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经方合方辨治疑难杂病
20945700000036

第36章 《伤寒杂病论》方(35)

结核性腹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是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弥漫性腹膜感染性疾病。

【导读】根据慢性结核性腹膜炎的病变证机是阴虚,治以麦门冬汤、增液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痰湿,故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治之。

周某,女,21岁。3年以来,腹部经常隐隐作痛,下午腹胀,每日大便至少两次且呈糊状,夜间低热,进行性消瘦,服用中西药,腹痛、腹胀改善不明显,近因腹痛、腹泻加重前来诊治。根据症状疑为慢性结核性腹膜炎,后经结核菌素试验为阳性,血沉加快,X线检查,提示为结核性腹膜炎。刻诊:腹痛,腹胀,腹泻,潮热,盗汗,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细。辨为阴虚饮结证,治当滋阴清热、化饮通络。给予麦门冬汤、增液汤与小半夏加茯苓汤合方:麦门冬168g,姜半夏24g,红参10g,炙甘草10g,粳米10g,大枣12枚,白术15g,山药15g,玄参24g,生地黄24g,生姜24g,茯苓1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潮热减轻,腹胀好转,以前方6剂。三诊:腹痛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得到有效控制,以前方6剂。五诊:病情稳定,以前方12剂。之后,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6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潮热、舌红、脉弦细辨为阴虚,再根据腹胀、腹痛、苔薄黄腻辨为饮结,因形体消瘦、倦怠乏力辨为夹气虚,以此辨为阴虚饮结证。方以麦门冬汤清热滋阴、健脾益气;以增液汤滋补阴津;小半夏加茯苓汤燥湿化饮、降逆泄浊。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咽炎

咽炎是临床中常见病之一,根据其临床表现特征又分为急性咽炎与慢性咽炎。急性咽炎是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急性炎症。而慢性咽炎多由急性咽炎反复发作,咽黏膜、黏膜下组织和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的一种疾病。

【导读】根据慢性咽炎的病变证机是气阴两虚,治以麦门冬汤既益气又滋阴,更利咽喉;因病变部位在咽喉,故与桔梗汤合方以利咽喉。

马某,女,48岁。有20年慢性咽炎病史,服用中西药虽能缓解症状,可停药后咽痛复发,多次检查均未发现咽喉有器质性病变,近因咽痛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咽肿痛,咽干,心烦急躁,咯痰量少,时有夹血,声音嘶哑,五心烦热,神疲乏力,舌红少苔,脉虚弱。辨为津气两虚证,治当益气养阴、利咽止痛。给予麦门冬汤与桔梗汤合方加味:麦门冬168g,半夏24g,红参9g,粳米18g,大枣12枚,桔梗9g,生甘草18g,桂枝10g,薄荷12g,玄参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咽肿痛、咽干好转,咯痰夹血消除,复以前方6剂。三诊:声音嘶哑有改善,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继续治疗20余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咽肿痛、咽干、舌红少苔辨为阴虚,再根据神疲乏力、脉虚弱辨为气虚,因五心烦热、咯痰夹血辨为虚热伤络,以此辨为津气两虚证。方以麦门冬汤滋阴益气,兼以化痰;以桔梗汤清利咽喉、缓急止痛;加玄参清热凉血利咽,薄荷利咽止痛,桂枝通阳散瘀,兼防滋腻药壅滞。

间质性肺疾病

间质性肺疾病是一组主要累及肺间质、肺泡和(或)细支气管而出现间质纤维化为基本病理特征的肺部弥漫性疾病,亦称弥漫性实质性肺疾病。急性期以损伤或炎症病变为主,慢性期则以纤维化为主。而特发性肺纤维化是原发性间质肺疾病中最常见的一种。

【导读】根据间质性肺疾病的病变证机是气阴两虚,治以麦门冬汤;又因病变证机有痰阻,故与贝母栝楼散合方治之。

商某,女,64岁。有10余年支气管哮喘,3年前又被确诊间质纤维化,近因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咳嗽,吸气困难,痰黏而黄,咯痰不利,时有带血,五心烦热,盗汗,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肢体困重,杵状指,色泽晦暗,舌质红,苔少略腻,脉细弱。辨为阴虚痰湿证,治当滋补阴津、润肺化痰。给予麦门冬汤与贝母栝楼散合方:麦门冬168g,半夏24g,红参9g,炙甘草6g,粳米9g,大枣12枚,贝母9g,栝楼6g,花粉5g,茯苓5g,橘红5g,桔梗5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咯痰爽利,咳嗽减轻,复以前方6剂。三诊:苔腻消退,精神好转,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得到有效控制,又以前方治疗40余剂。五诊:杵状指较初诊变小,色泽恢复正常,又将前方汤剂变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断断续续服用,以巩固治疗效果。随访3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吸气困难、五心烦热辨为肺阴虚,再根据痰黏而黄、肢体困重、苔略腻辨为痰湿夹热,以此辨为阴虚痰湿证。方以麦门冬汤滋养肺阴、补益肺气、降逆化痰;以贝母栝楼散清热润肺、理肺化痰、降逆止咳。

