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方法】
治疗方法则当以健脾消运为主。轻者以成药内服或外治疗法,如割治、捏脊、刺四缝等,同时加强护理,配合饮食调养。若病情较重或有并发症者,则需配合西药治疗。
一、辨证论治
疳症的分类,依据病理变化而定,初起脾胃运化功能失常,称为疳气;若由疳成积,影响脾运,称为疳积;后期气液耗伤,脾胃气馁,以至衰竭状态,称为干疳。治疗原则:疳气以运脾为主;疳积以消积为主;干疳以补益为主,出现五脏兼证,则随证加减用药。
(一)疳气证形体略见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干枯,大便不调,厌食或嗜异食,肚腹膨胀,精神萎软或好发脾气,苔脉无异常。此为疳之初起。
治法:和脾健运。
方药:资生健脾丸。白术、山药、扁豆各10克,枳实、陈皮、鸡内金各6克。
加减:腹胀有食积,加山楂、神曲各10克。
好发脾气,加胡黄连5克。
大便稀溏,舌淡脉细,加附子5克,炮姜3克。
便秘烦躁,加草决明15克。
(二)疳积证形体明显消瘦,肚腹膨胀,腹壁青筋暴露。面黄无华,发稀而脱或结穗,神萎或虚烦不宁,食少或多食多便,甚至嗜好异食及揉眉挖鼻等异常动作。
苔腻脉细涩。此脾胃既虚,内有积滞,虚中挟实之证。
治法:消积理脾。
方药:疳积散。鸡内金、槟榔、蟾皮各5克,胡黄连、砂仁各3克,白术、山楂、神曲各10克。
加减:腹中有虫积,加使君子10克,苦楝根皮15克,或用乌梅丸10克煎服。
腹胀作痛,加陈皮、木香各5克。
(三)干疳证全身极度消瘦,皮肤干瘪起皱,老人貌,大肉已脱,皮包骨头,神萎发枯,啼声低怯泪少,不思食,大便不调,苔少或光,质嫩,亦可出现皮肤淤点淤斑或突然暴脱。
治法:健脾养胃。
方药:党参、白术、山药、石斛、白芍各10克,乌梅、甘草各3克,陈皮5克。
加减:明有低热,汗出粘冷,加龙骨、牡蛎各15克,桂枝5克,白芍10克。
气短、口干舌燥,加麦冬10克,五味子4克。
大便稀,肢冷面萎,舌质淡,加炮姜,附片各5克。
大便干燥,加当归10克。
(四)兼证治疗
1.眼疳两目干涩,畏光羞明,由脾病及肝、肝阴不足,肝火上炎引起(即角膜软化症),加杞菊地黄丸10克(包煎),木贼草6克。
2.心疳口疮口糜或疼痛不止,由脾病及心,心火上炙所致(即口腔炎),治法见外科口腔篇。
3.皮肤紫瘢出血,由脾不统血引起,加黄芪、当归各10克,阿胶6克;由血热引起,加细生地12克,丹皮6克,仙鹤草10克,茅根15克。
4.肢端颜面浮肿,按之凹陷不起。由脾虚水湿不运者,加桂枝5克,茯苓12克,党参、白术各10克,泽泻10克。
5.发育迟缓,筋骨痿软,鸡胸肋沟,行走、坐立不稳,此由脾虚及肾所致。加鹿角霜、金狗脊、巴戟天、紫河车各10克。
6.若现肢冷脉微,呼吸浅表,出黏汗等阴阳离决之症,治疗参考休克篇。
以上兼证,大多并发于干疳阶段,有单独出现者,亦有数症并存。治疗时宜抓住重点,审慎用药。
二、中成药
疳积散每次1.5~3克,每日2次,口服。适用于疳积肚腹膨胀,消化不良。
肥儿丸每次服0.5~1丸,每日1~2次。适用于疳积症初起消化不良兼有虫证的证候。
肥儿冲剂每次服3~6克,每日3次。适用于脾胃虚弱而形成的疳症。
小儿健脾丸每次0.5~1丸,每日2次。适用于疳症初起,脾胃虚弱而致消化不良的。
三、慧缘效验方
鸡金粉(炒黄研粉)每次0.6~1克,每日3次。适用于疳气初起,大便中有不消化食物。
鸡内金、胡黄连、五谷虫三味等分,研极细末,每次1~1.5克,每日3次。适用于“疳气”出现贪吃多便的症候。
鸡肝1具(或猪肝30克),苍术6克,煮熟,吃肝和汤,连服1~2星期。适用于眼疳。
四.佛禅疗法
5岁以上小儿可由长辈带领拜药师佛一次。
六、遗尿
学龄期儿童,夜间不自觉的排尿,称为遗尿。是由先天肾气不足,膀胱虚冷失约;后天脾肺气虚,中气不摄;以及肝经郁热,疏泄失常所引起。临床可分为肾气不足、肺脾气虚、肝经湿热三证,而以前者为多见。本病虽无严重后果,但影响儿童身体健康。至于学龄前儿童或白天嬉戏过度,夜间有时遗尿者,不属病态。
【诊查要点】
1.发病年龄在3周岁以上,夜间长期有尿床现象,数日或每日一次,甚至一夜数次。
2.了解小便的颜色以及有无尿频、尿痛、尿急症状,排除泌尿系统感染。
3.遗尿长期不愈者,需进行腰骶脊柱摄片,排除骨裂。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肾气不足证睡中经常遗尿,沉睡不易唤醒,尿量多,色清,面色苍白,肢体怕凉,软弱乏力,智力稍差,舌质较淡,脉沉细。
治法:补肾固涩。
方药:熟地、山萸肉、山药、黄芪、桑螵蛸各10克,覆盆子12克,补骨脂10克。
加减:沉睡不易唤醒,属于痰浊内阻者,加石菖蒲、远志各6克,陈胆星、半夏各9克。
(二)肺脾气虚证遗尿次多量少,面黄乏华,食少气短,自汗便溏,苔薄质嫩,脉细无力,乃中气不足,气不因摄所致。
治法:补中益气固涩。
方药: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益智仁各10克,陈胆星、半夏各9克,麻黄、升麻各5克,甘草3克。
