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0151700000022

第22章 有脊椎动物(8)

避役在一天里很少活动,它在树枝上一趴就是一天一夜。虽然如此,但它却仍能吃得饱饱的。遇天敌危害时,唯一的“妙技”就是变色。变色既能保护它的安全,又能使它吃饱。避役行动缓慢,这是它严重的弱点,但由于有了这种巧妙的伪装,敌害就很难发现和捕食它。

据动物学家研究,避役在一个昼夜,能改变6~7次颜色,在太阳西下,夜幕降临时,它呈现褐红色,可与灿烂的晚霞比美;夜深人静时,它又以黄白肤色呈在“太白金星”的面前;东方发白时,它又以深绿的面貌出现;红日升出地平线时,它就披上桔红色的衣裳;日当正午,烈日当头时,它又披一身黄红色的衣服,静静伏在树枝上晒太阳。真是“神出鬼没,变幻莫测”。

它为什么能如此变色呢?因为它的皮肤组织内埋藏着七种色素细胞。这些色素细胞可以随着环境、光的强弱、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它对环境有较强的适应性。即使出现在人的面前,人往往也发现不了它。

7、壁虎

壁虎是蜥蜴的同类,喜欢温暖的生活环境,几乎生活在世界的每个家庭中。体形小巧的壁虎有一对大而突出的眼睛,身体扁平,四肢短。有趣的是,它的眼睛不能闭合,所以它喜欢用长舌头舔眼睛。壁虎的脚趾是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趾头上面排列着一条条像深沟的鳞片,这些鳞片能起到吸盘的作用。一旦遭到袭击,避虎就会丢下它的尾巴溜之大吉。几天之后,一条新尾巴就又长出来了。壁虎的种类非常繁多,大小与外形也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区别;地中海壁虎相貌丑陋,身上长满了突起的小疙瘩;而莫利西斯绿壁虎则体色艳丽,背部长着红色斑点,还有澳洲扁尾壁虎长着一条篷松的大尾巴,身长约20厘米。

蜕皮

壁虎会不时脱落外皮,这一过程叫“蜕皮”。壁虎蜕去旧皮,长出一层新皮,使身体长大,旧皮大片脱落,但也需几天才能完全脱掉。

尾巴的功能

壁虎的尾巴极其脆弱。众所周知,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常常让尾巴断掉,断下的尾巴还能在地上跳来跳去,借此招数来迷惑敌人,但是它们的尾巴很快就会长出来。另外,尾巴还可以贮藏营养物质,以备急需之用。

脚趾的吸附能力

壁虎的脚趾是非常重要的攀附器官。在它们的脚趾上排列着一条条深沟,这就是吸盘。当壁虎的脚平按在某一表面上时,脚趾与表面间的空气就被排出,可以牢牢吸附其上。它们的脚趾上还长有长而细密的纤毛,每根纤毛上还有上百个微小的突起,这些纤毛和突起能增大脚趾与动物之间的磨擦力,所以壁虎在光滑的玻璃上也能来去自如。

闭不上的眼睛

大多数壁虎都在夜间活动,它们的眼睛对光十分敏感。壁虎的眼睛很大却没有活动眼睑,只在下眼皮长出一层透明的鳞片盖在眼球前,所以它们的眼睛永远是睁开的,而且瞳孔形成一个纵的裂缝。这使它们无法眨眼以清除眼球上的脏物,所以,一些壁虎就用舌头代替眼睑做这种清洗工作。8、其它蜥蜴

世界上有约4000种不同形态的蜥蜴,共分16个科,包括:变色龙、壁虎、巨蜥、鬣蜥。

长鬣蜥

有鳞目鬣蜥科,头呈三角形,头体长16~22厘米,尾长约为头体长的2倍,背正中由颈至尾中段有一侧扁而直立的鬣鳞。颈部两侧有4~3枚锥状鳞。背面绿色,颌缘浅黄色,尾侧扁细长,有棕褐色环纹。腹面淡绿色,四肢棕色,卵生,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和广东。

