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成渝经济区会展业发展研究
20793800000039

第39章 成渝会展业联动发展探析(1)

近年来成渝两地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各自的会展业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成渝经济区的建立,将会使得成渝两地会展业的人才、物资、信息互动整合,行业竞争力得到提升。鲁格曼和克鲁兹的双钻石模型从加美国际合作和优势互补的角度来考察跨国经营,这对于探讨成渝会展业合作对区域竞争力的提升效应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

一、双钻石模型概述

双钻石模型由单一的钻石模型演变而来。1990年,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的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钻石模型,用于分析一个国家如何形成整体优势,从而在国际上具有较强竞争力。该书提出,分析一个国家某种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必须从以下四个基本要素展开讨论。

(一)生产要素

波特在书中采用两种方式对生产要素进行分类,第一种是将它们分为初级生产要素(basic factor)和高级生产要素(advanced factor)。初级生产要素包括天然资源、气候、地理位置、非技术工人、资金等;高级生产要素则包括现代化通信的基础设施、高等教育人力资源以及各大学研究所等。

初级生产要素和高级生产要素的区别在于,前者是被动继承的,或只需简单的私人及社会投资就能拥有,但是在国家或企业的竞争力上,这类生产要素的重要性已经越来越低。高级生产要素对竞争优势的重要性则要高得多,它需要在人力和资本上大量而持续地投资。作为培养高级生产要素的研究所或教育计划,本身就需要更精致的人力资源和技术。企业若要以独树一帜的产品或独特的生产技术获得更高层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注重高级生产要素的获取。对许多产业而言,高级生产要素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但必须注意的是,高级生产要素仍必须有初级生产要素作为基础。

第二种分类方式则根据生产要素的专业程度将它们分为一般性生产要素(generalized factor)以及专业性生产要素(specialized factor),前者包括公路系统、融资、受过大学教育而且上进心强的员工,他们可以被用在任何一种产业中,而后者则限制在技术性人力、现金的基础设施、专业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定义更明确且针对单一专业的因素。

专业性生产要素要求更明确、通常风险也更高的私人或社会性资本,能为产业提供更具决定性和持续力的竞争优势基础。一般性生产要素虽然能够提供最基本的优势,但是这些优势很多国家都有,效果相对不显著。

一个国家想要通过生产要素建立起产业强大又持久的竞争优势,即必须发展高级生产优势和专业性生产要素,这两类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与精致程度也决定了竞争优势的质量;反之,当国家把竞争优势建立在初级与一般性生产要素时,它通常是浮动不稳的,一旦新的国家踏上发展相同的阶梯,也就是该国竞争优势结束之时。

(二)需求条件

国内需求市场是产业竞争优势的第二个关键要素,内需市场借助它对规模经济的影响力而提高了效率。不过,波特认为内需市场更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它会刺激企业改进和创新,因此,从竞争优势的观点来看,国内市场的质量要比市场需求量更重要。

波特提出,本国市场要能产生国家竞争优势,必须具备以下三项特色:

一是细分市场需求的结构。在绝大多数的产业中,产业结构可以分成很多环节,其中有一些产业环节会显得比较有国际市场,因此,当一个国家的内需市场和国际市场的主要需求相同,而其他国家却没有这样的条件时,这个国家的厂商就比较容易获得竞争优势。细分市场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够调整企业的注意方向和优先发展顺序,比较大的产业环节通常比较早受到注意,而比较小、比较不吸引人的产业环节,无论在产品设计、制造还是市场营销方面,都不容易被企业重视。细分市场需求的重要性也说明:即使只算是大国的次要产业市场,照样可以为小国带来产业上的竞争力。另外,当产业环节联合成更大的产业部门时,该国产业会因此产生更精密的竞争优势。整合过的产业环节会指引本地厂商提升竞争优势的途径,厂商也会认清自己在该产业中最有持续力的竞争位置。

二是欢迎内行而挑剔的客户。与产业环节的结合情形相比,本土客户的本质又更重要。假如本土客户对产品、服务的要求很挑剔,连带会激发该国企业的竞争优势。内行而挑剔的客户是本国厂商追求高质量、完美的产品造型和精致服务的压力来源。例如,日本消费者对音响器材的选购十分讲究,他们无论是对音响的选材、声学结构都了如指掌,他们会货比三家,选择最新、最好的款式。制造商为了迎合消费者对质量的期望而快速改善产品,为满足消费者对机型的需求又密集推出新产品。因此挑剔型客户既有助于维持厂商的竞争优势,更是创造竞争优势的动力。

三是预期性需求。如果本土客户的需求领先其他国家,在未来可能带动各地同类型的需求,这也可以算是本土企业的优势。如果本土需求先反映出市场上的客户偏好,则是一种敏锐的预告指标。本土需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协助厂商掌握新产品信息和走向,而这个持续的过程可以刺激厂商不断更新升级产品、增长面对新形态产业环节的竞争能力。例如,由于日本政府的大力宣传,加上法令的规范,日本消费者很早就重视到节约能源的问题。日本厂商因此被迫面对这种趋势,极力改善产品的能源效率。其他国家则要到第一次能源危机后才警醒到问题的严重。

(三)相关产业和支持产业

形成国家竞争优势的第三个关键要素——当这个国家和其他国际竞争对手比较时,能提供更健全的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在很多产业中,一个企业的潜在优势是因为它的相关产业具有竞争优势,其表现与能力自然会带动上、下游的创新与国际化。

1.自上而下的扩散流程

当上游产业具备国际竞争优势时,它对下游产业造成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下游产业在来源上具备及早反应、快速、有效率,甚至降低成本等优点。意大利能够持续金、银首饰业的王国地位,部分原因是意大利的珠宝加工机械产业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2/3,同时意大利也是稀有金属在加工设备方面的领导者。设备供应商为满足本地客户的需求激烈竞争,客户就可以享受到更合理的价格与更优质的服务。

此外,本国供应商是产业创新和升级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供应商彼此之间必须维持紧密的合作关系,一方面供应商要协助企业认知新方法、新机会和新技术的应用;另一方面,企业要提供供应商新点子、新信息和市场试验,带动供应商自我创新,努力发展新技术,并培养新产品研发的环境。

2.相关产业内的“提升效应”

竞争力强的产业如果相互关联,会带动新产业的发展。因此,有竞争力的本国产业,通常也会带动提升相关产业的竞争力,因为它们之间产业价值相近,可以合作、分享信息,甚至在电脑、设备和应用软件等方面都能互补。这种关系也能形成相关产业在技术、流程、销售、市场或服务上的竞争力。

(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对手

在国家竞争优势对产业的关系中,第四个关键要素就是企业,这包括如何创立、组织、管理公司,以及竞争对手的条件如何等。企业的目标、战略和组织结构往往随企业和国情的差异而不同。本国竞争者的形态,更在企业创新过程和国际竞争优势上扮演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