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巨天中说易经
20154900000021

第21章 易经领导力(2)

日本的管理符合由下而上的易经六爻体系,即一切数据、决策、信息、沟通…是由下而上、由内而外,从基层反映到上层。东南亚国家的管理,受易经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传统精神及时位观念的影响,企业内部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一视同仁,希望大家都成为自觉自愿的、不违规矩的伦理人,主动关心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三才统一的思想是《周易》的基本思想。它渗透到管理领域,就是十分重视人的因素,着眼点不是只放在物品的生产、经营上,而是重视在上司、下属、同僚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管理者要心物一体,要任人唯贤,善用人才,充分发挥人的积极性和才能,亲君子而远小人,企业内部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同心协力。

现代管理科学(包括西方管理科学)已逐渐认识到这点,如管理科学提出要重视人力资源和生产资源,重视四M资源。所谓四M资源指机械设备、原材料、制造方法、人力劳务四项:因各自的英文字母首字为M,故称四M资源。操作者负责前三项,管理者还要加一项,即管人、理人、安人。如何使被管理者乐意按质按时完成任务,这就需要管理者了解管理上三件既分不开而作用又不相同的要素:需要、目标和行为。

“太和”出自易经乾卦象词,是一种和谐、统一、兼容的自然境界、社会境界、政治境界,也是管理者所追求的目标。

《周易》六十四卦所象征的各种充满矛盾的事物错综复杂,包容于一体,达到一定的和谐统一。管理者在管理与被管理、劳与资、上与下等矛盾激化时,要尽量克己安人、多行退守、和平相处,不到万不得已,不要采取过激行动。要善于运用离合、异同法则,异中求同,离中求合。在正邪之间也要采取宽大包容态度,化异己力量为同己力量。实际上,凡是内部团结、上下关系融洽。则该企业一定成功。

3.《易经》与领导修养

《易经》论述的许多道理,至今对于领导者更好地加强领导行为、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的修养,仍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易经》的“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体现出光明正大、刚健中正的思想。

《易经》认为惟有天道至高无上,人们只有效法天道,崇尚伟大、刚强、稳健、中正、纯粹至极的品德,万事才能亨通。

孔子在《论语》讲:“政,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现代领导科学给领导一词下的定义是:领导即率领和引导。由于领导的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具备特殊的素质和品德。《易经》乾卦理论给领导人的暗示是:作为领导者,必须坚持正义、光明磊落、刚健中正,这与我们现在提倡的政治素质或“德”是一致的。领导干部能修身以德,能坚守正道,勇往直前,才能凝聚人心,才能战胜艰难险阻、抵制歪风邪气,才能无往而不胜。

《易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体现开拓创新、自强不息。《易经》认为:天道运行周而复始,永无止境,谁也不能阻拦,君子效法天道,应自强自立,奋斗不止,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易经》还告诫人们要‘’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要求人们时时警觉,毫不懈怠,只要奋发进取不止,定能获得成功。

现代管理理论认为:积极进取、勇于创新,这是现代领导必备的基本素质。西方行为科学也把开拓铋新作为领导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领导是社会活动的组织者、指挥者和带头人,开创每一项事业都需要自强不息,需要大胆创新,只有“天行健”自强不息,才能取得事业的成功。

《易经》的“厥孚交加,威如,吉”,讲的是领导者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

《易经》认为,态度诚实守信,必能增加威信,定会带来吉祥。诚信,历来被人们认为是“立政之本”和“立人之道”。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民无信不立”,“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作为领导者而言,最根本的是以诚待人、以信为本。领导的实施过程,靠的是人们的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如果领导不讲信誉,朝令夕改,或者阳奉阴违,甚至故意欺骗群众,就会失去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得不到群众的拥护。只有言必信、行必果,群众才能一呼百应。市场经济就是信用经济,竞争和协作都以诚信为基础,离不开信用,“厥孚交加”、言行一致是取胜于市场的法宝。

易经有“劳谦君子,万民服也”的字句,“谦,亨,君子有终”,谦虚谨慎,克己自励。

《易经》日:“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又日:“谦谦君子,用涉大川,吉”。这是说:一个人谦虚谨慎,恭敬待人,就能不断进步,就能排除一切障碍,万事顺利。“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尚书·大禹漠》)。

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也是领导者应具备的基本品德。“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领导能虚以处己、礼以待人,就能与人们保持密切的关系,就能听到百姓的意见,得到多方的支持和帮助,也就能博采众长,使决策更科学、凝聚力更强。

4.《易经》与领导方法的修炼

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体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领导原则。

《易经》中的《乾卦》象征天,大自然按天的规律运行变化。《易经》要求人们遵从天道,自觉“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凡事不要违背大自然的规律,这些观点是符合唯物主义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一个领导者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和领导方法。作为领导者,想问题,做决策,一切从客观存在着的实际出发,一切不违背客观规律,一切坚持实事求是,这是事业成功的根本所在。

易经“君子以远小人,不恶而严”体现领导管理中尊贤尚能、任人唯贤的工作方法。

《易经》认为:君子应同小人保持一定的距离,以傲然不可侵犯的态度截然划清彼此的界限,这样就会生出震慑小人的威严。古人日:“举直错诸枉,则民服”(《论语》),“用得正人,为善者皆劝,误用恶人,不善者竞进”(《贞观政要》),因此,“为政之要,惟在用人”(《贞观政要》)。领导者任人唯贤,远离小人,好人就越来越多,小人就越来越少,事业也就越来越兴旺。反之,领导被小人所包围,贤人就会越来越少,事业也就越来越走向衰败。

