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国学经典导读(下册)(中华诵·经典诵读行动)
20548400000017

第17章 左传(8)

【原文】

六月,晋、楚遇于鄢陵【鄢陵: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鄢陵。】。范文子【范文子:即士燮(xiè)。】不欲战。郤至曰:“韩之战,惠公不振旅【不振旅:军旅不振,意思是战败。】;箕之役,先轸不反命【先轸(zhěn):箕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反命:不能回国复君命。】;邲之师,荀伯不复从【邲(bì):郑国地名,在今河南郑州西北。荀伯:即荀林父,邲之战中晋军主帅。不复从:不能从原路退兵,即战败逃跑。】;皆晋之耻也!子亦见先君之事矣,今我辟楚,又益耻也。”文子曰:“吾先君之亟【亟(qì):多次。】战也,有故。秦、狄、齐、楚皆强,不尽力,子孙将弱。今三强服矣,敌,楚而已。惟圣人能外内无患。自非圣人【自:如果。】,外宁必有内忧。盍释楚以为外惧乎?”

甲午晦【晦:夏历每月的最后一天。】,楚晨压晋军而陈。军吏患之。范匄趋进【范匄(gài):范文子士燮的儿子,又称范宣子。趋进:快步向前。】,曰:“塞井夷灶【塞:填。夷:平。】,陈于军中,而疏行首【疏行首:把行列间的通道疏通。行首,行道。】。晋、楚唯天所授,何患焉?”文子执戈逐之,曰:“国之存亡,天也,童子何知焉?”栾书曰:“楚师轻窕【轻窕:即轻佻,指军心轻浮急躁。】,固垒而待之,三日必退。退而击之,必获胜焉。”郤至曰:“楚有六间【间:缺陷。】,不可失也:其二卿相恶【二卿:指子重和子反。相恶:不和。】;王卒以旧【王卒以旧:楚王的亲兵都用贵族子弟。】;郑陈而不整;蛮军而不陈【蛮军:指楚国带来的南方少数民族军队。】;陈不违晦【违晦:避开晦日。古人认为月末那天不适宜用兵。】;在陈而嚣【嚣:喧哗。】,合而加嚣。各顾其后,莫有斗心,旧不必良,以犯天忌【犯天忌:指晦日用兵。】,我必克之。”

楚子登巢车,以望晋军【楚子:指楚共王。巢车:一种设有瞭望楼的兵车,用以望远。】。子重使大宰伯州犁待于王后【伯州犁:晋国大夫伯宗的儿子,伯宗死后他逃到楚国当了太宰。】。王曰:“骋而左右,何也?”曰:“召军吏也。”“皆聚于中军矣。”曰:“合谋也。”“张幕矣。”曰:“虔卜于先君也【虔:诚。卜:占卜。】。”“彻幕矣。”曰:“将发命也。”“甚嚣,且尘上矣。”曰:“将塞井夷灶而为行也。”“皆乘矣,左右执兵而下矣。”曰:“听誓【听誓:听主帅发布誓师令。】也。”“战乎?”曰:“未可知也。”“乘而左右皆下矣。”曰:“战祷也。”

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贲皇在晋侯之侧【苗贲(bēn)皇:楚国令尹斗椒的儿子。】,亦以王卒告。皆曰:“国士在,且厚【国士:国中精选的武士。厚:指人数众多。】,不可当也。”苗贲皇言于晋侯曰:“楚之良【良:精兵。萃:集中。】,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复:《周易》的卦名。】,曰:‘南国蹴【南国:指楚国。蹴:窘迫。】,射其元王【元王:元首,指楚共王。】,中厥目。’国蹴、王伤,不败何待?”公从之。

【译文】

夏六月,晋国军队和楚国军队在鄢陵相遇。士燮不想同楚军交战。郤至说:“秦、晋韩原之战,惠公未能整军而归;箕地的战役,主帅先轸不能回来复命;晋、楚邲地战役,主帅荀林父兵败溃逃。这些都是晋国的奇耻大辱!你也见过先君这些战事,现在我们躲避楚军,就又增加了耻辱。”士燮说:“我们先君多次作战是有原因的。秦、狄、齐、楚都是强国,如果我们不尽力,子孙后代就将被削弱。现在秦、狄、齐三个强国已经屈服了,敌人只有一个楚国罢了。只有圣人才能做到国家内部和外部不存在忧患。如果不是圣人,外部安宁就必定会有内部忧患。为什么不暂时放过楚国,使晋国对外保持警惕呢?”

