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0151700000039

第39章 有脊椎动物(25)

黑犀别名“非洲双角犀”。体重达1000~1800千克。它的嗅觉十分灵敏,但视觉却十分迟钝。一般生活于茂盛多棘的灌木丛地带,喜过孤独生活,很少群居,偶尔有二三头一起活动。常在傍晚和清晨出来觅食,以植物的叶子和嫩枝为食。黑犀角是名贵的药材,也是名贵的工艺品原料。目前黑犀的数量急剧下降,我国已明令禁止犀牛角及其制品在我国销售。

25、驴

通常驴子比马小,但是耳朵却比马长。非洲野驴、亚洲野驴和蒙古野驴都习惯于生活在干旱地区。非洲野驴现在已经十分少见,它们生活在非洲东北部的岩石沙漠地区,但是它们的被驯服的后代——家驴却十分常见。

家驴

奇蹄目马科,一般认为是由非洲野驴驯化而来。它与马的区别在于:体形较小,头大,耳长,无鬃毛,鬣毛稀短,尾毛少而稀短。毛色有灰、黑、青和棕4种,以灰色居多。腹部白色,与体侧暗色界限明显。春秋季都会发情,发情周期23天左右,妊娠期360天,每胎产1驹。世界各地都有饲养。

驴的性情温顺,耐饥渴。胆怯而执拗,善走而不善奔跑,抗病力强。喜温带干燥气候,耐炎热,畏严寒。食量小,咀嚼细,叫声洪亮。涉水、渡河以及合群性能都不如马。驴在山区多用于骑乘和驮物,负重超过自身体重的20%~30%,日行30~50千米。平原地区则多用于耕地、拉车和拉磨等。

曾被误认的野驴

历史上曾有过秦相赵高“指鹿为马”的事,那是因为秦相赵想试试自己的同行们对自己的畏惧程度,还是一种故意粗心大意犯过“指驴为马”的错误。在我国的西北部的一些省分,有一些地名前冠以“野马”的地方,如野马山、野马渡、野马滩、野马大泉等等,据说都是由于分布着野马的缘故。其实先人们看到的都不是野马,而是野驴。因为野驴在形体上比较近似野马,他们就“误指野驴为马”了。

野驴的生活习性

野驴的体毛为沙黄色至深棕色,腹部为浅黄色,四肢内侧为白色。从肩部至尾基部有一条深褐色的背脊毛;头顶至背脊中部长着短而直立的鬃毛;尾部下半侧长着近乎黑色的毛。野驴高90至150公分,体长2至2.4米,尾长50至90公分。体重在150至250公斤。从总体上看,蒙古野驴毛色略浅些,形体略小些。

野驴喜欢结群生活,一般五六只、七八只不等,也有上百头结群在一起的,大约五六十年前,我国野外考察队员还发现过上千头野驴结群迁移的壮观场面。在结群走动时,大多为雄性成年野驴居首,幼年的野驴居中,雌性成年野驴居后。如果停驻下来或进食时,总要派出成年野驴当“观察哨”,一旦发现险情,“哨兵”即刻向群体发出警报,带头驴就领头奔逃,直至安全地带。野驴很善于奔跑,其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60公里以上。遇到溪流、湖水,它们少不了要游泳、洗浴一番。栖息在沙漠地带的野驴在缺水条件下常可数日不饮水,极能耐渴。

野驴的食性

野驴的食性较单一,主要吃野草、野葱、猪毛菜。为了寻找食物和水源,每天都要游走二三十公里,它们没有、也不可能有定居地,终日大都为生活奔忙。野驴大约在夏秋之间发情、交配。为了选择理想的伴侣,雄性野驴之间免不了要有激烈的争斗,或踢或咬,直至一方认输为止,输的一方常被踢咬得遍体鳞伤,胜的一方也会留下些光荣的标记。受孕的雌野驴的孕期为一年左右,幼年生下后就能跟随父母活动。野驴有时还与放牧在野外的家马自动交配,生下的后代体壮力大,运物载人都接受牧民的欢迎。野驴的寿命约为30年。

野马和野驴的不同

首先从毛色上看,野驴的毛色背部深,腹部浅至近乎白色,对比度很鲜明,而野马则由深至浅较自然地过渡,色差不那么显明。

其次,野驴的背脊上有一条很清楚的背纹,而野马夏季背较不明显,冬季没有背纹。

第三、野驴的鬃毛较短,而野马的鬃毛较长。

第四、野驴头部较小,而耳朵相对较长;野马的头部明显大于野驴,而耳朵又较野驴的耳朵短。

第五、野驴的蹄部窄小,野马的蹄部要宽大很多。

第六、野驴的四肢与体色一致,而野马的四肢比驱体的颜色明显地深得多,颜色近乎于黑色。

26、猪

猪长着灵活,强壮的身子,能够跑得飞快,它们最大的特征就是那个灵活的鼻子。鼻子顶端又灵活又敏感,它们还长着一对向上翘起的牙齿。大多数猪吃的东西种类很多,会用鼻子把土翻开搜寻树根、昆虫幼虫和其他食物。猪通常一小群生活在一起,通过各种叫声来互相沟通。

