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生活心理操控术: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策略
20433600000031

第31章 助你摆脱困境的心理策略(1)

助你摆脱困境的心理策略生活在这个现实的世界里,我们拥有自己的梦想,努力让自己取得成功;然而那么多的天灾和人祸,一次次残酷地将我们的梦想击得粉碎,还把我们变得面目全非。逆境将我们的豪情、壮志、希望、追求夺去,让我们变得沉沦、失落、迷茫、无知甚至愚昧。我们在逆境中跌跌撞撞、痛苦不堪,却迟迟找不到出路。怎样才能够摆脱困境?找到了心灵的归路,我们就可以找回最初的自我、最初的梦想,走出逆境,去追求美好的人生。

1.用巧妙的提问挫断对方的锋芒

如果你看过拳击比赛,你多半知道拳手们是如何避开对方的重拳和正面进攻的,从而消磨对方的进攻力、为最后胜利奠定基础的。不错,用声东击西法转移对方注意力就是他们采取的方式。

在与人竞争的过程中,也是一样的,当对方锋头正盛的时候,你要懂得采用有效的办法来分散或者转移对方的注意力,让对方的气势弱下来。就像压力越来越大的高压锅忽然出现了一个小漏口,压力会急剧下降一样,对方的优势也就不存在了。

这条心理原则,是避开对方威势的最巧妙的战术。具体的做法就是,抛给对你穷追猛打的对手一些与对方追击的话题毫不相关的问题,比如说“打扰一下,请问几点了?”或“你的衣服很好看,请问你在哪里买的?”等这一类与话题相隔十万八千里的问题。

无论对方愿不愿意让自己的气势就此减弱,他的气势都会弱下来。因为,面对这种毫不相关的问题,对方的条件反射就是思考问题,他或许不会回答你的问题,但是他已经停下来思考有没有必要回答你的问题了。看,你已经成功转移了对方的注意力,从而让对方的气势变弱。甚至,你可以获得更多的优势,因为,对方很有可能因为觉得受到了愚弄而恼羞成怒。这样他就完全不再具有心理优势了,情况会来个180度大逆转。

日本著名心理学家多湖辉曾举过一个这样的例子:

在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学生运动很兴盛,有一位教授受各方的委托,与学生团体进行交涉。然而在面对学生的凌厉攻击时,一方面他也不知道如何回答那些尖锐的问题,另一方面他是受多方的委托而来的,不能妄言开口。随着交涉时间的流逝,这位教授感到越来越腻烦。渐渐地,他甚至不能再集中注意力去听清楚对方在问什么。

这时,某位学生代表言辞尖锐地提出他们的主张之后,教授不禁问了一句:“对不起,我刚才没有听,请问你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位教授惊喜地发现,那位巧言善辩的学生面对这个与交涉内容毫不相干的问题竟一时呆住了。虽然,因此而招来了学生方面更为激昂尖锐的攻击、甚至谩骂,但是,这个问题产生了不可低估的作用,它让学生们的气势变弱了,而交涉也比开始容易很多。

生活中,这样的例子也不在少数。比如,夫妻吵架,吵得“惊天地泣鬼神”,可是这时突然有一位朋友来访,争吵就能得以缓和。

在与人进行语言交锋时,适时的心理干扰不仅能使你在不引起对方反感的前提下直接避过对方的锋芒,而且能够有效反驳对方意见。以下是几种干扰方式供大家参考:

1.提问

当对方口舌如电,让你难以插话的时候,你可以说“我是否可以向您请教几个问题”。这样就能强迫对方去听你讲;而且因为提问是以向对方求教的方式提出的,这会激起对方的自豪感,从而缓和对方对你的反感和刁难。

2.随语

对付正在滔滔不绝地讲演的人,采用诸如“说得好”、“有点道理”、“是这样吗”的语言来随语打岔,能够扰乱对方的思维逻辑,使其纰漏百出,进而自露破绽。

3.无言干扰

故意注视别的东西,或者不停地制造一些小的响动,比如,把笔掉在地上,挪挪椅子等,这样会使对方的注意力很难集中,这样,你自然能有机会抓住他的失误了。

2.挫折当道,该如何应对

2008年秋天,一场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海啸迅速席卷全球,不仅给世界各国经济社会造成了巨大冲击,而且也引发出严重个人心理问题和社会问题。2009年1月5日,个人资产达到92亿美元之多的《福布斯》富豪榜的第94位、德国第五大富豪阿道夫·默克勒,因为不堪金融危机和投资失手的双重打击自杀死亡。同日,52岁的美国房地产大亨史蒂文·古德在芝加哥郊外的一片森林里开枪自杀,就在他死的上个月还在一份有关行业前景的文章中说:“市场形势非常严峻。”2008年12月23日,65岁的知名法国基金经理蒂里·德拉维莱切特因深受麦道夫“庞氏骗局”所害,损失超过10亿美元,因“无法应对随之而来的压力”而选择在办公室内割腕自杀。2008年9月,身为英国Olivant投资顾问公司首席营运官的斯蒂芬森,主动跳上铁轨,与时速160千米的特快列车迎面相撞致死。同样,也是在2008年接近年末的时候,我国湛江糖业巨头庞贵雄,因不堪10亿元的负债而跳楼自杀。

