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0151700000032

第32章 有脊椎动物(18)

雨燕目雨燕科,前额近白色,喉部污白色延伸至上胸。体羽黑褐色。脚较短,跗跖被羽,4趾均向前,适于攀缘时握抓,但不适于在地面上行走。营巢于建筑物的屋檐下、城墙、古塔等的墙壁上。巢用唾液与泥土、杂草等混合黏合在建筑物上,呈碟状。每次产卵2~3枚,卵白色。分布于我国新疆、青海、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河南、山东等地。

楼燕别名“北京雨燕”。常在城市近郊的旷野、水域及农田的上空集群飞翔,时而边叫边飞边捕食昆虫,时而掠过水面饮水和洗澡,飞行速度惊人,时速可达200千米。

烟囱雨燕

烟囱雨燕体长12~14厘米,栖息于林地、城镇等地的空中,成群活动,以飞行昆虫为食。棕色的小烟囱雨燕最初在树洞里筑巢栖息,但现在改用谷仓和烟鱼。在夏天,有些烟囱变得特别拥护,因为成群迁徒的雨燕把它作为南行路上的落脚点。和大部分雨燕一样,烟囱雨燕也用从半空中抓到的羽毛和灰尘筑巢,并用粘液把这些东西粘到一起。

蜂鸟

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蜂鸟虽然很小,但眼睛却大而有神。它们披着一身艳丽的羽毛,有的还长着一条随风飞舞的长尾巴。嘴巴又细又长,像一根管子,能伸到花朵里面去吸取花蜜,它们飞行采蜜时能发出“嗡嗡”的似蜜蜂般的嘀声,因而被人称为蜂鸟。最小的蜂鸟只有6厘米长,体重只有2克左右。嘴和尾巴就占了身体长度的一半,尽管体形小巧,但每只蜂鸟都是飞行的高手。它们可以每秒钟拍动翅膀20~200次,而且能水平地拍动翅膀,这种运行会产生一般恒定的浮力,托在蜂鸟的身体。此时,它只需动尾巴,身就可以向上、向下,甚至向后灵活地运动了。

红玉喉北蜂鸟

雨燕且蜂鸟科,雄性上体羽色翠绿色,具金属光泽。喉部红色,绚丽多彩。雌性体色较淡,喉部无红斑。每次产卵2枚,孵化期14天。分布于北美洲南部至阿拉斯加。全世界共有蜂鸟科鸟类319种,体形最小的是“闪绿蜂鸟”,也称“短尾翠蜂鸟”,其体形大小与蜜蜂差不多,体长仅3.5厘米,体重1.5克。蜂鸟大多数分布于南美洲。

蜂鸟是鸟类中体形最小的一类,蜂鸟的嘴细长,呈管状,舌能自由伸缩。常像直升飞机一样,以很高的频率上下扇动翅膀,使身体停留在花朵前,用它那长长的舌头舔食花蜜和花上的小昆虫。其翅膀的扇动频率为每秒55~75次,身体甚至能向后倒退飞行。31、雀形目

雀形目为中、小型鸣禽。两性同色或异色,异色时,雄鸟羽毛较为艳丽。嘴形不一,但一般均较小而坚强,颈部较短,鸣管发达。翅长短适中,外形不一,脚较强健。细而短,多为四趾,三趾向后,均在同一个水平面上,趾间无蹼,后趾和中趾的长度大约相等。分布遍及世界各地,共有74个科。其中有人所熟识的雀、百灵、燕、伯劳、画眉、莺、黄鹂等鸟类。在雀形目鸟类中有世界上最好的歌唱家,但它们的幼鸟经常不会唱歌。

长尾阔嘴鸟

雀形目阔嘴鸟科,嘴形宽而扁平,无嘴须,头黑色,头顶中央有1块翠蓝色块斑,后枕两侧各有1块黄斑。眼先、颈黄色。上体草绿色。营巢于溪流边的灌木丛和矮树林里。每次产卵4~5枚,卵白色。分布于我国云南、贵州和广西南部。数量较少,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蓝翅八色鸫

