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20646900000008

第8章 舞狮文化流变

从舞狮起源的传说中,可知舞狮是一种面具文化,并与避邪驱疫有关。要想探求舞狮的起源,必然要了解中华民族狮文化的起源,这两者密不可分。

(一)西域狮融入中国文化

据一些考古资料显示,在北京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中,曾发现过几十万年前的古狮化石。后来由于冰河的原因,古狮在我国灭绝。

现在所知的最早狮子的传入记载在班固《汉书·西域传》中:“遭值文、景玄默,养民五世,天下殷富,财力有余,士马强盛,巨象、师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异物,四面而至。”可见,西汉时已有狮子传入。到了东汉的时候,此类记载则更多了。

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西域文化,尤其是佛教文化中的狮子崇拜的传入,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影响远远超过了西域诸国贡献真狮的影响。

东汉以后,作为佛教中王权象征和护法灵兽的狮子崇拜逐步融入我国文化,佛教的狮相也开始中国化,加入了我国的灵兽麒麟、龙、凤等特征,在保持威严尊贵的同时,加入了中国人的审美观。

(二)与傩舞的关系

自汉代以来,崇拜护法灵兽的西域狮的传入,为舞狮的产生创造了条件。而舞狮真正的产生与我国古老的傩舞有关。舞狮是传入我国的西域狮子崇拜,与我国的驱鬼逐疫的傩舞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产物。

傩,是古代先民为驱鬼酬神、消灾辟邪而举行的一种祭祀活动。傩舞是古代举行傩祭时跳的舞,源于原始巫舞。

至汉代,宫廷傩舞规模盛大,有“方相舞”、“十二兽神舞”等名目,舞者头戴面具,手执兵器,表演驱鬼逐疫的内容。

舞狮是受汉代出现的“十二兽神舞”等傩舞,以及魏晋以来佛、傩结合的影响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傩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以驱鬼逐疫为主题;二是使用假面具,或披兽皮等;三是有傩舞、傩戏表演,由单纯驱疫逐步向驱疫、娱人方面发展。这些特点正是舞狮具备的特点。

舞狮和傩有许多相类之处。如舞狮所用的锣、鼓、钹,鼓和锣都是傩乐的基本乐器。而鼓是指挥驱傩活动的号今,也是第一个傩乐器。

早在东汉高诱《吕氏春秋·秋冬纪》“命有司大傩”句注中,就有“今人腊岁前一日击鼓驱疫,谓之逐除是也”的记载。

锣与鼓的搭配,在唐代的傩乐中出现。如《唐人勾栏图》中描述庙会的“障中挝鼓外击锣。”

宋代以后逐渐流行,如梅尧臣《除夜雪》的“击鼓人驱鬼”,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二月》和吴自牧《梦梁录·十二月》中所说“打夜胡”时的“敲锣击鼓”等记载。

舞狮中,鼓手是整个狮队的指挥者。舞狮中的钹来源于古代佛教法器,声音尖而清脆,正处于鼓声和锣声的谐音地位,起调和作用。

我国各地的舞狮队沿门拜年辟邪的习俗,与傩俗中的丐傩有着一定的渊源。

丐傩,是指以驱傩的名义乞讨的乞丐。他们多采用沿门逐疫的形式。如唐宋时的打野呵和明清时的急脚子,甚至莲花落、打莲厢、龙舟歌等,均与丐傩艺术有关。

打野呵,是宋代露天演出百戏伎艺的市语。宋代都市中瓦舍勾栏形成以后,民间各种伎艺人多在勾栏内演出,因而许多勾栏成为伎艺人卖艺的固定场所。不在勾栏内演出,只在街头空地或广场上作场卖艺,称为“打野呵”,流动演出的伎艺人则称为“路歧人”。

吴自牧《梦粱录》卷《十二月》条记载南宋时,“自入此月,街市有贫丐者三五人为一队,装神鬼、判官、钟馗、小妹等形,敲锣击鼓,沿门乞钱,俗呼为‘打夜胡’,亦驱傩之意也”。

这种“打夜胡”,据宋赵彦卫《云麓漫钞》中讲,也称为“打野胡”,《通雅释原》中则称“打夜狐”,讹为“野狐”。从这些记载来看,“打夜胡”或“打夜狐”在俚语中也就是“打野胡”或“打野狐”。

宋代民间流动演出的伎艺称为“打野呵”,其随地搬演不著处所的情形,与“打野胡”或“打野狐”相同。不过,“打野胡”是单在十二月一个月里扮演驱祟逐傩的,而“打野呵”则是不限于十二月演出的民间伎艺。

