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能生智慧
遇事若是太顺着自己的一时的情绪走,难免会走错,所以应该先保持清醒,排除诱惑和情绪,想明白其中的道理,舍了情绪和诱惑便得了智慧的支持。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冷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都是人间好时节。一颗悠闲心,人生时时处处都变得美好了。这美好不是假装的,没有无奈的成分。假装的美好,无奈的微笑是把愁苦都压在心底,每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这些愁苦幽怨就涌上心头。真正的悠闲是身心时时处处都悠闲自在,这悠闲来自于明理。太虚法师说:“谓一切因缘所生诸法,本来空无自性,人们不明真理,倒行逆施──本欲求乐而反得苦,本欲离苦而反遭殃。”正如太虚法师所说,不明理会越求越远,适得其反。
阿三16岁的时候偷了邻居家五两银子,等他长大后总是想起这件事,他做海盐生意发了大财,成了当地富有的人家,可是他始终放不下当年偷邻居五两银子的事儿。阿三拼命打听当年的邻居家搬到了哪里。
四十六岁的时候,阿三终于找到了当年邻居现在的住处,他带着五百两黄金找到当年的邻居家,可惜当年持家的邻居大叔已经过世,阿三只看到了他的儿子。阿三跟他的儿子说自己当年曾经借过他家的钱,这件事儿邻居大叔当年知道,他现在是来还钱的。
可惜邻居大叔的儿子说:“这件事父亲过世的时候没有交代,我不能留你的钱。”
阿三失望地走出这家人的大门,漫无目的地走在街上,他不知道怎么做了。
走着走着,他撞上一个衣衫破旧的老和尚,连忙鞠躬道歉。
老和尚哈哈大笑:“施主走路这么不小心,你的心怕是被关在囹圄之中了吧?”
阿三迷茫地看着老和尚问:“老师父,你说人要钱财有什么用?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老和尚说:“诚实比钱财重要,施主既然心中有亏欠,为何不跟主人家说清楚,以解救的心啊?”
阿三惊讶地看着老和尚:“师父,您知道我的心事儿?”
老和尚说:“施主的心事都写在脸上了,快回去吧,回去跟主人家说清楚,身若是糟了牢狱之灾,出来之后就自由了,心在囹圄,想要自由,唯有诚实啊!”老和尚说法飘然而去。
阿三忽然醒悟过来,转身又走了回去,他回到那家人家之后,把自己当年年幼无知犯的错误诚实地告诉了邻居大叔的儿子。然后又说:“我刚才碍于面子羞于启齿,现在都告诉你了,请求你释放我,让我重获自由吧!”
明理才能生智慧,十六岁的阿三已经懂事,如果阿三当年没有被那五两银子诱惑,也不让自己的内心囚禁在歉疚中三十年。
五两银子,煎熬了三十年,人生往往为了一个念头,改变了未来的命运。禅门中有句话说要照顾脚下,就是要我们照顾心里的步伐,一步差错,换来多年的懊恨。脚下这一步,走向快乐的天堂,还是痛苦的地狱,就要称一称你善恶的轻重,看一看你是否能明理。
让自性永远追随你
人们常喜欢说要做自己,然而什么是自己呢?那就是我们的自性,自性是舍掉分别执着妄想之后的本体,完全做到这一点很难,但是我们要先明白这个道理,然后身体力行,渐渐去做。
上文中我们说了明理能生智慧,然而这理从哪里来呢?理从公平、客观中来,从我们对人、事、物,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当中来。对于理,浅者见浅,深者见深。太虚法师开示我们:“初依心真如相示大乘体,悟入菩提心也;次依心生灭姻缘显大乘自体相用,开发大悲也;下亦具足种种方便行也,诚以不如是者,仰承方便行之流,之成假名菩萨、独觉、声闻、人、天、戒善。不能成佛菩萨。故曰大乘者必先直抉根本无明而妙悟真心也。”佛教中依据对理的认知深浅,分为六道、四圣、菩萨、佛等等。这些名号代表智慧觉悟,而非迷信。在这其中,佛是如来,是圆满智慧,也就是真我,每个人都有真我,修行悟道就是要解救我们的真我,那就是要我们的自性得到解脱,而色欲肉身不过是有情幻觉而已,这其实也是让我们能够透过事物的现象看懂本质,做到这一点,说明我们的真我智慧正渐渐显现。
佛陀也曾在一次说法时以讲故事的形式教育世人:说在一座城中住了一个富商,拥有很多的钱财。这个富商一生共娶了四个媳妇,第一个媳妇聪明伶俐,非常的可爱,每天都陪在富商的左右,不曾离开过半步;第二个媳妇是富商花了银子买来的,模样长得非常的美丽迷人,婀娜多姿;第三个媳妇整天都沉浸在生活的柴米油盐之中,让富商倒也舒适安逸;第四个媳妇是个强者,工作上可与富商有着一拼,每日里东奔西走,为富商经营着事业,似乎都忘记了富商的存在。
终于又一次,富商要出远门了,这次要去很远很远的地方。为了不至于旅途寂寞难耐,他想要带她们四个中的一个一起去。当富商就此询问四个媳妇时:“第一个媳妇的回答是要去你自己去吧,太远了,我不想去!”
第二个媳妇的回答是:“我是被你花了银子买来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我也不去,你还是叫他们吧。”
第三个媳妇的回答是:“虽说我是你的媳妇,有照顾你的义务,可是这次太远了,我不想受到长途跋涉的苦楚,最多送你出城门好吗,你找他们吧!”
