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中国策划经典案例:崔秀芝专辑
20151300000035

第35章 为改革策划——推动莱芜交通体制改革(1)

【案例简介】

山东莱芜交通在体制改革中,进行了转轨变型,将责、权、利落实到基层政府,这种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的做法,调动了基层政府和农民修建公路的积极性,发挥了各个方面的作用,形成了全民修路的好风尚。

为了支持和推动山东莱芜交通体制改革,总结推广改革的经验,改变陈旧观念带来的阻力,我对这个项目进行了总体策划,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实施:

1.组织中央记者团实地采访,进行宣传报道:2.针对改革的阻力进行排解,推进交通体制改革;3.组织召开现场会,总结经验,全面推广。

推动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策划项目,先后持续运作一年多时间,获得了一定的成效,它对全国交通体制改革起到了促进作用。

策划缘起——

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有了快速发展。但许多地区的交通问题,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关键。

近年来,铁路交通问题,已引起了国家的重视,但因修建周期长,投资多,国家财力有限,力不从心,进展缓慢;开辟航空运输,费用更高,许多地区一时难以筹措必要的资金。新开辟的一些城市之间的航线,受到建造机场和飞机购置等问题的限制。

根据我国的国情。真正覆盖面广、运输量大的交通动脉是公路建设。然而,因国家有限的经费投入和管理体制造成的条块之间的不顺,导致公路交通事业的发展与国民经济的发展不合拍。

交通闭塞造成的路途不畅通,影响客商投资和经济发展,这已经成为旧民经济发展中普遍性难题。

1991年11月,我在山东省参加会议,素不相识的山东莱芜交通局局长卜允珍闻讯后,带着局党委书记和副局长,驱车2D0多公里,专程前来找我协商,希望我能够支持交通体制改革,为其进行策划。

我认为,莱芜交通体制改革,是针对中国交通现状大胆进行的一次探索,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尤其是选择交通体制改革作为中国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意义更为深远。于是,我当场接受委托,双方一拍即合。

调查研究——

1992年1月,我前往实地调查,见到了该局以超前的意识进行体制改革的实况。

他们为了加快速度发展交通事业,根据区域交通状况、特点、权限等方面的具体问题,大力进行了改革:一面在内部进行各项配套改革.进行精简机构、精简机关人员充实到一线,顶住了吃惯大锅饭职工的不满情绪,进行了各项配套改革;一面对外部进行改革,改变以往实行的以条为主的体制和管理办法,顶住了主管部门的非议和压力。

这项改革,他们打破了现行行政管理体制,把钱和权交给各个所在地的乡镇政府,实行责权利的再分配,进行了条块结合。从而,逐步理顺了内部和外部关系,见到了显著成效。

莱芜交通体制改革后,行政管理放了权,责权利落实到乡镇政府,地方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各乡镇认真坚守职责。实行了“取之于车.用之于路”的规章制度,使往年规定由年底收取费用的惯例,变为眼下可见。为此,征收年年超任务。他们将留成部分再投入到发展交通事业中,形成了良性循环。

莱芜市交通体制改革后的新变化,关键是责权利落实到乡镇政府,从而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

当地群众见地方政府主抓交通事业,既能主抓管理又能投资建路,也有了积极性,到处掀起了群众走路群众修的新风气。

莱芜交通局主动放权又放钱,将行业垂直管理进行改革,实行了行业与地方政府共同管理,行业主抓业务指导和服务,地方政府有职、有权、有钱进行全面负责。

群众见地方政府对交通发展抓得认真,又肯投资,也有了积极性.掀起了群众走路群众修的新风气。

“过去路养人,现在人养路”。4年间,全市公路从900公里增加到1500公里。其中,接通了卡脖子路200多公里,修建桥涵30座,建起大中型公路桥150多座。公路连成了网,公路的综合完好率从64%上升到87%,莱芜交通体制改革,带来了新变化。

思维方式——

莱芜市交通局在改革中有魄力,但也有阻力和难题,继续深化改革.遇到相当大的闲难。

我分析:该局通过体制改革,树立了服务观念;在转轨变型中,将责权利落实到基层政府,把自身从管理型转为服务型;以全民和公众利益优先,以群众急需解决的问题为工作重点;在改革中树立起自身形象,增强了凝聚力和调控能力。通过一系列的改革,使莱芜市交通局的公共关系,从绝对不平衡状态中解脱出来,转为相对平衡状态。这应当是值得倡导的做法。

以条条(交通局)为主的行政管理体制,变成以块(地方)为主,条块结合的新局面,这是改革的新举措。此举,使条条一方的收益受到了一些影响,于是.一些新的矛盾出现,改革的成效得不到认可。对此,他们直顶着压力,大胆而悄悄地进行着。

怎样肯定改革发展中的新经验,解除来自上面的压力,有利于推动改:草的深人发展,是这次策划的目标所在。

莱芜市交通局大胆进行交通体制改革的探索,主动放权、放利,进行责权利的再分配,承担起服务的角色,开展优质服务,已经具备了公关策划的基础;莱芜交通局在体制改革中所遇到的阻力和困难,来自于改革的力度,触动了某些方面的权和利;有关方面不愿打破旧框架体制.也不支持改革深入进行,这是本位主义所导致;该局领导顶住困难深化改革,无奈之中前来求助,说明他们已具备了公关意识,需要帮助改变外部环境。

