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凤冠鸠栖息于森林中,以木瓜、香蕉等植物的果实为食。繁殖期间,常上下摆动长有华丽的扇状冠羽的头部,作为求偶对时的炫耀行为。由于它的冠羽十分艳丽,所以常遭到人们的捕获杀。据记载,仅1913年,为供应伦敦市场对饰羽的需求,就有27000多只蓝凤冠鸡被人们捕杀。现数量已十分稀少,应加以保护。
毛腿沙鸡
鸽形目沙鸡科,体羽沙灰色,背部混杂以黑色横斑。翅、尾尖长。腹部具1块黑色块斑。跗跖和趾密被短羽。具3趾,均向前,后趾退化。筑巢于沙地浅窝,内辅草叶。每次产卵2~3枚。由雌雄性替孵卵。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等地。
毛腿沙鸡常在草原开阔地带结成大群飞翔和觅禽,主食植物种子。飞翔速度快,飞行时常鸣声不断,它们每天早上或黄昏,定时到水边饮水,并将水储存在嗉囊和密生的羽毛中,以便回到巢中供雏鸟饮用。身体特征
鸽子的颈部很长,且转动灵活,这样可以扩大它的视野,也便于啄取食物。它的躯干呈纹锤形,飞翔时,可以减少人气的阻力,它的尾部很短且生有大型尾羽,这样有利于它控制飞行方向。
信鸽
信鸽是人类可敬的信使,在传递信息时所表现的坚毅精神非常令人感动。鸽子每天可以飞行约1000千米。1845年,一只鸽子从非洲起飞,55天后因疲劳过度,死在伦敦附近离鸽棚只有1500米的地方,它至少飞越了9700千米,创造了飞行纪录。鸽子能从遥远的地方飞回家,是因为它们具有多种辨别方位的本领。它们两眼之间的突起处,能在飞途飞行中测量地球磁场的变化。在晴天时,鸽子利用太阳光来导航。它们体内的生物钟可以对太阳的移动进行较正,选择方向。阴天时,鸽子则利用地球磁场来为自己“导航”。此外,鸽子还能用气味来充当寻找归途的线索呢!
原鸽
暗蓝色原鸽是世界上所有家鸽的祖先。几个世纪以前,原鸽被大量饲养当做人们的盘中美味。原鸽体长29~35厘米,栖息于平原、荒漠和山地岩石地带,成群活动。以各种植物种子和农作物为食。原鸽通常在靠近大海的悬崖平台上筑巢。在野生环境下,原鸽每次能产2枚卵,通常每年能孵化2~3次。孵化期17~18天。
果鸠
与大部分的家鸽和野鸽相比,果鸠的羽毛颜色很丰富;灰绿色的身体、橘色的翅膀,头上的冠是鲜紫色的。羽毛和它们栖息在林地树叶的颜色十分相似。果鸠栖息在热带和亚热带森林,主要在树顶上觅食,偶尔也到地面上来。果鸠主要吃一些油脂丰富的小型水果,通常是囫囵吞下,把果肉消化后排出种子,这有利树的再生。这个族群有50多个种类,它们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树上度过。27、鹦形目——鹦鹉
鹦形目属鹦形目鹦鹉科,是世界上最华丽,最会鸣叫的鸟类,但有些种类濒临着灭绝。世界上一共有330多种鹦鹉,几乎全部都生活在热带和亚热带雨林。鹦鹉属于攀禽,头圆、嘴强大、上喙弯曲,足部的外趾可以向前转动,利于攀缘。羽毛艳丽多彩,有红色的、白色的、绿色的、黄色的等各种色彩。嘴壳像把钳子,能咬碎坚硬的果壳。脚有4个趾爪、攀爬时,外侧的一个前趾可以向后旋转。鹦鹉喜欢成群地生活,觅食植物种子、果实、嫩叶等。
