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工作中没有思路不行,组织管理中没有思路不行,企业经营中没有思路不行……在逆境和困境中,有思路就有出路;在顺境和坦途中,有思路才有更大的发展。人们在事业、工作、人际关系、爱情、生活等方面会遇到很多困境和和难题,它们影响命运、决定成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正确的思路。
创业的成功者与不成功者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他们思考模式的不同。
思路与出路的关系是源与流的关系。源之不远,流之不长;源之不丰,流之不活。思路对出路起着多方面的决定作用。思路的正误决定出路的正误,思路的宽窄决定出路的宽窄。思路越宽出路就越宽,多一个思路就多一个出路。
一个正确思路的产生,一个成熟思路的形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思路是智力、时机和实力相碰撞激发出的火花,是过去的经验、他人的智慧与我们自己对未来设想后融汇贯通的结晶。人不能改变环境,但可以改变思路。人不能改变别人,但可以改变自己。有个寓言讲的就是这个道理:一只乌鸦因为当地居民嫌它的叫声不好听,想飞到别的地方去。一只鸽子告诉它,如果你不改变你的声音,飞到哪里都不会受到欢迎,改变自己是唯一的办法!
一个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创新,一个企业没有了创新思想将会被淘汰。作为一名管理者,思维决定了最终的结果,而思维的改变会成就一个人、一个企业的出路。
突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克服心理与思想障碍,确立良好的解决问题的思路,把握机遇,灵活机智地处理复杂和重要问题,才能开启成功之门。
“世界公民”阿曼德·哈默
——他的商业思路总是与众不同
阿曼德·哈默是个奇迹。他的人生之路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他年少时即表现出非凡的经商的才华,此后涉足过许多完全不同的领域,看似漫不经心,却弹无虚发,都取得了巨大成功。他的商业活动横贯全球,游刃有余地穿行于不同的社会体制中,在冷战时期的东西方作了神奇的沟通。所以有人说他是沟通东西方贸易的“和平使者”。这种成就,并不是谁都能拥有的。他嗅觉灵敏,敢作敢为,并且永远在向自己挑战,永远把自己当作障碍物来超越。他说:天下没什么坏买卖,只有蹩脚的买卖人。仿佛只要他愿意,什么买卖他都可以做成功。
这话不是空穴来风。他一生的商业活动,正是这句话的内容丰富的注脚。阿曼德·哈默出生于1898年5月21日,在纽约曼哈顿区长大。感谢祖父,很早就把全家从俄国搬到美国来了,他是否已经预感到自己犹太人的商业基因必将在美国落地生根并长成参天大树。阿曼德的父亲上进心强,富有社会正义感,当过工人,经营过药厂,又通过刻苦自学成为一名医生,并加入了美国共产党。
读高中时,阿曼德就做了一笔不小的生意。一次,他在旧货市场发现了一辆他梦寐以求的名牌双人座敞篷车,售价185美元。在当时,这可不是一个小数目。他知道父母是不会给他买单的,便偷偷去找他同母异父的哥哥。哥哥是药店的小职员,刚开始还有些犹豫,但阿曼德说,很快就会把钱还给哥哥,因为他已经想好了怎么把钱赚回来。哥哥将信将疑地掏出了钱包。
原来,圣诞节快到了,一个糖果制造商正在招聘送货员,条件是必须用自己的车。当时有私车的人不屑于干这种活,想干这活的人却没有车。糖果制造商给阿曼德的报酬是每天二十美元。不到十天,他就还了哥哥的钱,并且口袋里还有盈余。你看,他仅仅把思路作了个调整,就把钱赚来了。他高兴得吹起了口哨。这时他才16岁。
1917年,阿曼德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学习。他父亲也曾就读于此。当时父亲一边行医一边经营药厂,照顾不来,而且马上要被征入部队当军医。慎重考虑之后,他想让阿曼德接替他管理药厂,但不要辍学。应该说,父亲不是经商的好手,把个药厂弄得岌岌可危。阿曼德便腾出时间来管药厂,至于功课,他只好借同学的笔记来自学了。当他把出色的论文交到教授们手里时,他们愣住了。
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阿曼德就使药厂起死回生。成功的关键是,他大胆地改革了药品的包装和交货方式。药厂发展了,规模日益壮大,职工由十几人增加到一千五百多人。他成了大学生中的百万富翁。
