6剂。四诊:痰量减少,未再出现黏稠黄痰,以前方减石膏为30g,6剂。五诊:诸症明显好转,以前方去海马、蛤蚧,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又以前方治疗120余剂,病情稳定,诸症未再发作。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仍用海马、蛤蚧)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半年。随访1年,诸症缓解,未再发作。

【用方提示】根据咳喘、因寒加重辨为寒,再根据咳喘因动则加重、脉虚弱辨为气虚,因黏稠黄痰、口渴欲饮热水辨为寒夹热,以此辨为肺虚寒痰夹热证。方以小青龙加石膏汤辛温散寒、宣肺降逆,兼清郁热;以葶苈大枣泻肺汤清热降肺益气;以海蛤汤益气补阳、摄纳肺肾。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小陷胸汤合方

小陷胸汤由“黄连一两(3g),半夏洗、半升(12g),栝楼实大者一枚(30g)”所组成,是清热化痰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痰热证。根据小陷胸汤方药组成特点,且不可将小陷胸汤局限于某一病变部位。

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病

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病是指嗜酸性粒细胞增多或浸润而引起的心内膜心肌纤维化的疾病。

【导读】根据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病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失笑散和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周某,男,32岁。在4年前出现发热、心悸、气短、胸闷、心痛,曾在多家省市级医院数次检查,诊断为嗜酸细胞性心内膜病,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胸闷,心痛如针刺,身热,肢体困重,头昏头沉,口渴,舌质暗夹瘀紫,苔黄厚腻,脉滑数。辨为痰瘀热扰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可选用小陷胸汤、失笑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黄连10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五灵脂12g,蒲黄12g,桂枝12g,茯苓12g,桃仁12g,牡丹皮12g,白芍12g,水蛭3g,虻虫3g,栀子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发热解除,以前方6剂。三诊:胸闷、心痛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肢体困重、头昏头沉解除,以前方6剂。五诊:苔黄厚腻消退,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诸症悉除。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服6g,每日3服,用药约半年。随访半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肢体困重、苔黄厚腻辨为痰热,又根据心痛如针刺,舌质暗夹瘀紫辨为瘀血,因身热、口渴辨为热扰,以此辨为痰瘀热扰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行气散结;以失笑散活血化瘀止痛;桂枝茯苓丸通经活血,消散瘀结;加水蛭、虻虫破血逐瘀,栀子清泻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病变

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病变是由系统性红斑狼疮在演变过程中损害心血管而引起的疾病。发病以中青年多见,女性多于男性。

【导读】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病变,既要审度原发病,又要权衡并发病,临证只有统筹兼顾,才能避免顾此失彼。根据其病变证机是痰热,治当选用小陷胸汤合栀子豉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又与四君子汤合方治之。

任某,女,23岁。2年前在省级某医院诊断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心血管病变,即住院治疗半年,经复查,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与恢复,可自觉症状表现改善不明显,多次服用中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刻诊:心悸,胸闷如窒,呼吸不畅,胸痛如针刺,口渴,倦怠乏力,肢体困重,舌质红夹瘀紫,苔黄腻厚,脉细涩。辨为痰热瘀阻气虚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补益心气。给予小陷胸汤、栀子豉汤、桂枝茯苓丸与四君子汤合方:黄连10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栀子15g,淡豆豉10g,红参12g,白术12g,茯苓12g,炙甘草12g,桂枝12g,桃仁12g,牡丹皮12g,白芍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胸闷、胸痛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倦怠乏力、肢体困重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苔黄腻厚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均有减轻,又以前方治疗60余剂,病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服6g,每日3服。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肢体困重、苔黄腻厚辨为痰热,又根据胸痛如针刺、舌质红夹瘀紫辨为瘀血,因倦怠乏力辨为气虚,以此辨为痰热瘀阻夹气虚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行气化痰;栀子豉汤清宣郁热;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以四君子汤补益中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