绯胸鹦鹉
鹦形目鹦鹉科,头紫灰红,额基部至眼后有1条黑纹。上体草绿色,羽毛黑褐色。颌灰色,喉、胸葡萄红色。腹部浅绿色,略带蓝色。中央1对尾羽长于其他尾羽。营巢于树洞中。每次产卵3~4枚,卵白色。分布于我国西藏、云南、广东、广西和海南等地。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国南方森林中产有7种鹦鹉,除了绯胸鹦鹉外,尚有大绯胸鹦鹉、红领绿鹦鹉、灰头鹦鹉、长尾鹦鹉、短尾鹦鹉和花头鹦鹉。
绯胸鹦鹉别名“鹦哥”,常栖息深山密林中,多集群活动,吃野生植物的种子、果实、谷物和嫩芽等,鸣声洪亮,会巧妙地模仿人类说话,易于驯养,加之其漂亮的羽色,为人们喜爱的笼养鸟类,现数量稀少。
金刚鹦鹉
鹦形目鹦鹉科,喙强大锐利,先端具钩,全身羽毛大都深红色、缀以蓝、黄、黑等颜色、五彩缤纷,艳丽夺目。趾为对趾型,适于攀缘。常筑巢于树洞中。每次产卵2~3枚,卵白色。产于南美洲。目前,全世界共有鹦鹉325种,加上亚种和人工培育的品种达600种。
金刚鹦鹉生活在热带森林中,常成群活动,喜停留在枯树枝上,白天成群觅食,主要以植物的种子、果实和谷物等为食。黄昏先集合在枯树上,再各自回巢。鹦鹉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宠物。人类饲养鹦鹉已有很长的历史,鹦鹉除了能模仿人类的语言外,还能表演一些小杂技。
鹦鹉的生理构造
鹦鹉最独特的地方就是它的钩形的嘴。它的喙的上下两部分都连接在头盖骨上,这样使鹦鹉在吃食时,嘴可以张得很大。大多数鹦鹉都有小小的眼睛,被赤裸的皮肤包围着。鹦鹉的两个脚趾向前,另外一个朝后,虽然短却十分有力。大多数鹦鹉,雄的和雌的看上去是一样的,仅是雄的稍稍比雌的大一点。
食物和喂食
几乎全部鹦鹉都是草食动物。它们在树林中寻找水果、坚果和其它的种子。它们用嘴来收集食物,并且爪子牢牢抓住,以使它们可以弄碎食物坚硬的外壳。有几种鹦鹉已经移居到了地面,而放弃了居住在树丛中。比如,澳洲情节鸟就成群生活聚集在澳洲的草原上。
鹦鹉的习性
和其它鸟类相比,鹦鹉更加活跃、喧闹和具有群体性。它们通常成群地生活。当它们飞行时,它们利用发出的尖叫声来互相保持联系。保持联系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帮助它们找到分散的食物。当一只鹦鹉发现食物后,它就会兴奋地大叫而引来其它的同伴。
树顶上的鸟窝
有一些鹦鹉把窝做在树枝或地面上,但对大多数而言,小鸟是在树干的空洞中延生的。它们在高高的树干上寻找一个合适的洞,通常都是啄木鸟留下的。鹦鹉从来不用任何材料,只是有时把窝弄大一点,雌鹦鹉在里面产下2~3个白色的蛋。所有的鹦鹉都是由母鹦鹉独自来孵蛋的。
处于险境的鹦鹉
几个世纪以来,鹦鹉都被作为宠物。因为它们有鲜艳美丽的外表,并且有一些可以模仿人类讲话。一些种类——包括澳洲情鸟和长尾鹦鹉,可以十分成功地进行人工繁殖,但很多其它种类都只能从野外捕捉。过度的捕捉和森林的砍伐使好几种鹦鹉走到了灭绝的边缘。
28、鹃形目——红翅风头鹃
