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蛙原来生于水中,长在岸边,栖于树上。有鲜红的红眼睛,绿身子,橙黄色的四肢,背上还有一条细长的白色脊柱线,整个体色配合得十分和谐、鲜艳,远远看去,就像一个可爱的“仙女”在卖弄它的服装。据说它的这种美丽外衣是作保护色用的,它能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不断地改换着它的体色,有时它伪装得很像树叶,有时又变得象一颗果实。树蛙真是一个出色的环境模仿家,难怪树蛙又有“变色树蛙”之称。
运动健将
树蛙不仅是蛙类世界的佼佼者,而且在生理结构上也有独特之处。首先它的身躯很娇小,从头到尾,长度只有50~70毫米,在蛙类中虽不及雨蛙那样小,但是把它列为侏儒一类,倒也满够资格哩!其次是前后腿不一样长,后腿比前腿既长又富于弹力,足趾长得短而粗,趾间有趾膜相连,颜色为橘黄色或蓝色。树蛙的另一特点是,旱季长眠,雨季活跃。据观察,它在雨季到来的月初,就成群结队地离开洞穴,四处活动。
翡翠树蛙
1981年5月10日,台湾师大生物系教授陈世煌带着学生到台北调查两栖动物生态,晚上露营在翡翠水库旁的翡翠谷。夜里,他们听见一种奇怪的蛙鸣声,大家便好奇地打着手电筒循声追寻,最后在间农舍旁的水桶里找到一只发出这种叫声的蛙。那是一只非常可爱的蛙:全身绿如翡翠,蛙背上有许多草绿色和黄绿色的细疣状条纹,突出的大眼睛发出金黄色的光彩,它像是绿玉雕琢而成的。
教授和他的学生们都查不出这只蛙的名称来,最后他们将它送往法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鉴定。经过多位生活物学家的研究,证实这是从未发现过的新品种树蛙。因为这种树蛙体色象翡翠,又是在翡翠水库首次发现的,所以就命名为“翡翠树蛙”。迄今,翡翠树蛙仅发现6只,而最早发现的那只已经被制作了标本。
8、其它的蛙
青蛙的样子随种类有着千差万别,其习性也千奇百怪。
达尔文蛙
这种相貌奇怪的蛙是用嘴巴作孵化器,也就是说,蝌蚪在嘴里发育。雌蛙在裸地产卵,大约15天后,雄蛙把卵子聚拢起来并吞下一些,雄蛙的发声囊承担育婴室直到蝌蚪变形为幼蛙。
沼蛙
无尾目蛙科,吻端钝圆,吻棱明显,背部棕色,沿背侧褶黑色纵纹,体侧有不规则黑斑。后肢有黑色横纹,鼓后方具灰黑色花斑,腹前白色,雄性咽侧下具外声囊。繁殖季节多在3~6月间。分布于我国四川河南、湖北、安徽及南方各地。
阔褶蛙
无尾目蛙科,雄性略小。皮肤粗糙,背面黄褶色,体侧色略浅,均有深化色斑。背侧褶黄色,后肢背面颜色比背部略深,具清晰的黑褐色横纹。腹面浅黄白色,有的个体具灰色细斑点。每年4~5月产卵。分布于我国贵州、安徽、江苏及南方各地。
泽蛙
无尾目蛙科,吻钝尖,背部皮肤有许多不规则呈分散排列的纵行肤褶,褶间具小疣粒。背面灰橄榄色或深灰色,背正中具有浅色脊线,四肢具横纹。雄性咽喉部黑色,腹部白色。第1趾上具发达的婚垫,趾间有蹼。1年可多次产卵。分布于山东、河南至长江流域及长江以南地区。
大绿蛙
无尾目蛙科,雌雄性个体大小差异较大。躯体背面为鲜绿色,头侧、体侧及四肢浅棕色,上颌缘白色带绿,四肢深棕色,具横斑。皮肤光滑,背侧褶不明显。前臂较粗壮,第1指婚垫发达。分布于我国陕西、湖南、安徽及南方各地。