肺结核

肺结核是结核病中由结核分枝杆菌侵入人体后,在一定条件下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15~35岁为高发年龄。

【导读】根据肺结核的病变证机是气阴两虚,治当选用麦门冬汤益气养阴;又因病变证机阴虚比较甚,故与沙参麦门冬汤合方治之。

姚某,女,31岁。半年前因低热、盗汗、咳嗽、痰中带血,经结核菌素及胸部X线检查,确诊为肺结核,服用抗结核类西药,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欲再服用中药。刻诊:咳嗽,时有痰中带血,气短声低,倦怠嗜卧,头晕目眩,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或苔薄黄,脉细弱。辨为气阴亏虚证,治当益气养阴、止咳平喘。给予麦门冬汤与沙参麦门冬汤合方加味:麦门冬168g,姜半夏24g,红参9g,炙甘草6g,粳米9g,大枣12枚,沙参18g,玉竹12g,桑叶10g,生扁豆10g,天花粉10g,五味子10g,乌梅12g,牡蛎24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低热、咳嗽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头晕目眩、五心烦热基本解除,又以前方6剂。四诊:诸症悉除,又以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继续配合西药治疗,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之后1年复查,肺结核痊愈。

【用方提示】根据咳嗽、痰中带血辨为肺热,再根据气短声低、嗜卧辨为气虚,因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辨为阴虚,以此辨为气阴亏虚证。方以麦门冬汤清肺滋阴、补益肺气;以沙参麦门冬汤既清热又滋阴,还助麦门冬汤益气生津;加五味子、乌梅滋阴敛肺,牡蛎敛阴固涩止汗。

肾结核

肾结核是由结核杆菌感染肾所引起的慢性、进行性、破坏性炎症。

【导读】泌尿系结核的病变证机是气阴两虚,治以麦门冬汤;又因病变证机有水热,故与猪苓汤合方治之。

马某,男,54岁。1年前因尿不尽、腰痛、盗汗、低热而在某医院检查,诊断为肾结核,住院治疗40余日,出院后继续服用抗结核类西药,并配合中药治疗,可症状表现改善不明显,近因劳累诱发导致病症加重前来诊治。刻诊:尿频,尿血,尿不尽,腰痛,气短乏力,嗜卧,五心烦热,盗汗,舌红少苔,脉细数。辨为气阴两虚证,治当益气养阴、通利小便。给予麦门冬汤与猪苓汤合方加味:麦门冬168g,姜半夏24g,红参10g,炙甘草6g,粳米10g,大枣12枚,猪苓12g,泽泻12g,滑石12g,茯苓12g,阿胶(烊化、冲服)12g,黄芪15g,白茅根3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诸症略有改善,以前方6剂。三诊:盗汗减轻,五心烦热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腰痛好转,以前方6剂。五诊:尿频、尿不尽恢复正常,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解除,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60余剂,诸症悉除,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变汤剂为丸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6个月,经复查结核菌素为阴性。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尿频、腰痛辨为肾虚不固,再根据气短乏力、嗜卧辨为气虚不摄,因五心烦热、盗汗辨为阴虚,以此辨为气阴两虚证。方以麦门冬汤益气养阴;以猪苓汤清热利水育阴;加黄芪益气固肾,白茅根凉血止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又称川崎病)是指以变态反应性全身血管炎为主要病理改变的急性发热性出疹性小儿疾病。

【导读】根据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的病变证机是气阴两虚,治以麦门冬汤滋阴益气;又因病变证机有肺热,故与麻杏石甘汤合方治之。