红翅风头鹃属鹃形目杜鹃科,头具黑色冠羽,上体黑色,后颈有白色半环带,两翅栗色,颊、喉及上胸橙栗色,下胸和上腹白色,下腹和下胁鼠灰色。对趾足,适于攀缘。它将卵产于画眉、鹊鸲等鸟的巢中,由巢主代为孵卵、育雏。夏季见于我国东南沿海各省,西达四川、广西、云南等地。
红翅凤头鹃常见于山麓阔叶林下层稠密的灌木丛中,生性隐蔽,不易被发现。常以白蚁和毛虫等昆虫为食,是农林益鸟。
走鹃
鹃形目杜鹃科,头具冠,全身羽毛大都是黑白相间的斑纹,尾和腿均相当长,善于奔跑,飞行能力差,不能久飞。它和其他杜鹃类不同,自己营巢、孵卵,孵化期17~18天,有时会出现2个雌鸟共同在1个鸟巢中产卵的现象。分布于美洲大陆。
走鹃别名“大跑步鸟”,平时大都单独生活,善于奔走,能在长满仙人撑的沙漠地带奔跑。性凶猛,即使响尾蛇碰到它,也会退避三舍。常以爬行类和昆虫等为食。它们在遇到蛇类时,常突然咬住蛇头,然后用力甩动头部,在地面上拍打,待蛇无法动弹时,将整只蛇吞入腹中。
白梢冠蕉鹃
鹃形目蕉鹃科,具十分显著的绿色冠羽,这种绿色冠羽毛含有羽绿质色素,为蕉鹃科所特有。全身羽色艳丽,具有金属光泽,翅膀上红色羽毛含有一种能溶解于酸性溶液的羽红质色素。营巢于多刺的树上或树洞中。每次产卵2~3枚,由雌雄性共同承担孵鸟任务,孵化期18天,幼鸟为早成鸟,分布于南非。
白梢冠蕉鹃别名“有冠鸟”。生活在非洲森林中,几乎从不到地面活动,常年生活于树上,像松鼠一样,在树上爬上爬下,动作十分有趣。此外,它的食性和鹃形目的其他种类不同,不吃昆虫,而以植物的果实和种子为食。
29、杜鹃
杜鹃的羽色灰黑,宽阔的尾羽上有白色斑点。它们一是种富于“心计”的鸟类。许多种杜鹃懒于造巢,更懒于养育幼鸟。所以,在其他鸟类筑巢产卵时,雌杜鹃就会寻找一个合适的机会偷偷潜入其他鸟的巢中,将里面的一枚卵推开或吃掉,然后把自己的卵产在里面。那些被蒙在鼓里的雌鸟辛辛苦苦地将杜鹃的卵孵化出来,然后又不计辛苦地捉虫来喂养它。哪怕雏鸟的体形比自己还大,它们仍然会一如既往地养育这些“小盗贼”。杜鹃大多栖息在树上,其实只有大约50种杜鹃是真正地利用其他鸟抚育子女,大部分杜鹃还是靠自己抚养子女。
大杜鹃
鹃形目杜鹃科,上体暗灰色,腰及尾上覆羽沾蓝色。外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缘白色杂以褐色斑纹。尾羽黑色,先端白色,中央尾羽左右具白斑。下体具1~2毫米的黑褐色细横纹。雌性上体褐色更浓,下体浅棕色,也有赤色型。大杜鹃无营巢习性,为典型的巢寄生鸟类,几乎遍布我国各地。
大杜鹃是典型的巢寄生者。在繁殖季节,大杜鹃常将自己的卵产于其他鸟类的巢中,自己不孵卵和育雏,而让其他鸟类代为孵卵和育锥。大杜鹃和其他杜鹃因其鸣声似“bugu-bugu”,故称“布谷鸟”。性孤独,喜在开阔的林地、多叶的树枝上栖息,主要以昆虫为食,常在清晨不停地鸣叫,有时可达半小时以上,鸣声响亮,数里之外可清晰听到。
借腹生子
每年春耕的时节,在清晨和明月高照的夜晚,时常听到“布谷、布谷”的鸟啼声,如同在催人快快春耕,这就是号称布谷鸟的杜鹃。周身带刺的松毛虫,不少鸟儿是望而生畏、不敢啄吃,可杜鹃却毫不畏惧,在1小时内就啄食300条左右的松毛虫。它还爱吃蝗虫、蚱蜢、金龟子、黄粉甲、凤蝶等农林害虫,人们称之为“食虫勇士”。
