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研究
20793800000041

第41章 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共生发展途径探究

现阶段,成渝两地正处于共生发展的初期。成渝两地会展业的快速发展,会展基础设施的日趋完善,为会展业联动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共生环境。本章以共生理论为切入点,结合处于建设初期的成渝经济区会展业现状,从空间共生、信息共生及利益共生层面构建成渝经济区会展业联动发展新模式,以期推动成渝会展业互惠共生。

一、共生理论概述

“共生”是由德国真菌学家德贝里(Heinrich Anton de Bary)于1879年提出的一个生态学概念,指不同种属生物在长期发展中共同适应环境,彼此走向联合,且各自获得一定利益的关系。随着共生概念的不断发展,学者们不断将共生理念应用到各个学科来解决实际社会问题。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共生的思想和概念已经不仅仅为生物学所独享,还被应用到人类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建筑学甚至政治学的领域。

(一)共生理论的主要内容

从一般意义上讲,共生是指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的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因此,共生单元、共生模式和共生环境是共生系统的三个基本要素。

共生单元是指存在某种内在联系的质参量,是共生系统能量生产和交换的基本单位,它是形成共生体的基本物质条件。在不同的共生体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存在着差异,在不同层次的共生分析中,共生单元的性质和特征也是不一样的。从某一角度上来看,共生过程就是共生单元的共同进化过程。

共生模式是指共生单元相互作用或相互结合的方式,反映了共生单元之间的作用方式和作用强度。它既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信息交流方式,也反映共生单元之间的能量互换关系。一般而言,共生模式可分为共生行为模式和共生组织模式。行为方式上,共生模式可分为寄生、偏利共生、非对称互惠共生和对称互惠共生;组织程度上,共生模式包含点共生、间歇共生、连续共生和一体化共生。

共生环境是指共生单元以外的所有因素的总和,是共生模式存在与发展的外部条件。共生关系存在的环境往往是多重的,不同种类和层次的环境对共生关系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按照影响方式不同,可分为直接环境和间接环境;按影响程度不同,可分为主要环境和次要环境,主次随时间变化而相互替换。

在共生关系的三个要素中,共生模式是关键,共生单元是基础,共生环境是重要外部条件。共生模式之所以是关键,主要在于它不仅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之间复杂的生产和交换关系,而且反映和确定共生单元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和贡献,同时它还反映共生关系对共生单元和共生环境的作用。依托共生环境,共生单元通过建立适当的共生模式,使共生整体利益高于部分利益之和。

此外,共生界面是共生系统三要素相互作用的媒介。它是共生单元之间物质、信息和能量交换的途径,是共生系统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二)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理论

经济学视角下的共生特指经济主体之间存续性的物质联系,这种物质联系在抽象意义上就表现为共生单元之间在一定共生环境中按某种共生模式形成的关系。对于产业共生的概念,最为广泛接受的是丹麦卡伦堡公司出版的《产业共生》一书中对其的定义:“产业共生是指通过不同企业间的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生存能力和获利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共识实现对资源的节约和环境保护。”这里产业共生的核心是相互利用副产品的产业合作关系。

产业共生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系统,各产业的企业之间因同类资源共享或异类资源互补形成共生体,该共生体促进了内部或外部、直接或间接的资源配置效率的改进,既带来了企业效益的增加,又推动了该产业的发展。

产业共生属于一种特殊而复杂的经济关系,既具有经济特征,又具有生态特征。企业间产业共生连接的纽带是传统上被认为“毫无价值”的废弃物。它以追求经济价值和改善环境为双重目标,受政策法规、技术变革等影响更为强烈。

综上分析,产业共生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要点:第一,产业共生是现代产业企业模仿自然生态系统的组织创新模式。它模仿自然界生物种群的共生关系交互作用原理,在企业之间建立起生产者—消费者—消解者生态产业链,彼此之间通过废弃物交换而达到资源循环利用和物质使用的减量化与污染低排放甚至零排放。第二,产业共生是指企业之间具有竞合关系。它不仅包含合作,同时包括竞争和优胜劣汰;企业之间不仅包含物质流、能量流之间的副产品利用,而且包括信息流、人才流、技术流和创新流等方面的全面合作。第三,产业共生是一个更大空间的合作网络。它由企业间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合作,跨越到企业之间的全方位合作,以及由企业之间扩大到企业、社区与政府公共部门之间更广泛的合作,通过这种合作,共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三)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共生发展

依据共生理论,成渝经济区会展业联动发展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候选共生单元之间至少有一组质参量兼容;二是候选共生单元至少能生成一个共生界面,且可以同时在共生界面上自主活动;三是候选共生单元若为同类共生单元,其同质度不小于某一临界值,若是异质共生单元,其关联度也应不小于某一临界值。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地区综合实力最强的区域之一,自然资源、人文资源丰富,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电子信息等产业具备比较优势,第三产业发展较快,配套能力强,交通运输体系较为完善。成渝两地产业结构相似,历史文化传统相近,为会展业联动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共生环境。