比金融危机更加可怕的是心理危机。在我国广东的一份相关心态调查中,显示50.3%的人经常感到压力,31.2%的人感觉太累,1.6%的人有时甚至会有轻生的想法。换言之,人们普遍存在五种低幸福感觉:生活不满足感、工作不稳定感、发展不公平感、人际不和睦感、环境不安全感。分析其原因,主要源于三方面:其一,社会生存竞争越来越激烈;其二,工作环境和形势紧张;其三,执着于“功名利禄”,并将之看得太重。

面对沉重的外部压力,我们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心态,要有希望,要相信乌云上是晴空,要把挫折当成磨刀石、好好地磨炼自己。具体地说,我们可以分成三步走:

1.接受

对于那些已经发生的事情,尤其是让我们痛苦的事情,我们要勇于面对,要接受它,要明白一味躲在角落里自怨自艾、痛苦流泪,甚至想借死亡来逃避都是不应该的。它不会因为我们的逃避和不承认,而不存在;它已经是一种客观事实。有位哲人曾说过,如果无法改变它,那么就接受它。

2.解决

无论遇到多么让人痛苦的事情,只要我们接受了,心理上的负担就会减轻很多,但是,难道我们就真的这样坐以待毙、任凭命运把我们搓扁揉圆吗?当然不会,我们才是命运的主人,一定要主动出击:先对目前的情势进行客观的分析,哪些是对自己有利的,哪些是对自己不利的,怎样才能让自己的有利条件发挥到极致,有没有可能将不利的转化成有利的,哪些应该舍弃……接着,我们就要针对问题拟定所能想到的最有效的方法,并付诸实践,已达到尽可能改善自己的处境的效果。

3.放下

在荆棘中翻滚一圈,有所失,有所得,自己痛苦过,也努力过。一番折腾过后,自己无疑是更加经得住“折腾”了。但是,往事已矣,来日可追。过去的痛苦、悲伤、荣耀等,我们都应该学会放下,然后以一副全新的姿态去走未来的路。

挫折和苦难是人生的试金石,一个胸襟博大、气度非凡的人往往能始终保持一份豁达的情怀、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风物长宜放眼量”,在逆境中保持庞辱不惊、开朗达观的心态,执着地追寻长久的精神底蕴和人生价值,才是正确的选择。

3.对于注定的沉没成本,不要舍不得

唐代李肇的《国史补》中有一则故事:

通往渑池的路只有一条,而且非常窄,是单行道。

一天,一辆载满瓦瓮的车由于陷进了泥坑,堵塞了交通。推车人尝试着努力把车推出来,但由于旁边就是悬崖,而且又恰逢雨季,路很滑,因此他并没有成功。随着时间的流逝,后面等着的车辆和人众也越来越多,甚至排成了长蛇阵。糟糕的是,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眼看就要下雨,到时路就会更加难走。

这时,一位叫刘颇的盐商从队伍的后面扬鞭而至,看到那人仍然在努力地推车,但是车却在泥坑里越陷越深。刘颇开口问道:“你车上载的瓦瓮一共值多少钱?”

主人回答说:“七八千。”

刘颇立即从怀里掏出钱袋递给瓦瓮的主人,说:“你的瓦瓮,我买下了。”然后,命人把瓦瓮全部推到山崖下面。这才疏通了道路,及时地将自己的盐运进了渑池,避免遭遇重大损失。

对于刘颇来说,他用来买瓦瓮的七八千钱就是经济学中人们常常提到的“沉没成本”。试问,如果刘颇舍不得放弃沉没成本,那么他的盐还保得住吗?还能够避免遭受重大损失吗?