第四个媳妇默默地说道:“谁让我是你的媳妇了,你到哪我就跟你到哪,我陪你去。”
就这样富商带了第四个媳妇去旅行了。
最后,释迦牟尼说:“各位,这个商人是谁呢?就是你们自己。”
其实这个故事中第一个媳妇就是我们的色身肉体,人一死终归是要和我们分开的;第二个媳妇就是我们的财产,它也是生不带来,死不能够带走的;第三个媳妇就是跟我们相依为命的老伴,人死后也就会各奔东西;第四个媳妇就是我们的自性,我们时常将它忽略,可是也只有它才可以真正的陪伴着我们,是我们真正的依靠。
人生就是如此,东求西求不成想佛就在自己心中,从来都在伴随着我们的左右,只是被我们遗忘在了某个角落。
时时自省增长智慧
自省是一种高贵的品质,是一种自我剖析,舍恶得善的方法。我们要懂得时时自省,去掉贪欲,增长智慧,安定身心。
太虚法师说:“精进修行增长智慧。”《杂阿含经》里有这样一个故事:
佛未灭度的时代,佛在祇树给孤独园弘扬佛法度化众人。一天早晨,舍利弗尊者穿好衣服,拖着钵出去乞食,回来之后收起衣钵,洗完脚就做到树林里进入禅定了。他从禅定中出来后,就到前面来拜见佛,拜见完之后就退坐在一边。
佛问他:“舍利弗,你从哪里来呀?”
舍利弗尊者说:“世尊,我从树林中做完禅后才过来。”
佛问:“你今天禅定的情况怎么样啊?
舍利弗尊者说:“我看到五阴空苦无常,入了空三昧。”
佛开示:“你既然都入了上根三昧,在任何时候,六根对六尘的时候,都不能起贪爱的心,染着心,如果想要达到上层三昧应该这样学:入城的时候,乞讨的时候,出城的时候,都应这样想:‘我看见了这些色相,是否起了欲爱、贪爱的念头?如果发现有这些念头,为了除掉这些恶念,应该更加努力修行,修行各种法门,就像头上衣服上都着了火一样,要用各种方法扑救。这样培养自己的善根,已达到坐卧乞食都内心清净。’”
舍利弗尊者听了之后很欢喜,按照佛说的方法努力精进,增长智慧。
佛说法给舍利弗,或者说法给众生,说的都是道理和方法。在这个故事里,佛其实是让舍利弗时时自省,不要被欲望贪爱迷惑。然后告诉他,如果发现自己存在这些问题,应该积极修行各种法门,以求精进。
生活中,我们也要时时自省,不要被外界的东西诱惑而产生出贪欲,一旦贪欲起来,就要找到合适的对治方法。这是用智慧安定身心的良药。
小事之中见真知
行动比想象重要,点点滴滴比轰轰烈烈真实,舍掉那些不切实际的想法,舍掉那些让人负重的贪心,从小事做起,身心就会轻快而知足。
人的自性显露,有了真智慧,还是要回到生活,回到小事情中来。太虚法师在问答阿兰若类中曾经说过:“桃李之下,蹊径成焉,蓬艾之间,舜玉出焉。故多冥冥,弥见昭昭,岂碍汶汶,毋甚察察!事故有意求之而不得,缘每从无心遇之而显前。”生活中好多的事情都好像如此,欲求而不得,可是却又在我们不经意的具体小事中显前,所以很多的时候,任何一件小事我们都不容忽视。
有个刚刚入寺的和尚,一大早起来就追着方丈问东问西。
“方丈,我们的灵魂真的可以不朽于世吗?”
“我们的色身到头来真的不可以长久吗?”
“我们一心修行会不会投胎转世呀?”
“我们转世的时候一定要喝孟婆汤吗,可不可以保留住今生的记忆呀?”
“我们遁入空门真的可以了脱一切吗?”
……
和尚一口气问了好多的问题,可是方丈一转身只说了一句话:“你的早餐怕是已经凉了吧?”
不要追求的太多太远,有的时候做好眼前的事情才是最重要的,就好比这一顿早餐,它远比和尚问得那些问题要实在的多,一件小事一件小事的去完成,比想很多更重要。
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美丽的心愿,有一次佛陀发了好多烛台给孩子们,告诉他们只要这个烛台每天都保持干净明亮,他们的心愿就一定可以实现。过了一天,两天,三天……所有小朋友都不再擦拭烛台了,只有一个被别人嘲笑为傻帽的小朋友还在坚持,结果只有这个小朋友的梦想变为了现实。
原来实现梦想竟这样的简单,只要实心实意的做就没有问题。
有只浑身脏兮兮的猪,它来到佛陀的身旁请求获得人们的尊敬,于是佛陀赐予了他菩萨果位。然后让它去给一只刚刚出生的小狗去洗澡,这只猪说道:“身为佛陀赐果位的菩萨怎么能够去给一只小狗洗澡呢!”
佛陀说道:“你不去侍候别人,又怎么让人知道你是我赐了果位的菩萨呢!”
原来受人尊敬很简单,只要肯付出就可以了!
