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
20151100000066

第66章 邻家三婆

三婆说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没意思。三婆说时,脸上很淡定,仿佛不是说死,而是在说一件很平常的小事。

三婆今年八十三了,可是八十三岁的三婆心明眼亮,走起路来和过去一样快。每次,我回到家里,总是会带点糖啊饼干啊什么的,到三婆家坐坐,送上点东西,也送上一点自己的心意。三婆见了东西,怎么也不收,总说我在外面挣钱不容易,自己吃了心里不踏实。

三婆轻易不吃别人家饭,用我母亲的话说:“让你三婆吃一顿饭,比登天还难。”三婆听了笑笑,说左邻右舍的,一个劲儿在一块儿,怎么能每天吃别人的饭呢?

在城里工作后,我一般很少回家,每次回去,都爱到三婆家里坐坐。这时,三婆坐在院子里,面前放着一把草,搓着绳子。现在的草绳子,八角钱一斤,要割草,要浸泡,实在得不偿失。可是三婆不管这些,仍然搓,晚辈们不让,说怕别人见了说他们闲话。三婆不听,她有她的道理:“手里无活心里慌!”

晚辈们没法,随她去。

坐在院子里,看三婆搓草绳子,是我的一种人生享受。太阳暖暖地照着三婆满头银白的头发,没有一根黑的,三婆慢条斯理地抽草、搓绳,慢条斯理地说着话。不知怎么的,我就感到自己一颗在红尘中漂浮劳累的心,变得清闲闲的,安定了下来。就这样,在三婆家的院子里坐一会儿,随意聊几句家常,甚至听一下她老人家谈过去的事情,走时,心里竟然如春雨滋润过一样,很熨帖。

三婆除了搓草绳子,还捡桐籽,剥桐籽。

听父亲说,那一天一早起来,就见三婆背着背篓上坡了,问她干什么,说是去捡桐籽。我父亲急了,说婶,你这大年纪了,不敢上坡了。三婆说:“八十岁老头割黄蒿,一日不死要柴烧。”

可是上了坡后,到上午还不见三婆回来,我父亲忙跟他的儿子一块儿去找,原来,三婆捡了满满一背篓桐籽,背不回来。三婆的儿子背起桐籽就走,可三婆却不走,说还想捡一挎篮。他儿子急了,请我父亲背背篓,自己背起三婆回了家。

事情过后,三婆还念叨:“多好的桐籽啊,那是钱啊。”

河滩上长着一种野菜,叫米米蒿,中药铺收,晒干后,四角钱一斤。一到黄昏,太阳落下,大家到河边乘凉时,三婆就会提着个篮子去满河滩找米米蒿,一些小孩子也帮她找。采罢回来,洗净,晒干,送到药铺去。别人见了,告诉她,别洗,那样会折秤。三婆说:“病人要煎着喝,不洗净咋行?”

米米蒿晒干后,有人如果要的话,她会装一小袋送给人家,不要钱,用她的话说:“这是啥金贵东西?河滩上长的啊。”

我喜欢山上一种叫野百合的球状茎,蒜头形,煮熟吃,很好吃,粉扑扑的。但是野百合的根扎得很深,很难拔起。假期间,回到老家谈起来,仍是一副回味无穷的样子。

几天后,我回到小城。

前几天,父亲进城,拿着一个纸包,打开来,里面是一包野百合的球茎,胖胖的,圆圆的,已经洗净,白得如玉。父亲说,是三婆挖的,说让你尝尝鲜。

我的眼前,出现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弯着腰,在山坡上挖着百合。阳光照在她头上,一头白发如雪。

一时,我眼圈红了,想起了故乡,想起了故乡一个个熟悉的面孔。当然,也有三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