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溢性皮炎
脂溢性皮炎是指皮脂分泌活跃部位以暗红或黄红色斑片上覆以鳞屑或痂皮为主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导读】根据脂溢性皮炎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更因郁热比较甚,故又与栀子豉汤合方治之。
孙某,男,58岁。有5年脂溢性皮炎病史,服用中西药,即有一定治疗效果,可停药则又复发,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黄红色斑片,油腻性鳞屑,瘙痒,口苦,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涩。辨为痰热瘀阻证,治当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给予小陷胸汤、栀子豉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加味:黄连10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栀子14g,淡豆豉10g,水蛭6g,虻虫3g,当归12g,胆南星12g,浙贝母6g,赤芍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苦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瘙痒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黄红色斑片淡化,以前方6剂。五诊:油腻性鳞屑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苔黄腻减退,以前方6剂。七诊:瘙痒止,黄红色斑片较前减退,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20余剂,病症表现得以控制,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4个月,诸症解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油腻性鳞屑辨为痰热,再根据舌质红瘀紫、脉沉涩辨为瘀血,因黄红色斑片辨为痰热熏蒸,以此辨为痰热瘀结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栀子豉汤清透郁热;蛭虻归草汤破血逐瘀;加胆南星、浙贝母清热化痰,赤芍清热凉血散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腰肌劳损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腰背肌筋膜炎或功能性腰痛)是指腰骶部肌肉、筋膜、韧带等软组织的慢性损伤,引起局部无菌性炎症,导致腰骶部一侧或两侧呈弥漫性疼痛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慢性腰肌劳损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虚,故与四君子汤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蛭虻归草汤合方治之。
贾某,男,57岁。有多年慢性腰肌劳损病史,服用中西药,又用针灸、按摩推拿、理疗等方法治疗,均未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腰背痛如针刺,腰部烦重,因劳累加重,休息后减轻,口苦口腻,舌质暗红瘀紫,苔黄腻,脉沉弱涩。辨为气虚痰热瘀血,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化痰、活血化瘀。给予小陷胸汤、四君子汤与蛭虻归草汤合方:红参12g,白术12g,茯苓12g,黄连10g,半夏12g,全栝楼30g,水蛭6g,虻虫3g,当归12g,炙甘草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苦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苔黄腻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腰背疼痛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口苦口腻、苔黄腻消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均有明显好转,以前方治疗30余剂,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腰背痛如针刺辨为瘀,再根据口苦、苔黄腻辨为湿热,因劳累加重、休息后减轻辨为气虚,以此辨为气虚痰热瘀血证。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生化气血;以小陷胸汤清热化痰、宽胸行气;以蛭虻归草汤破血化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宫颈糜烂
宫颈炎是指从子宫外口直到内口宫颈黏膜及黏膜下组织发生炎症的疾病。根据其表现分为急性宫颈炎和慢性宫颈炎,慢性宫颈炎又称宫颈糜烂。
【导读】根据宫颈糜烂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脾虚,故与完带汤合方治之。
洪某,女,29岁。有3年宫颈糜烂病史,服用中西药,可未能取得预期治疗效果,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腹胀下坠空痛,性交痛,时有性交后阴道出血,肢体困重,倦怠乏力,面色不荣,阴部瘙痒,口苦口腻,舌质红,苔黄腻,脉虚弱。辨为痰热气虚证,治当清热化痰、健脾益气。可选用小陷胸汤与完带汤合方:黄连5g,姜半夏12g,全栝楼30g,白术30g,苍术10g,山药30g,红参6g,白芍15g,车前子10g,陈皮3g,黑荆芥3g,柴胡3g,生甘草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小腹下坠空痛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阴部瘙痒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性交后未再出现阴道出血,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均有明显减轻,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治疗效果,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9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量多、色黄臭秽辨为湿热,再根据倦怠乏力、面色不荣辨为气虚,因口苦、苔黄腻辨为痰热,以此辨为痰热气虚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以完带汤健脾益气、渗利湿浊、行气止带。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室上性心动过速
室上性心动过速是指阵发性快速而规则的异位心律。
【导读】根据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病变证机是痰热,治以小陷胸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郁痰阻,故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治之。
谢某,女,62岁。有多年室上性心动过速病史,近因心悸、心烦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心烦,胸闷,胸中憋气,口苦,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浮。辨为痰热气郁证,治当清热化痰、行气宽胸。给予小陷胸汤与枳实薤白桂枝汤合方加味:黄连3g,半夏12g,全栝楼30g,枳实4g,厚朴12g,薤白24g,桂枝3g,远志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心烦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苦好转、胸中憋气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四诊:苔黄厚腻消退,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2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口苦、苔黄厚腻辨为痰热,再根据胸闷、胸中憋气辨为气郁,以此辨为痰热气郁证。方以小陷胸汤清热降逆、行气化痰;以枳实薤白桂枝汤通阳行气、宽胸化痰;加远志安神开窍化痰。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泻心汤合方