一个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走着,很多人都走得非常艰难,只有一个人一直在哼着歌谣,有人问他怎么会如此有兴致,他回答说:“因为我身上带的金子最少。”
原来想要高兴很容易,只要你肯放弃一些钱财就做到了。
生活的真谛往往就是在我们最容易忽视的小事上,所以不可轻视每一件小事,这些小事儿里面,有着最大的诚心与智慧。
认清自己的力量
身心安定来源于智慧,这智慧之中包括定力和自信。如果生活总是轻飘飘的,没有困难只有悠闲,那智慧也就没有用处了。要想身心安定,要比别人有更强大的定力和自信。所以要放下对身心安定就是轻盈无力的误解,认识到自己的力量,靠着力量战胜困难,才能真的身心安定。
生活中的小事体现真诚心和智慧,然而,生活中除了遇到一些小事情之外,也会遇到一些让我们觉得难以做到的事情,想要完成这样的事情,就需要用心力来完成了。
这里的心力包括定力和自信。
太虚法师在心之分析中曾经说过:“所有能生诸法功力,即曰种子,万法之因藏在此识中,故曰能藏识。又以隐藏在有情根身之中,为有情根身及器界之所藏,故曰所藏识。是故在无始流转中,心法最要。”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心法带给我们的力量。
佛陀来到泥人国,向他们说法,并告诉他们假如有哪一个泥人能够走过他划定的一条河,就会赐予这个泥人一颗永久长存的金子般的心灵。
听了佛陀的说法,过了很长的时间都没有泥人敢于趟过那条河,因为这样做无疑是对一个泥人的毁灭。可是,最终还是有一个泥人想要试一试,他的决定引来了其他泥人的嘲笑。
“泥人是过不了河的,你只会去送死。”
“加入你进入河水马上就会体会到自己一点点失去的感觉,那是非常可怕,令人恐惧的!”
“相信你连根头发都不会留下来的……”
但是这个泥人还是要坚持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能力,他一定要过那条佛陀划定的河,因为他不甘于做一辈子的泥人。他一定要拥有那金子般的心灵,当然他知道他将要面对的是什么。
泥人慢慢的走到小河边,有些犹豫,但是最终还是走进了小河。霎时间,一股巨痛涌上了心头,这让他险些跌倒。他感觉到了自己的下半部分正慢慢的消逝,他的抓紧自己所拥有的分分秒秒前进。
“回头吧,你走不过去的!”河水拍打着巨浪。
泥人顾不上回答,自己仍旧慢慢的前行,一点一点的向前向前再向前。泥人此刻才真正明白了,自己的抉择似乎已经没有了回头的余地。此刻调转方向,就是在上了岸,也将是个残缺不全的自己了。不能犹豫,任何一刻在水中的停顿,都会是自己的灭顶之灾。佛陀的允诺似乎这一刻已经超越了死亡。
泥人仍然坚持着,移动着,一点一点再一点……河水里的鱼虾相互追啄着他的身体。无数次险些跌倒,泥人还是坚持着前进。他感觉好累好累,真想就此停下来歇息一下。可是他知道他不能够,似乎没当这个时候都有一个声音在鼓励着自己——要坚持,坚持,再坚持!
时间像是已经过了一个世纪那么久远,泥人都要绝望了。可就在这时他突然发现,自己居然已经到了对岸。沉重的脚步刚要向上迈,但是泥人又缩了回来,自己的身体太脏了,这样会不会玷污了佛土的圣洁。当他犹犹豫豫的再次打量自己的身体是,他惊奇地发现自己的身体已经什么也没有了——唯一保留的就是那颗金子般的心灵!
这就是心法的伟大,只要我们有信念能够坚信自己,相信自己一定就是那个最伟大的!
万事皆由因缘起,生活中人们往往只顾着崇拜别人,而忽视了自己。其实只要我们认清自己的力量,运用自己的心法,即定力和自信,也可以克服生活那些貌似不可战胜的困难,让自己安然处在生活的优越点。
心中感到痛苦 只是修养不够
痛苦是一种病,是一种需求得不到满足时的情绪,然而要化解这痛苦,我们还是要提高智慧,增加修养。
除了用定力和智慧战胜困难,我们也要学会化解痛苦。人生在世不如意的事总要占到十之八九,我们也常常因此而痛苦不堪,追其根本不过是我们的自身修养未到而已。太虚法师讲《法华经》的时候说:“生、老、病、死、怨憎、爱别离、求不得,是人的一生无法逃避的七种劫难。”其实这些苦楚不过是些我们心中的渴求和欲望,应对他们的唯一良策就是要提高自身的修养。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是太虚法师的一首偈子。我们在这首偈颂中可以非常明确的看出太虚法师对“人格修养”的重视,虽说我们修佛的最终目的是开悟,但是首先我们应当做一个有极高修养的人。
人们总是如此,对于自己对别人的伤害,往往是寻找各种各样的说辞和借口给予宽慰,认为自己是无意的;而对于别人对自己造成的痛苦终是耿耿于怀,不肯原谅,认为其他人都是成心的。其实所有这一切不过是因为自己,是我们的自身修养不够。
使我们真正痛苦的是我们自己,而不是别人,别人是无法带给我们如此伤害的。和深爱的人分手后,久久不能忘怀,渐渐生出恨意,这是我们的修养不够;与特别要好的朋友断绝了关系,不诚恳的检讨自己,而总一味的抱怨别人:为什么带给我巨大伤痛的总是我最亲近的人。这也是修养未到的表现。
在一个村庄里,住着一位农妇,这位农妇和婆婆的关系不好,总是觉得婆婆处处跟自己作对。这样一年一年地过下来,农妇的痛苦也一天一天的增加。
终于有一天,农妇决定结束这种痛苦,她爬了几十里的山路来到一座尼姑庵里,对那里的禅尼倾诉自己的痛苦,要求出家。
禅尼说:“只要你诚心,我就允许你做我的弟子,解脱你的痛苦。”
农妇听了说:“只要不用天天看那个老太婆的脸,我怎么都行,我当然是诚心诚意的。”
禅尼说:“那你要按我说的去做。这样才能显示你的诚心。”
农妇点头答应。
禅尼给了农妇一些粉末,让农妇每顿饭给婆婆熬一些粥,即便心里不高兴,即便婆婆为难她也不要发作,要假装高兴孝顺的每天给婆婆服用。而且无婆婆说什么做什么,都让农妇顺着婆婆。如果农妇能坚持三个月,她就收农妇为弟子。
农妇下山以后,像禅尼交代的一样,每顿饭都给婆婆熬一些粥,恭敬地伺候婆婆喝完。而且日常生活里的每件小事儿,农妇都顺着婆婆。
三个月之后,农妇又到山上来找禅尼,告诉禅尼自己一切都是按照她叮嘱的去做的。
禅尼问她:“那你的痛苦还有吗?你还想出家吗?”