1921年,他从报纸上了解到刚从一战炮火中走出来的苏联的情况,产生了同情。再说他父亲就是美国共产党员。他踏上了被当时西方视为畏途的苏联,花十万美元买下一座一战遗留下来的野战医院,并配备了相关物资器材。在莫斯科他见到了列宁,从此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在那里看到了大面积的饥荒、疾病和死亡,也看到了巨大的市场,那里的人们,由于东西方贸易的道路不畅,只能守着金山挨饿。他给哥哥发了份电报,让他火速购买100万美元的小麦运往列宁格勒,换取同等货币的毛皮和矿产。这样,他既帮助缓解了那里人们的饥饿,自己又大赚了一笔。更重要的是,他把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贸易通道口打开了。在激烈的争论声中,列宁把特许经营权给了阿曼德。不久,包括福特汽车公司、美国橡胶公司等三十多家美国大公司与苏联开始了生意往来。阿曼德既是美国公司在苏联的总代理,也是苏联对美贸易的代理商。
他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
阿曼德具有清晰的思路和惊人的商业敏感。1924年1月16日列宁去世,这对他的商业活动产生了不好的影响。但他自有办法。他从莫斯科的报纸上看到那里即将进行一次全国范围内的扫盲,便找到教育委员会打听情况,对方确认了,阿曼德说,“如果是这样的话,我想办一张生产铅笔的执照。”因为此前他发现,同样的铅笔,在美国卖三美分,在这里却要卖二十六美分。他再次看到巨大的商机绽开了笑容。其实他对制造铅笔一点也不懂,但他懂得如何使用懂行的人。通过对老牌铅笔制造公司的调研和用高薪挖掘人才,他终于在莫斯科郊外建立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铅笔厂。它不仅满足了苏联的需要,而且还有五分之一的产品出口到英国、土耳其、伊朗等十几个国家。
但他的商业成就无疑不适合那个国家,报纸上开始公开谴责阿曼德和新经济政策,他意识到,是自己离开这里的时候了。
1930年,阿曼德回到了美国。这是他一生的高度活跃时期。他利用在苏联用低价收来的大量宫廷古董和民间艺术品在纽约和洛杉矶建造艺术馆,并挑选精美者在全国巡回展出,引来了无数顾客。
不久,他的灵敏的嗅觉又发挥作用了。在罗斯福总统推行新政前,从1919年开始,便没有人需要酒桶了。阿曼德预见到罗斯福会竞选总统成功,到时候相关的禁酒法令就会被废除,全国对各类酒的需求量将会猛增,酒桶自然也就供不应求了。他立即从国外订购了几船优质木材,在新泽西建立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有趣的是,禁酒令废除之日,正是哈默制桶公司的酒桶从生产线上源源滚下之时,他的酒桶被各制酒厂用高价抢购一空。
刚开始,他已满足于当一名酒桶生产商,并不想进入酿酒业。后来一位朋友建议他购买美国制酒公司的股票,因为当时二战已经爆发,谷物奇缺,威士忌少见,而买一份股票,可以得到一桶库存的威士忌作为股息。他投了一大笔资金,买下了5500股。不久,股票大幅升值,他卖酒也赚了一笔钱。当酒只剩3000桶的时候,一位化学工程师帮助他巧妙地用土豆制酒精把剩下的威士忌变成了15000桶。而当时,老百姓的土豆多得卖不出去,他买下一家快倒闭的酒厂,大量收购土豆。之后,阿曼德将这些酒装成瓶并注册了“丹特”的商标,在全国推广,用低廉价格抢占市场。只用了两年,“丹特”威士忌就成为美国一流名酒,年销量达100万箱。
此时,他发现市场上很难买到优质牛排,又成为养牛业乃至无线电广播业和黄金业中的佼佼者。
的确,阿曼德的从未停止对自己的超越。到了晚年,他的事业又有了一个高峰,那就是开采石油。1950年代中后期,世界范围内的能源危机日趋严重,富有冒险精神的阿曼德开始投资石油业。1974年,他的西方石油公司年收入为60亿美元。到了1982年,西方石油公司已是美国十二个大型企业之一,在业内的地位仅次于主宰世界石油业的“石油七姐妹”。他在利比亚采石油赚了很多钱,而利比亚的国王还非常感谢他,这就是他的本事。难怪人们把他称为“世界公民”。他的商业思路总是那么与众不同,独辟蹊径。
(陈然)
“股神”沃伦·巴菲特
——靠分析而不是靠运气取胜
在中国不少人称他为股神,在美国不少人习惯称他为先知者。他真是神吗?真能先知吗?
2003年,比尔·盖茨访华,一位中央领导向他问起美国的资本市场,比尔坦率地回答:
只有一个人真正懂得其中奥妙——沃伦·巴菲特。巴菲特就这么牛吗?
