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人不是过客
2057100000033

第33章 平凡的岁月 (10)

经过李悝的努力,社会治安好了,粮食产量高了,但没有强大的军队哪能行?随着时代的推进,春秋时期标志性的“国人”从军和车战已经逐渐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郡县征兵和步兵战。

战国时代的战争已经不再是贵族与贵族之间的战争,而是诸侯国内不分贵族、平民还是奴隶全部投入进去的全民战争。

魏国的军队建设走在了诸侯前列,一支被称为“武卒”的新式军队建立起来了。先看看武卒的入选条件:能拉开约三百六十斤的弓;身穿全副盔甲,背负五十支箭,荷戈带剑;携三日口粮,在半日内跑完一百里。看完这个,有些人要惊讶了,这哪里是普通士兵?分明是特种兵。说得对,魏国走得就是精兵之路。“武卒”入选苛刻,待遇也不一般,全家免粮免税不说,还能定期领到政府的补助。

魏国的武卒数量不多,但战斗力大得惊人,东破齐、北灭中山、南却楚、西侵秦,可谓打遍天下无敌手。

武卒成了天下诸侯的梦魇,也成了竞相效仿的对象,不少诸侯在挨完魏国的打之后,回头克隆起武卒来。秦国就是其中一个。

魏国的外交也很高明。瓜分完智氏之后,韩、赵两国领导人在惯性思维的作用下,还想将内斗继续进行下去,曾先后拉拢强大的魏文侯消灭对方。

魏文侯却说:“打住,坚决打住。都是兄弟,何必动刀动枪。”于是三家携手,一起扛枪,一起分赃,日子过得好不快活。当然,魏国是当之无愧的老大哥。

如果只有耕战,魏国将是一台赤裸裸的战争机器,正如后来的秦国那样。但魏国的形象却要优雅得多,因为魏文侯为魏国披上了一件迷人的文化外衣。这件外衣是儒家打造的。孔子因其对道德的精深理解和无上追求,引得无数士人投身门下。

孔子死后,儒家越发光大,徒子徒孙中名家辈出,新的见解层出不穷,赢得了民间的广泛赞誉。魏文侯注意到这一点,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家大师邀请到魏国,授之以虚衔,供之以高位,并时不时配合他们做一把尊重人才、尊重知识的政治秀,其作用无外乎凝聚人心,美化形象。后来秦国学魏国时,这一层却被过滤掉了。

几十年的时间里,魏国由一个小国一跃成为天下一流的强国,不再是春秋五霸那种传统意义上的强国,而是一种新的国家形态。

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不可能和平崛起,扩张是崛起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魏文侯手下的法家人士个个是打硬仗的好手,经过邺(今河南安阳)令西门豹的一番整治,魏国在邺郡牢牢地站稳了脚跟,将触角伸向中原。而大将乐羊率领魏军穿越赵国,经过四年苦战,消灭了为患多年的中山国。

魏国战车四处征讨,无不披靡。回首向西,魏文侯想起历史上秦晋之间的恩恩怨怨,那是怎样的纠结啊!

为了彻底终结秦国这个麻烦制造者,魏文侯决定给秦国来一次彻底的封杀。

有对手如彼,秦国的噩梦来了。

14. 教训来自吴起

自古以来,秦晋的自然疆界便是黄河天险。黄河以西是秦国的区域,黄河以东是晋国的地盘。

在整个春秋时期,秦晋两国在黄河两岸曾发生过很多故事。两国之间的过节,双方都心知肚明,无非是秦国想出去称霸,晋国偏偏不让,秦国不服气,拼死挣扎,晋国不罢手,全力打压。双方就这么一直僵持着,但谁也无法改变。

三家分晋后,魏国继承了晋国的东部区域,继续与秦国为邻。

魏国强大之后,魏文侯认为魏国应该主动进攻,按下秦国桀骜的头,让其永世不得翻身。他心生一幅宏伟的攻秦蓝图,在这幅蓝图中,魏国将首先夺取秦国的西河之地(指黄河、渭水、洛水所包围的大片地区)其后,再以西河为踏板,将秦国彻底消灭。

有雄厚的国力支持,魏文侯准备将他的计划一步步付诸实施。而此时,秦人正在昏昏沉睡之中,既不了解魏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也不知道魏国将要怎样对付自己。

公元前419年(秦灵公六年,魏文侯二十七年),沉寂多年的秦晋边界突然被刀兵打破。一支魏军横跨黄河,闯入秦国的疆界。秦人并没有认真对待,以为魏军得到点好处就会撤军。

但魏军这次的攻势却令秦人大吃一惊,他们得了好处之后并没有转身走人,而是扎下营来认真地干一件前所未有的事情——筑城。

很显然,魏军准备充分,砖头、瓦块、木头和各类工匠都没少带,没过多久一座崭新的城池就出现在今天的陕西韩城南,时称少梁。

秦人这才明白过来,原来魏人是准备到自己的地盘上长住了。面对这种情况,秦人只好硬着头皮进行反击。为了拔掉少梁城,秦国三管齐下:一是派兵围攻少梁城;二是在少梁城周围也筑起城池,准备打持久战;三是在黄河岸边筑起长城,以阻挡更多的魏军进入秦地。