农妇一时不知道怎么回答。
过了一会儿,农妇说:“这三个月好像我的痛苦每天都在减少,到第三个月的时候,我都感觉不到痛苦了,而且婆婆也不再处处为难我。”
禅尼告诉她:“女施主,你之前觉得婆婆处处与自己作对,是因为你没有事事体谅婆婆,只想着自己,所以你会很痛苦。如今你觉得痛苦没有了,是因为你懂得孝顺体谅了,当你的修养提高了,懂得怎么对待别人了,别人也就会转变对你的态度。我不是要真的要你出家收你做弟子,只是通过这三个月告诉这个道理,回去好好孝顺你的婆婆吧!”
农妇听了恍然大悟:“原来,之前自己那么痛苦是自己修养不够,不懂体谅他人,看来还是得好好改变自己才行啊。”
痛苦是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为人处世的不足之处,能照出自己的修养在哪个层次。痛苦来临的时候么,先不要急着抱怨,先冷静下来思考自己的不足,提高自己的修养,增长自己的智慧。
记得向鞋子道歉
一个人的大情绪,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成败,好的心境可以成就一个人,坏的情绪可以让一个人的一生不断下沉。当你有坏情绪时,请立即停下来舍掉自己的坏情绪,并向自己道歉。
太虚大师说:“但此法界真相,非到佛之圣智境界,不能正遍觉知;所谓唯佛与佛,乃能尽知。众生为无明妄想烦恼覆蔽,不自证得;虽不证得,而法界本来面目,还是清净无所损减,故曰:‘有佛无佛,性相常住’。”大师说人的本性清净无损减,但一个人如果被情绪牵引,他的本性就会被掩盖。
有一位脾气暴躁的商人想要拜访一位禅师。在出门之前,他刚刚错失了一笔不小的生意,因此他出家门的时候,心情很差,而且把所有的烦躁都写在了脸上。到了禅师的寺院门口,他发现自己的鞋带团成了一团,于是蹲下身整理鞋带,可是一时间却无法将它们整理好。最后,商人终于失去了耐心,他着急地将鞋子往外一甩,巧的是,鞋子把大门地下的镶边砸掉了一寸多长,里面的僧众也被吓得不轻。进到寺院里面之后,他告诉大家说自己是来拜访禅师的,进去通报的人出来告诉他:“禅师说了,请施主向你的鞋子和寺院的大门道歉,否则他不能接见施主。”
商人听了很纳闷:“为什么我要向鞋子和门道歉,它们又不是人?”
“禅师说鞋子和门虽然不是人,但是施主将坏情绪放到了他们那里,他们承担了你的情绪,并受到了你的伤害,所以请施主向它们道歉。”
商人虽然心有不愿,但是为了能见到禅师,他也只好同意道歉。
他转过身走到自己的鞋子面前,对它说:“对不起,我的伙伴,是我错了,我向你道歉并承诺今后一定好好照顾你。”说完他把鞋子整理干净,恭敬地穿在脚上。然后他又走向寺院大门:“对不起,尊敬的寺院大门,我的无礼冒犯了你,而且伤害了你,我真诚地向你道歉。”
他道歉完毕之后,通报的人带他走向禅师的房间。在去往禅师房间的路上,商人觉得自己的心里舒服多了。“原来向鞋子和门道歉也是起作用的”,他边走边想,“我还以为向这些不会说话的物品道歉没用呢,原来他们也是值得尊重的,向他们道歉能消除心中的烦恼。”
人的坏情绪会影响周围的很多事物,也会影响他人。任何时候,我们要的不是情绪,是保持内心平静的方式。
有一只修行得道的坏脾气乌龟跟一个和尚打赌。和尚说乌龟的坏脾气是它的致命短处,乌龟说:“坏脾气只是容易生气和冲动而已,大不了多吼几句,致命短处还不至于。”和尚微笑着说:“那我送你到人间走一遭,你仍然做一只乌龟,看你的坏脾气是否是致命短处,你若在九九八十一天内经得住考验,我将为你诵经九九八十一天,度你早日成佛,你若经不住考验,就回来好好修行吧。”