杜鹃是一种极善于隐蔽的鸟,从不爱抛头露面,常躲藏在茂密多叶的树上或树林深处。所以常常是只闻其声,难见其身。
在鸟的栖息地区,每到繁殖季节,鸟类都忙于衔枝筑巢,而杜鹃却徘徊于别种鸟巢的周围,物色自己中意的巢,一旦选中了,它就趁巢主外出时,飞去快速产下一卵。若巢太小,产卵不便,它就把卵产在地下,然后用嘴衔着偷偷放进巢里。而巢主还察觉不出有异种蛋,于是它照例孵化。一般杜鹃的蛋所需孵化的时间较短,约12天小杜鹃就破壳而出。
小杜鹃生性狡猾,出壳不久。它就会把脑袋往下钻。把巢主的卵或“子女”挤到巢边,然后用自己的前膀或背把它们抛出巢外摔死,真是伤天害理。说来也怪,巢主对自己的亲生骨肉却无动于衷。即使小亲鸟摔在巢外未死,也不理睬,照样外出捕虫,并带回巢中哺育小杜鹃,一直喂得又肥又壮,甚至个儿大自己几倍。待小杜鹃羽毛长成,则振翅而去,从此再不回巢,真有点忘恩负义之嫌。待巢主酷醒悟过来时,已为时过晚。
自我保护
杜鹃长的像鹞,因此它也常常使用这种姿势去惊吓其他小型鸟,然后偷偷地将卵产到小鸟巢中。杜鹃孵的蛋有很好的伪装,它们看上去和“养母”产的蛋很相似,因此不容易被发觉。为了掩盖自己卑劣的行径,杜鹃产蛋的速度很快,只需几秒钟。小杜鹃大约10天后破壳而出。它们出其不意生后四五天,便表现出了惊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只要是背部能碰到的东西,总要对它们又推又挤,不过这种不光彩的行为却能保证它获得雌鸟全部的照料和爱抚。
麝雉
南美洲麝雉是世界上最古怪的鸟之一。也叫“臭雉”。它们飞行有困难。它们长着长长的脖子和穗状的冠,栖息有靠近河湖的茂密森林里。麝雉完全靠吃植物叶子为生,所以食物量大,种类多,在它们的身上还发出刺鼻的气味。它们在树上或灌木丛中筑巢,每次产卵2~3枚,孵化期为28~天。如果受到威胁,小麝雉会潜到巢穴下面的水中,当河岸上没有危险后它们再爬回去。
30、雨燕目——雨燕
雨燕为小型鸟类。两性相似,嘴短阔而平扁,稍曲,或纤细如针。分布在世界各地,共有三个科,即:雨燕科、风头雨燕科、蜂鸟科。雨燕在空中的时间比其他的飞行动物要多得多:它们在空中捕捉昆虫、喝水,甚至简在翅膀上睡觉。蜂鸟是雨燕的探亲,也长着小脚。这种像宝石般的小巧的鸟主要以蜂蜜为食,并且它们边吃边在花前盘旋。蜂鸟约有340种,只有美洲才有。蜂鸟是唯一能向后飞的鸟类。
白喉针尾雨燕
雨燕目雨燕科,嘴基宽阔,呈三角形。额灰白色,头顶白色,头顶、颈以及尾羽和飞羽具蓝绿色金属光泽。尾羽羽轴延长为细而坚硬的刺。喉、两胁后部及尾下覆羽白色,下体暗褐色。营巢于悬崖峭壁上的岩洞中,也有筑巢于树洞中。每次产卵2枚,卵白色。由于嘴基宽阔。所以在飞行时,张开它那形似网壳的嘴,在空中捕食昆虫。在我国东北地区繁殖,春秋季迁徒时见于沿海及长江中下游一带。
白喉针尾雨燕别名“快捷燕”。栖息于山地森林地带,常在溪流、河谷水面等处飞掠而过,有时则绕着岩峰、山谷间的高空飞翔捕食。飞行能力极强,时速可达250~300千米,为鸟类飞行速度的最高记录。
楼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