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支配区域反复发作的短暂性剧烈疼痛,无感觉缺失和运动障碍,常于50岁后发病。
一、病因
三又神经痛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是由于三叉神经下降核有阵发性放电,放电的发生可能与半月神经节退行性和纤维性改变,以及神经受岩骨嵴突或颅底动脉分支的机械性压迫有关;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可能为颅底肿瘤、炎症、血管病变及脱髓鞘等病变直接刺激三叉神经所致。
二、临床表现
中老年发病,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发作性三叉神经支配区剧痛,以上颌神经(Ⅱ支)和下颌神经(Ⅲ支)为多,眼神经(1支)则较少,无先兆。突然发生剧烈疼痛,如电击、刀割或钻样痛,每次由几秒钟至1~2分钟,反复发作,剧痛难忍,可伴有结膜充血、流泪、流涎、面部潮红等。神经检查均无阳性体征,慢性多次发作可见面部皮肤粗糙,多因剧痛难忍揉搓皮肤所致。
三、诊断
1.位于三叉神经分布区内阵发性烧灼,闪电样剧痛,常影响上颌支以及下颌支,两侧同时受累属罕见。发作时痛侧有面肌抽搐、流泪等。疼痛持续数秒,甚至1~2分钟。间歇期常无任何不适。
疼痛每日发作数次,多至每分钟数次,发作数周或数月后常自行缓解,若再次发作,疼痛较前更为剧烈。
2.疼痛因面部动作或触及面部、上下唇、鼻翼、硬腭等处(发病点)而诱发,进食、洗脸均可激发疼痛。
3.一般无明显神经系统阳性体征,发作为阵发性,如同时伴有面部感觉障碍,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无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损害,或疼痛呈持续性,应考虑为继发性三叉神经痛。
4.三叉神经痛需与头面部疼痛如牙痛、鼻窦炎引起的疼痛相鉴别;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常累及眼支,疼痛呈持续性。舌咽神经痛,疼痛性质相似,位于扁桃体,咽及舌后部,使用局部麻醉剂可以镇痛。
半月神经节或桥脑小脑角肿瘤可有持续性面痛,伴面部感觉缺失,角膜反射消失,咀嚼肌萎缩无力,颞动脉炎有颞部持续性疼痛,颞动脉有压痛,非典型性面痛,疼痛在头面和颈部,持续时间较长。
四、治疗
1.一般止痛剂对轻症有效。严重者可服卡马西平(酚胺咪嗪),症状不能控制时可增加。氯硝西伴同样有效、苯妥英钠,口服,也有疗效。
2.纯乙醇封闭疼痛神经或半月神经节,可消除疼痛,但不能持久(对年老体弱无手术条件者适用)。
3.射频治疗,适应于不能耐受手术者。
4.手术治疗。三叉神经根切除术,半月神经节及感觉根减压术,感觉神经根切除术,三叉神经脊髓束切断术等有长期止痛效果。三叉神经显微血管减压术也有良好效果。
第二节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类有家族发病倾向的周期性发作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发作的偏侧搏动性头痛,伴恶心、呕吐及羞明,经一段间歇期后每次发病,在安静、黑暗环境内或睡眠后头痛缓解。在头痛发生前或发作时可伴有神经、精神功能障碍。
一、病因
偏头痛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约50%病人有家族史。女性病患偏头痛常在月经来潮前发作,怀孕后发作次数减少,提示发病可能和内分泌或水潴留有关。精神紧张,过度劳累,气候骤变,强光刺激,烈日照射,低血糖,应用扩血管药物,食用高酪胺食物(如巧克力、乳酪、柑橘及酒精类饮料),均可诱发偏头痛。各种引起偏头痛发作的原因,大体可概括为两大学说,血管源学说和神经源学说。血管源学说认为偏头痛与血液中多种血管活性物质(去甲肾上腺素、前列腺素E、缓激肽等)含量多少有关。神经源学说认为偏头痛的发源地在中枢神经系统,内分泌改变及血管舒缩障碍是一种继发现象,即偏头痛的血管性表现是继发于神经中枢的“释放”。偏头痛呈现的各种复杂症状是大脑皮质功能紊乱的结果,可能是原发于下丘脑,间脑水平的脑部阈值障碍。各种原因只要导致脑部阈值下降就能引起头痛发作。
二、临床表现
1.典型偏头痛:发病年龄可从6~40岁,但以青春期至20岁居多。50~60岁后能自行缓解。偏头痛发作呈复发性,每月约1~3次,有的病人1年才发作1次。有的则每月发作15、16次。
头痛常为单侧性,位于眼眶后或额颞区,可放射到枕部和上颈部。
疼痛开始时为钝痛,以后较为搏动感。疼痛侧的动脉有压痛感。