于是乌龟来到人间的一条小河里,它成了小河里一只普通的小乌龟。有两只大雁常常来这里饮水,几天下来,乌龟和这两只大雁成了好朋友。日复一日,乌龟已经来到人间七十九天了,眼看隆冬将至,河水也结冰了,两只大雁想要去南方生活,但是它们舍不得留下小乌龟自己,小乌龟也舍不得它们走那么久。于是两只大雁对小乌龟说:“这样吧,你听我们的安排,我们把你带到南方,等春暖花开了再把你带回来,行吧?”小乌龟高兴地答应了。但是两只大雁补充说:“但是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我们带着你飞的时候,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你一定不要说话,这一点千万记住!”小乌龟认真地点点头说没问题,说它一定什么也不说。
第二天,也就是小乌龟来到人间的第八十天,它们准备启程了。两只大雁找来一根结实的细木棍,它把各衔着木棍的一头,让小乌龟叼着木棍的中间,然后两只大雁开始起飞了。这一天很顺利。
转眼到了第二天,它们继续飞行。这时候,地面上有一群孩子看到了这个奇怪的飞行组合,他们大喊着嘲笑着:“快看啊,快看啊,看那只笨乌龟,居然让两只大雁用木棍带着飞行,太可笑了。真是没见过这么笨的乌龟,不会飞就不用飞啊,还非要让大雁带着,这个蠢家伙!哈哈哈……”一阵阵嘲笑不断地传到乌龟的耳朵里,实在忍受不了的乌龟,早就把两只大雁的叮嘱望到九霄云外了,它张开嘴刚想大骂这群可恶的孩子,但是忽然它的身体开始下沉。瞬间乌龟就掉在地上摔死了。
一切就像一个短暂的梦,乌龟醒来的时候,和尚正看着他笑:“怎么样,最后一天没坚持过去吧,坏情绪终于还是要了你的命。到一边好好修行去吧!”
其实,无论是商人的坏情绪,还是乌龟的坏脾气,都对周围的环境或事情的发展起到了不好的作用。人只有控制自己的坏情绪,生活才能更加顺利畅通。有情绪的时候,发脾气的时候,一定要记得“向你的鞋子道歉”,给自己一个平和的心态。
执迷不悟不如改过迁善
执迷不悟是犯错误的根源,改过迁善是醒悟之后的方向和做法。愈迷愈深愈不自在,深深反省,舍迷得悟才能心安。
人的自性本清净,善恶都在迷悟之间。太虚法师说:“云何正觉是明彻人生世间真相的?欲明此理,先解字义。人生者,谓人类及非人类之一切有情众生也。世间者,谓迁变无常之宇宙万有也。真相者,谓人生世间真实如此之真相状也。此真相状,唯正觉者始能明白彻了,绝非不觉者能领悉分毫也。但佛之正觉所明彻的‘人生世间’之‘真相’,究竟是如何耶?则缘起无尽,性空无碍是也。”如若执迷便是尚未有正觉,未有正觉者难免在迷途中犯错误,但是知错就改能有证悟也算有收获,千万不要积重难返,一错再错。
从前有一个小沙弥在寺庙里修行,在一次法会中,小沙弥犯了戒,寺庙里的主持和众僧商量之后决定按照戒律惩罚一下这个小沙弥,于是他们决定暂时把小沙弥赶出寺庙,想通过这种方法让他反省自己的错误,等小沙弥真正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懂得悔改了,再让他回到寺庙。
小沙弥被赶出来之后,又伤心又烦恼,边走边哭,自己也不知道到哪里去。走着走着,他遇到一个鬼魂。鬼魂问他这是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小沙弥说:“我因为犯了戒律被赶出寺庙,师傅说等我明白过来的时候再回去找他,可是现在我不知道该去哪里,没有了施主们的供养,而且周围的人都知道我做了坏事,没人肯救助我,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哭的。”
鬼魂听了说道:“我也是因为犯了错误才被毗沙门天王感到此处,我在这里也找不到吃的东西,虽然说你之前修行的那个寺庙很近,但我是鬼魂,是不敢擅自进入那里的……说着说着,着这鬼魂也哭开了。”
他们哭了好一会儿,然后停下来。鬼魂忽然对小沙弥说:“我有个好办法,能让咱俩都有地方去,而且还有足够的吃的东西。”
小沙弥怀疑地看过去,不解地问道:“你能有什么办法?”
