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0151700000041

第41章 有脊椎动物(27)

貉 食肉目犬科,体形似狐,但较小,头短而尖,耳短小,体肥壮,四肢较短。体上部毛棕黄色或黄褐色,肩、背及尾部毛尖黑色,故背面毛色较深。两侧及腹面毛色较浅,四肢及足的毛深褐色或黑色。尾毛长,尾中间有1条黑色纵纹。巢筑于岩缝或树洞中,有时利用狐、獾的废巢。妊娠期59~64天,每胎产5~8仔,哺乳期2个月。分布于我国东北、华东和南方大部分地区。

食肉目犬科,即犬,是最早被人类驯化的动物之一,其品种繁多,并各有独特的形态和行为特征,不同的种有不同的用途。一般特征为:鼻面部较长,四肢较长,前足5指,后足4趾,趾行性,爪不能收缩,耳直立或下垂,尾上翘或下垂。妊娠期58~64天,每年产2胎,每胎产2~8仔。世界各地均为有饲养。

狗獾

食肉目獾科,头部有3条白色纵纹,两颊自口角经耳基到头后各有1条,中央1条自鼻尖至头顶,其间夹有2条黑棕色宽带,耳缘白色。背毛长而粗,毛基白色,中间黑棕色,尖端白色,故背部呈黑棕色并掺杂白色。体侧白色较明显,下颊、腹部及四肢棕黑色。尾部大部分呈黄白色。每年春天产仔,妊娠期10月,个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各地均有分布。

家猫

食肉目猫科,品种多,毛色变化大,有白色、黄色和黑色等。但外部形态十分相似,一般特征表现为:鼻吻短,前肢5指,后肢4趾,趾底具爪垫,因而行走时悄然无声。爪发达而锐利。妊娠期约60天,每胎产3~5仔。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

山猫

食肉目猫科,体形粗壮,大于家猫。体背淡沙黄色或浅黄灰色,腹面淡黄灰色。尾上方具5~6条棕色环纹,下方白色。妊娠期60~68天。一般每年产1胎,偶有2胎,每胎产4~5仔。我国分布于新疆、青海和宁夏。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

食肉目猫科,貌似家猫,但个体比家猫大。耳基宽,两耳尖端生有黑色簇毛,两颊有发达的长毛。体色和斑点因地理分面和季节变化有很大差异。一般体背呈棕色或灰棕色,全身遍布不明显的淡褐色斑,腹面和四肢内侧呈白色。尾端部黑色。妊娠期63~74天,每胎产2~4仔。分布于我国西北、西南和东北地区。数量日益减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猞猁别名“猞猁狲”。栖息于高大密林深处或山崖上,过独居生活。夜行性,多在晨昏时活动。善于行走和爬树,主要捕食野兔、松鼠,也捕食鸟类和鹿科动物的幼体。遇敌时,立即爬到树上躲避。猞猁皮的毛绒细长而紧密,御寒性强,是较珍贵的裘衣原料。

兔狲

食肉目猫科,体略大于家猫,通体毛沙黄色或灰棕色。绒毛厚而密,针毛毛尖白色,故背面毛色呈银霜色。头部有分散的黑色斑点,腰部和臂部有数条隐约可见的暗色横纹。尾粗大,近尾梢处有几道黑色环纹。交配期多在2月,4~5月产仔,每胎产3~4仔,有时可达6仔。分布于我国新疆、西藏、河北、四川等地。数量很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兔狲别名“羊猞猁”、“玛瑙”。栖息于荒漠、草原或戈壁滩地区。常单独栖居,夜行性,多在晨昏活动,但在寒冬季节,白天也出来觅食。主食鼠、兔、黄鼠等,也吃鸟类,是鼠类的天敌。遇敌时,常远窜或躲在石缝中。兔狲是珍贵的毛皮动物。

33、犬科

犬这个字通常是用来形容人类的一种宠物,但是还有34种食肉动物是犬的亲戚,如狐狸、狼、土狼和胡狼。它们都属于犬科动物,分布在世界各地。有些犬科动物,如狼是食肉动物,而蝠耳狐狸则主要吃昆虫,许多都是机会主义者,有什么就吃什么,如壁虎、鸟类、小哺乳动物、腐肉和水果。它们灵敏的听觉和嗅觉使它们成为成功的捕猎者。

构造

犬科动物的生理结构使它们高速长距离追赶猎物。通常犬类动物身体都十分柔软,长着毛绒绒的尾巴,它有长长的腿,用脚趾走路,这使它步幅和速度都可以很快。它有十分敏锐的长鼻子,有42颗牙齿,包括4颗锋利的犬牙,可以用来刺入猎物体内,狗有面朝前的大眼睛,尖尖的耳朵,它可以移动耳朵来探测声音。

群居性生活

一些犬科动物是独来独往的,而其它一些,如红狐狸则过着群居的生活,只是单个地出去找东西。灰狼成群地出外捕食,常常是20只或者更多组成一群,成群地生活在一起可以使狼共同合作捕捉一些大动物,并可以一起保护它们的子女,也可以保护自己不受其它狼群的进攻。每一群都占据着一块足够大的领地,以提供足够多的食物。它们用尿来划定界线,赶跑其它狼群。

