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改变历史的经济学家
20152800000034

第34章 金融界的天才:大卫·李嘉图(2)

在这个大学之城,这位40岁的富翁和受人尊敬的人,自觉惭愧,缺乏自信心。他在给妻子的信中说及这次旅行时说:“我尽力克服胆怯和孤僻的习性,以便尽可能地为奥斯曼做些事,让他认识一些熟人。”前夕:货币流通问题马克思说过,在英国议会就1844年和1845年的银行条例进行的一次辩论中,未来的首相格莱斯顿曾经说,受恋爱愚弄的人甚至还没有因钻研货币本质而受愚弄的人多。19世纪初的英国,货币银行问题成了热烈辩论的中心和党派与阶级斗争的中心。李嘉图是个深知货币信贷实践的人,他作为经济学家和评论家而初露锋芒,很自然地出现在这个斗争舞台上,时年37岁。

1797年,英格兰银行获准暂停用它的银行券兑换黄金,银行券变成了不可兑换的纸币。李嘉图在1809~1811年间发表论文和小册子指出,金块价格高昂是银行券贬值的结果和表现,而银行券贬值又是由于发行过多的结果。他的反对者断言,金块价格的上涨是由于别的原因,特别是由于向国外出口而导致对黄金的需求。这些论文和著作显示了李嘉图的才干,表明他是一位雄辩家,善于以有力的逻辑和有条不紊的论证达到特定的目的。这绝不是经院式的论争。在否认银行券贬值的背后有英格兰银行的头目、保守的多数派议员、大臣以及各种“军人党派”。归根到底,银行券贬值代表了土地所有者的利益,战争和通货膨胀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地租,而李嘉图则代表在当时还是进步的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此后一直如此。他在政治上接近辉格党(自由党)人的立场。

李嘉图不限于批评现行的货币流通制度,他在后来的著作中还提出了积极的方案,这些方案所倡导的是最符合发展资本主义经济需要的货币制度。应当说,李嘉图的思想很大程度上在19世纪实现了,1819~1914年间英国实行的是金本位制。

李嘉图的思想可以概括如下:(1)稳定的货币流通是经济增长的极其重要的条件。(2)只有在金本位货币制度下才能有此稳定性。(3)纸币应能部分地或完全地以稳定的平价兑换金块,这对国家大有裨益。李嘉图想夺取英格兰银行(私人公司)发行银行券和管理国家资金的权力,为此他建议创设一个新的国家银行。

这在当时是一个非常大胆的建议。

李嘉图的货币理论反映了古典经济学的优缺点。他企图把货币理论置于劳动价值论基础之上,但他做得不彻底,而且在分析具体经济过程中实际上离开了劳动价值论。

金币价值同其他商品价值一样(在原则上)取决于生产它所耗费的劳动,商品与货币是带着各自价值进入流通的。大家知道,为使一定量商品流通,就应有一定量货币。比如,假定年商品总额是10亿个平均劳动工作日,而每克黄金代表一个工作日,为了流通就需要10亿克黄金。如假定每克黄金一年可以为10次交易所用,即流通10次,那么所需黄金将减至1/10,即1亿克。如果把由于信贷交易而节省的黄金计入,则流通所需要的黄金会更少。

以上各主要论点,马克思在后来作了精确阐述。

李嘉图没有达到这种地步。他的出发点是,一国可以将任何数量的金块投人流通,在流通中一堆商品偶然碰到一堆货币,于是形成商品价格。如果投入的金币多,商品价格上升;投入的金币少,则价格下降。这种货币数量论我们在论述休谟时已经谈过,李嘉图企图把这种理论同劳动价值论协调起来,自然是徒劳无功的。

不可兑换的纸币的流通现象迷惑了李嘉图的思想。纸币购买力的确是基本上取决于它们的数量,不管发行多少,它们只能代表流通中所必需的足值金属货币的数量。如果纸币突然超过所必需的金块,单位纸币便会立即贬值。

为什么李嘉图会把纸币流通现象误认为是金币流通现象呢?因为他没有看到两者的根本区别,认为金币实际上也是价值符号。

他把货币只看做是一种流通工具,而没有认识到货币的极为复杂的多方面的职能。

李嘉图认为他的货币理论也可以解释国际经济关系的波动,其主要论证如下:如果一国金币过多,商品价格就会上涨,这将促进外国商品的输入。在贸易均衡条件下,该国就会出现亏空,须用金币支付。金块流出国外,商品价格下落,国外商品不再输入,一切又恢复了平衡。如果一国缺少金币,则会有相反的情况发生。