泻心汤由“大黄二两(6g),黄连、黄芩各一两(3g)”所组成,是清热和胃、泻火止血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热盛出血证。治病用方,若出血较重者,可在原方用药基础上酌情加止血药。
白喉
白喉是白喉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本病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节多见,2~6岁小儿发病率高。
【导读】辨治白喉的常用方是养阴清肺汤,运用养阴清肺汤的病变证机是虚热。根据白喉的病变证机郁热侵扰,治当选用泻心汤和桔梗汤合方泻热利咽;又因病变证机是疫毒迫血,故与清营汤合方清营凉血解毒。
韩某,女,8岁。咽痛1周,静脉用药1周,仍然咽痛,伴有声音嘶哑,特专程邀笔者诊治。刻诊:咽部肿痛,喉中夹痰声,烦躁,谵语,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滑略数。检查咽部、软腭、扁桃体充血,白色假膜蔓延超出咽喉部,颈部肿胀,诊断为白喉。辨为疫毒陷心证,治当清心泻火、解毒利咽。给予泻心汤、清营汤与桔梗汤合方: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9g,竹叶3g,麦门冬9g,丹参6g,黄连5g,银花9g,连翘6g,大黄3g,黄芩3g,桔梗10g,生甘草18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咽痛缓解,烦躁、谵语解除,以前方6剂。三诊:检查咽部白膜消退明显,又以前方6剂,病已痊愈。
【用方提示】根据咽部肿痛、口渴辨为热,再根据烦躁、谵语辨为热陷心包,因咽部起白如腐辨为白喉,以此辨为疫毒陷心证。方以清营汤清心解毒、透热益心;以泻心汤清泻心经毒热;以桔梗汤清咽利喉解毒。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精神障碍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精神障碍是指甲状腺功能亢进伴有精神兴奋性增高或抑制,或兴奋与抑制交替出现的临床表现。
【导读】根据甲状腺功能亢进所致精神障碍的病变证机是热伏,治当选用泻心汤清泻伏热;又因病变证机有气郁,故与四逆散合方;更因郁热在心肝,治当安神舍魂,故又与酸枣仁汤合方治之。
叶某,女,43岁。10年前被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服用中西药,可症状表现未能得到有效控制,在3年前又出现精神症状,经检查,诊断为甲状腺功能亢进症所致精神障碍,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心悸,幻觉,幻听,妄想,烦躁易怒,失眠,恶热,汗多,体重下降,月经紊乱,大便干结,口苦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辨为心肝郁热证,治当清透郁热、调理心肝。给予泻心汤、四逆散与酸枣仁汤合方加味:黄连10g,黄芩10g,大黄6g,柴胡12g,白芍12g,枳实12g,炙甘草12g,酸枣仁(一半研末冲服,一半煎)48g,知母6g,茯苓6g,川芎6g,朱砂(冲服)3g,琥珀(冲服)3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口苦、恶热消除,大便通畅,以前方6剂。三诊:烦躁易怒、失眠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未再出现幻觉、幻听、妄想,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巩固治疗5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心悸、恶热辨为心热,再根据烦躁易怒、舌质红、脉弦数辨为肝热,因幻觉、幻听辨为郁热扰心,以此辨为心肝郁热证。方以泻心汤清泻心热、导热下行;以四逆散疏肝行气解郁;以酸枣仁汤养心安神;加琥珀、朱砂清热泻火、重镇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扁桃体炎
【导读】根据慢性扁桃体炎的病变证机是热结,治以泻心汤清泻积热;又因咽喉不利比较重,故与桔梗汤合方治之。
刘某,男,11岁。有慢性扁桃体炎已有5年,近因疼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咽痛,咽肿,咽红,咽中似有痰阻,大便干结(3~4日1次),舌质红,苔薄黄,脉浮略数。辨为热结痰蕴证,治当清热泻火、宣利化痰。给予泻心汤与桔梗汤合方加味:大黄12g,黄连3g,黄芩3g,桔梗10g,牛蒡子20g,薄荷20g,姜半夏12g,生甘草2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咽痛减轻,咽红好转,大便溏泄(1日2~3次),以前方减大黄为10g,6剂。三诊:咽痛止,咽肿较前变小,以前方6剂。四诊:咽中似有痰阻基本消除,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咽痛、大便干结辨为热结,再根据咽中似有痰阻辨为痰蕴,以此辨为热结痰蕴证。方以泻心汤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以桔梗汤宣利咽喉、消肿止痛;加牛蒡子、薄荷利咽止痛,半夏降逆利咽,并制约寒药凝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茵陈五苓散合方茵陈五苓散由“茵陈蒿末十分(30g),五苓散五分(15g)”所组成,是利湿清热的重要基础方,可治一切湿重于热者。根据张仲景设茵陈五苓散,既可辨治湿热黄疸以湿为主,又可辨治一切湿热以湿为主且无黄疸者。
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是以弥漫性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并排除酒精和其他明确原因所致的肝损害的临床病理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性肝病及其演变的脂肪性肝炎和肝硬化。
【导读】根据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茵陈五苓散;又因病变证机有肝郁,故与四逆散合方;更因病变证机有瘀血,故又与桂枝茯苓丸合方治之。
赵某,女,52岁。有多年慢性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度脂肪肝)、高脂血症病史,近因头晕目眩、胁肋不适而前来诊治。刻诊:胁肋胀痛,胁下堵塞,胸闷,夜间痛甚,不思饮食,头晕头沉,口苦,舌质红夹瘀紫,苔黄腻,脉沉涩。辨为湿热瘀郁证,治当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给予茵陈五苓散、四逆散与桂枝茯苓丸合方加味:桂枝12g,茯苓12g,牡丹皮12g,白芍12g,桃仁12g,茵陈蒿30g,猪苓10g,泽泻12g,白术10g,柴胡12g,炙甘草12g,枳实12g,山楂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胁下堵塞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头晕目眩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较前均有好转,以前方治疗30余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10g,每日3服,治疗半年,复查血脂正常,彩超复查仅有轻度脂肪肝。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头晕头沉、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胁下堵塞、胸闷辨为气郁,因夜间痛甚、舌质红夹瘀紫辨为瘀血,又因头晕头沉辨为湿遏,以此辨为湿热瘀郁证。方以茵陈五苓散泻湿清热,以四逆散疏肝理气,以桂枝茯苓丸活血化瘀,加山楂活血消食降脂。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