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见人见己见如来
2015400000019

第19章 放下屠刀便是佛

放下心中的『屠刀』,那么手中握着的是刀还是擀面杖都无所谓了,反之亦然。

毫无保留的信任可以创造奇迹

经典原文

问:“为有地狱,为无地狱?”答:“亦有亦无。”问:“云何亦有亦无?”答:“为随心所造一切恶业,即有地狱;若心无染,自性空故,即无地狱。”

——《顿悟要门》

【智慧解读】

弟子问大珠慧海禅师:“到底有没有地狱呢?”禅师回答说:“又有又没有。”弟子问:“为什么是又有又没有呢?”禅师回答说:“如果心中有恶念,那就有地狱;心中清净空明,就没有地狱。”有没有地狱,只在人的一念之间。

案例

弗吉尼亚·伍尔芙和她的婚姻

艾德琳·弗吉尼亚·斯蒂芬不想接受雷纳德·伍尔芙的求婚。他是她在一次聚会上认识的公务员,也是政治理论家。在和朋友侃侃而谈时,她发现他的眼睛老是瞄向自己,里面有一种隐忍的狂热和冲动。几天后,他就向她求婚了。

并不是他不好或者她不喜欢他,相反,她觉得这个人善良忠厚,是个可靠的朋友。她知道问题出在自己这一边。她已经年满三十了,对爱情也无限渴望过,她觉得爱情宛如壮丽的火焰,世界上没有什么其他事物能比得过它的璀璨。

问题是,她不信任婚姻。她知道婚姻会带来的一系列可怕的后果,首先是失去自由。对她而言,自由是人活着最重要的东西,而婚姻的存在恰恰是对自由的挑衅。她坚信拥有婚姻就等同于失去自由。其次,爱情很美好,但代价是人格中被她视若珍宝的自我身份认同的毁灭。再者,她已经三十岁了,如果非要建立“二人空间”,难免显得力不从心。就这三点看来,她不敢拿自己的一生当赌注。

伦纳德并没有就此放弃。毕业于剑桥大学的他,颇有文采,深具眼力,打第一次见到弗吉尼亚起,他深深地迷恋上了她。与其说他欣赏弗吉尼亚的娴雅风度,毋宁说他倾慕弗吉尼亚的超凡智慧。在他眼里,弗吉尼亚是只可远观不可亵玩的“智慧童贞女”,在她身上完全不粘附世俗的肉欲色彩。应该说,伦纳德心有不甘,他认为自己能像王子唤醒睡美人那样,唤醒弗吉尼亚体内对婚姻生活的向往。几经周折,弗吉尼亚答应了他的求婚。她正式改名为弗吉尼亚·伍尔芙。

后来的事实证明,她的忧虑是多余的。在同伦纳德生活的日子里,弗吉尼亚完成了多部小说,以多病之身取得了非凡的文学成就。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现代主义文学潮流的先锋。

弗吉尼亚能够做到这一切,伦纳德可谓居功至伟。他给予了她婚姻生活中最大可能的自由,并且在生活的每个方面都无微不至。他这样做,只是因为他完全相信“她是个天才”。弗吉尼亚的感激之情也溢于言表,她明确地宣布伦纳德是自己生命中隐藏的核心,是她创造力的源泉。

在写给伦纳德的最后一封信里,弗吉尼亚是这样描述的:“我生活中的全部幸福都归功于你。你对我一直十分有耐心,你有难以置信的善良。这一点,我要说——人人也都知道。假如还有任何人能挽救我,那也只有你了。”

/禅悟/

充满这世界的,只是没有被定性的各种“相”。它们呈现出来的时候是真是假,源于你的意愿:是相信它,还是否定它。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本源在“念”。

也许毫无保留的信任他人说不上是什么聪明的行为,却往往可以创造出令世人瞠目的奇迹。婚姻在多病、忧郁的弗吉尼亚看来,本来是很难被接受的一种生活道路。只因伦纳德的一念相信,竟变成了通向她自己梦想的最佳途径。

放下对利益的执念,将获得最大利益

经典原文

善男子,末世众生不了四相,以如来解及所行处,为自修行,终不成就。

——《圆觉经》

【智慧解读】

末法时代的众生,祛除不了“我、人、众生、寿者”四种均生自我相心性的魔障。就算能熟稔佛经、清楚义理见解,却由于执著于“我相”,不按照佛所说的法门去修持,而是依自己的想当然去用功,又着法相——这样终究是无法悟入大圆觉境界的。

案例

“阿里巴巴”之父马云

马云是阿里巴巴集团主席兼首席执行官、阿里巴巴(B2B)公司主席及非执行董事。他也是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商业信息发布网站——中国黄页的创始人。

