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黯淡岁月
秦国救楚本就是勉强之举,像是一个深度宅男迫不得已出门做了一回义工一样。救楚之后,秦国更宅了,只是一味闷在崤山以西,毫不关心崤山以东的形势。
不过,这也不能全怪秦人,崤山以东诸侯的日子也乏善可陈。晋国忙于内战,与晋国称霸如影相随的大家族火并活动也到了最后的冲刺阶段,智、赵、韩、魏、中行、范氏六大家族之间的斗争进入白热化。齐国趁着晋国内乱的机会,积极谋求在山东半岛及其附近区域的霸权,并时不时地介入晋国的内斗。
楚国复国之后,迎来一段很长的和平发展期,变得与世无争。
东南地区,吴国和越国的德比之战打得不可开交。
公元前501年,秦哀公去世,其孙即位,是为秦惠公。公元前491年,秦惠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秦悼公。
公元前477年,秦悼公去世,太子即位,是为秦厉共公。
秦哀公、秦惠公、秦悼公时期,秦国无事,宅得很舒心。
秦厉共公即位后,秦国边境却突然不太平起来,被秦穆公打跑的边境各部势力沉寂许久之后出现强劲反弹,从四面八方向秦国展开渗透。秦厉共公只好打起精神,与各路入侵者展开交锋。
原先生活在秦晋交界处的大茘之戎曾被秦穆公驱逐过,后来秦国势弱,他们又杀回故土,成为秦国境内一块恶性肿瘤。
公元前461年,秦人在黄河西岸的山岭中开凿出一条沟堑,两万秦军出其不意地向大茘之戎发起猛攻,很快就拿下了大茘之戎的据点王城。而王城就是当年秦穆公扣押晋惠公的地方。
公元前457年,秦厉共公移兵向西,与西部边境的绵诸之戎打了几仗。
公元前451年,秦厉共公又挥师向南,攻取了南郑。南郑是汉中盆地的战略要地,为蜀人与巴人所共居。秦厉共公攻占南郑,本是一次小型扩张,但没有想到的是它后来竟然成为秦国攻占巴蜀地区的跳板。
公元前444年,秦军北上讨伐义渠之戎,取得了辉煌的战果,义渠王成了秦军俘虏。但义渠并没有消亡,蓄势之后,还将给秦国带来更多的威胁与麻烦。
公元前443年,秦厉共公南征北战、四处扑火的一生走到了终点,太子即位,是为秦躁公。秦躁公作为不大,只是巩固了秦国在南郑的统治。
公元前429年,秦躁公去世,其弟即位,是为秦怀公。秦怀公有在晋国从政的经历,也许是受晋国的影响太深,回国后与秦国大臣相处得并不愉快。秦国大臣在经过长期的发展后,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其言外之意是,他们的势力像许多诸侯国的大臣一样能与公室抗衡。
公元前425年,秦国群臣集体发难,逼迫秦怀公自杀。其孙立,是为秦灵公。
公元前415年,秦灵公去世。大臣对太子不满意,从晋国迎来秦灵公的叔父悼子,并立之为君,是为秦简公。
秦简公时期,秦国再也无法继续过宅居生活了。黄河东岸,有一位似曾相识的恶邻欺负上门,秦国的生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关于这位恶邻,要讲的实在是太多,现择其要而言之。
话说晋国百年霸主,却是诸侯中唯一一个没有公族势力的诸侯国。从晋献公开始,晋国便形成了诸公子不得在国内居住的制度,晋国的男性公族成员很小便要送到国外,只有国内需要他们回来做君主的时候,才能返回。
晋国的政权由国君和一些大家族共同执掌。权力具有排他性,国君与大家族的斗争,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的斗争成为晋国割不掉的痛。
公元前633年,晋文公设三军置六卿,奠定了晋国权力结构。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标志者晋国六卿军政制度的结束。在这期间,晋国舞台上先后有过狐氏、先氏、栾氏、屠氏、箕氏、贾氏、赵氏、郤氏、胥氏、中行氏、温氏、士氏、范氏、原氏、步氏、韩氏、彘氏、吕氏、令狐氏、程氏、巩氏、 智氏、邯郸氏、魏氏。扮演过重要角色的有狐氏、先氏、栾氏、赵氏、郤氏、中行氏、范氏、韩氏、邯郸氏、智氏、魏氏。其中,中行氏和智氏同出一族、邯郸氏是赵氏的分支。
在与赵盾的斗争中,贾季失败,狐氏退出;先榖因胳膊往外拐,被晋景公处决,先氏退出;晋景公发动下宫之役,赵氏几近灭族,只留下赵氏孤儿赵武一点血脉;晋厉公时期,执政栾书发动车辕之役消灭三郤,郤氏退出。
晋平公时期,赵武执政,赵氏复兴,后来士鞅杀栾盈,栾氏退出。此后晋国剩下赵氏、韩氏、魏氏、智氏、中行氏、范氏六个家族,每个家族都有广阔的封地,在封地上他们享有全部统治权,可以自行管理封地上的一切事务,俨然国中之国。由于这个原因,宫廷政变式的斗争已经成为不可能,全面战争成了日后斗争的唯一形式。
公元前500年,赵氏与邯郸氏的内部纠纷演变成一场全国战争,中行氏和范氏站在邯郸氏一边,智氏、韩氏、魏氏站在赵氏一边,两个阵营大打出手。赵氏在政治盟友的帮助下,经过十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终于清除了中行氏和范氏在晋国的势力。
公元前490年,晋国仅剩下四个家族,分别是赵氏、韩氏、魏氏、智氏。
