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世界上还没有一种超主权世界货币。特别提款权作为一种复合货币,扩大应用范围,无疑有助于抑制美元独大的铸币税特权,纾解美元汇率波动的困扰,至少不失为今日谋建超主权世界货币的先导。周文关于充分发挥特别提款权作用的建议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重视和迅速响应。
2009年4月2日在伦敦举行的20国(G20)金融峰会,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增资和加强金融监管等全球携手应对金融经济危机的议题达成了多项共识,其中包括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再次启动尘封已久的特别提款权制度,大幅增发2500亿美元特别提款权,分配给各成员国以增强流动性。
4月22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公布了各成员国等比例增资方案。2500亿美元约合1670亿特别提款权。按照现有成员国的份额,在新增派发中,美国获得427亿美元,日本153亿美元,德国为150亿美元,英国和法国将各自转换124亿美元。
中国按现有份额3.72%计,增发后,可获得其中的62亿特别提款权,相当于93亿美元;分配到的总额将增加78%至143.7亿,相当于216亿美元。
显然,这个举措对于无需外汇储备的美国(不过寥寥700亿美元)和拥有巨额外汇储备的中国来说,几乎毫无意义。但是,对于最需要特别提款权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新增的特别提款权可用于从其他成员国手中换取硬通货,比如从美国(或中国)手中换取美元。
事实上,特别提款权相当于IMF按各成员国经济能力(贡献)的大小,严格限量发放的一种救济性的复合货币代用券,越穷的往往所得越少,得了不能流通,只好去换取国际通用的某种主权货币,转了一大圈,其结果绝大部分还是会变成美元。
正如保罗·克鲁格曼在纽约接受美国华文媒体《世界日报》采访时(2009年4月)所说的那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68年推动的特别提款权,本来目标是成为世界货币,但结果只成为记账单位,没有人真的使用它,只是不愿意承认失败而没有废止。
它的问题现在还是一样,人们要的是可以在市场上交换的、可以使用的实际货币”。
如果要使特别提款权成为名副其实的超主权储备货币,恐怕需要一个不啻于另起炉灶的根本改造。或者说,特别提款权若是脱离不了对于强势主权货币的依赖,就无法建立可靠的内在稳定性,不能祛除当下无体系的体系中包括新特里芬悖论在内的一切顽症痼疾,也成不了真正为世人乐于持有和使用的国际流通货币。
欧元成功经验
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利用特别提款权缓解美元危机的同时,欧洲各国也在积极酝酿货币一体化改革。
欧元之父蒙代尔在1961年首先提出了最优货币区理论。蒙代尔认为,如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世界划分为若干个货币区,各区域内实行共同的货币或固定汇率制,不同区域之间实行浮动汇率制,那么就可以兼顾两种汇率制度的优点,而克服两种汇率制度的弱点。这样既有利于该地区微观经济效率的提高,又有利于宏观经济政策在受到外部冲击时作出灵活反应,从而实现预定的发展目标。这便是欧元的理论基础。建立欧元的想法提出之初,很多学者称蒙代尔为“疯子”。但是,欧元的诞生,证明了货币体系与单一国家主权相脱离既可能,且现实。
欧洲统一思潮由来已久。1951年4月18日,在美国支持下,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六国在巴黎签约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1957年签订《罗马条约》,六国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1993年11月1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洲联盟”,简称“欧盟”(European union,Eu),标志着欧共体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到目前为止,欧盟已有27个成员国。
1978年12月5日,欧洲经济共同体国家为推进欧洲经济和货币联盟目标计划,由联邦德国和法国倡议,在布鲁塞尔举行的共同体理事会上通过决议,建立欧洲货币体系,创建并采用欧洲货币单位(European Curreney Unit,ECU)。规定每个成员国将其中央银行20%,的黄金及美元储备存人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然后发行欧洲货币单位;欧洲货币合作基金相应拨付等额的欧洲货币单位作为成员国的储备资产。