鬼魂说:“咱们俩可以合作,我在你下面举着你,人们看不到我,这样的话,在人们看来,你就跟在空中行走一样,在人们眼里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得道的僧人,这样你就可以回到你的寺庙,并且能得到很好的供养了。”
小沙弥想也没想就答应了。接下来,这个鬼魂又说:“不过咱俩得说好了,你回到寺庙,得道供养之后,那些供养必须分我一半作为酬谢。”小沙弥点头说行。
于是鬼魂举着小沙弥朝寺庙走去。路上不断遇到上香的香客,这些香客们都说:“原来小沙弥是个得道高僧,寺里的僧人们不能把他赶出去。香客们商量了一下,决定一起把小沙弥送回寺庙,并请寺庙里的僧众收留他。
香客们陪着小沙弥来到寺庙门口,大家一致责备寺里的僧众把他赶出来是错误的决定,并强烈要求僧人们把小沙弥接回寺庙。住持大师说:“本来是让他出去行脚、好好反省自己,看来他执迷不悟,就让他回来吧,看他回来后结果如何,让他自己把结果和真相告诉众位香客。”
因为听说小沙弥得了道,很多人都专程来供养他。按照之前说好的,无论什么供养,小沙弥都会分一半给鬼魂。
这样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鬼魂正举着小沙弥在寺庙里接受香客的供养,忽然,鬼魂发现毗沙门天王手下的官员正朝他走过来,他顾不上跟上面的小沙弥说一声,扔下小沙弥拼命地逃跑,没跑出多远就被抓了起来。被扔在地上的小沙弥摔断了胳膊和双腿,躺在地上起不来了。他仍然执迷不悟地说道:“早知道今天就不出来接见香客了,这以后的供养又没了。”
住持大师看他如此执迷不悟,吩咐让人帮他医治摔伤,等伤养好好后将他赶出寺庙行脚参悟。
执迷不悟只能是越陷越深,只有正觉者才能走上正途。
有个小和尚问一位法师:“法师,我们应该度恶人吗?恶人还能改恶向善吗?”法师听了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给小和尚说了一个俗世的故事:
东晋时期,有一个名叫周处的强横的年轻人,他凶横而且不讲理,经常仗着一身武艺欺负相邻百姓。人们对他恨极了,也怕极了,把他和山上的猛虎、海里的恶龙并成为当地的“三害”,而周处就是这“三害”之首。
有一年猛虎下山吃了几个人,恶龙出海杀死了不少牲畜,周处为了逞英雄,决定上山抓虎,下海捕龙。
他来到山上,将猛虎引出来后杀死了猛虎。然后又下海与恶龙搏斗。周处和恶龙在海面上沉沉浮浮,几天几夜之后,海水被染红了,人们即看不见周处,也不见了恶龙。大家都以为恶龙死了、周处也死了。人们欢呼雀跃,他们为了三害同时被除掉而举行了一场大大的庆贺。
与恶龙搏斗了好多天的周处最终将恶龙杀死,当他回到乡里期待相邻们的拥戴的时候,却看到人们还庆的一幕。他这才知道原来自己从前做的很多事都伤害了相邻,原来在人们心里他是一个恶人。他难过极了,也痛苦极了。他悄悄离开庆贺的现场,找到当时的文人陆机、陆云兄弟俩,对他们诉说了自己的苦闷和痛苦。陆家两个兄弟对他说:“改过迁善永远不算晚,哪怕是生命的最后一天,只要悔过就能心安。你正当风华正茂,又武艺过人,一定前途远大。”
周处听了陆家两兄弟的话,回到乡里对自己以前的行为向众人道歉,并保证从今以后一定改过迁善。他说道做到,最后成了人人爱戴的大英雄。
讲完故事后,法师开示:“做人行事,一是不可将错就错,不肯悔过;二是不可一错再错,积重难返。”
上文中的小沙弥和周处,一个是执迷不悟,将自己逼出寺庙,一个是改过迁善受人爱戴。只要能正觉明了便能明确是非,免去造恶业损福报之苦。
风中跌倒不怨风
有的时候,我们会找很多借口来为自己开脱,但是即便别人信了这借口,也觉得借口找的越多心里越不舒服,反倒不如舍下虚荣心,勇敢诚实地面对问题面对自己心里踏实。
太虚法师说:“定能生真智故,慧能尽烦恼故;解脱烦恼尽故;于解脱知我生尽故。以离贪恚得禅定等,能起人不坏信,故名福田,为人所敬。”生命最内在的本质是不需要任何借口做铺垫的,只要我们把一些强拉硬拽来的借口清除掉,就会发现,原来问题如此简单,原来我们不必忌讳和回避错误,只要敢于面对并有勇气改正就能解脱尽故,广种福田,为人所敬。
一个化缘的和尚路过途径一座村庄,刚进村庄,他就看见远处一座四合院旁边跑过来一个孩子,那孩子一不小心忽然跌倒了,跌倒的孩子可能摔得疼痛委屈了,哇哇大哭起来。孩子的母亲随后匆忙地跑过来,一边心疼地扶起孩子,一边大喊:“是谁欺负我的孩子了?”她边说边向四周看过去,发现周围确实没有一个人,然后她又俯下身说:“好宝贝,不哭啦,都是这地面不平整,害我宝贝摔倒,我打这害人的土地。都是这天气风太大了,这可恶的风!”说完这位母亲的手朝地面打去。
路过的和尚看到这一幕,走过去对哭泣的孩子说:“小施主,你觉得这土地不平吗?你觉得风大吗?”
孩子抬头看了看这个和蔼端庄的和尚,摇头说:“不是这土地不平整,这风也不大,吹不倒我的。”
和尚又问:“那你刚才为什么摔倒了呢?”