即便只剩下四个家族,也无法和平共处。智氏新一代首领智瑶仗着自家势力大,向赵氏、韩氏、魏氏勒索土地,韩氏、魏氏乖乖交出,赵氏新一代首领赵无恤拒绝。
于是智氏带领韩氏和魏氏围攻赵氏,不料赵无恤却在阵前策反了韩氏和魏氏,公元前453年,三家联手消灭智氏,并瓜分了智氏的土地。
晋国国君势弱,其影响微不足道。赵氏、韩氏、魏氏已经成为事实上的诸侯国。晋国全面内战所造成的结果并不仅仅是家族数量的减少,各家族同时也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改革。
浴血而生的赵、韩、魏三个政权是崭新的,先进的,代表了那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三家分晋对秦国而言并不是好消息,秦国并不知道,在宅居西部的时候时代风气已经悄然发生变化,春秋时代还能多少起点作用的周礼文化已经大幅贬值,“打服为止”的作战准则已经被新时期“吞并方休”的指导思想所取代,一种不讲规则、没有底线的斗争模式渐成主流。
在时代精神转变之际,魏国紧跟潮流,率先改革,急剧地膨胀起来,成为列国中最强的力量。当是时也,魏风所向,无不披靡,老朽的秦国紧挨魏国,受到了巨大的伤害。
恶邻魏国带给秦国的是一种全新的攻击形式,秦国感受到的是一种全新的挨打体验。
13. 既是对手,也是榜样
赵、韩、魏三家瓜分完智家之后,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百年霸主晋国一分为三,这对于天下诸侯来说本是一件好事,但没消停几年,浴火而生的魏国却要让那些想混日子的人再次提心吊胆起来。
公元前445年,魏斯从父亲魏宣子手中接过了魏氏的领导权,是为魏文侯。魏文侯即位之初,魏国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小小鸟。
三家分晋的成果大半被赵国占去,魏国只得到了很少的一部分,领土仅限于晋东南一隅和太行山东部的几块封地。
赵国像一个庞然大物一样压在魏国的头顶,而韩国的领土则深深插入魏国的心腹。
领土的形貌对魏国很不利,父辈的遗产也算不上丰厚,但没有什么能挡住一颗进取的心。魏文侯嗅觉敏锐,早早地闻到了历史潮流的动向,率先在魏国搞起了全面改革。
这次改革,已经不是一项单纯的政治运作,其结构之精巧,形式之新颖,内涵之丰富,完全可以称得上是艺术,以至于可以用鉴赏艺术品的眼光来打量这次变革。
魏文侯主导的这次变革,尽管披着层层迷人的外衣,但其源动力却来自一种新思想——法家。
法家是当时的一种新生事物,诞生于周礼文化中,主张以刚性清晰的法律条文来治理国家。
春秋时期是法家的萌芽期,法家思想在周礼的层层压力下顽强成长,齐国之管仲、晋国之郭偃、郑国之子产的执政思想中已经或多或少地包含了法家思想。无论这些准法家思想的改革在当时受到了多大的非议,其显著的强国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许多有识之士都注意到了这点。不难预见,随着战争的深入,法家思想终会取得统治地位。
魏文侯时期,法家揭开了崭新的一页,一代法家大师李悝通过理论研究和政治实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法家思想就此张开了门户,李悝也因此成为法家的开山鼻祖。
魏文侯曾用过其他贤能大臣为相,如自己的亲弟弟魏成和大臣翟璜。但这两个人只是一般意义上的贤能。而李悝在魏国做地方官,业绩着实了得,因此引起了魏文侯的注意,被提升为相。
在魏文侯看来,李悝和魏成、翟璜差不多,都属于贤人一族的,但没有想到的是,李悝拜相后,带给魏国的是一场壮观的法家风暴。
李悝在魏国全面推行法家新政。鉴于魏国人多地少,粮食问题在新政中被提到了突出的位置。在魏国先前土地改革的基础上,李悝全面推行农业生产精细化管理,时称“尽地力”,目的是把土地的潜能发挥到最大。
在“尽地力”政策的指引下,魏国农民广开山野,遍植禾苗,庄稼由一年一季变成了一年两季,魏国的粮食产量迅猛增加。
李悝又推行“平籴法”,这是一种政府介入的粮食管理方法,其发挥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粮食局。李悝将丰年分成大熟、中熟、小熟三个等级,按比例向农民买入粮食;把荒年分成大饥、中饥和小饥,在大饥之年把大熟之年买入的粮食发放给农民,其余以此类推。
李悝的这两项粮食措施使魏国从粮食贫国变成了粮食大国。丰足的粮食让魏国底气十足。
在社会管理方面,李悝严格推行法治,一改过去民众无法可循,凡事依据传统和人言的生活方式。法令明晰,广而告之,大家看后心中有数,孰可孰不可,一碗水端平。
李悝还大力整治魏国的治安。魏国地处交通中枢,四通八达,人口流动大。但凡人口流动大的地方,治安就是个问题,李悝迎难而上,连下数道法令,责成地方官府大力治理。一轮一轮的严打下来,魏国的社会治安有所好转,百姓过上了舒心日子。
后来,李悝将自己的政治经验辑成《法经》一书,现在仅存六篇,分别为《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律》和《具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