头痛的严重程度不等,有时难以忍受。典型的头痛发作持续4~24小时,发作后数天内,病人感到衰竭和昏迷欲睡。所谓偏头痛持续状态病人,头痛可持续数天到数周。头痛时常伴有恶心、呕吐和厌食,也可出现畏光、便秘、腹泻、头晕、头重脚轻感、视力模糊、手足发冷、说话不清、行走不稳等。有些病人诉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差。
2.普通偏头痛:是最常见的偏头痛类型,和典型偏头痛的区别在于没有明确的视觉或其他先兆。但在头痛发作前2~72小时,可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饥饿、厌食、压抑、紧张、不安、话多、精力充沛或安全感等,这种前驱症状出现的频度比典型偏头痛的先兆多4倍。头痛发作的时间较典型偏头痛长,且可持续数天,也常有阳性家族史。
其他还有丛集性偏头痛、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基底动脉型偏头痛、脑血管引起的偏头痛等,需要临床认真鉴别。
三、诊断
1.常在疲劳、紧张、情绪激动、睡眠欠佳、月经期、特定季节发病。
2.部分患者有先兆症状,可为视物模糊、暗点、闪光、偏盲,偶有肢体感觉异常、运动障碍等。先兆持续10~40分钟后迅速消失。
3.头痛大多位于额、颞、眼眶部,局限于一侧,个别为两侧性。
呈搏动痛或钻痛,持续数小时至1~2天,间隔数日或数月不等,反复发作。
4.可伴胃肠道及自主神经症状,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多汗、流泪、面色苍白、皮肤青紫水肿、心率加快或减慢。
5.特殊类型
(1)眼肌麻痹型偏头痛。头痛发作时伴同侧动眼神经麻痹,有时滑车,展神经也受损,常经数小时至数周才恢复。需要排除颅底动脉瘤。
(2)偏瘫型偏头痛。头痛发作时或发作后,出现头痛对侧的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在头痛消退后,神经症状仍可持续相当时间才恢复。频繁发作者,则可持久不愈。
(3)内脏型偏头痛。儿童较多见。有反复发作腹痛、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有时同时有发作性头痛。
(4)基底动脉型偏头痛。反复发作性枕颈部疼痛、眩晕,伴有视障碍、共济失调、呕吐、耳呜及口、唇、舌麻木等。常见于青年女性。
(5)丛集性头痛。头痛发作频繁、集中,每日发作1次或数次,连续数日或数周,间隔数月甚至数年再有复发。疼痛持续时间短,一般为半小时至2小时,局限在一侧眼眶和额部,伴面红、出汗、流泪、结膜充血、鼻塞等,偶有霍纳综合征。主要见于男性。
四、治疗
1.合理作息制度,劳逸结合,避免致敏药物和食物,禁烟酒。
2.发作时的治疗
(1)镇痛剂。乙酰水杨酸,扑热息痛,可待因,颅通定等。
(2)镇静剂。地西泮(安定)、硝西伴(硝基安定)、硫苯酚胺(舒宁)、苯巴比妥等。与镇痛剂合用能增强镇痛效果。
(3)抗组胺药物。如美克洛嗪(氯苯甲嗪、敏克静)等可与镇痛、镇静剂合并使用。
(4)非激素类抗炎药物。如吲哚美辛(消炎痛)、甲芬那酸(甲灭酸)或布洛等,对丛集性头痛有时有较好的疗效。
(5)麦角胺是治疗偏头痛最有效的药物。
①咖啡因麦角胺。
②酒石酸麦角胺。
③其他麦角胺制剂。特制舌下含片(麦角胺)作用较快,且无胃肠道副反应。麦角胺喷雾剂,作用迅速。若偏头痛常在深夜发作,临睡前可用麦角胺栓剂(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颠茄、苯巴比妥),以防止发作。
麦角胺在发作时即刻服用,控制头痛效果较佳。有严重感染、高血压、动脉硬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炎症及孕妇,均不宜使用,可用双氢麦角胺替代。服麦角胺期间注意肢端动脉搏动。
(6)地塞米松或泼尼松可用于顽固性偏头痛与丛集性头痛。
(7)英明格片为特异性5一羟色胺受体激动剂。
3.预防治疗用于每月发作2~3次以上者。
(1)苯噻啶。
(2)甲基麦角酸丁醇酰胺。
(3)B受体阻滞剂。
(4)可乐定。
第三节多发性神经炎
多发性神经炎是指各种不同病因引起的全身多数周围神经的对称性损害,主要表现为四肢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植物神经障碍。
一、病因
多发性神经炎的病理改变主要是周围神经的节段性脱髓鞘性或轴突变性,或两者兼有,引起的原因很多,分述如下:1.急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炎:是一组可能由感染或血清注射,疫苗接种诱发的自体免疫性疾病。
2.代谢及内分泌障碍:糖尿病、尿毒症、痛风、肢端肥大症、血友病、甲减、各种原因引起的恶病质、烧伤等。
3.营养障碍:脚气病、糙皮病、维生素B2缺乏、慢性酒精中毒、胃肠道的慢性疾病及手术后等。
4.化学因素:包括化学药物,如磺胺类药、呋喃类药物、苯妥英钠、长春新硷等。化学品有一氧化碳、二硫化碳、甲醇、有机磷农药、有机氯杀虫剂等。
