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21

第21章 忘我才知我是我

无论做什么,若能够当下坐忘,全情投入,即可知真正的自己。

自己最想要的即是生活本真

经典原文

有源律师来问:“和尚修道,还用功否?”师曰:“用功。”曰:“如何用功?”师曰:“饿来吃饭,困来即眠。”曰:“一切人总如是,同师用功否?”师曰:“不同。”曰:“何故不同?”师曰:“他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须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律师遂缄其口。

——《顿悟要门》

【智慧解读】

有位叫源律师的人来问大珠慧海禅师:“和尚在修行的时候,需要用功吗?”禅师回答说:“要用功。”又问:“要用怎样的功?”禅师又答:“饿了就吃饭,困了就睡觉。”源律师很疑惑,再问:“一般人都是这样,与禅师用的功是一样的吗?”禅师答道:“不一样。”源律师说:“有什么不一样的?”禅师答:“一般人该吃饭时不安心吃饭,偏有千百般心思;该睡觉时不安心睡觉,总有千百般心机计算。”源律师于是无言以对。

案例

赵奕松的量化生活

清晨的阳光尚未爬到床单的时候,赵奕松已经在去往公司的路上。如同忙碌的昨天,今天等待她的依然是紧锣密鼓的一连串会议。晚上回家后,她还要处理200到300封邮件。这样的忙碌似乎已经是赵奕松生活的全部。

在戴尔做销售,与进行大中型客户销售是很不同的,赵奕松不可能跟每个买家当面交流。在这里,她所采用的方式是在各种媒体——平面、网络以及楼宇液晶屏上投放广告,潜在的买家则会通过服务电话与戴尔取得联系。这种交易模式非常便于公司统计投入产出比:广告费用是投入,通过网上网下方式进行购买咨询的顾客和电脑成交量是产出。因此,在戴尔,一切都是量化的,业绩是用数字来表现的。

这样的状况对于所有像赵奕松这样可以胜任这份工作的人都是一样的。无疑,这种工作对员工的精力、体力都会是巨大的挑战和考验,尤其是对赵奕松这样的女性员工来说。

赵奕松已经在这样的机制中工作了一年多。身处戴尔厦门总部,这名年轻的职业女性负责着每年上亿元的市场经费。许多和她一样的优秀人才曾在这样的提供不错薪水的职位上工作,却最终都因为压力过大而沮丧地离去。坊间称有这样工作模式的戴尔公司为“火坑”。

但事情在赵奕松这里似乎有点不一样。和不堪忍受这样的生活的人不同的是,她非常享受这样的生活状态:“厦门的很多员工都是来自上海和北京等地,所以大多数人都是离开了亲戚朋友独自生活。大家工作娱乐都在一起,感觉亲密无间,像是又念了一次大学,交了很多好朋友。”她把自己的注意力都集中在了工作数据的变化上。如她所言:“当我看到自己的工作直接影响到每天甚至每周的销售数据时,我很享受。”那些说明业绩的数字给赵奕松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她甚至说这样的生活她“真的会上瘾”。

她也曾坦言,这样的工作有着不小的压力,但她似乎不怎么在乎“压力”这回事,或许压力在她这已经不是负担,而是动力了。

/禅悟/

人往往以为自己的要求不多,其实欲望已经多得如同迷雾,遮住了自己真正的心愿:不知道自己是什么,不知道自己要什么。若能忘情地投入到自己愿意从事的行当,所要付出的代价在世人看来是巨大的,其实对自己而言也就只是在口袋里多装了一块石头而已。

在人人都以为是“火坑”的直销行业,赵奕松勘破了自我无谓的需求,以自己想做之事为生活之道,最终以事业成就了自己坚定不移的生活。

幸福来自自我需求的最大实现

经典原文

又我心即是彼佛之心,彼佛即是我心之佛,一体无二,性本圆融。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我的清净心性就是佛陀的心性,佛陀的本真自性就是我观想的佛。我的清净心性与佛陀(本真自性)本来就是连为一体的,其性质本来就是圆融连贯、相同相通的。

案例

“有音乐,饮水饱”的舒伯特

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的墓旁安静地躺着另外一位作曲家。这位作曲家一生穷困潦倒,疾病缠身,三十一岁的生命承载了太多的疾苦病伤。他把所有对生命、生活的感受都注入了自己的音乐创作里。这位作曲家为世界留下了600多首艺术歌曲、10部交响曲、19首弦乐四重奏、22首钢琴奏鸣曲……这些音乐在世界音乐史中画下了伤感而有力的一笔。这位作曲家就是奥地利的弗朗茨·舒伯特。