长鬣蜥生活于林间、沙地或穴居于洞穴中。常在林间或地面上攀爬,行动敏捷,也能在水中游泳。主要捕食昆虫和小鱼等。

无蹼壁虎

有鳞目壁虎科,尾与头体长几乎相等。头部和体背面覆以细鳞,背部疣鳞交错排列成12~14纵行,胸腹部鳞片较大,覆瓦状排列,尾部中央有1纵行鳞片。尾易断,多能再生。背面灰棕,躯体背面有深色横纹。每年6~9月产卵,卵白色,呈圆形。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西、陕西、山东、江苏和浙江。

无蹼壁虎别名“守宫”。生活在住宅的屋檐下,墙壁和天花板的缝隙处。白天隐伏,夜间活动,行动十分敏捷,常在墙壁上爬行,在灯光附近觅食蚊子、蛾和其他小型害虫。晒干可供药用,有祛风、镇痉等功效。

大壁虎

有鳞目壁虎科,头宽大,略呈三角形,全身密生细鳞,背部有明显的疣粒。胸腹部的鳞片较大,均匀地排列成覆瓦状。体色变异很大,背面紫灰色,密布橘红色及蓝灰色斑点。斑面灰白色,散有粉红色或黄色及蓝灰色斑点。腹面灰白色,散有粉红色,具6~7条白色环纹。尾易断,再生的尾巴比原来的粗短。每年6~7月产卵,每次产卵2枚,卵略呈圆形,白色。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福建和台湾。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大壁虎别名“蛤蚧”。生活在山崖的石缝、树洞、屋檐下和墙壁上。多在黄昏后外出活动,行动敏捷,主要捕食昆虫。每年12月至次年2月为冬眠期。大壁虎的鸣声似“蛤—蚧”。蛤蚧干制品是我国传统的著名中药材,有补肺、益精血、定喘止咳等功效。

脆蛇蜥

有鳞目蛇蜥科,尾长约占全长的3/5,四肢退化,外形似蛇,但在体内仍残留有肢带骨,且背、腹鳞片均为长方形,并有活动的眼睑,这些特征与蛇不同。体侧各有1条浅纵沟。背鳞14~16行具棱。背部棕色,腹面稍浅,略有金属光泽。雄性背面具长度不等的翡翠色横斑。尾易断,能再生。每次产卵5枚,雌性盘伏于卵上孵化,分布于我国四川、云南、贵州、江苏、浙江、福建、广西和台湾。

脆蛇蜥别名“脆蛇”、“地鳝”。生活在山区潮湿的竹林、草丛和岩石缝隙间,多属穴居,行动似蛇。以蜗牛、蛤蝓、蚯蚓和昆虫的幼虫为食。晒干可供药用,治疗跌打损伤等。

鳄蜥

有鳞目鳄蜥科,头体长约15厘米,尾长20余厘米。背部有颗粒状细鳞,散布在有棱的大鳞片间,体侧有较大的棱鳞,排列成纵行。背面暗棕色,侧面红棕色,杂有黑纹,腹面浅黄色,有黑色短纹,四肢棕色,具横纹,尾部有黑色和绿褐色相间的环纹。仅分布于我国广西瑶山。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鳄蜥别名“雷公蛇”,是我国珍稀特产动物。喜栖息于深洞和流速缓慢的小溪旁的树上、岩石下或树根缝隙间。善攀缘,夜间常趴在树上睡觉。白天常在树上东张西望,寻觅食物。它主要以昆虫、小鱼、蠕虫和蝌蚪为食。生性胆小,稍有惊动,立即跃入水中,因此,它又有一个“落水狗”的诨号。