长趾蛙
无尾目蛙科,吻长而尖,体形修长,两脚长而纤细。背面绿色或棕色,夹有黑色斑点;具4~5条浅色行线纹,1条在背正中口在两侧背侧褶上各有2条。四肢有深棕色横纹。腹面白色,四肢腹面略带黄色。分布于我国广东、海南岛和香港。
绿臭蛙
无尾目蛙科,体形较大。背部深绿色,背部后端及体侧棕色,散有黑色麻斑。自吻至眼前角有细黑线,颌缘灰黄色、间有黑色纹。四肢浅棕色,间有黑龙江色横纹,腹面浅黄色,散有细黑点。每年秋冬季繁殖。分布于我国四川、贵州、甘肃、湖北、湖南和广西等地。
金线蛙
无尾目蛙科,体形中等,雄性略小。体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背侧褶及鼓膜棕黄色;后肢背面棕色横纹不明显,股后方有金黄色纵纹。腹面鲜黄色或略带棕色点,咽喉及胸部更为显著。雄性咽侧具声囊。第1指具婚垫。每年4~6月产卵。分布于我国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北、湖南、安徽、江苏、浙江、福建、江西和台湾等地。
胃蛙
胃蛙有一种奇特生育方式。它虽是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一种小青蛙,但不像其他蛙类那样把卵产在水里,先孵化出蝌蚪,再由蝌蚪变态为青蛙。胃蛙是在胃里孵卵、变态,从嘴里生出小青蛙。
这种蛙类有一个特别的胃,一到繁殖季节,蛙胃完全由消化食物的功能转化为一种临时的“子宫”。生殖时,雌蛙产卵于水中,当卵受精后,再把受精卵全部吞进胃里。不久,蛙卵便在胃内孵化成蝌蚪,并变态成为幼蛙。约经过八个星期,雌蛙张开大嘴,把幼蛙从胃口吐出。这些新生幼蛙跳出母蛙嘴后,一般都在母体周围活动,待稍大些后才自由行动。
据研究发现,雌胃蛙“怀孕”后,胃逐渐变得很大,甚至把雌蛙的肺完全压扁而无法呼吸,最后只得由皮肤来代替呼吸器官。
9、蟾蜍
蟾蜍名癞蛤蟆,它们的皮肤表面有疣。被敌人袭击时,蟾蜍会从眼后的耳后腺射出毒液。蟾蜍绝大部分时间生活在陆地上,只有产卵时会回到水里。蟾蜍是爬行前进,身上干燥有疙瘩,蟾蜍的卵很长,多筋,通常缠在水生植物上面。蟾蜍是农作物害虫的天敌。它一夜吃掉的害虫,要比青蛙多好几倍。它的皮肤较厚,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过度蒸发和散失的作用,所以能长久居住在陆地上而不到水里去。每当冬季到来,它使用发达的后肢掘士,潜入烂泥内,在洞穴内冬眠。蟾蜍行动笨拙蹒跚,不善游泳。
东方铃蟾
无尾目盘舌蟾科,体形中等,背部皮肝粗糙,呈灰棕色,肩部有绿色花斑。有的背部为绿色,上面有不规则的黑色斑点;上下颌及四肢背面有黑色花斑。身体及四肢腹面具黑色和橘红色或橘黄色鲜艳的斑纹。受惊扰时,常四脚朝天,将腹面鲜艳的花纹暴露,以示警戒,这是自然界中动物的自我保护的方法之一。每年5~7月产卵,每次产卵约百余粒。分布于我国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和山东等地,也产于朝鲜和日本。
东方铃蟾栖息于小山溪石缝间,有时也到池塘中活动。主要捕食半翅目、鞘翅目、双翅目、鳞翅目等昆虫及其幼虫。对农林害虫的防治有一定作用。
负子蟾