大家族

热带的猪整年都可以交配繁殖,而温带的猪则只在春天繁殖。小猪出生后,被放在草做成的窝中,几天后才能跟随母亲出外活动,有一些种类,如野猪,一窝最多能生12只小猪,大多数种类的小猪身上都长着条纹,以获得伪装。

自我防卫

猪利用敏锐的嗅觉和听觉来发现敌人,一旦受到惊吓,它们就会躲到植物丛中,一动不动,直到危险过去。有的时候,它们也会冲向敌人,用牙齿把敌人刺伤。猪宽阔的脑袋外面长着厚厚的皮,有些种类如疣猪,可以依靠肉赘来保护脸。

打斗

雄猪为了争夺雌猪,常常会发生争斗,它们利用脑袋和牙齿来战胜对手,脑袋和牙齿的形状也反映出它们各自的打斗方式。野猪总是利用锋利的牙齿来攻击对手的肩膀,而自己的肩膀上则长着起保护作用的纠缠在一起的毛。疣猪则总是利用弯曲的宽宽的牙齿来袭击对手的头部。

偶蹄目猪科,品种间躯体大小体重等有很大的差异。一般特征为:躯体肥满,四肢短小;鼻端突出呈圆盘状,耳大下垂或竖立,被毛较粗、有黑、白、酱红色或黑白花等色。妊娠期112~116天,每胎产6~15仔。遍布世界各地。

猪的祖先是野猪,经人类长期培育,品种繁多,仅我国就有300多个品种。体重随品种差异极大,大型品种体重400~500千克,小型品种体重不足50千克。根据体形和用途,可分为脂肪用、肉用和脂肉兼用型。我过培育成的优良品种有浙江金华猪、广州梅花猪、四川荣昌猪、北京黑猪和上海白猪等。野猪

偶蹄目猪科,体形酷似家猪,但鼻吻部较长;两耳直立。雄性犬牙特别大,不断生长成獠牙,突出于唇外,长一般为7.6~13厘米,也有超过20厘米的。全身针毛长而密,颈、肩和背脊有鬃毛。毛色多呈黑色,也有呈灰棕色或棕色的。发情周期约21天,妊娠期114~140天,每胎产3~13仔。分布区域遍布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

野猪是家猪的祖先。主要栖息于山地森林中,能适应多样的环境。性情凶猛,雄性个体间常为争夺配偶而发生争斗。被围捕而发怒时,会竖起背部的鬃毛,向捕猎者冲击。一般全天活动,但傍晚和黎明活动尤为频繁,通常在夜间掘食,主要以坚果、橡子、青草、根和块茎等为食,也捕食蛇、蛙、小鸟、鼠和甲虫等等。对农业有一定的危害。灵敏的嗅觉

野猪的身体比较矮胖,有短而粗的头颈。虽然颈短,但鼻子很长,它能不弯腿就嗅到土中的食物。野猪的鼻子坚韧有力,可以用来挖掘洞穴或推动40~50千克的重物,或当做武器。嗅觉特别灵敏,它们可以用鼻子分辨食物的成熟速度,甚至可以搜寻出埋于厚度达2米的积雪下的一颗核桃。雄性野猪还能凭嗅觉来确定雌性野猪所在的位置。刚出生的小野猪身上长的条纹,有助于它们在林地中进行伪装,但依然会面临许多危险。只有度过第一年后,它们才会安全得多。因为野小猪在出生后的头一年中体重会增加100倍,这种生长速度在脊椎动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东南亚疣猪

偶蹄目猪科,体重达90~100千克。皮肤粗糙,多褶皱,棕类色,带有灰白色至浅黄色的稀疏短毛。獠牙发达,上獠牙不是从唇边穿出,而是穿过鼻面顶部的皮肤,向前额呈弧形弯曲。雄性有突出的“匕首”状的下獠牙,用来进攻。4颗獠牙穿向头顶,状如鹿角,故其英文名有“Babirusa”之称,意即“猪鹿”,也称“豚猪”。每年春季产仔,妊娠期125~150天,每胎产1~2仔,寿命为24年。分布于东南亚。

东南亚疣猪栖息于潮湿的森林、藤本植物丛生的河岸和湖边。性喜游泳,听觉和嗅觉都很灵敏。夜行性,但有时白天也活动。常集小群活动,主食块根、浆果和树叶等。现数量已十分稀少,处于濒危状态。

27、河马

偶蹄目河马科,躯体十分庞大,体重3000~4000千克。下犬齿长达60厘米,重达3千克。头大、嘴阔、耳小,全身皮肤裸露,黑褐而带有古铜色,仅尾端有少许刚毛。皮肤分泌物中含有红色素,因光反射而使皮肤呈红色,故有“血汗”之称。妊娠期227~240天,每胎产1仔,仔兽出生时体重27~45千克。寿命40~45年。广泛分布于非洲各地,特别是尼罗河下游。

