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投资网络和美国
自1998年以来,阿勒瓦利德开始喜欢投资一些时髦的领域,比如网络、通讯以及其他高科技产业。他向特来迪斯克公司投资了2亿美元,该公司将利用200余颗卫星建造世界第一个高速数据传输网。他认为该公司的技术,将可能改变整个世界。
2000年后,阿勒瓦利德对网络等高科技股票的热衷达到了高峰,2000年4月,阿勒瓦利德花了10亿美元大量买入了科技股股票,其中以4亿美元买入了AOL的部分股票(股价74美元)。2000年9月,他又以每股25美元的价格从公司创始人处购买200万股Priceline。2000年11月,阿勒瓦利德再次买入20亿美元AOL股票(股价54美元)。除了AOL外,他还持有另外两家网络公司EBay、亚马逊的股票。
在创业之路上,阿勒瓦利德要面对的另一个问题则是,投资过于集中在美国,即使在2000年5月中旬,道琼斯指数下跌11%,纳斯达克指数重挫31%,美国股票市场走势扑朔迷离之际,阿勒瓦利德依旧坚决投资美国,宣布向美国15家公司投资10亿美元,其中包括可口可乐、百事可乐、福特汽车、亚马逊、电子湾及因特网资本集团公司等等。
阿勒瓦利德曾经不无自豪地说:“我要是想做什么,就会干得惊天动地,要么干脆不做。”这个有时候显得有些狂妄的沙特富豪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相信他的财富会像他花费1.3亿美元建立起来的宫殿一样坚固,但是,谁都知道他所拥有的这个城堡毕竟是建立在沙漠中的。希望如《经济学人》杂志的预测一样,到2015年,阿勒瓦利德会成为世界上最有权力的富豪。
很多人说,阿勒瓦利德的发家致富之路,完全可以书写一部现代版本的《一千零一夜》。而阿勒瓦利德就是童话书中那些具有神奇超能力的人。他以战略家的眼界、实业家的刻苦,打造了一座真正属于自己的沙漠创业王国。
(张晶)
蓝山中国资本创始合伙人唐越
做理性与激情兼备的投资者
同行说唐越是理性、实际的买卖人;
员工说唐越是平和、果断的老板;
而骨子里,唐越从来就是个追求自由、敢于挑战的冒险者。
读不下去的大学
1989年,18岁的唐越是南京大学国际贸易系一年级的学生。那个狂热的夏天中国有些躁动不安,而唐越和他的同学们也被各种传闻弄得心神不宁,他们议论最多的就是留学问题。有小道消息说:大学生毕业后,五年内不能申请去美国留学。
“毕业后五年啊,我不可能等那么长的时间。”唐越的语气有些轻描淡写,却透着一股坚毅。
“你的目标就那么明确,一定要去留学?”旁人这样问他。
“可能我读不下去了吧!”唐越半开玩笑式地答道。
唐越所谓的“读不下去”,其实应该更准确地诠释为“我不享受读书的过程(在南大时)”。他不喜欢在一个目标导向——学校规定的课本知识的获得——的机制下众人头破血流地竞争,这样的竞争抹杀了独立个性和创造力的发挥。“我可能只用了10%的时间就能应付考试,成绩还很好,但其他90%的时间呢?我不愿意浪费。”
于是,大三时,唐越成功转学至美国明尼苏达州CONCORDIA学院,主修金融,副修政治学。
在美国自力更生
在国内,衣食无忧的唐越根本不知道“谋生”意味着什么,“独立于社会”的概念只存在于同学们的高谈阔论中。而在美国,没有奖学金的他必须靠双手来养活自己,用行动去体味“独立”的真实涵义。
为了赚生活费,唐越在学校食堂整整烧了一年的饭。每天早上五点到厨房,所有的配菜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早已被弄好,他所做的就是拿起电脑操作单的指示:第一步,将30磅牛肉馅倒入蒸汽锅中,煮到褐色为止;第二步,将油滤掉;第三步,将十罐番茄酱倒入锅中;第四步,将20磅通心粉倒入热水中煮熟;第五步,将通心粉倒入番茄酱中搅拌均匀;第六步,用保鲜膜封好,放入烤箱中。在相对单调的工作中,唐越也收获颇多,培养了自己独立的能力。与此同时,他更惊讶于美国社会的流程化,就连一个学校的厨房也不例外。
给Disney讲故事
