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动物秘密最有趣
20151700000021

第21章 有脊椎动物(7)

感觉

大多数有鳞目动物都有眼睛和耳朵。它们的感觉都很灵敏,蜥蜴和蛇靠舌头能感知周围的环境。蝮蛇的头部两侧各有一个感热孔,可感知0.002℃的温度变化。因此,可以凭借对其他动物的体温的感知进行捕猎。壁虎是夜间的捕虫高手,但在白天,它的眼睛的虹膜会关闭成一条缝,把大部分光线挡在视网膜之外,但就是从那条虹膜处的细缝,它会看清外面的情况。

小头蛇

有鳞目游蛇科,头部短小,背面灰褐色,正中有1条金黄色纵纹,全身有14~16条狭形及距离相等的黑褐色横纹,犹如秤杆上的秤花。各横纹之间有波状纤细的黑纹;两眼间有褐色横纹;颈部有1个明显的箭形黑褐色斑纹,腹部淡棕色,两侧有略似方形的黑斑。分布于我国河南、湖南、安徽、江苏及南方各地。

过树蛇

有鳞目游蛇科,头较大,颈细,背面棕色或深棕色,颈后杂有部分蓝、棕各半的鳞片。最外2行背鳞交界处有1条上下镶黑边的乳黄色纵纹。腹面上黄色。卵生,每次产卵5~8枚。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

过树蛇无毒,别名“藤蛇”。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平原和山区。常栖息于树上,用身体缠绕在树干或树枝上。以蛙类或蜥蜴类为食。

2、蜥蜴

从巨蜥到小壁虎,蜥蜴是当今世界上最大且分布最广的一类爬行动物。世界上约有4000种不同的这种皮肤粗糙并有鳞片的动物。蜥蜴主要分布在热带地区。它们多数时间都在晒太阳暖和自己。它们主要捕食昆虫和其他小动物。它们用尖牙咬住猎物以防止它们逃脱。小蜥蜴是从卵中孵化出来的,但也有一些没有孵卵这个过程,而是胎生。蜥蜴的腿和尾巴通常很长,遇到紧急情况时,许多蜥蜴都能使尾巴脱落,躲避袭击。之后,在原来的地方又会长出一条新尾巴来。

御敌法宝

蜥蜴中有一种蜥蜴叫角蜥,角蜥有三个法宝用以防御敌害,得以在沙漠地区生存。第一件法宝是它具有保护色;第二件法宝是全身长有许多鳞片。这些鳞片又尖又硬,每一片都像一把锋利的匕首,是它们重要的防御武器;第三件法宝,也是最有特色的法宝,只有在十分危急、关系到生死存亡的时候才会施展出来。有些猛兽常常企图用脚爪撕踏角蜥,想把它们弄死再吃掉。遇到这种情况,角蜥就大量的吸气,使身躯迅速胀大,致使眼角边破裂,然后从眼睛里喷出一股殷红的鲜血来,射程1~2米。敌害则肯定会被这迎面射来的鲜血吓得惊慌失措,角蜥这时就可以趁机逃之夭夭了。

猎食

科摩多巨蜥的牙齿十分尖利,它们一旦发现较大的猎物时,并不急于出击,而是就地潜伏下来,静静地等待着猎物走近,然后以惊人的速度冲上前去,用锋利的牙齿痛下杀口,紧紧咬住猎物不放,直到咬死猎物为止。考察人员曾亲眼目赌一条科莫多巨蜥用牙齿袭击一只野猪,并将其活活咬死、吃掉的场面。当一只大型猎物被杀死后,最大的巨蜥先挑选最好的肉吃,小一点的巨蜥吃大巨蜥剩下的肉,最小的巨蜥不但吃得最迟,而且得到的肉也最少最差。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小巨蜥十分惧怕大巨蜥,因为它们会同类相食,它们唯一的天敌就是自己的同类。

御敌

遇到敌害时,巨蜥有多种对付方法:一是立刻爬上树去,用爪子摩擦树枝,发出噪声威吓敌人;二是一边鼓起脖子,使身体变得粗壮,一边发出嘶嘶声,吐出长舌头,恐吓来犯者;三是如果情况危急,它们会把吞下不久的腐尸或其他肉浆等当做烟幕弹喷射出来,然后乘机溜走;四是受到惊扰时,将尾收近体侧,等敌害靠近时,迅猛地将尾巴抡出去打对方。

鳞片皮肤

所有的蜥蜴都长有坚硬的鳞片皮肤,它既可以防水又可以保护身体的温度。穴居蜥蜴的鳞片则可以使它们更好地在地面爬行。有一些蜥蜴的鳞片长成刺状,使之能自如地保护自己。在蜥蜴的成长过程中,它们大约1个月蜕一次皮,很多蜥蜴是用嘴自己将皮肤蜕下并吞入腹中。

尾巴

一些蜥蜴,如变色龙,长着具有卷握功能的尾巴,能像额外的一条腿缠住树木往上爬;另一些蜥蜴,如生长在美洲的大毒蜥,可以将能量储存在它们肥壮的尾巴里以供日后之需。蜥蜴在受到攻击时,大多留下尾巴在地上跳来跳去,自己却逃之夭夭。没多久,一条新尾巴就会长出来。

