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35

第35章 《伤寒杂病论》方(34)

姚某,女,75岁。有20余年肺源性心脏病病史,在1年前出现鼻黏膜出血,咯血量较多,经检查,血小板30×109/L,血浆纤维蛋白原定量1.1g/L,血浆鱼精蛋白副凝试验阳性,诊断为肺源性心脏病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住院2周,出院后虽服用中西药,可症状表现未能有效控制,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咯血,咳嗽,呼吸困难,头昏,身热,肌肤紫斑,心悸,失眠,胸闷,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细数。辨为心肺血热证,治当清心宣肺、凉血解毒。给予麻杏石甘汤与清营汤合方:麻黄12g,石膏24g,杏仁12g,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10g,竹叶心5g,麦门冬10g,丹参6g,黄连10g,金银花10g,连翘6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咯血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咳嗽止,以前方6剂。五诊:睡眠好转,以前方6剂。六诊:呼吸困难明显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先以前方治疗40余剂,后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5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咯血、呼吸困难辨为肺热,再根据心悸、失眠辨为心热,因身热、肌肤紫斑、舌质红,脉细数辨为血热,以此辨为心肺血热证。方以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清营汤清心热、凉心血、解心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结节性痒疹

结节性痒疹是指以剧烈瘙痒和结节性损害为特征的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导读】根据结节性痒疹的病变证机是肺热,治以麻杏石甘汤清宣肺热;又因病变证机有瘀热,故与桃核承气汤合方治之。

闫某,女,34岁。2年前小腿伸侧出现红色丘疹,圆顶形坚实结节,阵发性剧烈瘙痒,夜间加重。经省级某医院皮肤科检查,诊断为结节性疹痒,服用中西药,未能取得远期治疗效果,近因瘙痒、结节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小腿风团样丘疹,坚实圆顶结节,呈疣状,剧烈瘙痒甚于夜间,口渴,舌质暗红瘀紫,苔薄黄,脉涩。辨为热伏瘀结证,治当宣散郁热、活血化瘀。给予麻杏石甘汤与桃核承气汤合方加味:麻黄12g,杏仁10g,石膏24g,桃仁10g,大黄12g,芒硝8g,桂枝6g,牡丹皮12g,赤芍15g,牛蒡子15g,蝉蜕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减轻,大便溏泄,1日3次,以前方减大黄为6g,芒硝为3g,6剂。三诊:大便正常,风团样丘疹减少,以前方6剂。四诊:夜间瘙痒缓解,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均有好转,以前方治疗20余剂。之后,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诸症悉除。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口渴、苔薄黄辨为热伏,再根据舌质暗红瘀紫、脉涩辨为瘀结,因丘疹结节坚实辨为瘀热阻结不通,以此辨为热伏瘀结证。方以麻杏石甘汤宣散郁热、透热外散;以桃核承气汤泻热祛瘀、软坚散结;加牡丹皮、赤芍清热凉血散瘀,牛蒡子、蝉蜕以疏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酒渣鼻

酒渣鼻是指鼻、面中部以红斑、丘疹及毛细血管扩张为主的慢性皮肤病。

【导读】根据酒渣鼻的病变证机是营卫郁热,治以麻杏石甘汤;又因病变证机有血热,故与清营汤合方治之。

牛某,男,59岁。有10年酒渣鼻病史,近因病情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红色小丘疹,丘疱疹,鼻色鲜红,鼻部增生性凹凸不平,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无变化。辨为营卫血热证,治当清营凉血、透散郁热。给予清营汤与麻杏石甘汤合方:水牛角30g,生地黄15g,玄参10g,竹叶3g,黄连10g,麦门冬10g,丹参6g,连翘6g,麻黄12g,杏仁9g,石膏24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鼻色鲜红略有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丘疱疹略有消退,以前方6剂。四诊:红色小丘疹变淡,以前方6剂。五诊:诸症较前又有减轻,以前方6剂。六诊:丘疱疹基本消退,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40余剂,鼻部增生性凹凸不平较前好转,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6个月,酒渣鼻基本恢复正常。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鼻色鲜红、舌质红、苔薄黄辨为营卫郁热,再根据红色小丘疹辨为血热,因丘疱疹辨为血热灼损,以此辨为营卫血热证。方以清营汤清营凉血、透散血热;以麻杏石甘汤宣散营卫、清泻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鼻窦炎

