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制度没有绝对的好坏,特定产业的竞争力,来自能汇集这个国家具有优势的管理实务与组织模式,以及产业的竞争优势。在意大利,如照明、家具以及皮鞋等制造行业的世界级龙头厂商,其战略重心为锁定市场、产品的客户导向、利基营销、快速变化和弹性化。德国式的管理制度正好相反,着重于技术或工程导向的产业,如光学、化学、精密工具机等相关产业,其复杂的产品需要精密的制造、仔细的开发流程、售后服务,因此需要一个高度纪律化的管理架构。德国很少在消费品生产和服务业上取得成功,因为这些产业在竞争上更强调形象营销、快速推出新的功能,以及更新旧机种。此外,企业与个人所追求的目标,以及个人进行工作和扩展技能的动机,在各国之间也有极大的差异。
波特认为创造与持续产业竞争优势的最大关联因素是国内市场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国际竞争中,成功的产业必然先经过国内市场的缠斗,迫使彼此进行改进和创新。海外市场则是竞争力的延伸。从产业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国内市场竞争对手之所以重要,并非它激励了静态的效率,而是它能够创造企业改进和创新的原动力。这种竞争更能使企业彼此竞相降低成本、提高质量和服务、研发新产品和新流程。
四个基本要素两两之间相互作用,构成菱形结构,类似钻石形状。此外,在国家环境与企业竞争力的关系上,还有“机会”和“政府”两个辅助要素。
当国家竞争优势的各种关键要素改变时,产业的竞争环境也会发生变化。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传统技术出现断层,生产成本突然提高等多种情形可能形成机会,影响产业竞争的情况。这些情形会打破原本的状态,提供新的竞争空间,同时也会影响到钻石体系各个关键要素本身的变化。
对于政府这个角色,波特认为它与其他关键要素之间的关系既非正面,也非负面。一方面,政府有很多影响上游和相关产业环境的方式,它可以规范媒体的广告形式或产品的销售活动方式,它拥有的政策工具如金融市场规范、税制或反托拉斯法等,又会影响其他生产要素。另一方面,政府的政策也受到环境中其他关键要素的影响,例如本地竞争者的数目多寡会影响政府对教育的投资态度。
波特钻石理论的思想是一国兴衰的根本在于在国际竞争中是否赢得优势,它强调不仅一国的所有行业和产品要参与国际竞争,并且要形成国家整体的竞争优势。而国家竞争优势的取得,关键在于四个基本要素和两个辅助要素的整合。钻石体系是一个互动的体系,它内部的每个因素都会强化或改变其他因素的表现。
波特的钻石理论提出之后,很多学者都将其应用到各国的竞争力分析和研究之中,但是当把模型应用到一些经济规模小、以出口依赖和以资源为基础产业的一些国家的时候,波特钻石模型的局限性和不实用性开始显露。其中一类学者将波特的单钻石模型变为双钻石模型,对模型进行了修正。
鲁格曼和克鲁兹(Rugman, Cruz,1993)在分析加拿大的国家竞争优势时,发现加拿大本国的钻石模型并不能很好地解释自身的国际竞争力情况。波特的钻石模型难以应用于经济规模、市场容量不足以支撑制造业、服务业和现代工业实现规模经济发展的经济体。加拿大市场太小,不能够给很多的产业提供实现规模经济的条件,超过70%的加拿大的产品都是出口到美国的。日益紧密的加拿大—美国贸易决定了北美钻石模型更适合解释加拿大的竞争力情况。于是两人提出双钻石模型,将加拿大钻石模型和美国钻石模型联系在一起。对于成渝会展业的合作,可以将分析变量调整为:会展业生产要素、会展业市场、支持和相关性产业、机会、政府等6个方面。
近年来成渝两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各自的会展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将会使得成渝两地会展业的人才、物资、信息互动整合,行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鲁格曼和克鲁兹的双钻石模型从加美国际合作和优势互补的角度来考察跨国经营,这对于探讨成渝会展业合作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参照北美双钻石模型,可构建成渝会展业的双钻石模型。
二、基于双钻石模型的成渝会展业合作发展分析
(一)加强人才培养,建立跨区域会展人才交流机制
一要抓好院校会展学科建设。鼓励更多的高等院校开设会展专业,着重培养会展策划师、展台设计师、高级翻译人才等急缺专业人才。支持高校聘请国内外会展实践丰富的会展从业人员,为在校学生提供实践性教学。此外,要大力推动校企合作,引导和促进院校与会展企业建立合作机制。
二要强化会展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可在高校、职业学校开设在职培训班,建立和完善会展业人才培训体系。加强与国际展览管理者协会(IAEM)、国际展览联盟(UFI)等国际会展组织或机构的合作,开展会展高级人才培训。
三要打破行政壁垒,建立有效的跨区域会展人才交流机制。一方面,成渝两地在办展时要综合利用会展人才,提高办展质量;另一方面,要结合成都丰富的办展经验和重庆的会展教学资源,培养一批高素质的会展人才。
(二)完善管理制度,两地错位办展
首先,成渝两地会展主管部门可以共同制定会展业管理制度,对会展业的准入、主办者的资质、展会的知识产权、展览企业的税收等问题都要有明确、详细、具有可操作性和权威性的法规条例和相关政策。整合成渝会展资源,对那些规模小、效益低、带动能力不强的会展进行整合,减少会展资源的浪费,提高会展的质量和影响力。
其次,成渝两地可共同制定跨区域会展业发展规划,根据区域资源承载能力状况、现有会展场馆资源分布及区(市)县会展业发展基础情况,统筹考虑现有会展业发展格局,进行错位办展,避免恶性竞争。进一步提升“糖酒会”“西博会”“高交会”“渝洽会”等大型品牌展览的品牌化、专业化和国际化水平,并依托文化资源优势推动节庆发展,打造成都国际桃花节、清明放水节、三峡国际旅游节、山水都市旅游节等区域性节庆品牌。
(三)完善会展产业链,组建跨区域会展联盟
成都方面,继续优化会展服务联盟机制,促进配套服务企业,为会展主办方、参展商提供优质服务,带动交通运输、通讯、餐饮、住宿、翻译、金融、保险、零售等相关行业发展。
重庆方面,尽快组建会展联盟。以会展场馆为中心,以企业自愿为前提,以会展活动业务内循环为特征,以成员共同受益为基础,动员和组织会展中心、专业会展公司、展位搭建公司、广告策划公司、餐饮企业、酒店、旅游企业等相关企业,组建会展联盟。
此外,成渝两地可尝试组建跨区域会展联盟,整合两地会展资源,促进全产业链联合、整合、竞合,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和服务品质。依托“西博会”、“渝洽会”等品牌,共同提升成渝国际会展功能。
(四)壮大市场主体,提高主体竞争力
第一,培育壮大本地会展企业。博览局、会展行业协会可进一步提供会展业发展的相关支持性服务,激励中小型会展企业发挥专长,扶持和引导会展企业通过资产重组、上市经营、参股控股等形式,组建综合性大型会展企业集团。加快会展企业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步伐,提升会展企业专业化、标准化、规范化服务水平。
第二,积极引进知名会展企业。利用优势资源、优质会展企业和会展活动项目、场馆经营权等,采用嫁接、合作等方式,吸引国内外知名会展公司、策划公司、广告公司等各类专业化机构在成渝两地设立分支机构、代理机构和合作机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理念。
第三,鼓励本地会展企业“走出去”。引导和支持实力较强的大型会展企业到国内外会展城市设立办事处,建立招展网络和招展代理。鼓励他们到会展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参加国际性会展,学习先进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