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20

第20章 见人见己见如来

看人看众生,看见的都是自己,观己观内心,看见的都是佛性。

时时审度自己的内心,时时观照自己的本心

经典原文

烦恼涅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圆觉经》

【智慧解读】

如果能以净觉心断除幻化及断除幻化之诸种清净名相,就能从心中生发出轻松、宁静、烦恼断尽的状态,悟入寂灭境界。至此寂灭境界,“自我”“他人”这些执念已无法成为障碍,“众生”“寿者”也皆已被勘破,世间一切皆为幻化。这样进行止观双修的方便法门,就叫作“禅”。

案例

永远的天王杰克逊

迈克尔·杰克逊的黑色皮肤并没有给他带来困扰。还在五岁的时候,他便显示出惊人的唱歌及舞蹈才华。随即在父母有心的促成下,他和他的四个兄弟组成了乐队。自他第一次登上舞台起,全世界都记住了这个灵气十足的小男孩。

杰克逊被誉为流行音乐之王,是继猫王之后西方流行乐坛最具影响力的歌手,其成就更是超越了猫王。他是出色的音乐全才,在作词、作曲、场景制作、编曲、演唱、舞蹈、乐器演奏等方面都有着卓越的成就。他融合了黑人蓝调与白人摇滚的独特乐风,他时而高亢愤疾、时而柔美灵动的嗓音让世人为之疯狂。

当他突然在公众面前换成一副白皮囊时,所有人都怀疑起他的自信。他们纷纷议论,杰克逊是因为忍受不住种族歧视,或者想掩盖自己非洲裔美国人的真实身份!但谣言止于智者,杰克逊瓷白的肤色,是典型的白癜风病征,并不是媒体报道的漂白皮肤。杰克逊不怕向全世界宣布:“他们说我漂白了自己的皮肤,做一切可做的来诋毁我,这些都是阴谋!当我站在镜前看着自己时,我知道,我是个黑人!”

他的音乐打破了猫王的记录,打破了披头士的记录,他拥有数不清的吉尼斯记录。他是一个黑人,却比所有白人都活得光耀。

“我已经厌倦了被人操纵的感觉。这种压迫是真实存在的!他们是撒谎者,历史书也是谎言满布。你必须知道,所有的流行音乐,从爵士到摇滚,到hip-hop,然后到舞曲,都是黑人创造的,但这都被逼到了史书的角落里去!你从来没见过一个黑人出现在它的封面上,你只会看到猫王,看到滚石乐队,可谁才是真正的先驱呢?”杰克逊知道,如果你要叫全世界质疑你的人闭嘴,那么最好的武器就是用真诚来回击。

当杰克逊遭受到不公平待遇时,他把这看作是世界错位的一部分。那些不友好的人对他来说是彼岸的监视者,这在某种程度上督促他看清自己的内心,并不需要虚妄,也不需要自卑,他能正确无误地估量自己的价值,这不需要别人的指点。

/禅悟/

人生来本是平等的,无轻重贵贱之分,所有的等级划分都是后来被人强加上去的。俗世把人分作三六九等,自以为是上等的人就嘲笑和欺压他们眼中的下等人。这些人的行为却反映了他们内心的茫然和自卑,必须借助一些东西来维持自己虚假的自信。他们看不清自己的内心,却不知是被自己给蒙蔽了。

杰克逊在美国是某些人眼中的“下等人”,但他的成就是那些所谓的“上等人”遥不可及的。他把那些人对他的诋毁和伤害都拿来做了观照自己内心的镜子,因此把自己的本心看得更清楚。

看见自己身外的苦难,看见的是自己的长短

经典原文

作是观者,名观一切佛身。以观佛身故,亦见佛心。佛心者,大慈悲是。以无缘慈,摄诸众生。

——《佛说观无量寿佛经》

【智慧解读】

能够这样进行观想,就是观想到了过去未来现在的一切佛身。因为观想到了一切佛身,也就观想到了一切佛的心性。佛身本是佛的心性所衍生的法相,佛的心性,乃是大慈悲心,它以无缘慈悲(使一切众生没有差别地受到拔苦得乐的救度)来摄引一切众生。

案例

陈君的纯爱之心

“创业时,我像一条无水的鱼。”回顾自己的创业艰辛时,尚赫的总裁陈君这样说。刚从美国来到天津创立中国的尚赫时,陈君人生地不熟,销售局面打不开,她差点被内心的劝说给打动了:干吗不回美国呢?那里有自己的亲人,有自己生长了20多年的熟悉环境,为什么非要跑到这儿来受罪呢?