饰蜥

饰蜥的家族成员众多,它们的大小与外形也各不相同,但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它们借助身上可以隆起的粗涩鳞片,将自己装饰成各种吓人的模样,它们的名字也因此而得名。饰蜥的四肢和趾头很细,所以跑不快,绝大多数的蜥蜴在遇到强敌时,会将尾巴自行断开,趁机逃跑。但饰蜥却没有自割尾巴的能力,御敌的本领主要靠各种吓人的模样来保护自己。

3、石龙子

有鳞目石龙子,头体长10~12.5厘米,尾长14~19厘米。体较粗壮,周身有鳞列24~26行。头部棕色,背面橄榄灰色,颈侧及体侧红棕色,雌性较为显著,体侧具分散的黑色斑点。腹面白色。幼体背面黑灰色,有3条浅黄色纵纹向后直达尾部,随个体发育而消失。每次产卵16枚。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均有分布。

石龙子生活在平原和山区地带,常在山野草丛中、石块间和路旁草丛中活动。行动快捷,喜温暖,多在阳光照耀的时候活动。主要捕食各种昆虫。

新石龙子

新石龙子是北美洲最奇特的蜥蜴之一。它们的身体很长,呈流线型,鼻子非常尖,但是腿长的太小了,几乎看不到。它们的每一只后脚上都有两个脚趾,但前脚上只有一个脚趾。新石龙子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是在地下度过的。它们不是用腿来挖掘泥土,而是扭动身体,在沙子中前进。它们的动作非常敏捷,这有助于它们找到白蚁和昆虫的幼虫。

普通蓝舌石龙子

普通蓝舌石龙子是来自澳大利亚东部的一个较大属种,经常会溜进花园里。它们的头很大,尾巴较短,但其最显著的特点是:舌头是蓝色的。如果它们受到威胁,就会将舌头伸出,发出嘶嘶声。这一情形会把许多食肉动物吓跑,当然人也不例外。普通蓝舌石龙子也有几个亚种,它们都直接产下幼体。

蓝尾石龙子

有鳞目石龙子科,体长7~9厘米,尾长13~16厘米。周身有鳞列26~28行。背面深黑色,具5条黄色纵纹,正中1条在顶鳞分叉向前达吻部,其余分别在眼上方和眼下方后沿体侧达尾部,尾部为蓝色,腹部色淡。每年8月产卵,每次产卵5~6枚。分布于我国长江流域及南方各地。

蓝尾石龙子生活在海拔600~1500米的山区道旁的草丛,茶树丛和石缝等处,主要以捕食昆虫为主。

翡翠树栖石龙子

印度尼西亚的翡翠树栖石龙子是典型的石龙子科蜥蜴。其细长的身体擅于在树林间穿行。

4、鬣蜥

鬣蜥是爬行动物中最兴盛的一种类群,它身体细长并且表面覆盖着齿状的鳞片。鬣蜥种类繁多,身体大小差异很大,大的约有70厘米长,小的才只有10厘米左右。鬣蜥的脚趾扁平,不仅可在陆地上生活,而且在水中也能游泳,也有些喜欢躲在树上。它们跑起来的速度相当快,由于体重轻,还可将身体直立成45°角的姿势,以每小时15千米的速度跳跃,甚至在水面上做短距离行走。

身体变化

它们身体的温度随周围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它们可以利用太阳的热量来温暖自己的身体。鬣蜥的喉下长了一个大大的袋子,它没什么用,只起装饰的作用,有趣的是,它在求偶时,会把装饰袋吹鼓成气囊。

海鬣蜥

海鬣蜥是蜥蜴中唯一以海藻为食的动物,也是蜥蜴中唯一大群生活的蜥蜴。海鬣蜥体长1.5米左右,头上长着坚韧的肉刺,身披盔甲状的鳞片,背上有一条隆起的角刺,粗长的尾和强有力的爪十分威武。海鬣蜥头钝,下颌宽,尾巴扁平,尾巴具有螺旋桨和船舵的双重功能。

海鬣蜥是游泳好手,能潜入海水中吃食,可以在水中逗留4小时左右,这种不同导常的爬行动物是世界上唯一在海洋里活动的蜥蜴,鬣蜥在水中通过减慢心跳使自己在低温下存活,因此不会从皮肤失去太多热量。

变色树蜥

有鳞目鬣蜥科,头较大、略呈四棱锥形,头体长8~9厘米,躯干略侧扁。四肢发达,各有5指、趾,末端具爪。尾细长,几乎为头体长的3倍,体通常被覆大小相似的、略呈覆瓦状排列的鳞片。背中线上,由颈部至尾基部,有1列直立而侧扁的“鬣鳞”。颈背部特长,状如马鬃,背面浅棕色,杂以深棕色块斑。色调可随环境干湿及光线强弱而有深浅的变化。雄性在光照射下,头颈及躯干前部呈红棕色。每年4~9月产卵,每次可产6~9枚,卵为椭圆形,呈黄白色或淡黄色。分布于我国云南、广西、广东和海南等地。