在孩童时期,舒伯特表现出的对音乐的执著就异于常人。一个个寒冷的夜晚,学校琴房的灯一直亮着,寂静的操场上回荡着悠扬的钢琴声。学校的门卫对此见怪不怪了——他知道,那是小舒伯特在练琴。当舒伯特弹完最后一个音符后,他才会听见干扁的肚子在咕咕鸣叫。他活动活动有些麻木的手指,走出学校。在回家的路上,小舒伯特哼着最近练习的曲子,手指还在空中敲打着。流浪汉开着他的玩笑,他低着头绕过。他的手指从未停下来,仿佛夜空就是他的钢琴,星辰就是他的乐谱。

直到18岁,舒伯特都没有摆脱贫困的魔爪。他的曲子卖不了多少钱,只好靠教授音乐为生。在又一个如同过往记忆中一样寒冷的夜晚,舒伯特饿着肚子在街上徘徊,他祈祷可以碰见一个熟人,好借点钱吃顿晚饭。他路过一家旧货店,看见自己的一个穷学生,手里拿着一本书和一件旧衣服,站在寒风里颤抖。他顿时明白这个小男孩是想卖掉这两样东西。儿时的情景涌上心头,他走过去,掏出自己所有的钢,买下了小男孩的书。看着小男孩高兴地拿着钱边跑边不住地跟他挥手,他的心里涌起了极大的伤感和创作欲望。他翻开刚买的书,一首歌德的诗引起了他的注意,他情不自禁地朗诵了起来:

少年看见红玫瑰,

原野上的红玫瑰,

多么娇嫩多么美;

急急忙忙跑去看,

心中暗自赞美,

玫瑰,玫瑰,原野上的红玫瑰。

少年说我擒回去,

原野上的红玫瑰。

玫瑰说我刺痛你,

使你永远不忘记。

……

蓦然之间,寒冷的风和漆黑的夜,饥饿和贫穷,都不存在了。这诗中的野玫瑰让舒伯特的心里泛起了阵阵涟漪。他立刻跑回家,把今夜这美好的回忆写成乐谱。整个夜晚,舒伯特反复哼唱着曲子直到天亮。当太阳渐渐照进他的窗台,舒伯特倒在他的书桌前睡着了。

这并不是一个饥饿的夜晚,舒伯特在梦中露出了微笑。对他来说,任何事情都不会成为他创作音乐的阻碍。

这首至今传唱的《野玫瑰》似乎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奥地利的街头,带进了舒伯特的音乐世界中。作为一个作曲家,穷困的一生留给舒伯特的并不是痛苦。当最后一个音符散去,舒伯特安静地睡了。

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的身体是用音乐做成的。

/禅悟/

在生存条件艰苦的高原,牧民们的目光却往往是充满着自信,清澈得可以看见灵魂的。当你在感叹他们生活条件的艰苦时,他们正在可怜你一年四季见不到阳光,无法呼吸到新鲜空气。

幸福是很难被估量的,其大小全看你有着什么样的需求。

若说音乐是舒伯特一生的需求,一点也不为过。他只需要一点创作的动机,就可以创造出令自己满意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他比我们这些天天为了物质享乐和梦想而苦恼不已的人们,实在幸福太多。

最大的自由来自对个人价值的实现

经典原文

是故先明应佛入我想心,次明佛身全是本觉。故应佛显,知本性明。托外义成,唯心观立。二义相成,是今观法。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所以,应该首先在观想中明了佛陀法相在自己心性中的显现,之后在观想中认识到佛之法相其实就是本真自性的显现。在佛陀法相在心性观想境界中显现时,就可以同时体认到佛陀法相是本真自性的彰明;依托所观想的佛陀法相的外化显现形式,就可以使只持心性观想的修持行为成为一定的修持法门。这两种义理相互印证成就,就是观想当下的修持方法。

案例

“QQ”之父马化腾

很少有人的网龄比马化腾更长,这源于他对网络的热爱。

早在真正的互联网普及之前,有许多网迷已在慧多网上早早体会到了网络的乐趣。马化腾也不例外。初上慧多网,他就乐此不疲。虽然慧多网的服务器也是很简陋的电脑,在网上无非是下载论坛里最新的帖子,离线后看信回信,但马化腾像如今大部分迷恋游戏的网民一样迷恋上了它。半年后,他就自告奋勇地投了5万元在家里搞了4条电话线和8台电脑,承担起慧多网深圳站站长的角色。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管理网站上面,忙得不可开交。久而久之,深圳“马站”在慧多网上声名鹊起,马化腾有些自豪:“在网上我才会获得完全的兴奋。”虚拟的世界使他忘记自我,但却延续了他在其间的“寿命”。

