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秦人不是过客
2057100000031

第31章 平凡的岁月 (8)

说起来简单,但这里面的深仇大恨,不是当事人是无法想象的。一个大臣,仅仅因为太正派、太忠诚,便遭到奸邪小人和无道昏君联手迫害,只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这是怎样的不平啊?然而世界并不总被得势者所设计,当有德者为德而死,有才者图谋复仇时,清算的日子会一天天逼近。

伍子胥咬着牙离开了楚国。对于从小在这里长大的楚国,伍子胥心中只有愤怒,他痛恨这个被楚平王和费无忌联手控制的朝廷,痛恨楚国的政权和军队,甚至不喜欢楚国的人民。但仅是痛恨无益于复仇,要解决问题只有付诸于行动。

当伍子胥将燃烧着怒火的眼睛转离楚国的景物时,心中只剩下一个想法——复仇。为复仇而奋斗是痛苦的,成与不成,这都将是伍子胥的人生不幸。

然而,他别无选择,不是他要这样的人生,而是为复仇而生存的命运跟定了他。

伍子胥离开楚国,与太子建一起踏上了流亡之路。第一站是宋国,不巧正赶上宋国内乱。他们只得离开宋国赶往郑国。

本来郑国人待伍子胥和太子建不错,但太子建听了晋国的挑拨,图谋颠覆郑国政权,却又不小心走漏风声。

郑国人迅速采取行动,消灭了太子建,伍子胥只好再次跑路,方向——吴国。

奔吴之路可谓是生死之旅,一路上,伍子胥经历了数不尽的磨难。

在韶关的哨卡前,急得一夜间白了头发;在河边几乎被追兵抓获,又幸运地遇到了渡船;在楚国地界快要饿倒,却又意外获救。

几死几生,终于到达了吴国国都。

当时,吴国君主是吴王僚,其弟公子光为军队统帅。伍子胥经由公子光介绍获得任用,以卓越的才干进入了决策圈。

吴楚本有世仇,伍子胥来自楚国,熟悉楚国情况,本应大有发展空间。但事情远没有那么简单。

伍子胥发现,吴王僚和公子光这哥儿俩并不团结,公子光暗藏不臣之心,试图取吴王僚而代之。

吴王僚还是公子光?伍子胥选择了后者,因为公子光更有进取心,而且帮助公子光推翻吴王僚将赢来雄厚的政治资本。

于是伍子胥暗中结交公子光,并成功地成为公子光的心腹。后来伍子胥又急公子光之所急,从民间物色到一名叫专诸的出色刺客。

在一次吴楚交兵中,吴王僚被楚军围困,国内空虚,公子光抓住这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派专诸将吴王僚刺死在军营中。

公子光回国后自立为吴王,是为吴王阖闾。

阖闾能成为吴王,伍子胥功不可没,被授予执政大夫一职,掌管吴国内政外交大权。

至此,伍子胥完成了复仇的准备阶段,复仇大业正式启动了。而公子光也继承了吴国延续数代的灭楚大业。

丈夫处世,最畅快莫过于个人抱负与团队目标一致。伍子胥上有领导信任,下有部属支持,将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了灭楚的事业当中。

伍子胥为了复仇,积极为吴国推荐贤才。楚国贤臣伯州犁被迫害致死,其孙伯嚭来奔;兵家圣祖孙武从齐国来奔,伍子胥识其才略,推荐给了阖闾。

阖闾、伍子胥、孙武、伯嚭,君明臣贤,吴国历史上最强大的领导班子就此搭建起来,他们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工作,在短短四年内,促使吴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快就具备了挑战楚国的实力。

楚国那边,楚昭王还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大权掌握在令尹囊瓦的手中。费无忌因另一起陷害忠良的活动激起民愤,囊瓦不得已将其处死。

但囊瓦也不识大体,爱财也就罢了,却不顾大局,向楚国已经为数不多的盟国勒索钱财。

唐成公和蔡昭侯不甘受辱,倒向吴国,铁了心要帮吴国攻打楚国。

公元前506年(阖闾九年),吴国万事俱备,阖闾起全国之兵,亲自率军向楚国发动进攻。

在孙武的精心设计和唐、蔡两国的协助下,吴国选择了一条前所未有的进攻路线。吴军做了一个大迂回,突然出现在楚国防备松懈的侧翼。

一路上吴军势如破竹,五战五胜,一口气攻入郢都(今湖北荆州北)。楚昭王仓皇出逃,不知去处。

吴军中最兴奋的人莫过于伍子胥了,为了这一刻,他苦苦奋斗了十七年。这是暗无天日的十七年,现在,伍子胥的愿望实现了。楚国成了战败的一方,软弱而无力,将任由伍子胥宰割。

然而,让伍子胥苦恼的是,当年迫害伍家的当事人都已经死去。如果说复仇的快感在于仪式般手刃仇人的话,那么伍子胥无疑要失望,但一种更为解恨的复仇方式在他的脑海中迅速形成。

于是楚平王的坟墓被掘开,几近腐朽的尸体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当着楚国百姓的面伍子胥如凶神附体一般,对着楚平王的尸体抡起了鞭子。三百下之后,尸体成酱,与泥土混在一起不可辨认。

复仇仪式结束了,伍子胥突然掉入极度的空虚之中,生命顿时失去了方向。与伍子胥同样空虚的还有吴国的君臣。

吴国灭楚本是蛇吞象,咽不下去,更无法消化。有仇的报了仇,爱财的得了财之后,谁也都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

伍子胥的复仇方式和吴军的作为在楚国百姓中造成了极差的影响,反抗力量在吴军的麻痹大意中悄然增长。

明眼人都能看出吴军在楚国的日子长不了,但此时此刻吴军仍然是郢都无可争议的主人。谁来拯救楚国呢?