李某,女,9岁。于2年前出现发热,猩红热样皮疹、关节疼痛、呕吐、腹泻,以及心脏杂音等。在新乡、郑州等几家医院检查,诊断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近因病症复发前来诊治。刻诊:身热,猩红热样皮疹,血尿,倦怠乏力,盗汗,五心烦热,关节疼痛,舌质红,苔薄黄,脉细弱。颈部触诊,淋巴结肿大。辨证为气阴两虚、热郁营卫证,治当益气养阴、清热化瘀。给予麦门冬汤与麻杏石甘汤合方加味:麦门冬170g,姜半夏24g,红参10g,粳米10g,大枣12枚,麻黄12g,杏仁10g,石膏24g,生地黄24g,牡丹皮12g,藕节15g,炙甘草6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6次。二诊:发热止,每日大便溏泄3次,以前方减麦门冬为150g,生地黄为15g,6剂。三诊:关节疼痛基本解除,每日大便1次仍溏泄,以前方减麦门冬为120g,6剂。四诊:大便正常,复查尿中红细胞为阴性,以前方6剂。五诊:颈部触诊,淋巴结肿大消失,为了巩固疗效,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用方提示】根据倦怠乏力、脉弱辨为气虚,再根据五心烦热、脉细辨为血虚,因身热、舌质红、苔薄黄辨为郁热,以此辨为气血虚弱、热郁营卫证。方以麦门冬汤益气养阴;以麻杏石甘汤清宣营卫郁热;加生地黄、藕节清热凉血止血,牡丹皮清热凉血散瘀。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牡蛎泽泻散合方

牡蛎泽泻散由“牡蛎熬,泽泻,蜀漆暖水洗、去腥,葶苈子熬,商陆根熬,海藻洗、去咸,栝楼根各等份”所组成,是利湿清热的重要代表方,可治一切湿热蕴结证。

慢性单纯性苔藓

慢性单纯性苔藓(又称神经性皮炎)是指以阵发性剧痒及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导读】牡蛎泽泻散是辨治湿热蕴结的基本代表方。根据慢性单纯性苔藓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牡蛎泽泻散利湿清热;又因病变证机有血虚,故与四物汤合方治之。

朱某,女,21岁。在4年前发现两耳垂下方至颈部有扁平丘疹,轻度瘙痒,当时未引起重视。半年后,丘疹演变为苔藓样病变,经当地医院皮肤科检查,诊断为慢性单纯性苔藓,近因瘙痒加重前来诊治。刻诊:皮肤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鳞屑,瘙痒,口苦口腻,面色不荣,舌质淡红,苔黄腻,脉细弱。辨为湿热血虚证,治当清热燥湿、补血养血。给予牡蛎泽泻散与四物汤合方:牡蛎10g,泽泻10g,常山3g,葶苈子10g,商陆根10g,海藻10g,天花粉10g,熟地黄10g,白芍10g,当归10g,川芎10g,炙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口腻好转,以前方6剂。四诊:口苦止,以前方6剂。五诊:瘙痒止,以前方6剂。六诊:苔藓样变好转,以前方6剂。之后,以前方治疗30余剂,苔藓样变较前有好转,为了服药方便,将前方变汤剂为散剂,每次6g,每日3服,治疗5个月。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口苦口腻、苔黄腻辨为湿热,再根据面色不荣、舌质淡红、脉细弱辨为血虚,以此辨为湿热血虚证。方以牡蛎泽泻散(因药房无蜀漆,故以常山代替)清热利湿、软坚散结;以四物汤补血养血,兼以行气理血;加炙甘草益气解毒,兼防利湿药伤气。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

慢性盆腔炎

【导读】根据慢性盆腔炎的病变证机是湿热,治以牡蛎泽泻散;又因病变证机有夹气虚,故与易黄汤合方治之。

叶某,女,39岁。有10余年慢性盆腔炎病史,近因带下量多色黄前来诊治。刻诊:少腹拘急,带下量多色黄夹异味,阴部潮湿,时而瘙痒,前阴下坠,舌质红,苔黄略腻,脉沉。辨为湿热下注证,治当清热利湿。给予牡蛎泽泻散与易黄汤合方加味:牡蛎12g,泽泻12g,常山12g,葶苈子12g,商陆根12g,海藻12g,天花粉12g,山药15g,芡实15g,黄柏30g,车前子10g,白果12g,生甘草10g。6剂,水煎服,每日1剂,每日3服。二诊:阴部潮湿减轻,以前方6剂。三诊:瘙痒减轻,以前方6剂。四诊:带下减少,以前方6剂。五诊:少腹拘急解除,以前方6剂。六诊:诸症基本解除,以前方治疗12剂。随访1年,一切尚好。

【用方提示】根据带下量多色黄辨为湿热,再根据前阴下坠辨为湿,因瘙痒辨为湿浸经脉,以此辨为湿热下注证。方以牡蛎泽泻散清热利湿;以易黄汤清热燥湿、益气固涩;加生甘草清热益气解毒。方药相互为用,以奏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