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影响中国人的十大汉字:让
20738200000003

第3章 让的现实意义

冯梦月

说到让,不管是儿童或者成人第一反应都基本上是“孔融让梨”。呵呵,没错,这是“让”中的经典。很多家长都喜欢拿这个例子来教育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是让,却又是一个不好解释的一项美德。

在大多数人的家庭里都会出现这样的场景:

节假日的时候,全家人坐在一起吃饭,在有几个小孩的情况下,就会显得格外的热闹。吃完饭,母亲或者祖母会拿出水果点心分给大家,首先给小孩子选。这个时候,孔融让梨的典故就又会被提出来一次。

一般说到这里,家长总会激发小孩子的模仿性,然后孩子把手中的水果让给表哥,表妹。表哥,表妹再把水果重新让给妈妈,爸爸、妈妈再次推脱一番,水果最后再次落到孩子的手里。其实看似没有必要的表现,却是充满了亲情味道。这可能就是大家对让最基本的理解。

后来,还是有很多小朋友们不以为然,认为做多了觉得矫情又虚伪。孔融让梨,他为什么要“让”?说不定他本来就不喜欢吃梨,不是吗?那么,让身为一项重要的传统美德又有什么作用呢?当然,除了,孔融让梨的典故之外,还有其他很多的故事,我们之后可以在这本书中了解。现在“让”作为一种品质被讲起得越来越少了,但生活中我们却是经常能听到些关于“让”的字眼。

“你为什么就不能让让同学呢?不可以那么骄傲。”

“你得多让着她,她的职位级别比你高呢。”

“他什么都不如你,你能让就让着他。”

这些话题都围绕着“让”,意义却不同,但是不管是什么意义,我们听完大都是心怀委屈的,对劝我们让的人有成见,对我们需要让的人也有了成见,因为不是心甘情愿的让;而被让的人,也不一定领情啊,因为他们由此就有一种被看成弱小者的感觉,于是他们也有了意见,双方可能就失了和气。这还是发生在熟悉的人之间的可能性。熟人之间都是如此的不情愿,就更加不用说陌生人了,这因此也是导致了很多社会上的混乱的隐患:

比方说,排队买车票,人们总是争先恐后的,大声叫嚷,插队现象普片,还理直气壮。

还有菜市集市上买东西,我到现在都没有学会如何和人讲价,看过无数次,觉得太有气势了!双方都在挑毛病,谁都不肯轻易让一让,轻则,买卖不成,重则,还有动手的不计其数。不仅浪费了时间,还影响了自己的心情,而你胜利了,为了那几块或者更少的利益又有什么意义呢?更不用说的在交通方面了,车不肯让人,人不肯让车,红绿灯什么的彻底成了摆设,秩序也成了空口白说,大家似乎都是用生命去不“让”。严重了违反了我们中华民族的美德。现代人对“谦让”,“忍让”,可能多了些歧义,觉得这其实是一种怯懦的表现,让了不仅自己吃亏,还会被人嘲笑。

很久之前我看到的一篇关于讲述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真实故事,使我非常感动。拿出来跟大家简单的分享下。地震来临时,人们被巨大的恐慌所笼罩,全然不知所措,冷静全无,只是一味的逃窜,也毫无章法,被踩死的人都不计其数。而有一位老人,镇定的指挥大家,甚至不知从哪儿还找来了一个话筒,告诉大家应该尽量避免怎样的情况,把伤害减到最轻,哪些地方相对安全等等;还有一个幸存者正在排队从出口逃生,突然,排在他前面的那个人回过头,对着他微笑地比划了一个绅士的“请”的动作,让他走在前面。那个人得以幸存之后并没有打听到他的这个恩人的消息,但这种生死关头让他人先行的表现,他估计是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

当然,并不是说,他们的行为很伟大,值得我们效仿,恰恰相反,人的生命还是非常宝贵的,每个人都需要好好珍惜。然而,让的本身代表了一种气度和胸襟,能够真正懂得让的人也知道什么时候该让,什么时候不该让。在小的事情上,让也代表了不拘小节,体现了一个人的教养,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种气质。与人争执时,不说话,不去理睬,我会微笑的自我解嘲。不用说,旁人都能够看出,这是一种从心底所散发出的淡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