11. 秦国伸出援手

伍子胥当初背负深仇大恨离开楚国之际,有一个环节没有提及。他有一个好朋友叫申包胥,离楚之前,他咬着牙对申包胥道:“我一定要灭亡楚国!”申包胥是个爱国青年,坚定地回答道:“我一定要保住楚国!”

事关人生追求,朋友之间也没得商量。伍子胥离开楚国后,全身心地扑到复仇大业上,而申包胥继续在楚国混日子。

在孙武组织的犀利攻势下,申包胥没有为国捐躯,没有率军抵抗,甚至连大声疾呼都没有,他只做了一件事情——逃跑。

可是当申包胥听说伍子胥将鞭子挥向昔日国君的尸体时,他愤怒了,他给伍子胥写了一封措辞尖锐的谴责信。

伍子胥对自己的倒行逆施供认不讳,并坦言自己大仇得报,也不想多活了。

道义上的谴责无法改变楚国灭亡的现实,要拯救楚国,得靠现实中的力量。那句“我一定要保住楚国”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比登天还难。申包胥孤身一人,既不会呼风唤雨,也不会撒豆成兵,拿什么和吴国的雄师斗争?

由于楚国先前的不作为,所以楚国惨遭亡国之痛时,绝大多数诸侯都在幸灾乐祸地欣赏吴国用各种方式来蹂躏楚国。放眼天下,最有可能伸出援助之手的诸侯只有秦国。

于是申包胥不辞劳苦,翻越千山万水,风尘仆仆地来到秦国的朝堂上。

大凡求人办事,语气都是一样的,申包胥见了秦哀公是这样说的:“吴国不是什么好东西,在我们楚国的土地上为非作歹。寡君不小心失了社稷,希望贵国能伸出援助之手。如果楚国能侥幸存活下来,必将世世代代侍奉秦国。”

申包胥说得言真意切,秦哀公听了无动于衷。秦国承平日久,已经没有了打仗的兴趣,更何况是为一个可能永远用不着的盟友。

秦哀公非常享受现有的安逸生活,对申包胥的心情没有任何共鸣,打了一个哈欠,慵懒地说道:“寡人知道了。一路奔波你也累了,先去休息吧。寡人再考虑考虑,有了结果会告诉你的。”

申包胥久历官场,知道秦哀公只是在打官腔,当时就急了,拖着哭腔喊道:“此时此刻,寡君藏身于草莽之中,连个安身之地都没有,我怎么能去休息呢?”

申包胥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眼泪如洪水决堤,哭声大作,一声大似一声,一声惨似一声,一路不停地哭了下去。

一开始,秦哀公并不当一回事,一切照常。第二天醒来,却发现申包胥依然在哭,在申包胥哭声的包围中,秦哀公心中生出一丝怜悯,不等这丝怜悯退却,申包胥的哭声一浪接一浪地传来,回环反复。

就这样,秦哀公在申包胥的哭声中一天天地挨着日子,各种因素在头脑和心灵中四下交战,同情的、冷漠的、有所作为的、安于现状的、良心的、自保的想法如渭水上的浪花,在清风吹拂下不断地相互撞击、推挤、消散、又重来。

申包胥整整哭了七天。七天之后,秦哀公彻底被申包胥的哭声击溃了。

秦哀公从申包胥的哭声中感受到了一股可怕的楚国力量,那是一股坚忍不拔、永不言败的精神,这样的国家可能一时受挫,但却很难消亡,因为总会有申包胥这样的仁人志士扶大厦于既倒。

这样的国家值得救助!

然而值得救是一码事,能不能救又是一码事。现在的情况是前者成立,而后者却有待于验证。

救楚的前提是先确认楚国是否能救,为此,秦哀公派出大量侦察人员前往楚国,详细地了解吴楚两国的情况。

回来的报告显示吴国在郢都胡作非为,丧失人心,内部也酿出纷争;楚国上下对吴军极度反感,一些楚臣还组织起义军与吴军周旋,而且楚军并没有全军覆没,还有相当一部分力量存留下来。

秦哀公权衡利弊,认为胜券在握,这才下达军队动员令。

公元前505年(秦哀公三十一年,楚昭王十一年,吴王阖闾十年),秦军将领子蒲和子虎率领着五百乘开始了救楚行动。

秦、楚两军协同作战,一战就将吴军夫概王所部人马杀得大败。夫概王是阖闾的弟弟,所部人马战斗力极强。

夫概王的失败引发了一个有利于秦楚的连锁反应——他竟然率领残军潜回国内,袭取吴都,自立为吴王。

这下吴军可热闹了。老窝被端,阖闾无心恋战,草草与秦楚打了几仗后,便赶回国内救火去了。

楚国终于光复了,无论如何,秦国总算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自此之后,秦、楚联盟更加牢固,继续与晋国阵营维持着均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