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慧缘佛医学
20150700000042

第42章 儿科杂病治法(2)

五、其他疗法

(一)推拿疗法:常用手法有运脾上,推板门,运土入水,揉足三里、太溪、阴陵泉、胃俞、脾俞,运腹,摩脐,以健脾和胃,调理中焦气机。

(二)捏脊疗法:见小儿疳症篇。

(三)香囊佩带扎脐:取广木香5克,生苍术6克,砂仁、豆蔻各3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带于胸前或扎脐部,有健胃醒脾作用。

(四)饮食疗法:

大麦粉、藕粉,以红枣煮水调冲作点心以和脾养胃。适用于脾胃虚弱,运化不健证。

绿豆汤、鲜橘水、番茄汤、酸梅汤作饮料以和胃养阴生津。适用于胃阴不足证。

鸡肝或鸭一具,加少量精盐,隔汤炖服或鹌鹑鸟炖取法饮以养胃增食,培补正气。但必须掌握“胃家以喜为补”的饮食原则,并忌生冷滋腻及坚硬之物戕伤胃气。

【预防与护理】

调节饮食,是预防治疗儿厌食的重要措施。要纠正不良的偏食习惯,禁止饭前吃零食和糖果,定时进食,建立规律性的生活制度。食物品种要精粗兼进,勿纯给厚腻滋补。

六.佛禅疗法

五岁以上小儿,可由长辈带领,拜观音菩萨一次。

四、小儿腹泻

小儿腹泻又称消化不良、小儿肠炎,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为主症。多见于婴幼儿,好发在夏秋季节。中医认为外感暑湿或饮食不洁,损伤脾胃,运化不健,饮食不能化为精微而成湿滞,阻于中焦,使之清浊升降失常,清气不升,而致腹泻。病重者,津液大耗,容易伤阴伤阳,转危又险,必须警惕。

【诊查要点】

1.以腹泻蛋花水样大便,每日数次至十余次为主症,或伴呕吐、发热。

2.注意大便的性状、次数、气味、颜色以及排便时的表情,以区别腹泻的虚实寒热,并和痢疾作鉴别(本病无腹痛、脓血及里急后重等症状)。

3.注意全身状况,有无烦躁或极度萎靡、口渴、皮肤干瘪等症状,及有无伤阴、伤阳的转变。

4.若有腹胀、呼吸深长、脉微、惊厥等症状,提示脱水、电解质紊乱,有并发症存在。

5.消化不良j生腹泻,大便镜检有未消化食物及脂肪滴,乳酸试验阳性;感染性腹泻,大便培养有致病性大肠杆菌,肠弯曲菌等生长,也可分离出肠道病毒。

【治疗方法】

小儿腹泻的治法很多,有采用辨证论治的内服药疗法;有应用推拿和针灸疗法;近年来外治疗法发展得很陕,温灸治疗有效,可免小儿服药难,深得家长们喜爱和合作。分别介绍如下。

一、辨证论治

根据腹泻次数和寒热虚实的性质,可分为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三证,若利下津液大耗,伤及正气,又可出现伤阴伤阳等变证。治疗方法,分别给予消导、清肠、化湿、健脾;出现变证,给予救阴扶阳,随证处理。

(一)伤食泻仅见大便溏薄,每天5次左右,色黄褐泥烂或呈水样,有不消化残渣,酸臭如败卵气,或见腹胀不食,精神尚好,苔脉无异常。此乃伤食积滞引起,病程短暂,性质较轻。

治法:消食助运。

方药:苍术炭、山楂炭等分研细末,每次1~1.5克,每日3次。

加减:嗳饱明显,加山楂、神曲、麦芽各10克。水煎服。

腹痛苔白,病程稍长,加炮姜、广木香等研粉服,每次1克,每日3次。

并有外感风寒,发热、流涕、咳嗽,加葛根、荆芥、防风各6克,桔梗5克。

(二)湿热泻大便次数增多在10次以上,蛋花水样便,黄赤焦臭,肠鸣腹胀,甚则呕吐,或伴发热、口渴,精神烦躁,小便赤黄,苔薄黄腻或薄白而干。此由时邪挟湿引起,要区别湿重与热重。

治法:消肠化湿。

方药:葛根芩连汤加减。葛根、黄芩各10克,川连、甘草各3克,地锦草30克,车前草30克。

加减:呕吐不止,加辟瘟丹0.3~0.5克,一次服。

挟有表邪,发热流涕,加鸡苏散15克(包煎)。

烦躁不安,发热较甚,加紫雪丹0.5~1克,每日2~3次。

湿重,苔白腻,泻下多水,加苍术10克,姜半夏6克。另用玉枢丹0.3~0.5克冲服。

出现皮肤干瘪、口渴、目眶凹陷,睡中露睛,舌红少苔,以及呼吸深长等伤阴证候者,去地锦草、车前草,加乌梅1.5~3克,白芍10克,炙甘草3~5克,石斛10克,以固肠止泻,酸甘化阴。

如见舌淡、脉微,四肢冷、精神萎靡等伤阳证候者,停用清肠化湿药,先当回阳救逆。附子6克,人参9克,牡蛎、龙骨各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3克煎服。若阴阳二虚,须救阴扶阳,同时兼顾。兼有实证存在,则标本同治。

(三)脾虚泻腹泻反复不愈,大便腥气异常,完谷不化,面黄,无力,神倦,食少,自汗,盗汗,苔白质淡。

治法:健脾助运。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陈皮6克,山药10克,砂仁3克(后下)。