“是我自己跑的太快了,不小心摔倒了。”孩子诚实地回答。
“那下次还会摔倒吗?”和尚微笑着问道。
“我不知道下次还会不会摔倒,但下次跑的时候,我会小心的。”孩子稚嫩的声音清晰有力。
这时候,和尚转过身对那位母亲说:“女施主,不是土地的错,也不是风的错,小施主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赶紧带孩子回家吧。”
那位母亲听完,面有愧色,谢过和尚后起身带着孩子回家了。
上面的例子并不是个例,很多人小时候也曾被母亲这样“错爱”,所以直到成年之后,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会找借口安慰自己,我们很少会直接找出事情的根源到底在哪里,因为我们习惯了迁怒和回避。
无论任何形式的跌倒,都与自己有关,与其找借口迁怒他人他物,不如回头看看自己做错了什么,本该做什么却没有做,而导致事情的发生。
生命之旅是一场诚实之旅,他不会给任何人的借口留有余地,谁的借口最多,谁的烦恼就埋藏的越多。
我们应该遵照法师的开示,以一颗定慧之心脱尽烦恼,广种福田。
心灵的漏洞
心灵有漏掉就是没有圆满,总会将最珍贵的东西漏掉,想要圆满,就要舍掉执着,放下想象,善感善悟,在生活当中修得自在圆满。
太虚法师说:“菩提者觉也,菩提心者觉心也。或曰真觉灵觉自觉圣智。或曰真心本心坚实心体,种种名号如标指月,唯可神悟难以言求!然‘大涅槃’及正翻‘圆寂’,则‘大菩提’亦当以‘圆觉’为定义,是故菩提心者圆觉心者。”
想要有一颗圆觉心,就需要善感善悟,悟透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的本真。
很多年前,有个一心求佛的年轻人,为了获悉人生的道理,懂得生命的本真,他一年一年地穿行在高山海角,访遍有识之士。时光如水,岁月如梭,一年一年走下来,他求教了不少人,但是他总觉得没什么大的收获,他失望之极,但是绞尽脑汁也找不出未能获得真理的原因。
有一天他走到一所学校门口,正巧碰见一位刚为学生们上完课的先生,他向这位先生打听哪里有悉知人生道理的法师,先生告诉他在离自己家乡不远的林隐山里住着一位世外高人,这位高人能解答关于人生的各种疑难问题,于是年轻人问清地址谢过先生,连夜朝林隐山赶去。
终于有一天,他来到林隐山附近,他看到山脚下有一位樵夫正要上山砍柴,便走过去询问:“大哥,请问您是否知道这座上的高僧具体住在什么地方?他长什么样子?”
樵夫想了想说:“据说这山上是有位高人,是一位高僧,但我也不知道他具体住在什么地方,听说是居住在山的那一侧”,樵夫用手指了指山的另一边,“但我从来没见过他,不知道他长什么样子。”
年轻人谢过樵夫,朝樵夫指的地方走过去。走到半山腰迷路的时候,他又幸运地遇到了一位猎人,他向猎人询问方向,并打听这位高僧的住处,猎人说:“这山上确实有位得道高僧,听说这位高僧经常四处游历,随缘度化众生,有人说他面貌清秀,有人说他蓬头垢面,谁也没见过,但他具体住在哪里我不清楚,只是知道再爬过几个螺旋的陡坡就差不多到了。”
年轻人谢过猎人,继续前行。
一路上他又几次迷路,但总是能遇到牧童、采药人……他下定决心一定要找到这位高僧。
他已经翻过了几个陡坡,一路上真是精选不断,难走的地方几乎连小路都没有,就贴着宣言峭壁拉着树枝在尖利的石块上攀岩而行。他走啊走啊,已经三天三夜了,他还是没能找到高僧。年轻人开始怀疑这也许是个传说,于是他渐渐绝望了,他决定下山去。
当这位年轻人走到半山腰的时候,有一位乞丐向他讨水喝,年轻人把身上的水壶取下来,在乞丐的碗里倒了一些水,但乞丐还没把碗端起来谁就流光了。年轻人看了看,又倒了些水在乞丐的碗里,乞丐端起碗,但还没拿到嘴边水就又流光了。年轻人无奈地叹了口气,又在乞丐的碗里倒了些水,然后赶紧催促到:“喝吧,不喝谁又流完了。”
但是乞丐仍然没喝到水,水真的又流光了。“你用个破碗盛水,这水不流光才怪呢?这样下去,就是三天三夜你也喝不到水,真是白费力气解不了渴呀。”年轻人有点烦躁地抱怨道。
“可怜的孩子啊,你历尽艰辛,到处寻找人生的真理,表面上无比谦虚,但心却是一个破碗的形状,如果别人的说法符合你的意思,你就觉得对,你就很容易接受,但是这些你已经知道了,你要得到的是你不知道的,但是你的心装不下那些你需要却不知道的东西,总是在未吸收前就漏光了,你怎么能找到人生的真理呢?”