5.感染性疾病:如周围神经的直接感染麻风、带状疱疹、伴发或继发于各种急性和慢性感染。如流行感冒、麻疹、水痘、腮腺炎、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布氏杆菌病等。另有细菌分泌的毒素对周围神经有特殊的亲和力,如白喉、破伤风、菌痢等。
6.结缔组织疾病: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结节病等。其他亦有遗传因素,肿瘤等均可引起多发性神经炎。
二、临床表现
1.各种多发性神经炎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即四肢远端对称性分布的感觉,运动和营养功能障碍。感觉障碍多为肢体远端感觉常如蚁走感、刺痛感。皮肤的各种感觉均有不同程度的障碍,呈手套、短袜型分布,病变区常有肌肉压痛,运动障碍表现为轻重不等的肢体远端肌力减退,严重时可影响肌体近端。肌张力减低,腱反射减低或消失。肌肉萎缩最常见于手的蚓状肌、骨问肌和大、小鱼际肌。严重时上、下肢肌肉均有明显萎缩,出现腕、足下垂,肢体远端皮肤光滑菲薄或干燥起裂,指、趾甲松脆,出汗过多或无汗等神经营养障碍。
2.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多发性神经炎的特异性表现。有些多发性神经类的运动功能损害不大,仅有感觉障碍和植物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呋喃类药物中毒性神经炎。长春新硷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的症状不对称,且以近端损害为主,因此分析具体病人的临床特点有助于多发性神经类的病因诊断。临床常见的神经炎有: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糖尿病性多发性神经炎、呋喃类药物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异烟肼中毒性多发性神经炎、尿毒症性多发性神经炎、伴发于恶性肿瘤的多发性神经炎等。
三、诊断
1.起病和病程。可呈急性、亚急性、慢性、复发性。
2.感觉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针刺、蚁行、烧灼等异常感觉,呈手套一袜子型感觉障碍,肌肉有压痛。
3.运动障碍。肢体远端对称性肌无力,肌张力降低,腱反射降低或消失,急性期后出现远端肌肉萎缩。
4.营养障碍。肢体远端皮肤发冷,光滑菲薄或干燥皱裂,指(趾)甲松脆,角化过度,出汗过多或无汗等。
四、治疗
1.病因治疗。控制全身疾病,纠正营养及代谢障碍。若为中毒所致,停止与有害物接触,并设法促进体内毒物排泄,停用一切可能导致神经炎的药物。
2.一般治疗。注意保持肢体功能位置,加强肢体被动运动,以防止肌肉挛缩和畸形。肢体痛者可用止痛剂。
3.药物治疗
(1)激素应用。
(2)维生素类药物。
4.物理疗法:四槽浴,水疗。疼痛严重者用普鲁卡因离子透入。
5.恢复期及早行体疗。
第四节脑血管意外(中风)
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神经科的常见疾病,死亡率高,后遗症重,可分为出血性(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缺血性(脑动脉血栓形成、脑栓塞)两大类。
一、脑出血
[病因]
脑出血又称脑溢血,是指脑实质大块出血,多发生于老年或中老年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临床以内囊区出血最常见。
[临床表现]
脑出血多发生在50~65岁,男性患者稍多于女性患者,绝大多数有高血压、头痛、头晕史。出血多发生在白天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活动用力时。起病急骤,突然剧烈头痛、头昏,继之以恶心、呕吐,逐渐出现昏迷、偏瘫等症状。病情进展迅速,可在数小时内病情发展至顶峰。大量出血者,甚至在1~2小时内即可死亡。检查时,病人神志不清,鼾声大作或躁动不安,血压明显增高,呼吸不规则,神经系统检查可发现瞳孔改变,双侧不等大,缩小或散大,偏瘫,失语等,常因出血部位而不同。
¨名床类型]
1.内囊出血。脑出血多数在内囊区,初起有短暂头、眼向病灶侧偏斜,对侧肢体及面下部有松弛性瘫痪,半身感觉缺失,偏盲。
如出血在左侧半球,可有失语。急性期后偏瘫逐渐成为痉挛性,腱反射亢进,以后运动能力可有恢复,但手指精细动作恢复最差。
2.桥脑出血。起病急骤,病势进展迅速。起初时有同侧面瘫,对侧肢体瘫痪和头、眼偏向瘫痪侧。以后整个桥脑受损,四肢呈痉挛性瘫痪,头、眼不再偏斜,瞳孔针尖状,体温骤升,可有严重呼吸循环衰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