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外国教育专题研究文集
20154800000024

第24章 战后美国高等学校课程设置及改革动向(3)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并举

1984年美国人文学科促进会发表了一篇震撼美国教育界的报告——《挽救我们的精神遗产——高等教育人文学科报告书》,对人文教育的衰落表示担心,认为过去高等教育的主要含义仅仅满足于浅近的市场需要,使许多学生成为就业的机器,却忽略了他们作为人所应有的较高的人文修养、个性乃至独到精神,由此促成了学校课程的改革。

80年代中期,美国卡内基教学促进基金会主席博耶在对美国的两百余所大学进行调查后指出,大学仍然是“人文教育最合适的去处”,他援引已故美国人文科学中心前任主席查尔斯·弗兰克尔的话说:“如果你们接受了人文教育,……你们能够在不止一个层次内生活。你们不会仅仅被动地对各种事件作出反应,不会仅仅就个人去关心这些事。至少有些时候你们将把自己的命运(无论是怎样的命运)看成是人类状况和人类命运的一个例证。”博耶认为,大学教育的一个特殊使命就是把人文教育的价值与职业目标联系起来,大学本科生的教育要进行更新,人文教育和专门教育应被视为共同目标的两个方面,而不是相互排斥。因为没有人文教育的技术教育是不完全的,而没有技术教育就没有人文教育。

在他看来,假如专业教育太狭窄、太技术化,那么学生就不可能在学习的过程中讨论它所涉及的历史和社会问题;假如在所提供的学习领域中所进行的工作不能拓宽学生的视野,那么这种教育仅仅是贸易性质的技术教育,而不是以人文教育为目的的大学教育。

近些年来,美国的高等工程教育及其理工科课程目标中都对人文社会科学方面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旨在使理工科学生了解历史和社会,开拓视野,提高适应能力。

以工科见长的马萨诸塞理工学院(MIT)在创办时就以培养能够用科学和人文科学进行双重思考的人才作为教育目标,目前MIT供本科生必选的文科课程有18类100多门,其中美国研究1门、人类学与考古学4门、创作学2门、西方传统与外语10门、历史14门、艺术史与建筑史7门、语言学、文学16门、音乐6门、哲学9门、政治科学10门、地区研究和市政研究4门、观赏艺术和设计2门等等。在上述课程中,要求学生在人文、艺术、社会科学三个领域内至少选修8门课程,共计72学分,占教学计划的20%。斯坦福大学规定:一年级的学生必须读柏拉图、荷马、但丁、伽利略、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等人的著作。该校把课程分为8个组成部分,其中4组12门课程为人文和社科课程,理工科的学生必须具备生物、哲学、语言学等基础。科罗拉多矿业学院、阿拉斯加·费尔班克斯大学、内华达一里诺大学的理工科专业教育计划也表明,其人文社科课程学分分别约占毕业所需学分的15%、18%和18%。

当今科技革命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科学、技术和生产日益一体化,以及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结合,反映在高校课程设置上则是强调文、理、工的相互渗透和跨学科课程的增加。不仅主修理工科的学生需要学习一定比例的人文社科课程,主修人文社会科学的学生也需要学习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课程,因为“如果一个人对科学的方法和原理缺乏某种了解,在今天的世界上就不可能被承认是受到广博教育的人”。如MIT规定主修文科的学生必须学习占学位课程16.5%的自然科学课程。反映了两者的结合和渗透趋势。

(三)既注重基础知识教育,又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本世纪50年代以前,美国大学本科课程的主要缺点是忽略基础学科。50年代以后,尤其是1957年以后,美国高等学校开始重视基础知识教育。但60年代的学生运动又严重削弱了基础知识教育。80年代初,美国数百所高等学校掀起了课程改革的浪潮。这次课程改革相当于中小学的“回到基础”运动。

1985年1月,美国大学协会发表的一项报告称,美国的大学和学院已经使课程处于一种“混乱”和“七零八落而缺乏统一性连贯性”。美国教育部长威廉·贝内特在就任部长后的第一次记者招待会上指责说,许多美国的大学生被他们的学校“骗”了。现代许多学院正在扭转不重视给予学生基本知识的培养训练的偏向。各地的课程改革都明确要求给学生以“基本学术训练”。许多过去没有数学课程的学院增加了数学课,因为数学是学习其他学科的基础学科。纽约大学新课程计划强调英语系及其他各系都要加强写作。在斯坦福大学,西方文化课在1970年前的35年里一直是必修课,1970年后被取消,1984年开始恢复为必修课。在北卡罗来纳大学,不仅在一、二年级强调要在英语作文、数学、外语方面达到要求,而且在三、四年级还要修读美学、哲学等5门“观察世界方法”课作为基础训练课。

经过几年的调查,美国卡内基教育促进基金会于1986年11月1日发表《学院:美国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在谈到美国大学基础教育的现状时指出“……基础教育在大学生活实践中就像后爹后娘的孩子一样不被重视。学校开设的是一个课程大杂烩,任由学生自己去挑选,直至毕业为止”。“学生们在职业训练的观念指导之下去完成学业,基础教育成了某种‘需要让路’的东西,而不是一种获得正确观察事物能力的机会”。即使有95%的四年制高等院校都开设某种形式的基础教育课程,但今天基础教育运动的质量仍然值得怀疑,“人们把注意力狭窄地集中在英语、自然科学和历史这几门课程上,经常轻易地对此贴上‘基础教育’的标签。”同时,保护各系利益通常似乎比形成一个一致的基础教育教学大纲重要得多”。为了克服以上弊端,该基金会提出一种综合课程计划,这种课程计划“不仅要把学生引入基本的知识领域,而且要使他们明了各科之间的关系,最终把知识应用到校外的生活中去,这种综合课程关心的是所有人共同的普遍经验,关心的是那些人类共同参加的活动,如果没有了这些共同参加的活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便将会削弱,生活的质量也会降低”。马省理工学院的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基础宽厚、能适应未来变化的“通才”。因此,其整个四年的教学都是围绕着加强基础进行的。例如,它要求电气工程与计算机科学的学生在四年内必须修满189学分,其中在前两年就要必修120学分的理科和实验课程,后两年还要修满48学分的技术基础课程和48学分的专业基础课,四年内所修基础理论课程占总学分的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