欧洲货币单位是一种用于欧共体国家内部计价结算的不能自由兑换的货币单位,它的主要目的是使欧洲最大限度地避免汇率突变带来的负面影响,同时促进各成员国经济的趋同性。它是由各成员国货币组成的一篮子货币,每种货币在其中所占比例基本上与该国的经济实力相当。ECu的币值根据这些权重和含量及各组成货币汇率,用加权平均法逐日计算而得。权数每五年调整一次,必要时可随时调整。
欧洲货币单位创立时,英国未参加欧洲货币体系,但英镑也是一篮子组成部分。根据共同体决议,欧洲货币单位的币值和构成,以共同体九国货币作为定值的基础,根据每个成员国1969—1973年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在共同体内部贸易额中所占比例,确定其货币在ECu内占有的权数和金额。
欧洲货币单位主要用作共同体各机构经济往来的记账单位,以及成员国货币当局的储备资产。它本身的价值随着各种相关要素的变化而变化,是判定某种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波动幅度的指示器,可以作为确定各成员国货币之间的固定比价和波动幅度的标准。
20世纪90年代以还,欧洲货币单位的使用范围逐步扩大,除欧共体国家外,西欧各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也开始办理以欧洲货币单位计价结算的存款、贷款、发行债券、国际贸易结算、旅行支票、信用卡等业务,其作用为越来越多的国家所重视。各成员国货币借此形成了相对固定的联系汇率机制,为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所以说欧洲货币单位是推行欧元的先导。
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单位以1:1的兑换汇率全部自动转换为欧元。欧元首先引入了无形货币(旅行支票、电子支付、银行业等)领域,2002年1月1日启用欧元纸币和硬币,作为欧元区国家的法定货币。到2002年2月28日,所有欧元国家都停止使用原有货币。但是,在此日期之后,各国的中央银行在几年内仍旧接受兑换原有货币。
欧元发展过程的经验显示,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于成熟的前提是经济一体化、共同的政治意愿,以及文化上的广泛认同或必要的凝聚力。
欧元的创立与流通,是有关各国实现货币与主权脱离,摆脱浮动汇率之害的划时代创举,方便了贸易与筹资,分散了国际金融风险,增加了国际结算手段,将货币区域一体化推上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对世界货币体系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和示范作用。
欧元推出10年来,已经站稳了脚跟,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日益上升,成了仅次于美元的第二世界货币,而且正在蚕食美元的地盘,伊朗、委内瑞拉等产油国正将一部分结算货币从美元换成欧元。
然而,欧盟没有实现政治一体化,常常因为政治上的不确定性,影响着投资者的信心。欧元的困扰,仍然在于独立主权国家之间在政治、经济上的差距和分歧。
欧洲各国虽然放弃了货币主权,但面对实际问题,各有不同立场。例如本轮金融危机发生后,欧盟推行2 000亿救市计划,不少成员国担心这项计划可能导致本国财政支出失控,因此反应差异悬殊。欧元区财长组成非正式机构欧洲集团以协调欧元区各国经济、预算和税收政策,但没有取得多大的成果。那些经常项目赤字位居前列的欧元区国家,由于没有本国货币可以贬值,应对出口下滑的唯一途径就是收缩本地需求,让进口下降得更加迅猛,因此舆论界很容易将国内经济问题归咎于欧元,甚至时有恢复本国货币,退出欧元区的呼声。
欧洲金融一体化的障碍,也限制了欧元的吸引力。过去10年中欧元区金融一体化进程有所推进,但是欧洲重要区域的金融市场仍然是分隔的,银行和金融监管仍然是各个国家的责任。比方说欧洲政府债券市场的同一性,不论深度还是广度都没法和美国比拟…而外国资本流人美国的一个主要推动力就是其金融市场较为成熟。
另外,欧元区很大的整体贸易额,基本上发生在欧洲国家之间,限制了欧元作为国际货币的交易媒介作用。
欧元启动成功,不啻世界统一货币的曙光初现,但上述种种原因致使欧元的国际货币功能很难匹敌美元。
欧元必须面对纷至沓来的考验和挑战。
亚洲货币合作
区域性货币一体化是世界货币一体化的基石和跳板。
当前欧元区正在扩大,西非和中非已经建立货币同盟,海湾合作理事会、东非和南非都在酝酿实施共同货币。东亚“10+3”(中国、日本、韩国加上东南亚十国)领导人在2004年就已经将“东亚共同体”作为一种长远的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近年来积极互动,屡有建树。
