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虚证
1.气血两虚证经闭,头昏目花,耳鸣,心悸,气短,懒言,疲乏无力,舌淡无苔,脉沉细。
治法:益气养血。
方药:益母八珍丸加减。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5克,熟地10克,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甘草3克,益母草12克。
2.肾虚证经闭,面色苍老,乳房萎瘪,神疲腰酸。
(1)偏于肾阳虚的,怕冷,四肢不温,小便频数,舌质淡,苔白,脉沉缓。
治法:补肾温阳。
方药:右归饮加减。鹿角胶10克,紫河车10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巴戟天10克,牛膝10克,肉桂3克,当归10克,熟地10克。
(2)偏于肾阴虚的,形体清瘦,手足心热,午后低热,盗汗,舌苔中剥,脉细或细数。
治法:滋肾养阴。
方药:六叶地黄汤加减。当归10克,白芍10克,地黄10克,山萸肉10克,山药10克,丹皮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牛膝10克,何首乌10克。
(二)实证
1.气滞血淤证闭经,精神抑郁,烦躁易怒,胸闷肋痛,小腹胀痛,舌边紫或有紫点,脉弦或涩。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加味乌药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5~10克,乌药5~10克,木香5克,香附10克,延胡索10克。
加减:兼有腹冷等寒象的,酌加肉桂1.5~3克,艾叶5克。
2.痰阻证闭经,形体肥胖,胸闷腹胀,泛恶痰多,口淡,舌苔白腻,脉细滑。
治法:化痰行滞。’
方药:苍附导痰汤加减。苍术10克,香附10克,陈皮5克,半夏6克,茯苓10克,制南星5克,生姜3克,枳壳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
二、中成药
益母八珍丸每次5克,每日2次。
人参养荣丸每次5克,每日2次。
妇科十味片每次5片,每日3次。
当归丸每次15粒,每日2次。
河车片每次4片,每日2次。
上列诸药均适用于虚证经闭。
四制香附丸每次5克,每日2次。
逍遥丸每次5克,每日2次。
越鞠丸每次5克,每日2次。
以上诸药均适用于气滞血淤经闭,均可与益母草膏合用。
芎归二陈丸每次5克,每日2次。
芎归平胃丸每次5克,每日2次。
均适应于痰阻经闭。
鸡血藤膏每次15克,每日2次,开水冲服。虚实证经闭均适用。
益母草膏每次15克,每日2次,适用于实证经闭。
三、慧缘效验方
益母草60克,红糖30克,煎服。
茜草30克,加黄酒、水各半杯,煎服。
鸡血藤90—120克,浓煎,加红糖温服,一日分2次服。
晚蚕砂120克,炒成黄色,布包,黄酒900毫升(甜酒亦可),用瓦罐煎滚,去蚕砂,喝酒。每次50毫升,日服2次。
以上各方适用于实证经闭。
四、针灸疗法
体针:关元,三阴交、合谷。虚寒证加灸足三里。
耳针:脾、肝、肾、内分泌。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30分钟。
每日礼拜心佛三次。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五、更年期综合征
妇女在自然绝经前后(称更年期),因肾气渐衰,天癸将竭,出现月经紊乱、烘热出汗、烦躁易怒、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浮肿泄泻、神疲乏力,甚则情志异常等,称为更年期综合征。古代医籍中无专篇叙述,散见于“月经不调…眩晕”“心悸”等病中。
其原因主要是精神因素与肾的阴阳失衡所致,也与紧张及过度的脑力劳动有关,或因肾阴虚不能涵养心肝,心肝气火偏旺,或因阴虚及阳,心脾失调所致。
【诊查要点】
1.一般在45岁以上,月经紊乱或绝经后,见烘热出汗,烦躁易怒,激动流泪,头晕耳鸣,心悸失眠,浮肿泄泻,神疲乏力,甚则情志异常等症状。
2.阴道涂片检查雌素水平低落;血清激素放射免疫学检查,亦示雌二醇下降,促卵泡激素、促黄体生成素升高。
3.排除癫、狂、痫等精神性疾病。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本病的主要病理,在于心、肝、肾,尤以肾的阴阳失衡为重要。治疗方法应以滋肾为主,但必须平降心肝,偏于阳虚的,结合补阳调脾。