通过网络,马化腾结识了相当多的朋友,网易的丁磊就是他的老友。“当年一起喝啤酒的时候,我们只是打工仔而已,都还不知道未来。丁磊后来的成功给我带来了启发,只要去做,去投入,没有什么事情是不可能的。”

正如马化腾喜欢在浩瀚的宇宙中寻找星星的变化一样,与现实相比,他更愿意游弋在虚幻的空间里。网络的特征与浩瀚的宇宙有一个共性——充满奇妙和未知,给人无限遐想。他明白,这样的感觉恰好符合自己给自己的定义:喜欢同传统叫板,让虚拟成为现实中的一种幸福值。

在虚拟的世界里,他培养了一只企鹅,并命为“QQ”,他充当起父亲的角色,给它设计服装和表情,为它穿上最时尚的衣服。几乎是一夜间,腾讯因为“QQ”而扬名中外。马化腾用一年时间做到了许多国内同行用三四年时间才能做到的事情。

由马化腾担任执行董事的腾讯并不如人们想象中一帆风顺,至少一开始不是。他们也曾面临资金和技术问题,但马化腾极力保持一颗乐观的心。正如他所说:“我知道自己对着迷的事情完全有能力做好。”

马化腾是个崇尚共享、自由精神的人,不会单纯强调“自我”的价值。一头沉浸于网络的他,比绝大多数人都更懂得如何真正实现自我的价值。

/禅悟/

通常情况下,“自由”往往被理解为个人欲望的完全满足,而由这样的自由填充起来的东西,被称为一个人的“自我价值实现”。

欲望是填不满的。人们的大多数痛苦都是在这样的“自由”中产生的。

马化腾对“自由”的理解和通常情况下“自由”的含义是不一样的。他更愿意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不断探究——事实上,他也不怎么关心“自我价值实现”这回事——他根本就不记得自己。显然,他的自由并不来自于他被人称为“QQ”之父,而是来自于这种忘我的生活。

环境不是影响成功的必要条件

经典原文

佛言:“当念身中四大各自有名,都无我者;我既都无,其如幻耳。”

——《四十二章经》

【智慧解读】

佛说,我们众生应该想一想合成我们身体的“四大”——地大、火大、水大、风大。我们身体中具有坚硬属性的,属于“地大”;具有湿润属性的,属于“水大”;具有温暖属性的,属于“火大”;出入呼吸和具有运动属性的,属于“风大”。所以这“四大”各自都有自己的名字,没有那一个地方可以被叫作“我”。既然“我”是不存在的,所以这身体,无非是一种虚妄的幻化,是不真实的。

案例

沉迷在数字中的陈景润

在现代数学史上,陈景润的名字与哥德巴赫猜想紧紧联系在一起。被誉为光辉成就的“陈氏定理”将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推进了一大步。

1953年,陈景润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毕业之后,陈景润在北京四中当起了老师。结果,由于口齿不清,学校拒绝他上讲台讲课,只让他批改作业。后来,陈景润被调回厦门大学担任资料员,在这同时,他开始研究数论。

在1956年,由于陈景润对数论中一系列问题的出色研究,他受到华罗庚教授的重视,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

陈景润当时的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所住的小屋仅有6平方米大,但他仍然坚持埋头于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为此他付出的努力相当惊人。据说有一次,一个朋友去看望他。当这个朋友走进陈景润的小屋时,里面的情形让他惊呆了:仅仅6平方米的小屋,塞着好几个麻袋,打开一看,竟然都是陈景润演算用掉的草稿纸。由于陈景润没日没夜地研究哥德巴赫猜想,不幸积劳成疾。然而,即便是躺在病床上了,他的手上也没有丢掉过笔和草稿纸。

1966年,陈景润发表了题为《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的论文。这篇论文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一个里程碑,而陈景润所发表的成果也被称为“陈氏定理”。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安德烈·韦伊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

/禅悟/

每当有人抱怨自己一事无成的时候,环境总是成为他们最常用的借口。然而,虽然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成功,但却不是必然,所以,这不是不能成功的理由。

陈景润生活的环境并不好,甚至可以说很差,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他的数学研究,因为他的心里几乎都被他要做的事给占满了,根本没有心思去抱怨环境了。

卷七/目标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