慢性鼻窦炎是鼻窦的慢性化脓性痰症。

【导读】根据慢性鼻窦炎的病变证机是邪热壅窍,治以麻杏石甘汤;又因郁热病变证机比较重,故与桑菊饮合方治之。

蒋某,男,22岁。有多年慢性鼻窦炎病史,近因头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头痛,鼻塞,鼻涕黄浊,口渴,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辨为邪热壅窍证,治当清宣肺热、辛透鼻窍。给予麻杏石甘汤与桑菊饮合方:麻黄12g,杏仁10g,石膏24g,桑叶15g,菊花6g,连翘10g,薄荷5g,桔梗12g,苇根12g,生甘草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鼻塞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头痛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鼻涕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头痛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鼻塞消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20余剂,以巩固疗效。随访半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头痛、口渴辨为郁热,再根据鼻塞、鼻涕黄浊辨为肺失宣发,以此辨为邪热壅窍证。方以麻杏石甘汤宣肺清热;以桑菊饮清宣郁热。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指人体感染猪绦虫的幼虫并侵入脑组织内所致的一种寄生虫性疾病。

【导读】根据脑囊虫病的病变证机是郁热上扰,治以麻杏石甘汤清宣郁热;又因湿邪阻滞,又加甘遂逐水泻湿;更因病变证机有变,故又以十枣汤加减治疗。

李某,男,36岁。于2011年1月15日就诊。半年前出现剧烈头痛,服用西药,未能有效控制症状表现。于2011年1月11日在某人民医院经MRI检查(SE序列+FLAOR序列,平扫):右丘脑可见一囊状异常信号,边界清楚,信号不均,两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导水管通畅,第四脑室大小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结合CT,符合脑囊虫病。复经头颅CT、MRI专家会诊:①脑囊虫(陈旧病变为主);②中脑导水管狭窄致之脑室、侧脑室脑积水。建议手术治疗,可因诸多原因未施行手术治疗,经河南中医学院老师介绍前来诊治。

刻诊:头痛,头沉,身热,轻微咳嗽,舌质红,苔黄略腻,脉略浮。诊为郁热上扰,水湿郁结,治当清宣郁热,攻逐水结,给予麻杏石甘汤加味:麻黄15g,桂枝10g,杏仁20g,石膏40g,鸦胆子(碎)2g,甘遂1g,炙甘草10g。6剂,每日1剂,水煎服,每日3服。1月22日二诊:剧烈头痛消除,仍有头沉、身热,按1月15日方,加甘遂为1.5g,20剂,服用方法同前。2月12日三诊:未出现头痛,仍有轻微头沉、身热,按1月15号方,加大戟315g,芫花0.5g,12剂,服用方法同前。3月26日四诊:未再出现头痛,因食辛辣出现上火,仍有轻微头沉、身热,按1月15日方,加甘遂为1.5g,石膏5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4月9日五诊:未出现头痛,身热止,以十枣汤加减治疗:大戟0.5g,甘遂0.5g,芫花0.5g,海藻10g,鸦胆子(碎)2g,桂枝12g,炙甘草1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4月23日六诊:未出现头痛,因聚餐食辛辣有上火,按4月9日方,加石膏5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5月7日七诊:未出现头痛,病情稳定,略有乏力,按4月9日方,加海藻为15g,白术10g,12剂,服用方法同前。5月21日八诊:未出现头痛,病情稳定,按5月7日方,12剂,服用方法同前。6月4日九诊:5月23日经MRI复查:脑实质内未见明显异常信号,两侧侧脑室及第三脑室对称性扩大,与原片对比,较前细小,第四脑室大小正常,中线结构无移位。脑囊虫病痊愈。

【用方提示】根据脑囊虫病病变部位在头,麻杏石甘汤辛散寒清是辨治郁热上扰证的基础方,十枣汤苦辛降泄是辨治水湿郁结的基础方。根据头痛、身热辨为郁热上扰,再根据头沉辨为水湿郁阻,因舌质红、苔黄略腻、脉略浮辨为郁热水湿阻遏清阳,故以麻杏石甘汤清宣郁热,加鸦胆子清热解毒,甘遂攻逐水湿;又因水湿较盛,改用十枣汤为基础方,加海藻软坚散结,白术健脾燥湿,桂枝通经化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取得预期治疗效果。再则,结合多年临床治病体会,常用甘草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辨治水湿郁结证,不仅没有不良反应,反而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麻黄升麻汤合方