年轻人听完恍然大悟,连忙躬身施礼:“大师一定是我苦苦寻找的高僧吧,我……”年轻人抬头看的时候,早已找不到乞丐的影子了,他没有去追,而是转过身带着大师的指点和找到的人生道理向山下走去。
真心诚意地寻找真理是值得赞扬和称颂的,但是心里有一个漏洞,总是将找到的真理落下去,无法吸收为自己的东西实在可惜。我们在寻找人生真理之前,先要找到自己的漏洞,给自己营造一个和平的、开阔地、能够容纳和吸收真理的空间,这样才能找到人生真理,到达太虚法师说的圆觉境界。
口不伤人是智慧
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懂得避免恶语伤人,这是生活中的智慧,是跟人不结怨恨的最好方式。
太虚法师在给人们讲到口业的时候说:“利刀割肉疮犹合,恶语伤人恨不销。”这句话说出了嘴巴的厉害,一句好听的话,就好像在冬天里送去的暖意,一句伤害人的话就让人们在炎热的夏天也能感受到丝丝地寒意。
所以我们在说话的时候,千万不要随便乱说,否则伤害了别人,也伤害了自己。正所谓是: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说的不好,小心会杀死了人。这可不是危言耸听,这是实实在在发生的事情。
饰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和著名相声演员侯耀文都已经去世了,但是在他们去世以后有这么两个人扮演了很不光彩的角色,让全国的人民都感到很气愤。
陈晓旭出家伊始,就有人说:陈晓旭出家是假,躲避惩罚是真。他说,陈晓旭经营的公司偷税已经高达1000万元,引起了税务部门的高度重视。陈晓旭于是和丈夫选择出家来躲避这场牢狱之灾。陈晓旭往生后,这个人又放出话来:陈晓旭没有死,畏罪潜逃澳洲。他的话引来了众人的谩骂,真是恶言伤人也伤己。
侯耀文走得很突然,让人无法接受。有一部分人认为,侯先生是被一个作家气死的。这个人此前说出了所谓的“侯门隐私”,严重影响了侯先生的心情,导致侯先生突发心肌梗塞辞世。一时间,此人也是受到众人的指责和声讨,挨骂自然是少不了。
其实,陈晓旭和侯耀文两位演员的离去,自然有其原因,但是这两位高人没有给自己口上留德,伤害了陈晓旭和侯耀文,最终也成了千夫所指。
也许这两位高人会说:我只是说说而已。但是语言的影响力真的很大,就像一个小小的能量子弹能穿入到我们的胸膛,我们虽然看不见语言,但是它却充满在我们的内心里,渗透着我们的生命,影响我们的情绪、心态和健康。
佛陀也深深地明白语言的力量,有语录:不要忽视小恶,火花尽管再小,都会燃烧掉像高山那么高地干草堆,不要忽视小善,以为他们没有什么用;即使是小水滴,最后都有可以注满大容器。
我们是要为善还是要为恶,是想要变好还是要变坏,其实都在人一个小小的一念之间,如果一个人说话不经过大脑,用语言肆意地去伤害别人,在无形当中给别人带来了一种伤害,就是严重地罪过了,这所谓:口业何因罪最深?能牵善众处刀林。
佛教经典书《般若心经》中提到:一念一世界。我们都是自己命运的创作者,我们所看到的事情,也正是自己内心的反应,所以一个小小地念头可能就会真的杀掉了另一个人。
佛语中说:心是居其位,只在一念间;天堂变地狱,地狱变天堂。这就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口下留情,千万不能把恶语随意地说出了口。
释放自己的心
越是耿耿于怀心就会被束缚的越紧,对人对事、以及对各种情节和经历,我们要学会放得下,只有放下了,才能给自己的心一份自由。
上文中我么说了用智慧和恰当的方法解决问题的集中情况,但归结起来无外乎一种,那就是凡事不要情绪化、要和自己的内心相应,要懂得释放自己的内心,给自己的心一份安全自由。
太虚大师说:“佛如一个大医生,能善知一切的药方,医遍一切的病症。又如一个药剂师,能采集一切的药,配成一切的药。”医者医者医的是身,佛医的是心。
有个年轻人被别人陷害入狱,在监狱里一待就是9年。9年之后真相大白,年轻人被释放出狱。出狱之后他对被陷害一事耿耿于怀,日复一日地纠结于这件事。他不断地咒骂那些陷害他的人,并一直抱怨:“我太不幸了,我在最应该有作为的年纪被陷害入狱,在牢房里过了9年,人生大好的时光一去不复返,我在那几乎见不到阳光的地方暗无天日地生活着,陷害我的人就应该千刀万剐啊,我好恨啊!我恨他们啊……”
出狱的后半生中,年轻人每日都这样恨呢,不肯原谅,不肯重新开始生活。
终于,他已经不再年轻了,他76岁的时候病倒了,这一病就卧床不起。在生命即将逝去的时候,他请人找来了禅师,禅师温和地问他:“可怜地病者,在你将离开这个世界之前有什么要说的就说出来吧。你今生所犯的错误将得到宽恕,你的灵魂将得到洗刷。”
禅师刚刚把话说完,卧病在床的他就冲动地大吼:“我要诅咒,诅咒那些诬陷我入狱的人下地狱,诅咒他们将为他们的错误付出代价。我没有犯什么错误,我不需要得到宽恕,我的灵魂也不需要洗刷,错的是他们呀……”
禅师问:“你被诬陷入狱有几年呀?”
“9年”,他恨恨地回答。
“你出狱之后至今多少年呀?”
“40年”,他恼怒地回答。
禅师惋惜地看着他,缓缓地说道:“40年的光阴你都没有走出自己的恼恨,你才是世界上最可怜的人啊!”
他不解地问:“为什么我最可怜呢?明明是别人毁了我的一生啊!”
禅师慈悲地说:“你在监狱里仅仅9年时间,但是你出狱之后,用了40年都没有消除这份恨意,你将自己的心放在监狱里长达40年,难道你不是最可怜的人吗?”
病床上的他听完之后恍然大悟。他说:“原来我一生都在囹圄之中生活呀,难怪我生活的不快乐呢。看来此时后悔也晚了。”
禅师慈爱地看着他:“人要懂得释放自己的内心,你现在后悔虽然晚了,但是你可以安心地离开这个世界,毕竟你在有生之年明白了这个道理。”
很多时候,我们会因为一些不公平的事情耿耿于怀,其实这种怨恨恰恰是伤害了自己,我们要学会好好爱自己,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我们要懂得释放自己的心,给自己一个轻松愉快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