那时,陈君每天的生活基本都是这样度过的:白天在外面跑,晚上回到宾馆蒙上被子哭一场。

幸而她坚持下来了,为着自己的一份梦想与执著,她抗住了所有的磨难,最终让公司达到鼎盛。而正是这样不堪回首的经历,带给她更多对生命的领悟。

早年的艰辛,让她对苦难有一种深刻的认同,并且绝非泛泛之谈。她觉得自己是幸运的,她希望用自己的幸运来帮助更多的人,她希望跟更多人来分享这种幸运。

“取之社会,用之社会”是她一贯遵循的原则,她爱说:“我能帮多少就帮多少。”有一次,她参加一所希望小学的开学典礼。那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大块大块的雪花到处乱串,寒冷深入骨髓。

但她惊讶地发现,即便在这种冷得让人都快断气的天气里,山里的孩子们竟然光着脚丫,身上的棉袄也破烂不堪。这场景使她大受刺激。她无法想象一个孩子在小小的年纪就要忍受生存的痛苦。即便在她创业最艰辛、每晚躲在被窝里哭泣、以为生活永无出路的时候,所感受到的痛苦也不过如此。

此后,在中国的13年里,陈君一共捐助了5所希望小学,还给一所大学捐助了400万元用于校园建设。

“贫困,我们帮不过来呀!”所以,这些年她一直致力于把企业做得更大。她很看重自己以及公司的价值,一方面是自己的产品给人们带来了健康,另一方面是自己的公司让许多人赚到了钱。

陈曼君说:“我只是在做觉得可以做的事情。因为我很清楚,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和人生,希望尚赫做的事情能对一些人有所帮助。而这对于我也是一种动力,看着孩子们就正如看着我自己,是他们监视我把企业做好,从而帮助更多的人共赢。”

/禅悟/

“成就”是一个充满虚假光辉的字眼。人的视界是有盲点的,成就则是造成这些盲点的原因之一。它常常让人看不见自己之外的世界,听不见自己之外的声音,也让人看不见自己的长短,从而,让人生出分别心和势利眼。

经历了艰辛的陈君时时不敢忘记,世界上还有许多和她当年一样,或者比她当年更艰辛的人。她愿意帮助这些艰辛生活的人们——因为帮助他们,本质上来说就是时时反省自己过去的艰辛,看清自己现在所处的位置,是让自己在成就中随时保持清醒的最佳途径。

体察自己的内心,把握时代的脉搏

经典原文

我既愿求,心能感故。彼佛为我显现之时,即我自家底本有心佛显现,心佛真实。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我既然发如是愿祈求,自然是因为心有所感。因此当一尊佛为我显现庄严宝相之时,即是我真心所向的本尊阿弥陀佛的显现。

案例

时代之镜——卡夫卡

德国文艺批评家龚特尔·安德尔曾这样评价卡夫卡:“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人,他不完全属于奥地利人。作为劳动保险公司的职员,他不完全属于资产者。作为资产者的儿子,他又不完全属于劳动者。”

这位二十世纪的德语小说家文笔明净,想象奇诡,艺术手法别开生面,二十世纪各个写作流派纷纷认其为先驱。后世的批评家往往会过分强调卡夫卡作品里阴暗的一面,而忽视其中明朗、风趣的地方。但据其挚友布罗德回忆,卡夫卡很喜欢在朋友面前朗读自己的作品,读到得意的段落时会自己大笑起来。

家庭原因与社会环境造成了安德尔所说的卡夫卡与社会的多层隔绝境况,他终生生活在痛苦与孤独之中,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时时萦绕着他,这也成为了他创作的主题。卡夫卡曾将巴尔扎克手杖上的“我能摧毁一切障碍”的格言改成了“一切障碍都能摧毁我”。他作品的主人公不管如何抗争、努力,无形而强大的外来力量始终控制着一切,结果总是倔强地表现着不甘放弃希望的同时,又陷于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状态。

但是,作为一个作家,卡夫卡并不愿意为了出书而写作,所以他生前发表的作品并不多。许多卡夫卡的好友都劝这位有才华的年轻人,让他目光放远一些,不要和名利对着干。卡夫卡却不这么认为:文学的目的难道不是文学本身吗?如果过于追求名与利,那么这样的作家写出来的文字必定不是纯粹的。他一直坚持着自己的想法。

虽然他出版的书籍并不多,但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却极为深远。他的许多著名作品都没有结尾,其中包括两部重要的长篇小说《美国》和《城堡》。他对自己的作品也有许多不满,临终前竟让挚友布罗德将它们全部烧毁。是的,卡夫卡对文学的要求是完美的,他无法忍受自己的作品中有一点瑕疵。

卡夫卡的艺术注意力都放在了追求纯粹的内心世界和精神体验上,也正是由于他追求完美的艺术要求,他描写的那种孤独、痛苦以及个性消失、人性异化的感受,成为了当时社会心态的准确反映。

