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千年传承:舞龙舞狮(文化之美)
20646900000007

第7章 舞狮的起源传说

舞狮又称狮舞、狮子舞,耍狮子等,源于我国,并广泛流行于东亚、东南亚各国和世界其他国家、地区的一种集娱乐、武术、杂技、音乐、信仰、竞技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间文化活动。

舞狮由于历史悠久,流布广泛,形式多样,对其起源的说法众说纷坛,莫衷一是。

(一)起源佛山说

相传,在远古的时候,广东南海郡佛山镇忠义乡出现奇兽,身长3米,头大身小,眼若铜铃,青面獠牙,头生一独角。

这头奇兽于除夕晚出现,来去如风,专门破坏民间农作物包括稻米、蔬菜等。村民乡众不胜其烦,因它每逢过年时就出现,于是人们称之为“年兽”,乡民们就商议消灭年兽。

有智者献议,用竹篾及纸,扎成奇兽的形状并涂上颜色。以各种形状的布如方形,三角形织成兽身,再集勇士数十人,持锅、乐器等打得响的器具,并由一人手持双菜刀,立于一旁准备敲打。他们埋伏于一桥下,该处为年兽必经之地。

当年兽出现时,众勇士一涌而出,击打乐器发出“锵锵”及“咚咚”之声,如雷贯耳。年兽见了,觉得惊骇而落荒而逃,从此销声匿迹,不复出现。

为了庆祝驱赶年兽成功及纪念纸扎兽头的功劳,乡民便于春节将它拿出来舞动。有的人建议把它命名为舞狮,因为狮是兽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有的也称为“舞圣头”。

乡民除了在新年期间舞狮,也在庆典上表演,以增加热闹的气氛。

舞狮时的乐器为锣鼓,配以一定的节奏。各处常见于迎神赛会上作为参神拜户之用,其意思是能镇宅旺宅,使鬼神降优,环境安宁,五谷丰收。

(二)起源汉代说

据《史记》记载,我国古代就有扮兽作戏演出的方式。汉武帝通西域,与各国结邦。当招待各国特使来访时,会以歌舞侍候,演员戴面具,扮鸟兽,载歌载舞,以示欢迎。然而,各国嘉宾观看扮兽行列中,独缺狮子兽皮,原因是当时我国未发现狮子兽类。

后来,经过文化交流,真狮子从西亚通过“丝绸之路”来到我国。同时,驯狮舞蹈这种西亚古老杂技节目首次传来华夏,带领真狮表演者,当时称为“驯狮郎”,也一并随来。

由于当时交通并不发达,真狮运到我国寥寥无几,此种惊险刺激的驯狮舞蹈,只能局限于皇宫内苑举行,平民百姓无缘观看。

于是,民间艺术家便根据书籍及传闻记载,运用其艺术构思,进行塑造与装饰,制成假狮子,突出狮子宽阔前额,撅起鼻子和张开大口的外型,给人一种既勇猛又温顺,既威武又充满活力感觉。

相传,在汉代时,西域大月氏国向汉朝进贡了一头金毛雄狮子,使者扬言朝野,若有人能驯服此狮,便继续向汉朝进贡,否则断绝邦交。

在大月氏使者走后,汉朝廷先后选了3人驯狮,均未成功。后来金毛雄狮狂性发作,被宫人乱棒打死。宫人为逃避皇帝降罪,于是将狮皮剥下,由宫人兄弟俩装扮成金毛狮子,俩人逗引起舞,此举不但骗过了大月氏使臣,连皇帝也信以为真。

此事后来传出汉宫,老百姓认为舞狮子是为国争光、吉祥的象征。于是仿造狮子,表演狮子舞,舞狮从此流行。

(三)北魏起源说

舞狮作为表演艺术,有一种说法是舞狮大概成形于1500年前的北魏时代。

当时,北部匈奴侵扰作乱,他们特制木雕石头多具,用金丝麻缝成狮身,派善舞者到魏进贡,意图舞狮时进行刺魏帝,幸被忠臣识破,使他们知难而退。后因魏帝喜爱舞狮,命令仿制,舞狮得以流传后世。