秩序的维持

狼群有着独特的等级制度,由一雌一雄两只狼统领狼群,并且也只有它们会生育。狼群有十分明显的势力组织,每个组织下有其自己的成员,这种等级制度由公认的姿势和行为来明确。如露出牙齿或把耳朵向后竖,这分别表明威胁和退却,这样每只狼就都知道了它自己的地位。

捕猎的技巧

灰狼、非洲猎狗和亚洲野狗总是成群结队地进行觅食,它们可以捕捉比它们更大的动物。非洲猎狗一天至少捕猎一次,它会追赶猎物,直至猎物精疲力尽。一起捕捉到猎物后,狗群会一起分享猎物,当然幼狗也不例外。聚在一起进食可以使大多数敌人不敢接近,但是狮子和土狼通常还是能把狗群赶散。

跳起的突袭

12种狐狸,包括红狐狸、大耳狐等,都有它们各自独特的方法来捕捉啮齿类动物和其它小动物。一旦发现猎物后,狐狸一跃而起,扑到猎物身体上面,毫无防备的啮齿类动物还没反应过来,就被彻底地压倒在地,失去了逃跑的机会。

狗的食物

所有犬科动物都有敏锐的嗅觉,视觉和听觉,可以用来追踪猎物。狗鼻腔内平均有20亿个味觉感受器,而人类只有500万个。红狐狸依靠听觉和视觉来捕报啮齿类动物和兔子。夜晚,狐狸利用蚯蚓在土里移动发出的声音来捕捉它们,红狐狸也会晚上出来溜进城市中寻找残留的食物。

繁殖

大多数犬科动物一年繁殖一次,它们通常把又瞎又无助的幼儿生在封闭的地洞中。断乳以后,狼、野狗就靠自己反刍出来的食物喂养后代,而狐狸则把猎物带回地洞中喂给后代吃,通常由父母亲共同抚养后代。非洲的银背胡狼也是一家子生活在一起,父母同时也能得到幼狼的帮助。

家养的宠物

早在1.2万年前,狼第一个被驯服成了人类的朋友。被驯服的狼交配繁殖,生下的后代都具有捕猎、守卫的特点。灰猎犬被用来捕猎和赛跑。大约有400多种家养的狗,大的爱尔兰猎犬可以高1米,而小的奇瓦瓦小狗则只有20厘米高,这些都是灰狼的后代。

34、狼

狼的形状与狗相似,比狗稍大,面部长,吻比狗尖一些,嘴巴较阔,眼睛有点斜,耳朵直立,皮毛一般为灰黄色,有时因产地不同,毛的颜色也有差别。狼的尾巴向下垂,在两条后腿当中,很少摇动,被人笑称它为“木头尾巴”。狼昼伏夜出,生性残忍、贪婪,吃兔、鹿等。加上它的听觉、视觉和嗅觉灵敏,又成群结队地活动,所以在牧区常趁人疏忽的时候伤害牧畜,对畜牧业有害,也伤害人类。

猎食

在沉寂的黎明或昏暗的暮色中,狼仰天长嚎。这种令人不寒而栗的声音会让别的动物闻声丧胆。狼是一种极其凶恶的动物,它们会用群力合作、围攻猎截的方式追捕猎物,而一旦有某一只动物成为它们追猎物目标,逃生的希望是微乎其微的。狼的奔跑速度可达到每小时40千米,不仅如此,它们的耐力也极佳,能以极快的速度持续奔跑数小时不休息,而耐力常常是它们制敌、猎食的法宝。

北极狼

北极狼生活在北极地区,皮毛雪白,体长为100~140厘米,尾长为30~48厘米,一只北极狼一天能吞食约10千克肉,在没有食物时,北极狼连腐肉也吃。

北极狼过群居生活,主要猎物是更大的草食动物,如驯鹿等。狼的社会性很强,通常20~30只构成一个种群,由一只雄性共同领导。狼的家庭观念很强,实行一夫一妻制,夫妻共同哺育幼崽。雌狼一胎会产4~7只幼崽。初生的小狼以母乳为食,稍大后,雌狼就会将肉咬碎哺喂它们,再大一点,还会耐心地教授幼狼捕猎技巧。2~3年后,幼狼就离开父母独立生活了。

日本狼

日本狼肩高35厘米,体长1米,是世界上体形最小、最为稀有的一种狼。它们曾经居住在日本本州、四国、九州的山林中。在日本北部地区长长的冬夜里,狼的嚎叫声会唤起人们心中的某种信仰。有时,人们怕它,猎杀它;有时又尊敬它,祭拜它,狼成为了日本的自然和文化中的一部分。真正迫使它们灭绝的是在明治时期以后,人类为了获得它的毛皮而进行了大规模的猎杀。当然,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人类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而侵犯了日本狼的生活领域,致使日本狼开始袭击家畜,于是人们便想方设法地对它们进行捕杀。