无尾目负子蟾科,黑褐色。体扁平,眼睛小,口内无舌,其后脚趾间的蹼特别发达。体侧具侧浅器官。分布于南美洲的巴西和圭亚那等国。
负子蟾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水中,繁殖期间,雌蟾背部皮肤软化似海绵状,泄殖腔内壁外翻,形成管状产卵带,弯曲于背上;雄蟾在雌蟾背上挤压雌性产卵带,将卵挤出并排精子,使卵细胞受精,并将受精卵压入雌性背部海绵状皮肤上的凹隐中,并覆以胶质。受精卵在凹陷中发育,经蝌蚪期,变成幼蟾后,才离开雌蟾背部,入水生活。负子蟾常以水生昆虫为食。
峨眉角蟾
无尾目锄足蟾科,体形中等,皮肤光滑,背部及四肢具细肤棱和痣粒,肩部有“V”形细肤棱,背部肤棱清晰。雄性第1、2指基部有密集的小黑刺。咽、喉部棕灰色;胸、腹部有不规则的深色斑点,腹部后端乳白色。4~6月为繁殖季节,每只雌性可产卵284~429粒。卵呈团状。分布于四川峨眉山。
峨眉角蟾生活在海拔700~1500米的山溪间,黄昏时,常在溪流中的石块下鸣叫,以膜翅目、鞘翅目和鳞翅目昆虫以及蜘蛛等为食。蛾眉角蟾分布区域较窄,数量较少,是我国特有的蛙类。
峨眉髭蟾
无尾目锄足蟾科,头极扁平,雄性上颌缘有10~16枚黑色锥状角刺,雌性在相应部位有米色小点。头上、背部及四肢的背面呈棕色略带紫色,背面有横纹;腹面紫肉色,满布乳色小点或小颗粒。它的眼睛非常特殊,眼球上半部为蓝绿色,下半部为深棕色。产卵季节为2月下旬至3月间,卵群为卵粒堆积而成的卵片,每个卵片大约有250~346粒卵。分布于我国四川峨眉山、贵州梵净山等地。
峨眉髭蟾别名“博氏髭蟾”。栖息于海拔1100~1700米间的山坡或田坎边的石缝内或草堆下。捕食对象主要为农林害虫。目前,峨眉髭蟾的数量十分稀少,是我国特有的珍稀蛙类。
中华蟾蜍
无尾目蟾蜍科,体粗壮,皮肤极粗糙,背面呈黑绿色,密布大小不等的圆形瘰疣。腹面乳黄色,有棕色或黑色斑纹及小疣。枕部后方有1对耳后腺,趾间具蹼。雄性个体一般比雌性个体略小,其前肢内侧拇指具黑色婚垫,此为雄性个体的第二性征。每年3~4月产卵于水中,卵呈带状,黑色,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大部分地区。
中华蟾蜍别名“癞蛤蟆”。白天常栖息于石下,草丛间或土洞中,黄昏外出活动觅食。冬季潜入水底,藏匿于烂草或泥土中冬眠。待到翌年惊蛰时,才结束冬眠生活,爬到地面活动。中华蟾蜍主要以昆虫为食,对农林有益。其耳后腺分泌的白色黏稠液体,可制成名贵的中药“蟾酥”。
七、爬行纲
爬行动物是世界上最早长有脊椎、装备齐全来适应于干燥陆地生活的动物。恐龙时代,爬行动物主宰着地球。爬行动物有着干燥、具鳞片皮肤和硬骨骨骼,大部分爬行动物住在温暖的地方,因为它们要靠太阳和温暖的地表来保暖。它们沐浴在太阳里,储存能量来捕食和吃食。很多爬行动物住在陆地上,但是海龟和淡水龟、海蛇和水蛇、鳄鱼和短吻鳄住在水里。
爬行动物
蛇、蜥蜴、乌龟、海龟以及鳄鱼都是爬行动物。这类动物的体表都有保护性的鳞片或坚硬的外壳,可使它们的身体不会因过快失去水分而死。它们生育下一代的方法是生下具有防水功能的蛋或者直接生下幼仔,而且这类动物的下一代看上去就像它们父母的“缩微版”,生育的地点一般是在陆地。爬行动物可以在陆地上的多种环境中生存,不过一般它们都生活在比较温暖的地方,因为它们必须借此保持身体的温度。爬行动物由于不需要靠食物维持身体的温度,因而它们同样可以在缺少食物的沙漠里生活得很好。