雀形目八色鸫科,体形中等,羽色艳丽多彩。雌雄性羽色相似。头部深栗色,冠纹黑色,眉纹茶黄色,眼先、颊、耳羽和颈侧黑色,并与冠羽纹在后颈相连。背翠绿色,下体茶黄色,腹部中央至尾下覆羽猩红色。筑巢于灌木丛中的地面或矮树林的下层,常用草、树叶、树枝等筑成。每次产卵4~6枚,卵白色,有褐色和紫褐色斑纹。分布于我国安徽、江苏、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地,偶见于河北。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长尾侏儒鸟

雀形目侏儒鸟科,嘴扁平,额、眼周和枕部黑色,头顶鲜红色。上体大部翠蓝色。尾上覆羽和尾暗蓝色,中央2枚尾羽特别延长。巢筑在树上。每次卵2枚,孵化期19~21天。分布于美洲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华丽琴鸟

雀形目琴鸟科,雀形目中最大的鸟类,外貌似雉鸡。雄性尾羽16枚,长度在70厘米左右,外侧1对尾羽先端向外弯曲,形似交响乐队中的竖琴,内侧尾羽犹如竖琴的琴弦,故得此名。常筑巢于地面上,每次产卵1枚,卵灰色并有褐色斑点。分布于澳大利亚南部。

大极乐鸟

雀形目极乐鸟科,雄性额、颊、喉呈绿色,具金属光泽。头顶、颈部黄色。体羽咖啡色,肩羽具黄色块斑。中央2枚尾羽仅存羽轴、如金属丝状,长可达30厘米。繁殖季节雄性两胁各有1簇华丽而蓬松的饰羽,繁殖期过后脱落。雌性体羽赭色,无饰羽。分布于澳大利亚北部、新几内亚及其附近的阿卢群岛。

角百灵

雀形目百灵科,雄性头顶及颊部各有1个显著黑斑,头顶黑斑的后侧各自伸出1簇黑色羽毛,像哺乳动物的角;上体褐色,羽缘浅棕色;后头至上背微有栗色;尾羽深褐色,最外侧尾羽白色;下体污白色,胸部有宽阔的黑带。雌性羽色较淡,羽冠较短。营巢于地面凹坑,巢用草、细树枝、羊毛、毛发等筑成。每次产卵3~5枚,卵白色,具褐色斑纹。分布于我国东北西部、西北地区以及四川、西藏等地,迁徒季节见于河北北部。

家燕

雀形目燕科,喙扁平呈三角形,嘴基较阔。体羽大部分为深黑色,带蓝紫色金属光泽。颏、喉及上胸栗色,腹部白色或棕色,尾呈深叉状。喜在居民点附近的建筑物屋檐下或梁下营巢,巢用泥土与杂草等混合成的黏土筑成,呈半碗状。每次产卵3~5枚,卵白色,具大小不一的红褐色斑点。分布于我国各地。

赤红山椒鸟

雀形目山椒鸟科,雄性头顶至上背黑色,下背至尾上覆羽赤红色,尾黑色,外侧尾羽具显著红色,翅膀羽毛具2块红色翼斑。雌性头顶至上背灰褐色,余部黄色,翅褐色,具2条黄色翼斑。常在森林、草地以及耕地等处活动。营巢于树枝上,由植物纤维、苔藓、松针等构成。每次产卵2~5枚,由雌雄性共同孵卵。分布于我国西藏、浙江、江西、湖南、湖北以及西南和华南地区。

32、喜鹊

雀形目鸦科,喜鹊全身羽毛除两肩和腹部白色外,其余部分均为黑色,并具蓝色金属光泽。营巢于高大乔木的中上层,巢极为简陋,用枯树枝筑成,内铺细树枝、植物纤维以及鸟类的羽毛等。每次产卵5~8枚,卵蓝绿色,具褐色、黄褐色和紫褐色斑点。分布于我国各地。