美国最受人尊敬的公司之一Disney有一个“校园项目”,每年都会在全美大学招聘暑期实习生,一般情况下,一个学校就一两个名额。1992年5月,Disney公司的招聘人员来到明尼苏达州CONCORDIA学院,他们面前站着一个黄皮肤、高高瘦瘦的中国学生。
“你为什么想来Disney实习?”主考官问唐越。
唐越和很多前来应聘的同学一样,本能的想法是:我需要赚钱啊!但他没有这么说,而是思考了数秒后,将赚钱的理由转化为:“我在中国曾读过一篇报道,一个身患白血病的小女孩有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去Disney乐园看一看,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知道了这个事情,就帮助这个小女孩实现了她的愿望。可是中国有成千上万这样的小女孩,她们根本没有运气、也没有机会去Disney乐园看一看。有一天我将会回到中国,去建立中国的Disney乐园,帮助更多的中国小孩子实现梦想。”
面试官们惊讶于眼前这个外表腼腆的小伙子如此的“AMBITIOUS”(有野心),他们被打动了。
大鱼和小鱼
美林证券,这个号称全球最大的证券机构网罗了美国金融界的精英。在那,唐越找到了他的第一份工作。1994年,美林嗅到了正在崛起的亚洲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快速调兵遣将,部署战场。新加坡成为其选择进军亚洲的第一站,仅在美林工作了一年九个月的唐越被高层选中,意欲让其在新加坡市场中大展拳脚。
任何一个大型跨国企业都是一部运行良好的机器。唐越觉得在美林证券自己不过是a little fish in a big pond(大池塘里的一条小鱼),他只需按部就班地做着自己案头的事情。但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的他不甘于被束缚在结构与框架中,他的不羁性情成为他离开的动力:“一个新东西我两个礼拜就学会了,我做得很好。可是我还是要在那个位置上继续做下去,不能让我有所发挥。我向往的工作环境是非组织、非结构的。”
就在唐越思忖如何应对这一工作安排时,他在美林认识的两个朋友准备合伙开一家投资银行,并向他抛来了橄榄枝,他借此离开了美林,加入到Brookehill Equitie。唐越一再强调,这是一个小的投资银行,而他,就是“小池塘里的一条大鱼”。
打电话抢客户
唐越身上浓郁的主观色彩与富有创造的更新能力在Brookehill Equitie工作时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一个默默无闻的亚洲小伙子在纽约华尔街做对冲基金、公共基金的销售,要与美林、JP摩根、高盛等投资机构抢夺客户,他能做的就是从打电话开始。电话打过去,基本上全部被转入语音信箱,运气不好的时候碰到语音信箱爆满那就连话都留不上。对着电话那头,唐越滔滔不绝地讲述自己对某个基金、某只股票的分析。
四个月过去了,终于有些客户觉得他的分析还有些过人之处,就把电话打回来,一个一个的,唐越就是这样积累起自己的客户。那些客户当时可能身家只有几千万美元,可是现在身家都千亿美元了,而且如今也已成为唐越最重要的支持者。
玩转“空手道”
1998—1999年,互联网让中国沸腾了。1999年,搜狐最早的海归将士之一张黎刚决定自己创业,他向留美时的大学同窗唐越描述着互联网的美妙前景,发出了融资的请求。唐越以极快的速度回国考察,两三天的时间他就下了决心,回纽约辞职前他对张黎刚说,“我们要做就做大,小打小闹没有意思。”
1999年5月,唐越从风险投资商那融到100万创业资金,在美国成立了E龙公司。10月,eLong.com网站在北京正式开通,当时定位于提供城市生活资讯服务。到2000年1月24日,100万美元花得一分不剩,唐越开始思考e龙的出路。
唐越借了点钱一边继续支撑网站,一边寻找买家。2000年2月,e龙在收购了南京的一家国内著名社区网站西祠胡同后,决定把自己嫁出去。但是那时的e龙既没有什么名气,内容也乏善可陈,在人们看来,e龙要寻找婆家似乎很难。