他创办的个人拍卖网站——淘宝网,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本土化的独特道路,使淘宝网成为了亚洲最大的个人拍卖网站。

马云的成功并非来自对既得利益的攫取,而是对长远收益的把握。这体现在他对待团队和客户的态度上。

“我在公司里的作用就像水泥,把许多优秀的人才粘合起来,使他们的力气往一个地方使。”马云这样说。他深知,一个人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哪怕这个人是天才也无济于事。真正的成功只有依靠整个团队的智慧和才干才能获得。因此,一项事业的成功绝不是属于自己一个人的,而是属于他所带领的团队中的每一个人的。

不仅如此,在许多企业家为了可以从客户身上获得既得利益的最大化,而挖空心思地恶意引导消费的时候,马云却当起了客户的老师。他会在交易过程中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站在客户的立场上为客户提一些意见和建议。在很多同行看来,马云这样的做法是徒劳无功的:既不会获得收益,也白费了时间和精力。可马云有他充分的理由:“我现在最大的兴趣就是用我们企业的战略思想帮助网商成功,因为只有他们发展了,我们才能发展。所以,虽然举办网商大会很辛苦,但仍要坚持。我希望把我们的管理意识、领导意识包括用人的管理思想与大家分享。”

作为阿里巴巴集团的CEO,马云更愿意把自己定位为一个老师——无论是面对自己的团队还是客户。然而,这位“老师”所带领的团队最终在7年间把一个资产仅有50万元的小网络公司变成了在香港联交所市值200亿美金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巨头。

马云曾这样说:“我认为,员工第一,客户第二。没有他们就没有这个网站。也只有员工开心了,我们的客户才会开心。而客户们那些鼓励的言语,又会让员像发疯一样地去工作,这也使得我们的网站不断地发展。”

/禅悟/

对既得利益的执著就像七伤拳,看上去威力巨大,其实自己受伤更甚。而当你放下这种执念,专注于让尽量多的参与者获利的时候,则像是徐徐推出的云手,所有阻碍都消失了:对立方成了伙伴,属下成了朋友——既得利益让双方获利。

从最本质上来说,利益本身是中性的,并没有既得、长远的划分。马云深知:当我们松开紧抓着即时利益的双手,用张开的双臂去拥抱对方,入怀的其实不仅仅是曾经被称为“客户”的人们。

没有什么东西的用途是一成不变的

经典原文

佛是所观胜境,举正报以收依果,述化主以包徒众。观虽十六,言佛便周,则当但观彼佛也。欲观彼佛者,则当先观彼佛如虚空量,端严微妙,广大色身。

——《宝王三昧念佛直指》

智慧解读

佛所达到的是无上的大境界,是行善积德所得到的正果,然后佛把佛法传授给所有的徒弟和信众。所观想的虽然有很多种,但只要说阿弥陀佛便包含了一切。这样就可以对佛有自己的见解了。但是必须要先明白,佛理是没有固定的解释的,它广阔而微妙,每个人都能有自己独有的见解。

案例

斯克劳斯的粗布衣

美国少年斯克劳斯的母亲是个小裁缝。受母亲的影响,他自小就喜欢时装。尽管家境贫寒,但这阻止不了斯克劳斯要做一名出色的时装设计师的愿望。斯克劳斯常常将母亲裁剪后的布角偷来,东拼西凑地做成各种各样的小人衣服。由于母亲的布角有限,并且那些布角都是要用来做鞋垫的,斯克劳斯总是遭到父亲的责备。

有一天,斯克劳斯将父亲从自家凉棚上撤下来的废棚布捡来,制成了一件衣服。这种粗布在当时是专门用于盖棚子用的。

斯克劳斯穿着自己做的衣服走在大街上,很多人都说他是疯子,甚至连母亲都觉得斯克劳斯太过分了。

后来,斯克劳斯的母亲见儿子沉迷于服装设计,便鼓励儿子去向时装大师戴维斯请教。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能成为像戴维斯一样成功的时装设计师。

那一年,斯克劳斯18岁,他带着自己设计的粗布衣来到了戴维斯的时装设计公司。当戴维斯的弟子们看到斯克劳斯设计的衣服时,忍不住哄堂大笑,他们从来没有看到过如此粗俗的衣服!可是戴维斯却将斯克劳斯留了下来。

在戴维斯的鼓励与帮助下,斯克劳斯设计出了大量的粗布衣。可是,没有人对斯克劳斯的衣服感兴趣。斯克劳斯设计的衣服大量积压在仓库里,就连戴维斯都对自己收留斯克劳斯的决定产生了怀疑。