(一)肾阴虚证月经后期量少,或先期量多,色红质稠,烘热出汗,烦躁失眠,五心烦热,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少苔,脉细弦数。
治法:滋阴宁神。
方药:左归饮加减。熟地、山药、枸杞子、山萸肉各10克,钩藤、紫贝齿各15克,莲子心3克。
如有脾胃不和者,兼见胃脘胀痛,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者,去熟地,加佛手片6克,炒白术10克,茯苓15克。
(二)偏阳虚证月经后期,量少,色淡无血块,烘热出汗,烦躁寐差,纳差腹胀,大便溏薄,神疲乏力,面浮足肿,形寒肝冷,舌淡苔薄,脉沉细无力。
治法:温明扶阳,健脾宁心。
方药:右归丸加减。干地黄、山萸肉、枸杞子各10克,仙灵脾、仙茅各6克,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陈皮、炮姜6克,钩藤、紫贝齿各10克。
二、中成药
杞菊地黄口服液每次1支,每日2支,用于阴虚证。
更年安每次6片,每日3次,用于阴虚或阴阳两虚而偏于阴虚证。
三、针灸疗法
体针:百会、内关、通里、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每次留针20分钟,10次为一疗程。
耳针:神门、子宫、皮质下、脾、肝、肾。
四、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三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六、先兆流产
妊娠7个月内出现流产预兆,经保胎治疗妊娠有可能继续者,称为先兆流产。中医学称为“胎漏…‘妊娠腹痛”“胎动不安”。其发生原因多因气血不足,脾肾亏虚或血分有热。
【诊查要点】
1.妊娠妇女(7个月以内)出现阴道流血,胎动下坠,或轻微腹部胀痛、腰酸等症状。
2.妇科检查:子宫大小与妊娠月份相符,子宫口未开大,小便妊娠试验阳性(妊娠3个月以内)。
3.如出血量增多,腹痛较剧,子宫口已开大或胎膜破裂,羊水流出,则已发展成不可避免陛流产。
4.如出血持续不止,或出血虽已停止,而子宫小于妊娠月份,或胎动消失,小便妊娠试验转为阴性的,应考虑死胎。
5.注意与葡萄胎、宫外孕等相鉴别。
葡萄胎停经后常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妊娠反应常较重,子宫大于妊娠月份,小便妊娠试验阳性。
宫外孕停经后除不规则阴道出血外,可能有剧烈腹痛,甚至发生休克等腹腔内出血的症状和体征。阴道检查:子宫颈举痛,子宫正常大小或稍大,子宫一侧可扪及肿大之输卵管或包块,有明显触痛。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先兆流产,进行保胎治疗。治疗法则以益气养血、补肾安胎为主,还需审因论治,佐以补脾、清热、调气之品。
(一)气血两虚妊娠早期,阴道出血,小腹坠痛;或中期妊娠,胎动不安,阴道流血,面色萎黄或苍白,神倦乏力,气短懒言,头昏,心悸,舌淡,脉虚弱。
治法:益气养血,摄血安胎。
方药:举元煎合胶艾汤加减。党参10克,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3克,升麻3克,阿胶10克,艾叶1.5克,归身10克,白芍10克,地黄10克。
加减:兼见纳差、便溏等脾虚证者,去阿胶、地黄、归身;加砂仁1.5克(后下),木香3克,炮姜1.5克。
(二)肾虚胎动不安,或胎漏下血,腰腿酸软,身体瘦弱,头眩、耳鸣,舌苔淡薄,脉较沉弱。
治法:益肾安胎。
方药:寿胎丸加味。杜仲10克,续断10克,山药10克,阿胶10克,菟丝子10克,桑寄生10克。
(三)血热胎动腹痛,漏下色鲜,面红唇赤,口干,心烦,手心发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养血,佐以安胎。
方药:保阴煎加减。生地、熟地、白芍、黄芩、续断、地榆、阿胶、旱莲草各10克,生甘草3克。
二、慧缘效验方
南瓜蒂1个(焙至黑色),糯米半碗(炒黄),共研细末,用油盐加水调成糊状,一日服。或用南瓜蒂3枚劈细,煎汤代茶,每至月中服1次,连服5个月。
保胎期间,应注意卧床休息,禁止性生活及不必要的妇科检查,如已发展成不可避免性流产,则不必再予保胎治疗,应立即采取必要的产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