群居生活

河马喜欢群居生活,经常是20~30头,甚至上百头在一起生活。它们在河湖沼泽里过着有秩序的生活,而且还遵循着一条“家规”:雌性的和幼年的河马占据河流或湖沼的中心位置,年长的雌性河马生活在外缘,年轻的雌性河马则离中心更远些。

河马善于潜水和游泳,潜水时间较长,一般每隔3~5分钟,把头路出水面呼吸一次,但有时可潜水半个小时以上。它一般在水中分娩,出必须上岸寻找食物外,白天总是跑在水中,或在河流附近睡觉或休息,晚上出来觅食。它主要吃草,有时也到田间觅食庄稼。

水中的生活

普通的河马为了躲避白天的酷热和节省体力常常呆在水中,由于它们的眼睛、耳朵和鼻子都长在头的顶端,因此当身体全部浸入水中后,它们仍能呼吸和观察四周。它们是群居性动物,通常10~15只生活在一起,这样可以保护它们不受敌人的袭击。年幼的河马十分容易受到伤害,有的时候为了躲避鳄鱼,会爬到母亲的背上寻求保护。近一半的河马在年幼时就死掉了。

地盘的争斗

许多雄河马会十分野蛮地保卫它们的领土,这些处于统治地位的雄河马享有和领地内所有雌河马交配的权力。当这只雄河马受到挑战的时候,两个对手会向对方嚎叫,露出自己的大牙齿。或用尾巴把粪弄得到处都是,如果没有一方退却,它们就会发起凶猛的进攻,用锋利的牙齿咬对方,直到有一方退出。有时候这种打斗会使河马死亡。

水下的移动

虽然河马大部发时间都在水中休息,但是它们是出色的游泳能手和潜水专家。水流可以轻松地流过它们光滑的皮肤,并且蹼状的脚趾可以当做桨。在水下时,耳朵和鼻子都会合上以防止水的进入。河马通常能在水下呆5分钟,有时会更长。在深一点的水中,它们有时会在河底或湖底行走。

矮河马

偶蹄目河马科,体形似河马,但较小。身上裸露无毛,仅唇及尾部有一些硬毛。鼻孔大而圆。耳小位于头侧。皮肤的分泌物为透明的黏胶物质,红棕色的皮肤色黏胶液下折射出血红色,易使人们产生它也和河马一样分泌“血汗”的错觉。妊娠期192~210天,每胎产1仔,初生存体重3.4~6.4千克。分布于西非的利比里亚和象牙海岸,也见于赛拉利昂、几内亚和尼日利亚和低地森林区。

矮河马栖息于溪流、潮湿的森林和沼泽地带。它的性情孤独,通常单独或成对生活,白天隐藏在岸边的洞穴中睡觉,晚上在树林间漫步,觅食树叶、嫩芽和落下的果实。当地居民为食其肉而加以捕猎。据说,矮河马肉的味道似野猪肉。矮河马数量稀少,濒于灭绝,现已受到保护。

28、骆驼

骆驼属于大型偶蹄类动物。骆驼鼻孔里面长有瓣膜,在大风沙乱起时,骆驼的鼻孔关闭,就不会受风沙的影响了。而且,骆驼的眼睫毛是双重的,当风起沙扬时,双重眼睫毛将沙子档住,不让沙吹进眼睛里。世界上有两种骆驼,即单峰驼和双峰驼。它们生活于戈壁荒漠地带,性情温顺,奔跑速度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饥渴及冷热。

羊驼

偶蹄目骆驼科,体形较美洲驼小,背无肉峰,肩高不足100厘米,毛很长,可达80厘米。毛色有浅灰、深灰色和棕黄等。脸似绵羊,因此称为“羊驼”。每胎产1仔。分布于美洲玻利维亚、智利和秘鲁等地。

单峰骆驼

偶蹄目骆驼科,较双峰骆驼高,体高180~210厘米,重450~690千克。头小,颈长,身躯高大,毛褐色,背毛丰厚,背部有驼峰1个,内蓄脂肪。四肢较长,前后足约2趾,跖部有肉垫,适于在沙地行走。尾细长,尾端有丛毛。妊娠期370~440天,每胎产1仔,极少2仔,寿命达50年。分布于北非及阿拉伯沙漠地区。

双峰骆驼

偶蹄目骆驼科,身躯较大,体重450~650千克。头部狭长,耳小多毛,鼻也裂状,第3、4趾发达,其他趾退化。背部有驼峰2个。全身被以细密而柔软的绒毛,毛色多为淡棕黄色。颈部鬃毛,前臂、驼峰上的毛稍长,为棕黑色。每2年产1胎,妊娠期13个月,每胎产1仔,寿命30~35年。分布于我国新疆塔里木盆地,内蒙古和青海等地。野生型数量十分稀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沙漠之舟”

沙漠是另一种“海洋”,因此叫“瀚海”。古代我国通往中亚的丝绸之路,就是骆驼在“瀚海”中走出来的。即使交通工具发达的今天,骆驼仍然是不可缺少的“沙漠之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