不过,这对于被业界称为天生的“DEAL MAKER”的唐越来说似乎并不是一个难以企及的目标。
2000年3月,唐越出乎所有人的预料,与美国最大的互联网通讯公司Mail.com置换股票,把e龙卖了,获得价值6800万美元的Mail.com股票和2000万美元的现金。2001年,互联网泡沫崩溃,Mail.com支撑不住,唐越果断把e龙从Mail.com回购出来,价钱是300万美元。
在网络公司发展的高峰时期,卖掉公司;在最低谷的时候,再回购。这桩最划算的买卖使年轻的唐越名声大噪,他也在当年被媒体誉为“资本市场上玩‘空手道’最成功的一位”。
10分钟融资1500万美金
2003年8月,美国老虎科技基金主动找上门来,与唐越有个令人震惊的相聚。
当时,双方约在晚餐时间商谈投资事宜。在正餐没有上之前,唐越凭借自己超人的口才和诚恳的态度,与投资者仅仅商谈了十分钟,便就1000万美金达成了君子之约。之后,他去了趟美国,又带回了500万美元。
唐越有着自己的融资哲学:“评价融资好坏的标准不是是否能拿到钱,而是以什么样的成本去拿到钱。在资本市场环境恶劣的情况下,不到万不得以不应该去融资。我们现在融资并不是因为没有钱,而是因为现在资本市场环境好,可以以低廉的成本去拿到钱。”
唐越平时喜欢读《圣经》,偶尔醉心于哲学的冥思中。他曾说,“风险在于你对这个行业是否有信心。自己真的相信新经济的未来,还是只是在嘴上讲相信新经济。是否能把自己的钱投到这个行业,这是一个检验的方法。”在理性的哲学与激进的冒险中,唐越向我们展示了一次次成功的风险选择。
(张晶)
美国中经合集团中方总经理张颖
风投是一种最高境界的赌博
岔道口上做出明智的选择
路遥在《人生》的序中,曾引用了他的老师柳青的一段话: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有些岔道口,譬如政治上的岔道口,事业上的岔道口,个人生活上岔道口,你走错一步,可以影响人生的一个时期,也可以影响一生。
的确,在岔道口上,我们也许有过迷茫,也有过惊慌;但是只要我们目标明确,岔道口上你就一定不会迷失自己。
出门远行
1973年,张颖出生在一个高级知识分子家庭。父亲是一名内科医生,母亲是清华大学化学系的高材生。1978年,张颖的父母举家迁往美国,张颖也随之开始了美国以求学之旅。
在美国的15年里,张颖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美国西北大学分别拿到了学士和硕士学位,还在UCSF/斯坦福医学院参与了两年多生化基因项目的研究。朋友们都以为他注定要进入研究这个领域时,他的选择却让所有人都震惊——他加入了花旗银行,主要负责对互联网、软件、半导体和生命科学等领域的公司进行上市分析、重组和投资调查。
刚开始父母不开心、也不理解,觉得他可以去医学院,可以去读很好的博士学位,为什么要重新再走这条路。但张颖却是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做出的决定,他根据自己的性格和对商业的理解,觉得自己比较适合在商务这块发展。而现在看来,他觉得这个选择还是对的,父母也很开心。
结缘中经合
在花旗银行的投资银行做完两年后,张颖觉得学到了自己想学的东西,于是加入了荷兰银行的直接投资部。那时,荷兰银行相对还是比较保守的,对高科技风投还是处于观望的状态,后来互联网泡沫,荷兰银行裁员,张颖可以选择去欧洲,参与荷兰银行在欧洲的创投部,或者是拿一笔产权费。
但是,张颖觉得中国人去欧洲发展不是特别有利,所以就在圈子里面找一些新的机会。一次偶然的机会接触了中经合,他只听过这个公司的名字,不认识任何人,于是他便发了一份简历过去,就这样他顺利进入了中经合。回国之后,他发现北京是个很有意思的地方,无论是政府对于新兴行业的支持态度还是企业家的创业激情,都让他觉得投资这个行业将会很快变得热闹起来。
而对于找工作,张颖也有自己的观点。他觉得不需要按照很正规的思路去做一件事情,你要想找的只是一份工作,只要去努力,只要去争取,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