生活中,像刘颇这样当弃则弃的人是极少的。大多数人,往往都不愿意放弃,即使那是已经“沉没”的成本,比如,因为一段恋情的失败而郁郁终生,因为一时的失意而绝望等,结果往往是失去比“沉没成本”更多、更有意义的东西。心理学家称这种现象叫“沉没成本效应”。

当狼拖着受伤的腿逃生时,受伤的腿会成为前进的阻碍,它会毫不犹豫咬断,以求生存。因为它清楚地知道,与生命相比,那条受伤的腿是“沉没成本”。而人呢?假如一只老虎咬住我们的脚,我们应该怎么办呢?如果我们试图用手去拯救自己的脚,老虎会连我们的手一起咬住,而且我们越挣扎,就被咬得越紧。实际上,如果我们不能立刻摆脱这种困境,那么我们唯一的做法就只能是牺牲掉那只脚。

当我们发现自己的行动背离了既定的方向时,必须立刻停止,予以纠正,不能延误,也不能心存侥幸。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说:“承认既定事实,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放弃应该放弃的,这是在困境中自救的先决条件。”

是的,放弃我们应该放弃的,这样生命之舟才不会因为超重而覆没。努力地改变那些可以改变的事情,勇敢地接受那些不可改变的事情,理智地分辨二者的不同,并做出取舍,这样我们才不会让沉没成本拖垮,才能够不在困境中泥足深陷,才能收获更多。

4.我做的,正是我想要的

生活中,人的心理之所以陷入困境之中,产生焦虑情绪和失调行为,是由于人们对某些事物过分恐惧而造成的。也就是说,个体总是担心某些可能使他感到焦虑的逆境发生,因而变得惊惧、敏感,进而不自觉地被引入这一境地。这种心理学上叫做“预期焦虑”的心理困境常常给人以无力改变的感觉。一个人越是想摆脱他所处的恐惧处境,结果他往往会被焦虑压倒,陷入一种“越想摆脱恐惧就越恐惧”的恶性循环之中。比如生活中比较常见的“考试恐惧症”就是这样产生的。

其实针对这种情况,你可以使用矛盾意向法来处理。所谓矛盾意向法就是努力去做那些让你害怕的事情;或者改变对其抗拒的态度,去期盼它的发生。虽然,这与内心真正的愿望是相反的,但是这样做却可以使内心的焦虑感或恐惧感被期盼和愿望所取代,进而帮助你走出这一心理困境。这是一种“先发制人”的方式,能够帮助你克服对逆境的预期焦虑,使你感觉松弛,以从容淡定的心理状态去应付各种复杂的困境。

相信你多少有过这样的经历:你失眠的时候,往往是越想要睡着,越是睡不着;折腾了很久,天快亮的时候你放弃了让自己睡着的企图,结果你反而睡着了。这是为什么呢?刚开始的时候,你在“想入睡”这件事上投入了太多的注意力,结果却适得其反。同样,当你做事的时候,太在乎成功,过分努力,往往反而无法取得成功。

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当你把注意力从那些让你烦恼的事情上转移到事物本身或更有意义的事情上时,你就能够摆脱忧虑,而你的智慧和才能也将不再受到不良情绪的困扰而得以充分地发挥。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渔夫每天都躺在河边,懒洋洋地将一条鱼线投入水中,然后一边享受阳光,一边等待金银色的鲑鱼上钩;到了晚上的时候,他再享用自己钓的鲑鱼,加上一点啤酒和一份三明治。这就是他舒心又宜人的一天。

这天,他像平常一样在河边钓鱼。有一位穿着讲究的商人向他走来,略带指责地说:“你难道不知道要是一次多放几条线而不是只守着一条线,你就可以多钓更多的鲑鱼?”

“我为什么要那么多鲑鱼?”渔夫不解地问。

“有了很多鱼,你就可以用鱼去卖钱;有了钱,你就能买一艘大渔船,然后开属于自己的第一家鱼店,接着你可以开第二家,第三家……最后你就能成为世界上最有钱的人。”商人回答道。

渔夫喝了一口啤酒,脸上仍然是那种不解的神情。“成为最有钱的人又怎么样呢?”他问商人。

“成为最有钱的人,你就可以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你可以无优无虑地躺着,也可以去钓鱼!”商人回答道。

渔夫抬头望着他,微笑着说:“可是我现在不就是这样吗?”

由此可见,虽然有的时候,你必须目的非常明确地去做事,但有的时候你却可以在无意中达到你原来的目标。正如当你觉得心里很难受的时候,别去想它,或者试着去接受它,所有难受的感觉就会自然消失,困境也就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5.反向心理调节法带你超越困境

有一个人,年过半百,却因为得罪了上级而被贬职,调到离家较远的郊区工作,他每天要骑两小时自行车才能到达工作的地方。天晴的时候还好,遇上刮风下雨情况就更不妙了。刚开始时,他心里觉得十分痛苦,抱怨世事不公、痛恨领导公报私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