田野卫士

喜鹊体态风流潇酒,全身羽毛黑白相间,黑羽还闪耀着紫色光辉;身体后面拖着一条长尾巴,栖息于树枝上不动时,尾巴还常常上下翘动,十分惹人喜爱。

喜鹊素有“田野卫士”的美名。每天清晨,它们成群结队地飞到田野里觅食,成对地在田间草地上跳跃着追捕害虫,每年能吃掉很多的蝗虫、蝼蛄、松毛虫等害虫。

喜鹊筑巢喜欢筑在大树上,民间一向认为“喜鹊叫,喜将到”。而实际喜鹊叫是与天气情况密切相关的,不同的叫声反映未来不同的天气状况:清晨的时候,若喜鹊发出婉转的叫声,而且表现出自由自由的神态,还一边跳一边叫,说明晴天将至;如果喜鹊在树上飞飞落落,乱叫乱吵,鸣声参差不齐,表现出烦躁不安的样子,预示阴雨天即将来临。

看来,喜鹊不仅是田野卫士,还是天气预报的传达者。我们人类当然欢迎这样的朋友。

吉祥象征

喜鹊是深受广大劳动人民喜爱的鸟类,人们把它比做吉样的象征。它鸣声十分响亮,似“chark-chark”,民间相传听到它的鸣声,喜事将要来临。它主要栖息在平原山地、稀疏林带及居民点附近,捕食大量害虫,是农林益鸟。喜鹊食性较杂,繁殖季节主要以松毛虫、蝼蛄、地老虎、蝇蛆等为食,秋冬季则主要以植物种子为食。

九、哺乳纲

蝙蝠、袋鼠、鲸,甚至人类都是哺乳动物。这类动物和其它动物的不同之处在于幼体由母体乳房分泌的乳汁喂养。哺乳动物都是热血动物,大多数都有体毛。生活在陆地、空中,水中的4000多种哺乳动物以它们不同的繁殖方式可以分为三类:胎盘类的哺乳动物,如大猩猩,生下的是发育完全的小猩猩;生活在大洋洲和美洲的有袋类动物把幼体放在肚囊中发育;而仅生活在大洋洲的单孔目动物则是下蛋的。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是一种温血动物。与其他动物不一样,雌性哺乳动物能生下活幼崽,并用奶喂养它们,这种奶是从乳腺中产生的。哺乳动物常被认为是动物世界中最高级的成员,因为它们有较大的大脑和较发达的感官。哺乳动物有五大共同特征:都有骨骼;都有肺:都呼吸干空气:都是温血:所有雌性动物都能产生乳汁喂养幼崽。

哺乳动物的祖先

最古老的哺乳动物是一种体型较小,长约12厘米的小动物,接近于今天的单孔目,它们最早出现在距今约2.2亿年的三叠纪,是3亿年前被称为单孔类爬行动物的后裔。这些原始的哺乳动物在侏罗纪和白垩纪进化为有袋目、食虫目、灵长目等不同的类群,并在白垩纪末期恐龙灭绝后,繁衍至每一块大陆。

哺乳动物进化

哺乳动物是大约2.2亿年前由像哺乳动物的爬行动物进化而来,最早的哺乳动物是小型的像鼩鼱这样的食昆虫动物。由于它们是恒温动物,可以保持活跃,并在寒冷的夜里进行捕食。它们在恐龙时代生存了下来,当恐龙在6500万年前灭绝之后,哺乳动物变得更多,分布更广。

栖息环境

哺乳动物栖息于海洋、河流、地下、地面、树上、空中、极地、热带、高山、沙漠等地。它们绝大多数在陆上生活:其中少数能在地下洞穴或隧道中生活:少数攀援于树枝间:还有一些栖息在水中的或飞翔于空中。研究了各种哺乳动物的形态、构造、活动和生活方式,便能发现它都能与各式各样的栖息环境保持完美的适应和密切的配合。