但斯克劳斯很固执,他坚信自己的衣服会受到人们的欢迎。于是,他试着将那些粗布衣服运往非洲,销给那里的劳工们。由于那种粗布衣服价格低廉、耐磨,居然很受劳工们的欢迎,很快衣服便销售一空。

斯克劳斯又将那些粗布衣服做成适合旅行者穿的款式,因为它的沧桑感和洒脱,居然又很受旅行爱好者的欢迎。

斯克劳斯又设计出了许多种款式,人们惊奇地发现,那种衣服穿在身上不但随意,还有一种很特别的风味。

一时间,大家都争着穿起了斯克劳斯设计的粗布衣。如今那种衣服已风靡了全球,那就是以斯克劳斯与戴维斯为品牌的牛仔服。

/禅悟/

面对生活中的各种物件,我们都习惯性地记着:这是用来做什么的,那是用来做什么的……很多人都只是记得这些东西固定的用途。因此,一旦有人奇思妙想,把某样东西的其他用途发掘出来了,总是很容易就功成名就。

当一块粗布安分地躺在棚顶的时候,其他人都以为,它就是用来盖棚顶的而已。只有斯克劳斯眷顾了它,把它变成了风靡全球的时尚服装。当然,它带给斯克劳斯的回报也是惊人的。

谎言也可以救人

经典原文

问:“云何是见佛真身?”答:“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问:“云何不见有无即是见佛真身?”答:“有因无立,无因有显;本不立有,无亦不存;既不存无,有从何得?有之与无,相因始有;既相因而有,悉是生灭也。但离此二见,即是见佛真身。”

——《顿悟要门》

【智慧解读】

弟子问大珠慧海禅师:“怎么样才算见到佛的真身呢?”禅师说:“当你不在乎是否见到佛的真身时,就是见到了。”弟子又问:“为什么这样说呢?”禅师说:“有和无两者是相互对立的,又是相辅相成的。你的目的是见到佛的真身,心中又何必在意其他的得失呢。”

案例

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

在非洲一片茂密的丛林里,四个皮包骨头的男子扛着一只沉重的箱子,踉踉跄跄地往前走。这四个人是:巴里、麦克里斯、约翰斯、吉姆,他们是跟随队长马克格夫进入丛林探险的。马克格夫曾答应给他们优厚的工资,但是,在任务即将完成的时候,马克格夫不幸得了病而长眠在丛林中。

这个箱子是马克格夫临死前亲手制作的,他十分诚恳地对四人说道:“我要你们向我保证,一步也不离开这只箱子。如果你们把箱子送到我朋友麦克唐纳教授手里,你们将得到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我想你们会送到的,我也向你们保证,比金子还要贵重的东西,你们一定能得到。”

埋葬了马克格夫以后,四个人就上路了。但密林的路越来越难走,箱子也越来越沉重,他们的力气也越来越小了。很多次,他们都想放弃了,是这只箱子支撑着他们。他们互相监督着,不准任何人单独乱动这只箱子。在最艰难的时候,他们猜想着未来的报酬是多少……比金子还重要的东西,那该是什么样的东西呢?

终于有一天,历经千辛万苦的他们走出了丛林。四个人急忙找到麦克唐纳教授,迫不及待地问起应得的报酬。教授似乎没听懂,只是无可奈何把手一摊,说道:“我是一无所有啊,噢,或许箱子里有什么宝贝吧。”于是当着四个人的面,教授打开了箱子,但大家一看都傻了眼,箱子里是一堆无用的木头!

“这开的是什么玩笑?”约翰斯说。

“屁钱都不值,我早就看出那家伙有神经病!”吉姆吼道。

“比金子还贵重的报酬在哪里?我们上当了!”麦克里斯愤怒地嚷着。

此刻,只有巴里一声不吭,他想起了他们刚走出的密林里,到处是一堆堆探险者的白骨,他想起了如果没有这只箱子,他们四人或许早就倒下去了……巴里站起来,对伙伴们大声说道:“你们不要再抱怨了。我们已经得到了比金子还贵重的东西,那就是生命!”

/禅悟/

我们总说万事万物都有两面性,当然,谎言也不会例外。有人以为谎言一定是一个坏东西,其实不一定,虽然它有时候会害人,但有时候也能救人。是好是坏,就掌握在说话的人口中。

马克格夫是个智者,从表面上看,他所给予的只是一堆谎言和一箱木头,其实他给了这四个人行动的目标,支撑着他们走出丛林。否则,这四人就不会幸存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