巨蜥

有鳞目巨蜥科,成年体背面鳞片黑色,部分鳞片杂有淡黄色斑,腹面淡黄色或灰白色,散有少量黑点。幼体背面黑色,躯干部有大小黄色圆斑,各5排交替排列成环纹,尾部则为黑黄相间的环纹,四肢也散有小黄斑。随年龄增长,斑纹逐渐模糊。6月左右产卵于岸边洞穴中或水边树洞中,每次产卵15~30枚。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南部和海南岛。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巨蜥是蜥蜴目中体形最大的一种,最大者体长可达200厘米。生活于山区溪流附近或沿海河口一带。善于游泳,也能爬树,常入水中捕食鱼类,也吃蛙、鸟、田鼠等动物。在繁殖季节,雄性个体之间争斗非常激烈。

9、蛇类

蛇是爬行动物中较特别的一种,它们没有腿、眼睑和外耳。一共有3000多种蛇生活在除南极洲以外的所有的大陆中。蛇的大小差异很大,小到11厘米,大到10米多。蛇是肉食动物,它们的食物从蚂蚁、蜗牛直到牛和大鳄鱼。大多数蛇在享受它们的美味前都会使它们先丧失运动能力,如对它们注入毒液使它们窒息。

蛇的内部结构

一条蛇的骨骼由脑骨和背骨组成,背骨的每一节脊柱都连接着一对肋骨。小一些的蛇有100多个脊椎骨,大的则有400多,肋骨的脊柱上的肌肉使蛇可以运动,而它们的内脏,如心脏和肺,一般都长得较细长,在身体内依次排列下来。

蛇的形状

形状尽管大体类似,但不同环境下生活的蛇的模样仍有所区别。生活在树上的蛇通常有长长的尾巴,使它们可以盘住树;穴居地下的蛇都有圆滑的身体,以便在地下前进;陆地上的蛇腹部都有大的鳞片,可以更好地附住土壤和岩石;而海里的蛇则有像桨一样的尾巴。

毒蛇

世界上有600多种毒蛇,它们可以通过毒牙将毒液注入猎物的体内。眼镜蛇的毒液会损坏猎物的神经系统,使心脏和肺停止工作,并使肌肉麻痹。而响尾蛇和其它一些毒蛇的毒液能破坏猎物的血液和组织。

捕食

蛇捕食其他动物,并将猎物整个吞进。它们能吃比自己宽得多的动物,因为它们的上下颌伸缩性很强。蛇的视力很差,但是它们的嗅觉却很好,可以飞快地伸出分叉的舌头,捕捉空气中的气味。有些蛇,比如蟒蛇、响尾蛇等还有一个特别的感觉器官叫热坑,热坑可以探明热能。有了热坑,即使在黑夜里,蛇也能探明温血动物的位置、与猎物之间距离,准确出击。有的蛇通过挤压猎物使其死亡,但多数用牙齿来杀死猎物。有的蛇从毒牙中射出蛇毒,使对方晕倒或死亡。

繁殖

不同种类的蛇其繁殖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大多数的蛇生蛋,蛇蛋由一层比较柔软的蛋壳包围着,在胚胎的发育过程中可以透过蛋壳吸取水分。这些蛇蛋被放在一个有着稳定的温度和一定的湿度的隐藏之处。蛇蛋通常需要三个月的时间才能孵化出来。还有一些种类的蛇蛋保持在体内,蛇蛋没有壳。它们的幼蛇在生时已经完全成形了。

防卫

蛇有许多天敌,最有效最常用的防卫方法就是想办法不被敌人发现。许多蛇类有很好的伪装,使它们和自己周围的环境融合在一起:树蛇是绿色或棕色的,沙地中的蛇可能是黄色或浅棕色的等等。这些全都是用来伪装以迷惑天敌的。然而还有一些蛇有着鲜艳的颜色和条纹。这是用来警告或恐吓潜在的敌人的法宝。如果它的警告颜色不能使敌人退即,许多蛇开始咬敌人,尽管只有少数的蛇有毒液,其中一些蛇还会嘶嘶作响并膨胀自己的身体以显得自己很强大。显得更凶猛可怕。