灰狼

灰狼是犬科动物中体形最大的成员,它们过去分布在北半球的大部分地区,现在只有在偏远地区,特别是森林里才能够见到它们。狼群由一对成年灰狼和它们的后代组成,它们有着非常严格的等级制度,晚辈要把自己的食物分给强壮或年长的灰狼。

丛林狼

丛林狼通常单独觅食,它什么东西都吃,包括蛇、昆虫、果实和动物死尸。春天,母狼在洞里生下大约6只幼崽。母狼和小狼崽待在洞中,公狼出去为它们寻找食物。

土狼

土狼是一种强壮的动物,长着大大的脑袋,毛绒绒的尾巴。它们大多夜间出来活动,白天就在茂密的植物丛或其它动物遗弃的洞穴中休息。黄昏时,这些食腐动物就出去找寻动物的尸体,或是吃一些其他食肉动物吃剩下的东西。土狼通过在自己领地内留下气味,来和其它同类沟通。身上长着斑点的土狼发出狂躁的叫声,来警告同类。

强有力的双颚

土狼短短的爪子,强有力的牙齿,有力的颚部肌肉,使它比其它食肉动物抓得更有力。前臼齿可以毫不费力地咬碎骨头,臼齿则可以切碎皮肤、肉和肌腱。消化系统可以消化大多数东西,如骨头。但是蹄子、角、毛发和韧带都需要反刍才能消化。

成群进攻的威力

长有斑点的土狼是土狼家族中最大、最好斗的成员。一大群土狼已经足够把大型食肉动物赶走,如狮子。土狼不仅吃死的动物,它们有时会独个捕猎,但当成群出动时,它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扑倒一头斑马或羚羊。

35、狐

狐长有浓密的毛和密厚的长尾,耳朵很尖,长相与犬相像,除繁殖季节外,狐通常独居,只有在保卫领地时才会联合成群,共御外敌。

北极狐

北极狐的适应性非常强,并且可以毫不费力地改变自己的饮食习惯。北极狐通常以小型的啮齿类动物或者以在巢穴中找到的蛋为食;它们也吃鱼类和那些被海水冲上岸来的动物尸体。而在冬天,当食物缺乏时,北极狐便会尾随在北极熊的身后,吃它产留下的剩肉。有时北极狐会彼此抢食,甚至也会发生同类相残的事情。

北极狐性格孤僻,不喜欢群居生活,通常居住中干燥的洞穴里,但在觅食时一般结成小群。在寒冬季节,北极狐在海滨上找不到食物,便向地转移,捕捉雷鸟、北极兔和穴居冬眠的旅鼠。北极狐具有贮存食物的习性,它们会将秋季捕获的食物储藏于岩石或雪下,以备冬季缺食时享用,北极孤极能耐寒,它们甚至能耐零下80℃的极寒。

大耳狐

食肉目犬科,毛被通常为灰黄色至灰色或浅黄色。体下部、喉和耳毛色较浅。耳背、面部、下肢、足和尾端黑色。妊娠期60~70天,9~11月产仔,每胎产2~6仔。每个巢穴由几个洞口和巢室组成,巢室通常深数米。分布于非洲埃塞俄比亚、苏丹和坦桑尼亚等国。

大耳狐栖息于开阔的干旱草原和灌木丛等环境中,过群居生活,通常在夜间活动,多单独觅食,主食植物果实、蜥蜴和昆虫,偶尔也捕食小型哺乳动物和鸟类。性情温顺细心,具强烈的好奇心,有时会远远地注视人类的一举一动。

赤狐

食肉目犬科,雄性大于雌性。嘴狭长,耳尖而直立,体细长,四肢较长。冬季毛被丰厚,针毛长。毛色变异很在,通常体背面浅黄红色至深褐色,喉、胸及腹毛白色、灰白色或灰蓝色,背部中央至尾根有隐约可见的深褐色纵纹,尾毛篷松。尾背面杂有黑褐色毛,腹面色淡。巢穴多筑在林道、溪河岸边的草丛隐藏处。妊娠期49~56天,3~5月产仔,通常每胎产4~5仔,多至13仔。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有分布。

赤狐别名“草狐”,栖息范围广,无论森林、草原、丘陵和荒漠,甚至农田和村庄,都有它的踪迹。赤狐性情狡猾,动作矫健敏捷,善于跳跃,并能游泳,偶尔也能上树。通常昼伏夜出,有时白天也外出活动。食性很杂,主要吃鼠、鸟、蛇、蛙、鱼和昆虫等,也食植物果实、浆果。狐皮是重要的制裘原料,由于毛细绒厚,色泽光润,御寒性强,深受人们的喜爱。

特殊的警报

赤狐的肛部两侧各生有一腺囊,能施放奇特臭味。如果猎人在设置陷阱时一旦被赤狐发现,它们就会悄悄地跟踪猎人,并在每一个陷阱处留下一股臭味,这股味道是一种特殊的警报。当同伴经过此地时,闻到这股臭味,就知道附近设有可怕的陷阱。这样就避免了同伴被害的惨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