在卡夫卡看来,作家并不是一个职业,写作也并非是他的谋生手段。但是,他以文学作为观照内心的镜子,在文学史上写下了另类的一笔。可能正是这一点,无论他描写多么悲凉恐惧的情景,文笔总如清风那般干净自然。

/禅悟/

卡夫卡只不过用他的一生干了一件诚实的事情:仔细体察自己作为生活在时代背景下的一个普通人的心理变化,并记录下来。于是,他成了人所公认的文学大师。

他的叙述、描写、词句乃至篇章结构都不具备绚丽的风格,但他的作品直指人心,打动了生活在他那个年代以后的所有读者。

因为,他的观察是建立在把自己作为生活在当下的心理状态的基础上的。他以自己为镜映照着生活的现实。他的喜和忧,就是他所在时代的喜和忧;他的苦闷与得失,就是他所在时代所有人的苦闷与得失。

洞悉真相,找到幸福的共性

经典原文

乃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若依此语,则谓不必持戒修禅矣,而不知心若平则我待物无不乎,物我既乎,岂可杀他自养,盗彼自利,分男女相而行非行,语不真实,而更饮酒,使醒醉异时。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心地若能平等,何必劳苦而持戒?行为若是正直,那么又何用修禅?若是单单依照此语言的名相,则便说是不必持戒修禅了。却不知道心地若能平等,则我们对待众生万物无不平等。众生与我既然平等,又岂可以杀害他人而食之以滋养自己的色身,偷盗他人之物而利益自我?分别男女之相而行不正之邪行?语言虚妄而不真实,乃至饮酒更加无度,以至于醒醉的时间段完全颠倒?

案例

优雅迷人的赖斯

当我们需要对康多莉扎·赖斯为何如此迷人进行解释的时候,我们首先要知道的是,她是一位出生在黑人家庭的女性。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伯明翰,基本上就是暴力和民权运动的大熔炉,她的父亲甚至需要和他的黑人同胞一起进行自我武装才能保护自己生活的社区。

这肯定不是赖斯想要的,但这也没有让她对南方的白人产生多么大的仇恨。种族和性别歧视让她在心中催生出一支长矛,构成这支长矛的基础材料是一种叫作“公正”的东西。它散发出自强的光辉,让赖斯具备清晰认知的能力和难以被侵害的气场。

对那些曾嘲笑和伤害她的人们,她可以挥舞这把锋利如自身的长矛——但并非要置对方于死地,而是要告诉对方自己的尊严所在。

敌视的情绪不仅来源于种族和性别歧视。作为一名黑人,她融入了“白人的权贵阶层”,并且迅速适应了那里的环境,这让她的一些黑人同胞把她粗暴地划分为“自己宗教的背叛者”,说她有“自欺欺人癖”和“适应癖”。他们说,从奴隶制度时代开始,就有两种不同类型的黑人:一类是在种植园里辛苦工作的黑奴;另一类则是能随机应变,懂得在种植园主家中谋求一个小小职位的黑人。然后,他们煞费苦心地带着深刻的道德感将赖斯划入了后者。谁知道那到底是出于同样狭隘的民族主义正义感,还是居心叵测的嫉妒心理!

赖斯并不主动反击他们。因为她并非和愤怒的他们一样习惯用简单的眼光去看待世界。从小的家庭教育让赖斯多才多艺,她不仅弹得一手好钢琴,也热衷于参加体育比赛。她平和而不刻板,热情但从不失态。她更想做的是站在全局的立场上去做一些有益于双方的事情。她非常坚定,因为心中那支长矛一直在告诉他,任何偏见都是简单粗暴并且毫无效果的。终于,在大学的一堂国际事务课上,她找到了自己的需要和位置——成为一名公务人员,从国家大局的角度实现自己没有偏见的价值观。

自始至终,赖斯都明白自己的使命和立场。良好的学养让她非常优雅,她懂得如何用与白人平等的方式对待白人。但只要她愿意,她也可以非常果断强硬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她坚信所有人都是平等的,把所有人都看作自己的一面镜子,并告诉自己:人无轻重贵贱之分,无论从谁的身上,最终看到的都不过是自己。

所有人都觉得赖斯像谜一样迷人。看着她,有时你会以为自己看见的是自己的某个影子,你会感到一种你很难再找到的深刻的自我认知,比如,当她继奥尔布赖特之后,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二位女国务卿的时候。

/禅悟/

偏见是实现价值最大化的死敌,然而偏见往往身披“民族文化立场”之类的外衣,阻碍着所有人利益的扩大。其实,人对幸福的基本要求是差别不大的,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文化差异,真的是争斗的有力原因吗?

幸好,赖斯是那种能够洞悉真相的人。她知道,没有谁是手握真理的先知。所以,她从人无差别的基本需求着手去为世人缔造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