蜕皮

蛇大约一年蜕6次皮,以使它们可以自如生长,并且丢弃被损坏的旧皮。蜕皮前,新的蛇皮就已经在旧皮下生长了。蛇蜕皮后,新蛇皮一般都特别明亮,闪闪发光。

如何前进

蛇很了不起,它没有四肢、鳍或翅膀,但它行动自如。一些蛇是靠身体扭动成“S”形前进,一些蛇则是一拱一伏前行。一些重量较重的蛇则是直线进发,它的身体前部的皮肤先得前拱,后半部分的身体再跟随上来,移动十分缓慢。

10、蟒科

蟒蛇和森蚋是世界上最大最长的两种蛇,因杀死猎物的方式相同所认都被叫作蟒。蟒是一种大型爬行动物。世界上大约有数十种,它们身体的尾端都有一对叫作尾刺的小钩子。森蚋大多靠产卵来繁殖,而蟒蛇大多数是胎生。人们常认为蟒对人类有害,实际上这种蛇没有毒。

有鳞目蟒科,体形较大,体重50~60千克。背面灰棕色或黄色,背脊有1行红棕色镶有黑边略呈方形的大斑块。两侧有1行略呈圆形的斑块。腹面黄白色,躯干和尾部的腹面杂有少数黑褐色斑。背鳞平滑无棱。卵生,每次卵数十枚,雌性产卵后,有将身体盘状于卵堆上孵卵的习性。颁上于我国云南、贵州、湖北、浙江、江西、福建、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目前,其数量日益减少,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

蟒无毒。别名“南蛇”、“琴蛇”,是我国蛇类中体形最大的一种。生活于热带、亚热带低山丛林中。善于攀缘,也可栖息于水中,多在夜间活动。喜爱捕食蛙、蛇、鸟、鼠、山羊和家禽等,捕食时,往往先用身体紧紧缠绕猎物,将猎物勒死后再吞食。

蟒的天敌

蟒蛇体大力强,但属于无毒蛇,不咬人,一般在进食以后行动不便。它们看起来虽然令人恐怖,但是也有让它们感到畏惧的东西,例如某些植物和某些特殊的气味。当地的人们遇到蟒时,如果将葛藤等投去,蟒即驯伏不动,很容易用葛藤捆住抬回。据传,蟒还怕汗臭,遇到蟒时将脏臭的内衣投去,也能使蟒伏地就擒。

蟒蛇的颚

蟒蛇的上颌松松地连在颅骨的骨架上,而两半下颌彼此分离,因此蛇口能张得很大,把捕获的动物整个吞下。所有的蟒蛇都是肉食动物,多吃鸟、哺乳动物和爬行动物,也有一些吃蛋、蜗牛。蟒蛇经常进食,且每次食量均十分大。它们的牙齿虽不能撕咬食物,却能牢牢抓住它们。蟒蛇颚的弹性惊人,可以伸展得很宽,这使它们可以将动物整个吞下去。蟒蛇主要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有时可吞吃几十千克重的小牛。在捕捉较大的动物之时,蟒蛇主要以各种脊椎动物为食,有时可吞几十千克重的小牛。在捕捉较大的动物之时,蟒蛇会先用又长又粗的身子把猎物紧紧缠住,直到其窒息而死,然后再吞食。

最长的蛇

有长达10米的蟒蛇轻易赢得了世界最长的蛇的称号。它们居住在东南亚森林地表的枯叶层中,以小型哺乳动物、蜥蜴甚至其他蛇类为食。

孵化

小蟒蛇破壳之后,卵黄囊已被吸入体内,残留的蛋黄也已被肠吸收。然后,小蟒蛇用卵齿把蛋壳敲开一条缝,探出头来。在整个身体出壳之前,这种状态要保持两天左右。完全出壳以后,小蟒蛇的身长为卵的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