变色树蜥别名“马鬃蛇”,“雷公蛇”。生活在稀疏山林、灌木丛、草地及村庄周围等处。行动迅速,追捕食物时常攀缘上树。夏季晚上常用四肢抓握树枝,将身体倒挂在树上睡眠或隐藏在洞穴中。主要以昆虫、蜘蛛等为食。

5、巨蜥

巨蜥是蜥蜴中最大的一类,有陆栖、水栖、树栖和地下穴居的,共30多种。巨蜥的皮上覆盖着粗厚的鳞,脖颈很长,经常抬得高高的。成年巨蜥全长可达3米,而尾巴长度就占到整个身长的一半以上。它强壮的四肢和锐利的脚爪不仅可以捕捉猎物,还可以帮助它们爬树。巨蜥的体重约130千克,与一头猪的重量相当。但它们的体温会随着白昼的改变而有所变化。

繁殖

巨蜥约3岁性成熟,每年7月间发情,达成交配的雌蜥在8月间产卵,卵靠太阳照射及地温孵化,幼蜥自己破壳而出后,就开始独立生活。幼时先食易捕的昆虫、蚯蚓等。入冬而眠,来春蜕皮,它的寿命可长达80年。

科摩多巨蜥

体长可达2~4米,重达100~150公斤,这种动物主要以野猪和鹿为食,就是比它重几倍的水牛,它也敢吃,有时也吃人。幼体则以昆虫、小型哺乳动物为食。

它们捕猪时,有时一动不动地守在那儿,等猎物一出现,就猛地扑过去,先咬断猎物的脚筋,使它们不能动了,然后再吃。有时,就用钢鞭似的大尾巴将猎物地扫倒,然后,再扑上去一口咬断猎物的脖子。据目击者说,它们吃东西时不加咀嚼,一口一个,对大一点的动物就撕下肉来,囫囵吞下,这种捕食方式,和霸王龙非常相似。

1910年,两个荷兰人无意中发现了一只被科摩多岛人打死的长约2米的恐龙状的家伙。他们异常兴奋,立刻买下尸体,带回荷兰科学家研究。人们一阵兴奋,以为找到恐龙了。后来,才知道它们只是一种大蜥蜴,现在被称科摩多巨蜥。它们虽然不是恐龙,但与恐龙有亲缘关系,它们之所以能从恐龙时代一直活到今天,主要是因为科摩多岛上林茂草盛,潮湿闷热,气候和自然环境与中生代很相似。

这种巨蜥目前世界上只有500~2000只左右,它已被列为世界级保护动物。

6、变色龙

变色龙是一种树栖爬行动物,体长20~60厘米,浑身长满了疙瘩,皮肤的颜色能随周围环境的颜色而改变。它们有善于攀援树干的脚掌和尾巴,能在树干上自由行动。它们的长舌通常蜷缩着,一旦遇到猎物,30厘米长的舌头能迅速地弹出,瞬间将猎物牢牢粘住。

变色的原因

变色龙的体色会随着其生存环境的温度、湿度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当光线强而热的时候,它们的体色就是绿色的:当光线明暗的时候,就会变为褐色,起到了很好的保护和警戒作用。当它们受到惊吓的时候,体色也会发生变化。因为变色龙的皮肤下有色素细胞,当外界环境的变化或者干扰刺激到它们的时候,皮下细胞就会经过一种复杂的伸缩过程,使肤色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各种色素细胞相互之间的作用也会使体表呈现不同的颜色。

奇特的眼睛

变色龙的眼睛可以互不牵制地朝不同方向转动。比方说它左眼向前张望的同时,右眼则可以向下、向后看,互不干扰。左右两只眼睛的定向观测分工也可以对调互换。变色龙最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它的体色,它会依光线和温度而改变,如果在光线强而热的地方,它的体色就改变为绿色;如果在光线较明暗的地方则会变成褐色。

猎食

变色龙是捕虫高手,当它静候小虫出现时,它的皮肤可以根据周围的环境变换颜色。当搜寻猎物时,它的眼睛可以朝任何一个方向转动。变色龙生有一个超级长的舌头,是整个动物界的冠军。它们从不吃素,而是以活物为食,当它们发现前方有虫子时,就会慢慢爬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射出舌头,将虫子粘住。这一精彩的动作,一秒钟之内就可以完成,其喷射出来的舌头,可以超过本身的体长。

分布

一说最善变色的动物,人们一定会猜它是“变色龙”。其实,避役就是变色龙。避役,是蜥蜴类动物。世界上的蜥蜴动物约有3千余种,其中有80多种能变色。避役是最善变色的一种。这类动物多数生活在非洲南部,马达加斯加岛出产最多,因此,该岛称为变色龙之岛。

岛上的避役,常常躲在深绿色的草丛中,身体的颜色跟绿草相映成一色。可当它爬上长满黄叶的树丛时,身躯的颜色就跟着变黄了。如果,到了另一种颜色的环境里,它全身也能相应地变换颜色。

这种变色龙在欧洲和亚洲的南部也有少数分布。我们中国境内尚未发现。有人估计,在我国的云南和两广地区可能有少数的残留。

伪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