在2008年金融海啸中,他同样“老马失蹄”,对此,有人笑老巴这是“人算不如天算”。尽管如此,美国有线新闻网(CNN)2008年度11大财经风云人物评选出炉,巴菲特依然领衔榜单。
此人真的有什么捞钱的法术?变幻莫测的股海,他真的能掐会算?就是不在股海扑腾的人,也想去揣摩揣摩他。
股场不是赌场
经历过中国股市2008年过山车般惊险的人,开始对股市有了种畏惧感。这里可以一夜之间制造出多少个百万富翁,也可以让多少人一贫如洗。巴菲特呢,比尔·盖茨说他是懂的美国股市其中奥妙的第一人。他从11岁购买第一只股票,数十年来,他真的胜多负少。财富象滚雪球般不停地滚着,他从不把股场当赌场,他是靠计算和分析而不是靠运气取胜。
1957年,巴菲特掌握的资金仅为30万美元。10年后,他掌握的资金升到6500万美元。1968年巴菲特公司取得历史最好成绩的时期,资金增幅达59%,而道琼斯却只增9%。就是在这一年5月,股市一路凯歌,突飞猛进,牛气冲天的时刻,巴菲特通知合伙人,他要隐退。随后,他清算了几乎所有的股票,避免了一次灭顶之灾。因为1969年,股市直转急下,股灾铺天盖地而来。
1970年后的那几年,美国股市象泄了气的皮球,美国经济的滞胀让许多投资者愁眉不展,而巴菲特心中暗喜,看到了投资的好时光。他发现了那么多便宜的股票,似乎看到了滚滚而来的财富,他不断出手,又是每战必胜,大赚特赚。
他先盯上报刊业。拥有一家名牌报刊,这就等于拥有了一座收费桥,任何过客都得留下买路钱。他悄悄蚕食《波士顿环球》和《华盛顿邮报》。他的介入使《华盛顿邮报》年增35%,10年后他投进的1000万,升值到了2个亿。到了1980年,他又以每股10.96元单价买入可口可乐7%的股份,到1985年,可口可乐调整经营策略投入饮料生产,股价升到51.5美元,翻了5倍,这下巴菲特让全世界的投资家都咋舌目呆,没见过赚钱这种赚法。
到1994年底,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已拥有230亿美元资金,从1965年来,他的股票收入平均年增26.77%,高出道琼斯指数17个百分点,难怪股界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巴菲特的股场每次一放一收,闪转腾挪的功夫,都来自于他理性分析的功夫。他在哥伦比亚大学时拜师著名的投资学理论家本杰朗·格雷厄姆,师徒二人都有点相见恨晚的味道。格雷厄姆反对投机,主张分析企业盈利、资产、前景因素而理性投资。巴菲特得了师傅真传,又运用的出神入化,当然能可劲的牛一把。
少年亦非神童
1941年秋天的一天,美国内布拉斯加州的奥马哈市的一条街道上,一个背着书包的小男孩低着头,紧紧抿着薄薄的上嘴唇不吭一声,一边走一边使劲踢着路上的小纸盒。旁边一个比他高点的女孩一会左边一会右边不停地念叨:“都已经跌到27美元了,完了,沃伦,你坑了我……”
这男孩就是巴菲特,这女孩是他姐姐,是他说千道万地说服姐姐做他的合伙人,买了城市服务公司的股票,用了114.7美元。买进时34多美元一股,可是买后股票就下挫。姐姐嘟囔不停,他也急。这可是他5岁练摊(卖口香糖),6年送报辛苦积下的血汗钱,他只能抿紧嘴唇一言不发。
很快,乌云散去,这只股票上行到40美元,他们抛出,姐弟二人各赚5美元。可是这只股票升到202美元时,男孩有点恼火:要是再耐心点就多赚点。11岁的巴菲特第一次购股就得出三个信条:不要过分关注股票买入成本,不要只顾蝇头小利,不要冒然找合伙人,除非他非常相信自己会成功。
巴菲特小学时也是个普通男孩,成绩不好,几乎让父母绝望,常弄个双黑叉,可打字很优秀,喜欢篮球、乒乓球,更喜欢练摊、送报纸。他在17岁时正是经济大萧条时,竟坐在朋友门前的台阶上宣布自己35岁时会是一名百万富翁,有点少年壮志当拿云的气概。
弗兰克·埃里克的理发店的后门,那天晚上二个男孩在那里转来转去,神情紧张,眼睛不时地盯着那台弹子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