麻黄升麻汤由“麻黄去节、二两半(7.5g),升麻一两一分(3.7g),当归一两一分(3.7g),知母十八铢(2.2g),黄芩十八铢(2.2g),葳蕤十八铢(2.2g),芍药六铢(0.8g),天门冬去心、六铢(0.8g),桂枝去皮、六铢(0.8g),茯苓六铢(0.8g),甘草炙、六铢(0.8g),石膏碎、绵裹、六铢(0.8g),白术六铢(0.8g),干姜六铢(0.8g)”所组成,是发越郁阳、温暖阳气的重要代表方,主治肝热阳郁证与脾寒阳虚证相兼,或肺热脾寒证,或胸热脾寒证。

支气管扩张

【导读】根据支气管扩张的病变证机是肺热脾寒,治以麻黄升麻汤清肺温脾;又因咯吐脓血,故加藕节以治之。

石某,女,42岁。有多年支气管扩张病史,近因咳喘、咯吐脓血前来诊治。刻诊:咳喘,咯吐脓血,痰稠色黄,手足不温,口干不欲饮水,大便溏泄,食凉加重,舌质淡红,苔黄略腻,脉沉弱。辨为肺热脾寒夹气虚证,治当清宣肺热、温脾散寒,兼以益气。给予麻黄升麻汤加味:麻黄15g,升麻8g,当归8g,知母5g,黄芩5g,葳蕤5g,白芍2g,天门冬2g,桂枝2g,茯苓2g,石膏2g,白术2g,干姜2g,藕节30g,炙甘草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咳喘减轻,痰量减少,以前方6剂。三诊:咯吐脓血止,以前方6剂。四诊:大便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五诊:咳喘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治疗3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咳喘、咯吐脓血、痰稠色黄辨为肺热,再根据大便溏泄、食凉加重辨为脾寒,因脉沉弱辨为气虚,以此辨为肺热脾寒夹气虚证。方以麻黄升麻汤清宣肺热、温脾散寒,兼以益气;加藕节凉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麻子仁丸合方

麻子仁丸由“麻仁二升(48g),芍药半斤(24g),枳实炙、半斤(24g),大黄去皮、一斤(48g),厚朴炙、去皮、一尺(30g),杏仁去皮尖、熬、别作脂,一升(24g)”所组成,是运脾泻热、行气通便的重要代表方,主治脾约证。

高脂血症

【导读】根据高脂血症的病变证机是脾胃郁热,治以麻子仁丸泻热动脾;又因病变证机夹痰热,故与小陷胸汤合方治之。

杨某,男,73岁。有10余年高脂血症病史,近因头痛、头晕前来诊治。刻诊:形体肥胖,喜食肥腻,头痛,头晕目眩,大便干结,口苦口臭,失眠多梦,舌质红,苔黄厚,脉沉滑。实验室检查:总胆固醇6.58mmol/L,三酰甘油2.01mmol/L,高密度脂蛋白2.80mmol/L。辨为脾胃痰热证,治当清泻积热、通降肠胃。给予麻子仁丸与小陷胸汤合方加味:麻仁15g,生白芍24g,枳实24g,大黄15g,厚朴30g,杏仁24g,黄连3g,全栝楼30g,姜半夏12g,龙骨12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头痛减轻,大便变溏,以前方减大黄为12g,6剂。三诊:口苦口臭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头晕目眩未再发作,以前方6剂。五诊:头痛止,以前方6剂。六诊:经实验室复查,显示总胆固醇、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值均已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3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喜食肥腻、大便干结辨为积热,再根据头痛、头晕目眩辨为积热上攻,因苔黄厚、脉沉滑辨为痰热,以此辨为脾胃痰热证。方以麻子仁丸泻热行气,以小陷胸汤清热燥湿化痰;加龙骨清热安神。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麦门冬汤合方

麦门冬汤由“麦门冬七升(168g),半夏一升(24g),人参三两(9g),甘草二两(6g),粳米三合(9g),大枣十二枚”所组成,是滋阴益气降逆的重要代表方,可治一切气阴两虚证,治病用方应重视麦门冬与半夏之间的用量比例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