杨炫之《洛阳伽蓝记》记述当时洛阳长秋寺佛像出行时,有“辟邪狮子,引导其前”之语。

(四)起源三国时期说

最早有关舞狮的记载,出现于三国时期的魏国。北魏时,人们于四月初四佛祖降生日子,将佛像从庙堂请出游街,让人瞻仰,以示敬意。

就在游行队伍前面,排列了戴面具、穿兽皮者,装成狮子模样,边行边开路,此举亦具有镇邪驱魔作用。

因此,舞狮在南北朝时随佛教而盛行。南北朝之后,其它鸟兽舞逐渐被淘汰,只有舞狮却一直流行下来。从晋至隋,舞狮活动逐步推广。

(五)起源南北朝说

舞狮是我国一项传统的民间体育活动,有研究者说起源于南北朝时代。

据传,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五月,宋朝交州刺史擅和之奉命伐林邑,林邑王范阳还使用了象军参战。这支象军由于士兵持着长矛骑在又高又大的象背上,所以使仅仅拥有短兵器的敌方,连接近它都很困难,宋军的士兵开始吃了大亏。

后来,先锋官振武将军宗悫想了个办法。他说,百兽都害怕狮子,大象也不会例外。于是,连夜用面、麻等做成了许多假狮子,涂上五颜六色,又特别张大了嘴巴。每一个“狮子”由两个士兵披架着,隐伏在草丛中。

宗悫还命士兵在预定的战场周围,挖了不少又深又大的陷井。敌方率象军来攻,宗悫放出了假狮子,这种“雄狮”一个个翻动着斗大的血口,张牙舞爪直奔大象。大象吓得掉头乱窜,宗悫又乘机指挥士兵万弩齐放,受惊的大象顿时没命地向四处奔跑,不少跌到陷井里,人和象俱被活捉。还有些反奔己阵,把自己军队的阵形也冲乱了。宗悫趁机指挥大军猛攻,使敌军全线崩溃,顺利占领了林邑。

从此,舞狮首先在军队中流行,然后传到民间。

(六)起源唐朝说

关于舞狮的由来,民间说法不一。有文字记载唐高祖登基后,为接待宾客而设计的活动,其中“五方狮舞”的表演,被认为就是今日舞狮的雏形。

到了唐朝,舞狮子已发展为上百人集体表演的大型歌舞,还作为燕乐舞蹈在宫廷表演。诗人白居易《西凉伎》诗中,对舞狮有生动的描绘:

西凉伎,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做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双耳,如从流沙来万里。

诗中描述的就是当时舞狮的情景。

唐朝时,狮子受到人们的崇仰和敬爱,人们模仿狮子动作,编成舞蹈演绎至今,据说唐朝天子亲赐狮子为兽中吉祥物,流传于民间。

在民间流传着关于舞狮的一则动人故事:一日,唐王生重病,一病数月不愈,饮食难进,文武百官大臣都非常着急,不知如何是好。

这时,有一个皇妃娘娘进宫探看,她说:“皇上的病只有吃狮肉,才能治愈”。

此言一出,众臣议论纷纷,有人说:“狮子本是先王喜爱的珍稀动物,传世不多,仍属国宝,不能杀”。

有的说:“只要皇上安康,珍稀何为贵”。

最后,国师赞同皇妃娘娘的主张,于是将朝中的“金狮”杀掉,皇上以狮肉为食后,数日昏睡不醒。进食的皇妃娘娘又得了眼病,宫中到处传说,这事与杀狮有关,金狮显灵,国家将有灾难,弄得宫内人心不安。

有老臣进言王爷道:“自从杀掉金狮后,宫中怪事百出,有恐错杀‘金狮’,望王爷主持公道,还狮魂灵”。王爷听其言,奠跪祈祷。

几天后,皇上忽然醒来,大喊道:“有冤者可诉!”众臣见状惊异,细问唐王缘由,原是唐王在昏迷之中游地府,正看到“金狮”伏跪诉冤的情景。阎王令唐王,汝错杀“金狮”,该还一对。

唐王即降旨百官,府前打刻“金狮”一对,以镇妖、除魔,还狮生灵,并将金狮皮挂在宫中作念。

传旨民间,逢年过节,必须以狮皮加身,仿狮动作,狂欢节日。

同时皇妃娘娘生重病,许愿病好后把狮灯、龙灯玩,要狮灯、龙灯、镇妖逐赶魔灵,狮灯在前面耍,龙灯在后面跟,现已成民间舞狮的开台吉言。

此故事虽为传说,但却道出了人们对狮子的敬畏之心。

当时的舞狮子,还流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一幅“信西古乐图”中,就画有古代的日本奏乐舞的场面,与唐代的相似,只是规模小得多。唐代以后,舞狮子在民间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