六月的最后一天,楚军一大早就逼近了晋军,并摆开了阵势。晋军军官感到了害怕。范匄快步走上前来说:“把井填上,把灶铲平,在自己军营中摆开阵势,把队伍之间的行道疏通。晋国和楚国都是天意所归的国家,有什么可担心的?”士燮拿起戈赶他出去,并说:“国家的存亡,是天意决定的,小孩子知道什么?”栾书说:“楚军轻浮急躁,我们坚守营垒等待着,三天之后楚军一定会撤退。他们退走时我们再出击,必定会取得胜利。”郤至说:“楚军有六个弱点,我们不要放过机会:他们的两个统帅彼此不和;楚王的亲兵都是贵族子弟;郑国军队虽然摆出了阵势,但是军容不整;楚军中的蛮人虽然成军,但不能布成阵势;布阵不避开月末这天;他们的士兵在阵中很吵闹,遇上交战会更吵闹。个人只注意自己的退路,没有斗志,贵族子弟也并非精兵,月末用兵又犯了天忌,我们一定能战胜他们。”

楚共王登上了高车,观望晋军的动静。子重派太宰伯州犁在楚王后面陪着。楚王问道:“晋军正驾着兵车左右奔跑,这是怎么回事?”伯州犁回答说:“是召集军官。”楚王说:“那些人都到中军集合了。”伯州犁说:“这是在谋议商量。”楚王说:“搭起帐幕了。”伯州犁说:“这是晋军虔诚地向先君卜吉凶。”楚王说:“撤去帐幕了。”伯州犁说:“快要发布命令了。”楚王说:“非常喧闹,而且尘土飞扬起来了。”伯州犁说:“这是准备填井平灶,摆开阵势。”楚王说:“都登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拿着武器下车了。”伯州犁说:“这是听取主帅发布号令。”楚王问道:“要开战了吗?”伯州犁回答说:“还不知道。”楚王说:“上了战车,左右两边的人又都下来了。”伯州犁说:“这是战前向神祈祷。”

伯州犁把晋侯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楚共王。苗贲皇在晋厉公身旁,也把楚共王亲兵的位置告诉了晋厉公。晋厉公左右的将士都说;“楚国最出色的武士都在中军,而且人数众多,不可抵挡。”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国的精锐部队只不过是中军里那些楚王的亲兵罢了。请分出一些精兵来攻击楚国的左右两军,再集中三军攻打楚王的亲兵,一定能把他们打得大败。”晋厉公卜筮问吉凶,卜官说:“大吉。得的是个‘复’卦,卦辞说:‘南国窘迫,用箭射它的国王,射中他的眼睛。’国家窘迫,国君受伤,不打败仗还会有什么呢?”晋厉公听从了卜官的话。

【师说】

这是一场晋楚两国为争取小国附庸而进行的战争,最后以晋军获胜结束。

晋军最终获得了鄢陵之战的胜利,所凭借的,不是正气和道义,不过是正确的战略战术罢了。他们首先做到了知己知彼,摸透了楚军的六大弱点,这六个弱点中几乎每一个都是致命的。比如主帅不和,在两军对垒的残酷战斗中必然会令出两端,弄得士兵不知所措。比如贵族子弟参战,这些个公子哥儿养尊处优惯了,趾高气扬,志满意得,却吃不了苦,没有战斗力,成事不足,败事有余。这样一来,对敌方的弱点了如指掌,因此胸有成竹,才能打胜仗。

【知识卡片】

鄢陵之战是春秋中期继城濮之战、邲之战之后,晋楚争霸中第三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两国军队主力会战,在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鄢陵之战使晋国巩固了霸业,楚国削弱了霸权。晋军创造的攻弱避坚的战术,成为古代战争中著名的范例。

【故事链接】

鄢陵之战

公元前575年春,楚人诱使郑国叛晋归楚,唆使郑国进攻晋国的盟友宋国。五月,晋厉公与齐、鲁、卫等国相约伐郑,楚共王领兵救郑,两军相遇于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楚军采用以往的策略,在黎明时突然逼近晋军营垒。晋军营前有大片泥沼,晋军填井平灶,疏散行道,列队应战。由楚逃晋的苗贲皇献计晋厉公。他认为楚中军兵力强大,左、右军分别为郑军和蛮兵,队列不整,应首先改变晋军中、下军严整的军容,诱使楚左、右军进攻中军。晋中军先分兵进击楚左、右军,俟其陷入包围时,再由上、下军配合中军聚而歼之,然后集中上、中、下军与新军共击楚精锐的中军王卒。晋厉公听从了苗贲皇的计谋。楚共王见晋军兵力薄弱,遂率中军进攻,遭到抗击。共王伤目,中军后退,晋军乘势猛攻楚左、右军。追击中晋下军将军韩厥数次几乎生擒楚王。激战自晨至暮,楚军伤亡惨重,只得暂时收兵,在夜间补充士兵,准备鸡鸣再战。后因主帅子反醉酒,不能商议军机,楚军被迫夜遁。子反因贻误军机自杀。直到战争结束,鲁、卫两国都未发一兵一卒,晋军在回师的时候,齐国的盟军方才赶到。