由此可见,存在着一种使贸易实现平衡的自动机制,并将金币分布于各国之间。李嘉图由此得出了有利于自由贸易的结论。他说,不必为商品入超和金币流出感到担心,限制进口是毫无道理的。

一国金币越多,则价格越高,随之而来的自由进口又会使之下跌。

在李嘉图时代的英国要求自由竞争是进步的,如同斯密时代一样。但是,李嘉图关于自动达于均衡的理论却远未反映实际情形。

第一,这种理论依据货币数量论,并且断言一国货币数量的变动直接决定价格水平。第二,金块在各国之间的转移不仅仅只受商品价格相对水平的影响。李嘉图的批评者不无根据地指出,例如,拿破仑战争期间,金块流出英国就不是由于英国价格高昂(相反,当时工业品价格相当低),而是同大量的对外军事开支有关,也同歉收年购进谷物等因素有关。第三,假定最终出现了李嘉图所说的均衡,那么它也决不是一个平稳与和谐的过程,而是经历了尖锐的危机进而使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的过程。这种规律性在李嘉图死后几十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的进程中充分暴露出来了。

然而,李嘉图货币理论的种种缺点和不足在经济科学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这一理论又提出了许多很有意义的问题,这些问题在过去只是一些模糊的观念。比如,关于货币流通速度问题;关于“货币需求”问题,即决定一国经济所需货币量的因素问题;关于纸币可兑换金币的作用问题;关于金块国际运动的机制问题,以及商品价格水平对贸易和收支平衡的影响问题。

李嘉图在1809年还是一个完全不知名的经济学家,而到1811年,他已成了公认的恢复兑换银行券运动的权威和首领。部分经由穆勒,部分经由其他途径,李嘉图结识了许多著名的政治家、学者和评论家。在他殷勤好客的家里经常举行集会,漫无边际地议论各种尖锐问题——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问题。李嘉图无须费多大劲便成了这伙人的中心,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的聪明,而且在于他的沉着、冷静和善于处事。

英国女作家爱吉沃斯对李嘉图的看法是很有洞察力的。她说:“李嘉图先生是个举止文雅的人,他有一个灵活的头脑,不停地思考;在谈话中总是他提出新的话题。我老是插不上嘴,或是跟人们争论问题。这些人的讨论是真心诚意的,他们追求的是真理,而不是胜负。李嘉图对反对他的任何一个论据都予以充分的评价,一旦发现自己的想法不对,就不再坚持己见。对他来说究竟谁发现了真理是无所谓的,重要的是真理被发现了。同这些人谈话总能得到某些东西。你得相信你有时是正确的而有时是不正确的,才能开始更好地认识事物;在这种交谈中,心情总是最愉快的。”李嘉图同马尔萨斯是很熟的,他们的友谊是科学史上常有的反常现象。他们关系密切,曾多次会面,到对方家里作客,还有频繁的书信往来。然而,很难想像还有什么人比他们更格格不人的了,他们友谊的全部历史是思想论战的历史,难得有一致的地方。

这是不奇怪的:马尔萨斯的政治经济学是为土地所有者阶级效劳的,而李嘉图则完全不能接受。马尔萨斯也根本不接受李嘉图的这些思想:劳动价值论,地租是一种寄生的收入,自由贸易,要求取消《谷物法》。·也许可以这样来解释这一友谊?即李嘉图具有高度的科学客观性和独立批判精神。他对自己所获得的成果及其表述总是不满意的,而在对马尔萨斯的尖锐批判中找到了完善、阐明和发展自己思想的关键,他通过批判马尔萨斯而向前迈进了。

比较成本原则李嘉图反复思考的一个问题是:哪些因素决定着国际贸易流量。这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外贸对英国一直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问题在于为什么从一国出口的恰是这种商品,而进口的却是另一种商品?外贸对生产发展和经济进步究竟影响如何?

亚当·斯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简单的,一般来说也是令人满意的。比方说,苏格兰如果生产葡萄酒,耗费的劳动就太多了,生产燕麦并以它交换葡萄牙的葡萄酒则比较有利。葡萄牙生产葡萄酒所费劳动较少,而生产燕麦则所费较多。显然,在这种交换中两国都可得到好处。但是,李嘉图不满足于这种分析:难道贸易只能在大自然安排好的那些明显条件下进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