食性

哺乳动物的食物多种多样,不同的种类对食物的适应有着不同的分化。有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他们吃根、叶、果实或野草等植食性食物;有以动物为食的肉食性动物,如食虫、食肉等;此外,还有杂食性或随季节变化而改变其食性的。不同食性动物具有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

族群

哺乳动物的幼崽出生后,经过哺乳,发育长大,便脱离母兽独立生活。但有些猿猴或鹿等群居的动物,幼兽则留在母兽的同一群体中。这一群体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它们和别的群体分离而生活,长时间不和别的群体交杂。这便是最小的族群。群体生活便于它们共同觅食、防卫。

繁殖

所有的哺乳动物受精都在母体内进行。受精卵经过多次分裂,最终成为胎儿,在胎盘类哺乳动物中,受精卵在子宫内通过脐带以及和子宫壁连在一起的胎盘获取养料。母体通过向胎盘供血给受精卵提供食物和氧气,并把废物带走,胎儿就在子宫内成长直至出生。

哺乳

所有哺乳动物都用乳汁哺育幼崽,它们特有的腺体能分泌含有丰富营养物质的乳汁。乳腺是一种由管状腺和泡状腺组成的复合腺体,通常开口于突出的乳头上。乳头的数目随种类而异,2~19个,常与产崽数有关。低等哺乳动物单孔类没有乳头,乳腺分泌的乳汁沿毛流出,幼崽直接舐吸。没有嘴唇的哺乳动物如鲸,其乳腺区有肌肉,能自动将乳汁压入幼鲸口腔。

保持温暖

由于是恒温动物,不管多么寒冷,哺乳动物都可以保持恒定的体温。许多种哺乳动物都是靠皮毛来保持温暖,成千上万由角质素构成的毛发从毛孔中长出,形成皮毛。短短的绒毛可以不让冷空气和水分接触皮肤,长长的毛发形成外部的覆盖层。生活在寒冷气候中的动物的毛发一般都生活在温暖气候中的动物的毛发长。

1、单孔目

单孔目哺乳动物是产卵的哺乳动物。已知的现存单孔目动物只有三种:鸭嘴兽、针鼹和原针鼹,主要生活在澳大利亚,原针鼹只生活在新几内亚。单孔目动物的幼崽孵出后,通过吮吸来自母亲改道的汗腺而不是乳腺的奶水长大,它们的体温比其他动物的体温低,而且针鼹有冬眠的习惯。

鸭嘴兽

单孔目鸭嘴兽科,是现今生存于地球上的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具有一套接近于爬行动物和不同于高等哺乳动物的特征。主要表面在:嘴无肉质唇,呈扁平状,似鸭子的嘴,革质。卵生,产具壳的多黄卵,雌性具孵卵行为。不具乳头,乳腺为一种特化的汗腺。体表被细密而柔软的毛。体温基本恒定,但体温调节机制尚不完善,一般控制在24~45℃。四肢短而粗,趾间具蹼,并具尖锐的爪,适于掘土,尾扁平。每年10~12天。分布于澳大利亚东南部和塔斯马尼亚等地。

鸭嘴兽因其嘴扁平突出,状似鸭嘴而得名。栖息于河川沿岸,常穴居于水边洞中,过半水栖生活。常晨昏外出活动,善于游泳和潜水,并善于挖掘泥土,喜捕食软体动物、甲壳类蠕虫和昆虫等小型水生动物。幼仔舔食母兽腹部乳腺顺乳沟淌下的乳汁,4个月后开始独立生活。鸭嘴兽的寿命可达14~17年。由于鸭嘴兽具有特殊的形态特征,它代表着从爬行类到哺乳类的过渡阶段,是研究哺乳动物起源的理想材料,故被人们誉为“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