襄公二十六年 伯州犁问囚

【原文】

楚子、秦人侵吴,及雩娄【楚子:楚康王,名昭,共王之子。雩(yú)娄:吴国地名,在今河南商城东。】,闻吴有备而还。遂侵郑。五月,至于城麇【城麇(jūn):郑国地名。】。郑皇颉戍之,出,与楚师战,败。穿封戌囚皇颉,公子围与之争之【皇颉:郑国大夫。穿封戌:人名,楚国方城外的县尹。公子围:楚共王之子,康王之弟。】,正于伯州犁。伯州犁曰:“请问于囚。”乃立囚。伯州犁曰:“所争,君子也,其何不知?”上其手【上其手:高举他的手,指向公子围。】曰:“夫子为王子围,寡君之贵介弟也【贵介:贵宠,尊贵。】。”下其手【下其手:下垂他的手,指向穿封戌。】曰:“此子为穿封戌,方城外之县尹也。谁获子?”囚曰:“颉遇王子。弱【弱:战败。】焉。”戌怒,抽戈逐王子围,弗及。楚师以皇颉归。

【译文】

楚康王和秦国人侵袭吴国,到了雩娄,听说吴国有了防备就退了回去。于是又去侵袭郑国。五月,到了城麇。郑国的皇颉驻守在城麇,出城与楚军交战,吃了败仗。穿封戌俘虏了皇颉,公子围同穿封戌争夺起来。于是,请伯州犁评判是非。伯州犁说:“让我问问这个俘虏吧。”于是就叫俘虏站着。伯州犁问道:“我们争夺的,是您这位君子,难道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伯州犁高举着手说:“这一位是王子围,是我们国君尊贵的弟弟。”伯州犁又下垂着手说;“这个是穿封戌,是方城外的县官。是谁俘虏了您?”俘虏说;“我遇上王子,被打败了。”穿封戌听后大怒,想抽子围,没有追上。楚国军队把皇颉带了回去。

【师说】

伯州犁的问囚方式,用现代的话说,就是诱供了。伯州犁用“上下其手”的肢体语言,向供述者作了心理暗示:一边是尊贵的王子,一边是低微的县官,你想成为谁的俘虏?皇颉是个聪明人,一见马上知道了伯州犁的用意,立即按照自己的内心选择作了供述。尽管穿封戌俘虏了皇颉,但在狡诈的伯州犁面前,他也只好敢怒而不敢言了。

伯州犁上下其手的心理暗示,可谓做得相当的高明。他表面上装出公允,好像不偏袒任何一方,而实际上却在不露声色的状态下,既暗中帮了王子围的忙,拍了王子围的马屁,又没有太得罪穿封戌。无怪乎俘虏断归王子围后,穿封戌并没有将愤怒的矛头直接指向伯州犁,而是“抽戈逐王子围”了。

伯州犁玩弄手法,玩的是心理战术。只不过伯州犁的心理是阴暗的,他为了对王公贵族奉承拍马,以达到自己的私利,玩起心理战术的花样,从中作弊,颠倒黑白,真是险恶至极,让人痛恨。要知道什么叫阴险,伯州犁的做法就是示范。因此,锋芒所向,不应仅仅指向贪婪者,更应指向阴险的作弊者。

【知识卡片】

伯州犁(生卒年待考):姬姓,郤氏旁支,伯宗之子,原为晋国贵族,其父伯宗被“三郤”所迫害,奔楚,为楚国太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中,记载了公元前547年楚国太宰伯州犁采用的“上下其手”的暗示法。

【故事链接】

上下其手

春秋楚襄公二十六年,楚国出兵侵略郑国。以当时楚国那么强大,弱小的郑国,实在没有能力抵抗的,结果,郑国遭遇到战败的厄运,郑将皇颉也被楚将穿封戌俘虏了。战事结束后,楚军中有楚康王弟公子围,想冒认俘获皇颉的功劳,说郑皇颉是由他俘获的,于是穿封戌和公子围二人便发生争执,彼此都不肯让步,一时没有办法解决。后来,他们便请伯州犁作公正人,判定这是谁的功劳。

伯州犁的解纷办法本是很公正的,他主张要知道这是谁的功劳,最好是问问被俘的皇颉。于是命人带了郑皇颉来,伯州犁便向他说明原委,接着手伸二指,用上手指代表公子围,用下手指代表楚将穿封戌,然后问他是被谁俘获的。郑皇颉因被穿封戌俘虏,很是恨他,便指着上手指,表示是被公子围所俘虏。于是,伯州犁便判定这是公子围的功劳。

“上下其手”现在比喻暗中勾结,随意玩弄手法,串通作弊。

成公十三年 季札观周乐

【原文】

吴公子札【公子札:即季札。封于延陵(今江苏常州),所以又称延陵季子。后又封州来(今安徽凤台北),称州来季子。他是吴王寿梦最小的儿子。鲁襄公二十九年,到鲁、齐、晋、郑、卫诸国进行访问。】来聘【聘:古代国与国之间派使者访问。】。请观于周乐【周乐:周天子的音乐。周成王曾把周天子的音乐赐给周公,鲁为周公的后代,所以保存有这套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