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20154800000025

第25章 战后美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动向(4)

美国高等教育不仅重视基础知识教育,80年代以来更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一书告诫美国高等学校不要忘记“本科生教育的最高目的是促进学生从具有能力到承担责任”、“今天大学教育最成功之处是培养能力”、“如果本科生院不能帮助学生……他们的生活能力和责任感将会令人可怕地降低”。,在该报告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纷纷制定各自的能力培养目标。尽管这些大学的数量仅占美国大学的百分之一,但它们的表率作用是不能低估的。阿尔弗学院(Alvernollege)最早制定了学校的能力培养目标:培养有效的交流能力;完善分析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作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完善社会交往的能力;养成理解个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能力;培养理解当代世界的能力;培养理解和感受艺术和人文学科知识的能力。

此后,其他大学也先后制定了自己的能力培养目标。哈佛大学校长博克在经过分析和比较之后,提出了所有学校一致认可的共同教育目标,并将它作为美国本科生教育的共同努力方向。共同的教育目标是:获得广博的知识,在深度方面,擅长一个专门领域,在广度方面,了解几个不同的学科;掌握准确交流的能力和方法,至少精通一门外国语,具有清晰思维和批判思维的能力;熟悉主要的调查方式和思考方式,运用这些方式掌握获得知识的能力和理解大自然、社会和本人的能力;具有理解不同价值观念,不同传统和不同制度下的其他文化的能力;经过多次探索之后,确定永久的智力兴趣和文化兴趣方向,具有自知之明的能力,最终有能力选择未来的生活道路和职业生涯;通过与各种同学共同学习和生活,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具有与各种人相处共事的能力。

(四)高等教育课程的国际化

当今,国际化已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全球性趋势,二战以来,为适应“冷战和承担世界领导责任”的需要,美国积极开展国际教育,1957年苏联卫星上天,促使美国国会于1958年通过《国防教育法》。这一法案从法律和经济上支持了高等院校课程的国际化。一是授权联邦政府给予各州财政资助,用以促进现代外语和外国区域研究学科的教学;二是促使联邦政府鼓励民间组织,尤其是民间基金会组织,从资金方面支持高校开展世界各国语言、高校、文化和社会的研究和教学。1966年,美国国会正式通过了《国际教育法》,规定向高校及有关机构提供资助,用于高校国际研究学科领域的教学,该法进一步反映了美国对于高等教育在全球扩展的强烈兴趣。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由于越南战争及其给美国社会造成的恶果,导致人们普遍对介入国际事务的冷漠,高等学校中的国际教育出现明显的衰退迹象。从7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新意识的增强,推动了国际教育的发展。90年代以来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成为美国高等学校面对的强大挑战。

80年代末苏联东欧的巨变结束了二战以来美苏之间长期的冷战状态,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使90年代的美国面临着几乎与以往完全不同的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国际竞争已从主要是军事对峙转向了经济,包括技术、知识、人才的竞争,美国的主要对手已不再是前苏联,而是日本和欧洲共同市场。世界可能走向多极化,可能会更加不稳定;已往面对的许多问题已越来越成为国际性的问题,如环境问题、能源问题、贫困问题、发展问题、种族问题、妇女问题、和平问题等等;随着信息工业的发展,知识的传输已越来越不受国界的限制,现代社会已变得愈益依靠知识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在信息时代,知识成了最重要的极为珍贵的商品,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相信,要在未来的就业市场获得成功,就必须具有国际的知识和经验。因此,要适应时代的要求,高等教育就必须国际化。

高等教育国际化最主要的途径之一即是高等学校课程的国际化。大多数的美国教育工作者都赞同,学生和教师作为负责任的美国公民,需要获得有关世界其他部分的知识。课程的国际化,不仅应当开设更多关于其他国家和国际问题的课程,而且所有课程都应当体现国际观点。美国在普通教育的核心课程中增加关于世界文明、世界史和外国语的要求;增设和加强地区研究和国际研究方面的主修、辅修和专攻计划;开展跨学科和跨专业的外语教学;在工程、工商管理、教育等专门领域的教学中,增加国际方面的内容,把到国外参观学习与课程联系起来,开展跨文化研究;以及开设如何运用高技术进行国际学习和研究的课程等等。

三、启示和借鉴

战后美国高校课程改革,留下了许多可供我们参考借鉴的宝贵经验,当然也有不少可引以为鉴的教训,值得我们认真思考。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课程长期受到计划经济和苏联模式的影响,曾发挥过积极的作用,也存在许多缺点和弊端,尤其是在经济转轨和世纪交替之际,已有许多不合时宜亟待改革之处。借鉴国外的经验,可以使我们少走弯路。

(一)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之争,在美国已延续一百多年,就像钟摆一样,一个时期强调普通教育,再一个时期必将回到专业教育。高校课程究应以专业教育为主还是以普通教育为主,真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经多年争论,但难以达成一致意见。从实际情况看,战后专业教育论始终占据着优势,普通教育论相对处于劣势。然而,进入八九十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人主张专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并重,过分强调或偏离某一方面,都是错误的。我国自1949年以来,高等教育借鉴苏联模式,过分强调专业教育,且专业过窄,高校专业种数最多时达到1400种,搞机械的不懂电,搞电的不懂机械,事实证明,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形势之需了。在世纪交替之际,我们一方面要重新为普通教育找回位置,另一方面要正确处理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切不可强调一端而忽略另一端。拓宽专业口径,培养适应性强的“通才”,是我国今后一个时期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主要问题。

(二)人文教育是西方大学的传统,然而近代这种传统遭到技术教育的严重冲击,大学教育在总体上表现为一种功利主义倾向,大学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正在“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

二战以后,尤其是80年代以来,人文教育开始呈现一种复归趋势。然而这决不是简单意义的复归,人文教育不再排斥科学技术教育,而是两者的融合。正如博耶所说:人文教育和专门教育应被视为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相互排斥。因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全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这种认识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长期以来,人文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薄弱环节,人文课程不是被轻视,就是被政治理论课程所取代。

近些年,要求重视人文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尤其是一些理工科院校,试图通过增设人文社会科学部以弥补自身的缺陷,但这是远远不够的,在这方面,美国高校的某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三)多年以来,我国大学比较重视现存知识的传授,且多采用传统的灌输方法,注重死记硬背,忽略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创造能力和探究能力的培养,以致于高分低能者比比皆是,严重制约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创造性的发挥。80年代以来,美国大学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许多大学均制定了各自的能力培养目标。在课程安排、培养模式、教学方法、管理体制上都对学生创造性的培养进行了充分考虑。为求得实效,上课不以讲授为主,而以讨论方法进行;注重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培养创造性;重视对学生个性的培养。这些做法,都是值得我们参考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