亚洲,特别是东亚地区的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了与美国和欧洲并驾齐驱的规模。2001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上海会议期间,欧元之父蒙代尔发表了自己对未来世界货币格局的看法:“世界将出现三大货币区,即欧元区、美元区和亚洲货币区(亚元区,可能包括澳洲)。”2003年,蒙代尔建议,设立由亚洲地区某二组货币组成的共同货币,争取在每个国家不放弃本币的情况下,能让一种叫做“亚元”的区域性货币在亚洲流通。这个建议获得了许多亚洲国家的积极响应。
世界经济版图已呈现一超多强的局面。欧、美、亚货币区三岛格局的形成,将是通达世界货币一体化的重要里程碑。其中的关键在于亚元的建立。
亚洲区域货币合作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必然要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当大量国际游资对亚洲进行冲击时,实行盯住美元的固定汇率制的货币遭到了严重的打击,被迫对美元大幅贬值。经济联系十分密切的许多亚洲国家深刻地认识到,本地区货币不能再作为大国货币的附庸品,必须加强地区内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创立一个稳定的统一货币,用于相互贸易的结算。这样做可以消除成员国之间汇率波动的风险,使得硬通货外汇储备增长得到控制,避免因为货币贬值造成外汇储备损失,从而稳定区域金融市场,大幅降低交易成本,便于扩大投资和贸易的规模,促进地区经济健康成长。
1997年在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 NaLions,ASEAN)国家首脑会议上,基于东南亚各国尤其是东盟成员国从东南亚金融危机中得到的直接教训,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最早提出了“亚元区”的设想。
2006年初,亚洲开发银行曾推出一种名为“亚洲货币单位”Asia Currency unit,Acu)的货币符号概念。与欧元推出前的欧洲货币单位相似,这不是可以流通使用的实际货币,而是一种根据亚洲若干国家货币价值、各国国内生产总值及贸易规模等的加权值制定的虚拟货币。亚行将核定其对美元及欧元的汇率,通过网站对外公布,借以衡量亚洲货币汇率变化规律及波动可控性,进而为该地区提供一个新的计价基准,用以标示出口金额,并为跨境债券以及其他金融工具交易定价。有关国家可以据此调整金融和货币政策,使货币机制逐步向亚洲货币单位靠拢,从而为将来亚元正式出台奠定基础。但因亚洲货币单位应包括哪些货币,以及它们的权重如何分配等问题仍存在政治和技术上的争论,该计划已被推迟。
借鉴欧元发展过程的经验,区域性货币一体化趋于成熟的前提是经济一体化、共同的政治意愿,以及文化上的广泛认同和必要的凝聚力。
与欧洲相比,亚洲幅员辽阔,国家众多,经济发展、社会制度、地缘政治、价值观差异悬殊(包括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差异),以及存在领土纠纷、恩怨纷争的历史性隔阂,致使这些前提条件远未成熟。因此,建立一个统一的亚元将是各国经历反复磋商磨合的长期过程,但可以从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做起。
这个“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首先应为包括中国、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联盟十国的“10+3”东亚地区。“10+3”领导人在2004年就已经将“东亚共同体”作为一种长远的目标和共同的努力方向。
经济上大体均衡发展是建立区域性货币一体化的基础性条件。
亚洲已经拥有一些自由贸易协议网络,可以在条件较为成熟的地方,各方保持自己的货币,从货币合作人手,分地区、分阶段实行区域整合。东亚各国可以通过建立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自由贸易区、经济共同体、货币合作同盟,以及金融危机防范体系等,加强区域内经济合作,寻求共同稳定发展,采行相对固定的汇率机制,大幅降低内部交易成本,缩小国家之间经济体制和发展水平的差距,并为扩大合作范围创造条件。
为此应及早推出与政治主权相分离的亚洲货币单位型虚拟货币,在贸易计账、清算和储备领域由对照观察发展至实际试用,经由“虚拟亚元”、“贸易亚元”、“小亚元”而“大亚元”,分阶段过渡、提升,最终实现亚洲单一货币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