爬行动物的祖先
最早的爬行动物生活于大约2.8亿年前的石炭纪大森林里,由两栖类动物进化而来。爬行动物是统治陆地时间最长的动物。在中生代,爬行动物遍布陆地、海洋和天空,地球上没有任何生物有过如此辉煌的历史。其中,侏罗纪是恐龙最为繁盛的时期。
栖息环境
因为爬行动物摆脱了对水的依赖,所以它们的分布受湿度影响较大而受温度影响较小。现存的爬行动物大多数生活在干燥、温暖的陆地上,但海龟和淡水龟、海蛇和水蛇、鳄鱼和短吻鳄都生活在水里。爬行动物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在温带和寒带地区则很少,只有少数种类可到达北极圈附近或分布于高山上;而在热带地区,无论湿润地区还是较干燥地区,种类都很丰富。
变温
自身体温随着外界环境温度变化而变化的动物称为变温动物。爬行动物和两栖动物均为变温动物,它们不能产生和调节身体的热量,通常也叫作冷血动物。这意味着它们必须依靠阳光或地表的散热来保持体表温度。在爬行时,爬行动物可以很好地控制自己的体温,爬行动物都十分喜欢晒太阳,这样它们就可以吸取足够的热能,用不着捕食和消化。
感官
爬行动物靠它们对光、气味和声音的感觉去捕食和避开敌害。一些爬行动物的感官并没有进化得十分灵敏,例如,穴居的爬行动物视觉一般都很差,而蛇的耳朵则不大灵光。不过,爬行动物也有一些感官十分敏锐,蛇和一些种类的蜥蜴可以通过舌头以及嘴顶部一个叫做“雅可布森器官”从空中嗅出各种情况。一些蟒蛇头部有一些具有热感应能力的凹陷,通过这些凹陷它可以感觉到猎物从它们身边经过时散发出的热量。
蛋
爬行类动物通常在沙漠或软土上挖洞作为产蛋的小窝,一些爬行动物会一直看护这些蛋直到它们的孩子孵化出来。大多数爬行类动物的蛋都有一层软壳,不过,乌龟、鳄鱼和壁虎蛋的壳是比较硬的。在蛋中,胚胎被一种叫做羊膜的液囊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胎生动物
一些爬行动物直接生下它们的后代,它们的蛋在母体内发育,营养则来自于蛋黄液囊或直接吸收自母体。在较寒冷地区生长的爬行动物一般更常用这种生育方式,因为蛋在母体中会比埋在土壤中更加温暖。生活在水中的爬行动物也是通过胎生的方式直接生下下一代,因为多水的环境会对蛋产生破坏。
1、有鳞目
爬行动物中最大的一类就是有鳞目,包括蜥蜴和蛇。它们身体多为长形,表面布满了角质鳞片,前后肢发达或退化。虽然蛇看上去和蜥蜴不同,但它们可能也是从蜥蜴的祖先进化而来的,只是进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脚。有鳞目有多种生活方式,水生、陆栖、树栖和地下穴居的都有。
鳞片皮肤
爬行动物体表那层又硬又厚的东西是鳞,它们通常是由一种叫做角朊的角制层组成,人类的指甲就是由类似的物质构成的。这层鳞片用以防止水分的蒸发并且保护它们不受一些捕食动物的侵害。随着季节的推移,这层鳞片皮肤也不时蜕去,爬行动物借此不断成长并长出新的皮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