近年来,成渝两地会展业加速发展,会展活动数量和质量不断上升,且两地都将会展品牌建设、人才培养及规范市场活动作为会展业持续发展的重要工作,共生基础良好。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的正式获批,为重庆和成都“双核心”共生发展构建了良好的共生界面。依托成渝经济区,成渝两个主要共生单元必将充分发挥其核心辐射作用,助推区域会展业共生发展。

二、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共生发展途径分析

(一)以空间共生为基点,打造共生平台

就会展业而言,成渝两地都成立了相关管理机构,且各有特点。重庆在组建会展办公室的同时成立了会展行业协会,成都则设立了博览局。为实现规划的会展经济发展目标,两地会展管理机构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在场馆建设、项目审批、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规范和引导会展业发展。但由于长期以来的行政分割管理,使得各行政区域间共生意识淡薄,成渝会展业的跨区域协作机制仍未建立。

从空间共生角度看,跨区域协调机制的缺位,显示出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渝会展业处于低水平的点状共生状态,成渝“双核心”的辐射效应并未完全显现,削弱了两地会展业整体竞争力。

为加强区域会展业合作,进一步推进成渝经济区建设,成渝两地可考虑建立会展业发展协商制度,构建空间共生平台。该协商制度由政府部门和会展市场主体两大部分组成。政府层面,成渝两地可联合建立由分管经济的行政领导负责,以两地会展业主管机构为主体的联席会议制度。通过定期交流诸如发展现状、经验及规划等主题,加强两地会展管理机构的沟通,打造共生平台,为共生发展奠定基础。会展市场主体方面,成渝两地可筹划设立成渝会展业联动发展论坛,以两地会展行业协会或会展联盟作为主办方,汇聚会展企业、研究学者、场馆酒店等会展关联方,共谋成渝会展业共生发展之路。同时,通过组织评选区域会展品牌和具有比较优势的会展企业,引导和推动成渝会展业发展,培养和增强成渝会展市场主体共生意识,以期实现网状空间共生。

(二)以信息共生为渠道,加强资源整合

成渝两地的会展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其会展企业难以通过跨区域联合或兼并的方式发展壮大;会展场馆仍在不断建设,对于场馆的共同利用和开发具有合作潜力;会展教育资源不断丰富,在人才培养方面,成渝两地具备合作基础,但缺乏资源整合渠道。资源整合的低水平,导致成渝会展业资源优势未得到充分开发,区域间信息共享程度低。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成渝会展业信息共生仍处于初始的点状共生状态。要提高资源整合的水平,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强化会展基础设施整合。在成渝经济区框架下,成渝两地可充分发挥成都的旅游资源优势和重庆的交通运输长处,开源聚流,合理分配展会,提高两地会展业整体竞争力。同时,成渝两地可探讨联合建立会展场馆管理中心,统一调度和使用会展场馆,提高其利用率和经济效益。

第二,加强会展专业人才培养。一方面,成渝两地可尝试建立会展专业人才合理流动机制,综合利用会展人才资源,提高办展质量与水平。另一方面,成渝两地应鼓励相关高校跨区域交流本专科会展专业人才培养问题,探讨适应会展业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

第三,加强信息反馈机制建设。首先,成渝两地应密切关注会展业联动发展论坛的相关信息,适时审视和调整相关扶持政策。其次,成渝两地需加强办展信息的交流与共享,保证信息质量,避免出现重复办展,提高信息共生水平。

(三)以利益共生为目标,完善共赢机制

首先,成渝两地可充分利用成渝经济区建设时机,共同加强对成渝经济区的整体营销,提高其吸引力与知名度。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大型知名会展活动,鼓励相关会展活动扎根成渝经济区,共同打造成渝会展名片,实现成渝会展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巩固和优化共生绩效。

其次,成渝两地需完善共赢机制,夯实共生基础。成渝两地可从会展业收益中提取一定的共同基金,由两地会展业主管机构利用协商制度共同管理和使用。为巩固两地共生发展基础,该共同基金可主要用于三方面:一是奖励会展企业,鼓励其做大做强;二是加强会展品牌建设,推动区域会展品牌成长;三是加强成渝经济区框架下的会展整合营销,以实现成渝两地会展业发展目标。通过完善共赢机制,将短期共生行为长期化,切实巩固两地共生基础,推动成渝会展业互惠共生发展。

总而言之,成渝两个共生单元要想在成渝经济区这一共生界面上实现会展业的更大发展,首先需要培养和形成共生意识。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建立会展业共生发展框架,拓展共生渠道,采用空间共生、信息共生与利益共生等共生新模式,优化会展业发展环境,提高整体竞争力,促进成渝会展业联动发展。随着共生模式的发展和完善,成渝会展业将逐步走向互惠共赢,并最终实现一体化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