秦国的应对措施并无不当,可政治腐朽败坏了军队的执行力。事实证明,秦国的三管齐下,没有一管起到了预期的效果。

公元前413年,魏军站稳脚跟后,向围攻少梁的秦军发动反击,秦军大败。魏军乘胜追击,一直攻到秦国心腹地带的郑地(今陕西华县西南)。

第二年,魏国太子击率军强渡黄河,一举攻占了秦国西河防线上的重要据点繁庞(今陕西韩城东南)。秦国的西河防线被彻底摧毁,大批魏军随之涌入。

魏国的两支大军已经让秦国手忙脚乱了,但这还只是个开始。

公元前409年,一个让秦人心惊胆战的人物——吴起,加盟到了魏国阵营当中。

秦人对吴起除了害怕还是害怕,从吴起到达西河担任统帅的那一天起,秦国的噩梦便正式开始了。

在秦国领受吴起的教训之前,先介绍一下吴起的来历。

吴起,法家杰出代表人物之一,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改革家。出生于卫国左氏(今山东定陶),商人之后,由其母亲抚养成人。从小就喜欢兵法,为学兵法曾数次外出,开销巨大,以至于将千金家产败尽,却没有学出个名堂。

有一次回家,吴起受到乡里人的嘲笑,不堪忍辱,遂拔刀杀人,一口气杀死数十人,只好草草与母亲作别,从此踏上逃亡之路。后师从儒家大师曾参,又因母死不归葬被扫出师门。总结人生后,吴起痛下苦功,钻研兵法,大成。求仕鲁国,见疑,遂杀妻以明己志。鲁君被打动,命吴起为将。吴起指挥鲁军将入侵的齐军杀得大败。有大功在身,吴起却不能在昏暗的鲁国立足,一气之下,辞掉职务,来到魏国谋发展。魏文侯欣赏其军事才能,命其为将,负责经略秦之西河。

吴起进入西河之后做的第一件事情是练兵。经过数月努力,吴起在军队中建立起严明的纪律,并且与将士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吴起料将士可用,便集合西河所有魏军向秦地发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攻势。魏军一举攻取临晋(今陕西大荔东)和元里(今澄城南),并增修此二城。

次年,吴起攻至秦国的郑地,并压着郑地筑起了洛阴(今大荔南)和合阳(今合阳东南)两座城。

至此,秦国的西河之地全部落入魏国手中。魏国设置西河郡,吴起出任西河郡守,掌行政和军事大权。秦魏之间的分界线不再是黄河,而是洛水。

西河入魏后,当地民众很快就享受到了魏国的改革新政,一时间民心大悦,交口称赞魏国的好,乐不思秦。

吴起在任上兢兢业业,将西河打理得一天比一天繁荣。好兵的吴起在军队建设上更是不遗余力,魏之武卒本就精悍,再经吴起的精心打磨,更是犀利无比。至于数目,只有小小的七万。但对吴起来说,七万足够了。

吴起曾声称,有此七万武卒,便可解决掉一切对手。为了防止秦军的骚扰,吴起在洛水之东修筑一道长城,史称“魏长城”。

西河已定,吴起挥师向北,又从戎狄部落手中夺来大片土地(今陕西境内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子长以南),魏国就此设置了上郡。

魏文侯见西河的各项事业蒸蒸日上,心生锦上添花之想,便将以子夏为代表的儒家大师迁到了那里。众儒家大师在西河形成了名噪一时的西河学派。

西河又成了天下儒家弟子的圣地,每年慕名而去的人络绎不绝。

西河的丧失,让秦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这是秦国建国之后从来没有过的。魏国占有西河,好比将一只脚踩在了秦国的头顶。并且,就在秦人的眼皮底下,就在秦人原先的土地上,魏国将西河建设成了经济的特区、文化的圣地和军事的模范试验区。

秦人除了窝火之外,也在慢慢开窍。为什么同样一个西河地区,在秦则平常,在魏则闪光?为什么魏国能拐走他国的民众,而秦国的民众却要被他国拐走?

通过对比,秦人明白了,魏国的强大在于制度的先进。要想战胜对手,需先向对手学习。秦简公六年,秦国的官吏第一次佩上了剑,实现了与国际接轨。其实际意义不大,象征意义却不小,意味着秦国要融入世界。

秦简公七年,秦国承认了土地私有,并按亩计税,秦民因此而受惠。但是,秦国的腐朽气息浓厚,积重难返,零星的改革解决不了根本问题。

军事方面,秦国也在养精蓄锐,准备从魏国手中夺回西河。

公元前389年,经过长期的准备和试探后,秦国发倾国之兵,向西河重镇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发动了规模空前的攻势,五十万秦卒排着传统的车战阵型如潮水般涌去。而魏国那边,吴起果然只带着他那七万武卒前来迎战。秦军交手后,才发现大祸临头了。

七万武卒采用了最不讲理的打法,他们排着散兵线在秦军车阵中纵横奔驰,如入无人之境。在装备精良、杀法娴熟的魏武卒面前,秦军丝毫没有还手之力,就像一个只有蛮力的壮汉遇到了顶尖的武林高手。七万武卒来回冲杀,最后将五十万秦军杀得大败。

经此一战,秦国胆寒了,再也不敢对吴起镇守的西河郡有任何军事动作。吴起闲暇之际,统计起自己任西河守期间对各诸侯国的战绩,发现战果还不错——七十六场大战全胜六十四场,打平十二场,无一失利,其中绝大多数胜利是在秦人身上取得的。

秦国被吴起欺负得如此不堪,本应该于逆境中崛起,但天意弄人,秦国却再次陷入内乱。公元前400年,秦简公卒,秦惠公立。

公元前387年,秦惠公卒,年仅一周岁的太子即位,是为出子。主少国疑,大权落入以大庶长菌(人名)为代表的官员手中。

身在晋国的公子连从秦国的混乱政局中看到了自己的机会。他积极活动,准备回国主政。

随着公子连的回归,昏睡百年之久的秦国终于要睁开惺忪的睡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