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不是为一只虱子求情
20151100000065

第65章 良心的尺子

王闿运是清末民初的著名学者,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算得上一个通儒,名气之大,一时无两。当年,光绪被囚禁瀛台,无人敢言,唯有王闿运啮指出血,书写奏章,上奏慈禧,要求放出光绪,还政于帝。一介布衣,如此胆量,一时震惊文坛。

王闿运名满天下,同样的,弟子也遍布天下。

王闿运有一个弟子,文采出众,深得王闿运赏识,王闿运称其“杨贤子”。这人,就是袁世凯称帝时的鼓吹者,被誉为“十三太保”之一的杨度。

杨度为了做一代开国文臣,不惜逆历史潮流而动,积极怂恿袁世凯,使其称帝。袁世凯也特别想称帝,可是,又不敢背民意而行。杨度就献策,高官厚禄,罗致天下名士,为袁氏称帝鼓吹呐喊,搞舆论宣传。袁世凯一听,连连称好。

这名人中,杨度推荐的,第一个就是王闿运。他想,自己的老师,一贯对帝制是有好感的,如果来了,听到这事,一定会高兴地举双手赞成的。

王闿运接到弟子来信,听说是接自己去京城住几天,高高兴兴去了。

到了京城,袁世凯极尽巴结拉拢之能事,几乎是几天一宴相请。王闿运在几天的交往中,渐渐探出,袁氏拉拢自己,竟然是为了登基称帝。

对于袁世凯的为人,王闿运是相当不满的。做为一朝大臣,袁世凯一手推翻自己的君主,光天化日之下,赌咒发誓,忠于民国,忠于宪法。可是,口血未干,又拿民国开刀,拿宪法开刀,准备自己登基,开创袁氏王朝。

他想,他得表态,表示自己心中的鄙视,还有自己的不满。但是,袁世凯的手段,他又是清楚的,宋教仁就是一例。他想,态度强硬,可能会带来生命危险;态度模糊,又不符合自己的性情。一时,他装聋作哑,遇着别人谈起国事,自己唯有品茶闭目,不发一言。

这种方法,很有点非不合作不抵抗态度。

那天,袁世凯让人用小车带着王闿运,在北京城到处游转,看了什刹海,游了颐和园,去了天坛。到了上午,司机开着车子,来到了内阁总理衙门,“呜”的一声停了下来,不走了。总理衙门内,一群人走了出来,热烈欢迎,邀约王闿运进去坐坐。

王闿运摇着头,他知道,这是老袁的手腕:自己进去一座,就等于表了态,告诉世人,对袁氏现行政策没有什么意见。换言之,自己就是上了贼船。

他笑笑,坚决不进去,并且道:“这是动物园。”

开车的司机,还有欢迎的人都很奇怪,望着他道:“这怎么是动物园啊?”

王闿运捋着胡须,很得意地告诉他们:“内阁总理熊希龄是凤凰人,凤凰是飞禽,而熊(希龄)、猿(袁世凯)是走兽。飞禽与走兽皆集于此,不是动物园是什么?”说完,挥手作别。

孔子曾言:“鸟兽不可与同群。”王闿运借用此言,含而不露地表明了自己的态度,告诉袁世凯,自己是不会和他坐在一条船上的,也不会拥护他称帝的。

袁世凯听了司机的汇报后,毫无办法,一声长叹,礼送王闿运出京。

杨度知道后,也很是沮丧。

后来,王闿运在日记中评论杨度这个弟子,以及他所鼓吹的帝制道:“弟子杨度,书痴自谓不痴,徒挨一顿骂耳。”意思是说,杨度糊涂,逆历史而动,必遭人唾骂。后来事实,果然如此,帝制失败,杨度被通缉,遭人唾骂,也涂上历史污点。

八十多岁的大师,在大是大非为面前,毫不糊涂,反而比自己弟子还清楚。原因无他,在他的心中,有一根尺子,这根尺子,就是以良心为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