加减:如有怕冷,腹痛,腹胀,加广木香5克,炮姜3克,或加制附子5克。

适用于久泻,肛门有下坠感,甚则脱肛,加升麻6克,黄芪10克。

二、中成药

保和丸每次1~1.5克,每日2次,或煎水服,用于食积腹泻。

纯阳正气丸每次1~1.5克,每日3次。用于伤食受寒腹泻、大便稀水状者。

红灵丹半岁以内0.1克,1岁以内0.15~0.3克,每日4次,或填入脐中外用胶布或薄膏药外贴,24小时更换一次。

辟瘟丹每次0.3克,每日2次。用于湿浊偏重,恶心、呕吐、腹泻、苔腻者。

小儿健脾丸每次3粒,每日2次。适用于消化不良,脾虚腹泻。

三、慧缘效验方

脱水口服液:生姜2克,食盐4~5克,绿茶6克,煎水500毫升口服。适用于大便次数多、尿少、烦躁、口渴多饮等症。

苍耳草根、凤尾草各30克,煎汤口服。适用于水样便。

炮姜炭、山楂炭等分,研细末。每次1~1.5克,每日3次。适用于泻久不止,大便稀而次数不多者。

淮山药粉,每次3~9克,开水调成糊状作点心。适用于脾虚腹泻。

四、针灸疗法

体针:天枢、关元、足三里。泄泻黄臭,加阴陵泉、足临泣、三阴交。

五、其他疗法

(一)推拿疗法:运脾土,侧推大肠,运腹,运水入土,揉龟尾,推上七节,捏脊。

热泻,加推三关,退六腑,清天河水,分手阴阳,长强穴刺血。伤食泻加拉拿肚角,揉中脘。脾虚泻,加揉摩神阙穴,揉三阴交,揉龟尾,揉足三里。

(二)泡脚疗法:取龟针草60~120克,或无花果叶3片,煎水洗脚(先熏后洗)。

适用于婴儿腹泻。

(三)敷贴疗法:

1.鲜石榴皮30克,砸成泥状敷脐,外用胶布封贴,24小时换药1次,连用3次。用于湿热泻。

2.丁香粉、肉桂粉各0.5克和匀填脐孔,外用麝香止痛胶或狗皮膏贴脐。适用于脾胃虚寒,腹泻迁延不愈者。

3.白胡椒1~2粒,末填脐孔,胶布外贴,每24小时更换1次,连用2~3次。适用于轻症腹泻。

4.吴茱萸3~5克,醋5~6毫升,调成糊状贴脐约0.5克,胶布固定,12小时更换1次。适用于轻症腹泻。

5.五倍子9克,吴茱萸6克,白胡椒7粒,生姜6克,葱白6克。将姜捣烂如泥,余药碾成细粉,加食醋适量搅拌成厚糊状,加热贴脐,外盖塑料纸、纱布、绷带包扎,每日换药1次,连用3--5次。适用于腹泻迁延不愈者。

6.川椒、吴茱萸、肉桂、小茴香、淡干姜各等分,共研细末,以瓷瓶或玻璃器皿盛藏,勿令泄气。每次3克,盛‘于小纱布袋内,盖于神阙穴上,外用绷带固定,24小时后更换1次,连用2~3次。适用于各种腹泻病程较短者。

7.朴硝研细末,填满脐孔,外用纸膏封贴。每日1次,连用2次。适用于伤食腹泻。

8.樟脑、明矾、松香、朱砂各等分,研细混合收瓶,勿令泄气,3~5天即融合成膏,挑少许如绿豆大置脐中,胶布或暖脐膏固定。每日1次,连用3次。适用于湿热泻。

(四)爆灯火法:久泻小儿,以灯芯蘸香油点燃,取神阙穴周围6焦,长强穴1焦,3天1次,连用3次。

(五)穴位注射法:取天枢、足三里,交替选穴,每穴注射维生素B1 0.1~0.3毫升,或蒸馏水0.2~0.4毫升,连续3~4天。适用于急性腹泻。

【预防与护理】

1.节制饮食。提倡母乳喂养,添加辅助食品不宜太快,品种不宜多。喂养、哺乳宜定时定量,适时断乳。

2.注意腹部保暖,防止受寒致泻。

3.保持臀部清洁,勤换尿布,大便后用温水洗净,防止红臀。

五、小儿疳症

小儿疳症是由脾胃运化不健所引起的慢性营养障碍性疾病。相当于西医所称的“营养不良…‘单纯性消化不良”及“小儿结核”。本病多见于1~5岁的小儿,由哺乳不足、饥饱不匀、食物不洁,感染虫卵,慢性泻痢或热病伤津所引起。病变主要在脾胃。

由脾胃运化失常,水谷停滞,津液耗伤,无以化生气血,营养全身,而致脏腑亏损,形体不充。所以疳症后期不仅脾胃俱虚,且能导致五脏皆病的严重后果。

【诊查要点】

1.以消瘦、面黄、发枯、腹胀、大便不调、精神不好或烦吵为主要症状。

2.有喂养不当,病后失调史。

3.对嗜食腹胀的患儿,就考虑是否合并肠寄生虫病,须了解有无排虫史,或做大便检查。

4.注意患儿神情、皮肤、角膜、口腔的异常变化,以及胸骨、脊柱和四肢有无畸形等,以观察有无维生素缺乏症、角膜软化、口腔炎、佝偻病、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5.极度消瘦的患儿,可见呼吸浅促、肢冷、出汗、脉微、面神萎靡等衰竭现象,需要密切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