加减:大便稀溏,加炮姜5克。
沉睡不易唤醒,加菖蒲6克。
(三)肝经湿热遗出之尿,量虽不多,但腥臊异常,尿色黄,心情暴躁或夜间梦语磨牙,舌红,苔黄,脉有力。由肝经湿热,下注膀胱所致。
治法:清利肝经湿热。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5克,山栀、生地各10克,木通、甘草各3克,黄檗5克,钩藤12克。
加减:夜间惊叫、说梦话,加琥珀粉0.5克(分2次吞服),朱茯神10克。
二、中成药
桑螵蛸丸每次5克,每日2次。
金匮肾气丸每次5~6克,每日2次。
缩泉丸每次5~6克,每日2次。
补中益气丸每次6克,每日2次。
龙胆泻肝丸每次3~5克,每日2次。适用于肝经湿热证。
三、慧缘效验方
益智仁10克,醋炒研细末,分3次冲服。适用于肾气不足者。
桑螵蛸、茯苓、补骨脂、益智仁各10克,纳入猪膀胱内,放瓦上焙干,研末,每次3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适用于肾气不固者。
四、针灸疗法
遗尿失禁,遗出不自知者,灸阴陵泉。
针刺夜尿点(掌面小指第二指关节横纹中点处),每次需留针15分钟,隔天1次,7次为1疗程。主治夜尿尿频。
针刺:百会、关元、足三里、中极、三阴交,针后加灸,每日下午1次。
耳针:肾、膀胱、食道、皮质下、交感、肾上腺。亦可用王不留行子压穴位,以压代针。
五、其他疗法
(一)推拿疗法:揉丹田、摩腹,揉龟尾,揉足三里、三阴交。
(二)埋线疗法:中极透曲骨、三阴交、膀胱俞、肾俞。适用于肾气虚弱者。
(三)填脐疗法:覆盆子、金樱子、五味子、仙茅、山萸肉、补骨脂、桑螵蛸各等量,丁香、肉桂各1/2量,共为细末,每次1克填脐,外用胶布封贴,3天更换1次,5次为一疗程。适用于肾阴肾阳俱虚者。
(四)饮食疗法:
芡实、莲心煮羹作点心。适用于肺脾气虚证。
猪骨砸碎煎汤(少加食盐)佐膳,适用于脊柱、腰骶、盆腔骨裂或隐性骨裂长期遗尿不愈者。
六、佛禅疗法
5岁以上小儿可由长辈带领拜观音菩萨一次。
【预防与护理】
1.患儿晚餐及临睡前,不给流汁饮食,控制饮水。
2.睡前嘱排空小便,睡后注意遗尿时间,按时唤醒排尿。保持侧卧姿势。
七、小儿多动症
小儿多动症系指正常智力的儿童,表现有不同程度的运动、行为和学习功能障碍,临床以多动不安、注意力涣散为主要症状。中医学上没有类似记载,近年有些学者运用阴阳脏腑理论加以研究,认为本病是心、脾、肝、肾气阴不足,阳亢有余,属虚弱病症。除服药治疗外,须耐心启发诱导,使阴阳之气平衡,脏腑功能协调,从而达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目的。
【诊查要点】
1.本病的主要症状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思虑不周密,意志不坚,情绪不稳,兴起多变,语言冒失,做事有头无尾,也有表现性格暴躁,任性冲动,活动过多等。
2.有早产、胎怯、产伤等病史。
3.本病须和小儿顽皮性格相区别。后者多见于男性,有自控能力,未见精神、行为障碍。
4.软神经征:翻手试验、对指试验均为阳性。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本病的治疗原则,重补益心脾,益智宁神;滋养肝肾,以平浮阳。
(一)心脾不足证注意力涣散,学习困难,上课时思想不集中,小动作频繁不休,平时情绪不稳定,坐立不安,夜寐多梦。系心脾脏气不足,阳不潜藏所致。
治法:养心益脾。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味。甘草6克,浮小麦60克,大枣10枚,茯苓、山药、远志各10克。
加减:神倦食少,加太子参、白术各12克,砂仁3克。
失眠多梦,加柏子仁、枣仁各10克。
(二)肝肾阴亏证患者活动过度,冲动任性,性格暴躁,动作笨拙,健忘头晕,口干便艰。系肝肾阴亏、浮阳外越。
治法:滋水涵木。
方药:杞菊地黄丸加减。杞子、菊花、生地、山药、茯苓、泽泻各10克,山萸肉、丹皮各6克。钩藤15克,珍珠母30克。
加减:头面烘热,阳亢明显,加龙骨、牡蛎各10克。
脾气急躁,加胡黄连5克。
除以上药物治疗外,必须给予教育和正确管理,引导患儿集中思想,认真学习。
师长的教育方法,要耐心细致,避免体罚、厌弃、责骂;对患儿日常生活,要合理安排,注意劳逸结合,适当开展体育锻炼,持之以恒,以求逐渐康复。
二、针灸疗法
体针:
弄舌:廉泉、少商。
不自主咀嚼:地仓、颊车、合谷、神门。
挤眼:攒竹、太阳、中冲、中三里。
上肢多动:风市、阳陵泉、三阴交、内庭。
手法:持续轻轻捻转,均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耳针:口、眼、面、颊、肘、肩、膝。每次取相应穴位3~5穴针之,均不留针,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