这个项目的策划目标,通过莱芜交通体制改革,推动全国的交通体制改革,甚至是中国体制改革,意义非同一般。策划目标的定位应在推动改革,推动经济发展;方案的制定应该突出社会效益。

“宏观着眼、微观人手”的思维方式,可以为公关策划的成功,创造一定的条件。为此,决定以推动莱芜交通局的体制改革为目标,进行公关策划。通过典型个案的推广,探索解决中国体制改革共性中的难题。

策划目标

宏观目标:推动体制改革,为经济发展服务,微观目标:支持莱芜交通局深化体制改革,树立典型,广为宣传推广。

策划方案——

高立意、全方位、立体交叉地全面进行。

项目策划从支持和宣传莱芜交通体制发展人手,步步深人帮助莱芜交通局攻克难关,树立交通体制改革典范的形象,全面推动深化改革,为经济发展服务,具体方案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1.组织中央新闻单位记者团,进行实地采访报道,宣传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经验,引起社会关注和有关方面的支持。

2.收集媒体宣传资料,前往交通部与主管领导进行沟通,争取得到行业领导的支持,增强改革力度。

3.总结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经验,扩大宣传力度和社会影响,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

4.组织召开现场会,塑造典型推广经验;争取著名经济专家的支持,以名人效应来肯定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经验。

5.总结典型案例,撰写公关策划论文,全面推广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经验,推动体制改革的进程。

方案实施一——

1.1992年3月晚,我带领《人民日报》、《新华社》、《经济日报》、《经济参考》、《中国日报》、《科技日报》、《工人日报》、《中国交通报》、《光明日报》、《市场报》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等中央14家新闻单位的记者,赴莱芜采访。

3月12日清晨,我们在火车上.昕到了中央广播电台播出小平同志南巡讲话,记者们十分兴奋,更加鼓起了大家抓改革典型的信心。

记者团下了火车,来到了莱芜之后,直接赶去参加市领导主持弘开的新闻发布会。会上,市领导和交通局领导先后介绍了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经验,记者仔细听着、记着,恐怕漏了一个细节。

当天下午,记者们在深入基层采访时,见到了路通百业兴的真实状况,连商品也好似插上翅膀,这一切现象说明了当地经济开始腾飞了。

农民们以往运不、销不掉的农副产品,如今,已成为发家致富的来源。

2.记者们返京后,纷纷撰写文章,不少稿件在各家报纸头版显要位置刊。新闻效应产生了较大反响。该项目的第一炮打响了,莱芜交通体制改革作为典型,掀起了在国内宣传高潮,有力地支持了基层交通体制改革的深入进行。

趁热打铁,实施了第二步,向交通部的主管领导进行游说。

3.为了争取得到交通部领导的支持,我与《中国交通报》的记者,于1992年4月中旬,前往交通部有关部门,向主管领导进行汇报与交流,并拿出了中央记者团赴莱芜采访报道的剪报进行介绍。

这些文章,详细介绍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典型经验,大多刊在各报头版显要位置。

与此同时.我向这些部门领导谈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提出了:我对这个项目的策划方案和运作方法,希望主管部门支持基层改革。

通过反复切磋,达到共识,争得了主管部门领导的支持,帮助莱芜交通局与交通部主管领导进行了疏通,为进一步推动莱芜交通体制深化改革,减少阻力,增强支持力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达到了预期目标。

4.总结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经验,并非就事论事进行推广,而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举一反三;通过对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剖析,来看中国的体制改革。

我认为莱芜的经验是放权放钱,变条块分割为条块结合,而中国的体制改革也必须从责权利再分配人手,才能打破地方保护方式,才能改变中央直属与地方条块分割的现象。

5.这项策划的前两个步骤取得成效后,接下来就按制定的方案继续向前推进。

为了进一步宣传推广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经验,必须将声势造大,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

1992年6月上旬,我借用了中国公关学会学术委员会召开专题研讨会的机会,在莱芜召开“中国特色的公共关系”专题研讨会,以现场会的形式邀请了全国30多位公关界专家、学者实地参加研讨。

莱芜市领导和交通局领导对此非常重视,亲临会场介绍了交通体制改革的经验。他们还组织了公关界专家、学者又进行了实地考察和调研,认真地听取专家、学者对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经验剖析,专家们一致认为这项典型案例,值得在全国推广。

为了支持莱芜交通局深化改革,塑造该局在全市企业界中良好的形象,会议期间,我安排了部分专家、学者为莱芜市的企业家举办了公关讲座,并为莱芜宾馆的服务员,进行了一次全面提高全员素质的公关活动,开展了“自我推销”的三分钟演讲。此举,在当地引起了较大的反响,宣传了公关知识,塑造了公关群体的形象,受到一致好评。

这次研讨会,内容丰富,研讨热烈,在继续宣传推动莱芜交通体制改革的同时,也推动了中国公关事业和莱芜的公关的发展。研讨会后,专家、学者们对讨论议题认真总结,大多提交了论文,并收集出版了专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