“说以先民,民忘其劳,说以犯难,民忘其死”,体现领导管理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工作方法。

自古以来,人们对领导的言行是十分重视的。

“上为之,下效之”(《白虎通-三教》),“楚王好细腰,民间多饿死”,领导的行动,就是无声的命令,领导干到那里,群众就跟到那里,这是普遍规律。尤其是在困难的时候,领导挺身而出、冲锋在前,群众就会奋不顾身地冲上去。战争年代,我们党的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不谋私利、廉洁清正,所以,群众愿意赴汤蹈火。今天,虽然形势变了,但共产党“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价值取向没有变。领导在前,群众在后,群众跟着领导走的规律没有变。因此,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应当永远成为领导的座右铭。

易经“虽盘桓,志行正也,以贵下贱,大得民也”,体现了领导与管理艺术中尊下贵民、与民同心的境界。《易经》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虽然遇到困难、徘徊不前,但只要志向和行为纯正,能够尊重群众、依靠群众,与民同心,就能大得人心、取得成功。

历史唯物主义告诉我们,群众是胜利之本,是力量源泉,密切联系群众,与百姓同心。“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自古以来“得民心者得天下”。

作为领导,必须时刻牢记基层人群的观点和普通人的生活观,始终与他们保持密切的联系,以己心想彼心,要把普通人的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始终坚持代表大多数人的根本利益,深深地扎根于群众之中。

5.《易经》象理与领导管理形象

《易经》既重视“象”在认识中的作用,也重视“理”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易经》熔“象”与“理”于一炉,构成了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

从哲学认识论上讲,人类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都是通过“象”和“理”这两个东西来认识的。“象”是显现于外的,“理”是隐含于内的。“象”可以通过视觉来认知,属于感性的范畴;“理”只有通过思维和理性才能认识,属于理性的范畴。

《易经》中的“象”分为爻象和卦象两种。爻象用符号“一”和“一一”来表示,“一一”表示阴性的事物,“一”表示阳性的事物。卦象分为两大类,一为意象,一为形象。

象是象征的意思。卦象大多数是意象。

如晋卦是坤下离上,坤为地,离为日,晋卦有日出地之象。日出地上,就会不断地升高,因此晋卦也就有向上上升之象。如泰卦是乾下坤上,有交感之象。因为乾为清轻之阳气,阳气轻而上升;坤为重浊之阴气,阴气重而下沉。一上一下,就发生交感,发生相互作用,因而亨通。所以泰卦又有亨通之象。

其次,卦象还有形象之象,如鼎卦为下巽上离,下面阴爻的两横,象征鼎的两足,中间的三阳爻象征鼎的腹部,第五爻的阴爻,象征鼎的两个耳朵。六十四卦的卦象由八卦的基本卦象引申而来。

八卦的基本卦象是很丰富的,可以根据其对象的性质进行扩充。如乾卦的基本卦象为天,为阳。

进行扩充为刚、为君、为夫、为父、为日、为头、为金、为寒、为马、为园、为木果。如坎卦的基本卦象为水,进而扩充为中女、为沟渎、为险、为耳、为月、为盗、为通、为北方、为冬等等。总而言之,六十四卦的每一个卦都有自己的卦象,都象征着某种意义。“象”在《周易》具有重要的意义。

用“象”来认识事物是《周易》的重要特征。所谓“领导管理形象”,就是采用静态和动态的决策与统筹,树立内在的号召力来区别一个行政区域与其他行政区域之间的特点或特征,以便于对整体机构或企业的认知和识别。

在现代社会中,形象是一种无形的资产和宝贵的财富,它可以和人、财、物这三个东西并列,其价值又远远超过人、财、物本身。

现代社会的领导管理空间建设,是自身形象建设的一部分。一个真正的领导管理者,必须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施政者有自己的政体领导管理形象,经营者要有自己的企业形象,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其实,树立企业形象的价值和意义,关键在人,即人象和世象的把握。

周易讲人象和世象的把握。在周易中,人象与世象用八卦符号体现出来就是变化,也就是对各种不同变化的把握。

《周易》的卦象是不断变化的,其特点是“变动不居,周游六虚,唯变所适”。从这个意义上说,《周易》是关于变易、变化的哲学。易卦的变化,从其内部来说,一是爻位的变化。虽然其组成的爻画不变,但是,只要某一爻的爻位发生了变化,这个卦的整体就发生了变化,如大壮卦,是下乾上震,震为雷,叫做“雷乘乾日大壮”。如果其中的任一爻移动位置.它就不是大壮卦了。假如初位的阳爻上升到第六位,就变为鼎卦了。从其外部的卦与卦之间的关系来看,卦也是变化的,如错综、旁通之类等。易卦所揭示的这些变化,是世界变动不居的反映。

在现代社会中,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领导管理的大趋势也在发生着重大变化。对企业来讲,企业的生产形势、市场需求、市场竞争的态势等等,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作为企业的经营者和领导管理者,要时时准备应付这些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