始于宋形于明而盛于清的江西新干“莲花落”,又称落离莲或摇钱树,当地称瞎子戏,是当时盲人乞丐行讨而唱的民间曲艺。其内容多为劝世文,以扬善惩恶,吉祥纳福为主。用方言说唱,委婉动人,通俗易懂,生动风趣,具有寓教于乐,淳化民风的功能。

(三)点睛的习俗

在舞狮的狮子点睛仪式中,一般都是用鸡血点睛,而不是用朱砂。鸡血点睛的习俗,来源于我国古代普遍流行的磔鸡傩俗,是驱疫辟邪的重要手段。

磔鸡习俗,先秦就有,但专门磔鸡,不磔其它。此俗始于曹魏明帝,后又发展出专磔雄鸡的习俗。鸡血涂于门,可御鬼于门外,涂于器物,器物就会有灵气,杀鸡、取血、涂物的傩俗,在越南、日本、朝鲜的傩俗中普遍流行。

有些地方狮子点睛仪式中的撒圣水、撒五谷仪式,也与古代周傩中的撒菜牙和秦、汉傩中的撒豆播谷以辟邪的傩仪一脉相承。

(四)吞口雅俗

舞狮中的狮头形象,经常出现在各地傩面具吞口之中。“吞口,吞口,吞鬼之口。”

吞口傩面具以有一张大口为特征,有的大嘴里伸出一条舌头,有的嘴里咬着一把斩鬼金剑,也有的在口中咬着一颗红果等,吞口的大口形象意谓着可以食鬼魅,灭鬼疫。

我国南方醒狮采青时吞青、吐青,似乎也带有吞掉凶邪,吐露吉祥的寓意。韩国狮子舞中,狮子叼小孩辟邪,似乎与吞口傩俗有关。

(五)历史发展

一般认为,舞狮自唐代以来开始流行,有关唐代舞狮的文献记载也较多。

唐代最著名的舞狮就是“五方狮子舞”,该舞是盛唐时皇宫中专为皇帝准备的一种狮舞。据《新唐书·音乐志》记载:“设五方狮子,高丈余,饰以方色,每狮子有十二人,画衣执红拂,首加红抹,谓之狮子郎。”唐代杜佑《通典》卷《乐六·坐立部伎》记载:

太平乐,亦谓之五方师子舞。师子挚兽,出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缀毛为衣,象其仰驯狎之容。二人持绳拂,为习弄之状。五师子各依其方色,百四十人歌太平乐,舞以从之,服饰皆作昆仑象。

可见此种舞狮规模宏大,并有严格的规制和舞法。

唐代著名诗人王维,因违禁舞黄狮子一事,被贬官济州。此事在唐人薛用弱撰的《集异记·王维》,宋代王谠的《唐语林》卷中均有记述。

有学者认为,“五方狮子舞”是专为皇帝宴饮时的舞蹈,似乎与傩俗无关。而事实上,在唐代的开元傩制中,常常把傩与乐舞结合起来。如唐玄宗曾让4名方相站四角,为兰陵王舞在当中作伴,把傩和乐舞合二为一。

在晚唐傩制中,傩仪中的文艺表演成分更大,狮子舞也是傩仪中的表演节目之一。因此,“五方狮子舞”可能与庭傩仪有着密切的联系,也可能与傩仪中历史悠久的“跳五方”有一定关系。

宋代以后,舞狮在各地更为普及。从宋代流传下来的《百子嬉春图》中的舞狮情景来看,与现代舞狮已非常相似了,但舞狮与傩的关系一直很密切。如河北武安早期的《打黄鬼》社火傩舞中,就有狮子舞的内容。

明代湖北蕲州有72家傩班,当时的学者顾景星在《蕲州志》中,详细地介绍了蕲州傩仪,其中便提到有西凉狮子舞。清代江西务源县亦有“36傩班,72狮班”的说法,可见当时傩班的很是兴盛。在甘肃静宁县农村的烧社火、断瘟神和安徽贵池的傩仪中,均有舞狮的出现。

舞狮与古傩仪虽有密切的渊源,但两者的发展方向却不一致。舞狮的辟邪驱疫功能逐步内隐,而娱人的功能则得到了发展,成为主要的功能。

古傩在向现代傩转化的过程中,娱神的成分逐渐减弱,娱人的成分越来越强,许多地方发展出了傩戏。但与舞狮相比起来,其娱乐性和普及性有很大的差距,仍带有明显的驱疫娱神的特征。

由于舞狮娱人和傩仪娱神的不同发展方向,导致了两种不同的结果,舞狮越来越受到人民普遍的欢迎,逐步走向了世界。

而源于我国,曾在东亚地区广泛流行的傩,却由于种种原因逐渐趋于衰弱,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濒临灭绝。因此,这个古老神秘的民族文化瑰宝需要后人的保护和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