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清时期,国内有几处寺庙庵堂中的僧尼对医治妇女杂病都有其独特的医技,比较有名的如浙江普陀山的慧济寺、苏州的紫金庵等。
一、月经不调
月经的期、量、色、质的任何一方面改变,均称为‘月经不调”。常见的月经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以及月经过多过少等症。
外界的气候、地理、环境的改变,生活习惯的变化,精神情绪的波动,均足以影响月经的正常规律。但是偶尔失常一两次,迅速得到调整的不作疾病论。
本病主要由于郁怒忧思、过食辛辣寒凉食物、经期感受寒湿、忽视卫生以及多病久病等内外因素,导致气血不调,脏腑功能失职,冲任两脉损伤所致。
【诊查要点】
1.月经正常周期,一般以28天左右计算。如超前或落后7天以上,作为先期或后期;忽先忽后作为先后无定期;如经量很多,经行时间超过7天以上,属月经过多;如经量过少、一两天即净的,属月经过少。
2.月经过多的,需做妇科检查,排除有无子宫肌瘤等器质性病变;检查血小板计数及出凝血时间等,以观察血液凝固情况是否正常。
3.月经过少,需考虑有无子宫内膜结核、贫血及慢性消耗性疾病。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一般从月经的特点进行辨证,即根据月经的期、量、色、质辨识寒热虚实。同时还需结合全身症状进行分析。
先期量多,色红或紫,质黏的,属血热;色淡质薄,属气虚。先期量少,色红质稀,属虚热。后期量少,色淡质薄,属气血虚;色紫质薄,属虚寒;色淡质黏,属痰湿;色黑有块质黏,属气滞血淤。先后无定期,量或多或少,色淡质薄或色紫红质黏,属肝郁。
治疗原则:当以理血调经为主,并应重视在经期阶段的治疗,如因病而月经不调的先治病,如因月经不调而病的先调经。
(一)月经先期
1.血热证月经超前,量多、色红、质粘、有块、心烦口渴,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清热凉血。
方药:荆芩四物汤加减。当归10克,赤芍10克,生地12克,黄芩5克,荆芥5克,丹皮6克。
加减:如量多质稀、腰酸有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的,可去荆芥、黄芩;酌加地骨皮6克,青蒿10克,玄参10克,麦冬10克。
2.气虚证经行超前量多,色淡质稀,神倦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细缓。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举元煎加减。党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升麻5克,炙甘草3克,荆芥炭10克,煅牡蛎15~30克。
(二)月经后期
1.血寒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暗红,有血块,小腹冷痛,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
方药:温经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肉桂3克,莪术10克,延胡索10克,牛膝10克,吴茱萸3克。
加减:偏虚寒的,兼见头晕腰酸,怕冷,四肢不湿,舌淡,脉细等症状,去赤芍、莪术;酎加熟地10克,陈艾叶5克,仙茅10克,仙灵脾10克。
2.血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质稀,无血块,面色萎黄,头昏,目花,心悸,舌淡红,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
方药:人参养荣汤加减。党参10克,黄芪10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熟地10克,白术10克,茯苓10克,远志10克,肉桂1.5克,炙甘草3克。
3.气滞血淤证经行后期,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质紫黯苔薄,脉细弱。
治法:行气活血。
方药:血府逐淤汤加减。当归10克,川芎5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牛膝10克,香附10克,枳壳6克,木香3克,延胡索10克。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肝郁证月经或先或后,量或多或少,色黯有块,乳胀,胸闷肋痛,小腹胀痛,舌苔正常,脉细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方药:逍遥散加减。当归10克,赤芍10克,柴胡3~5克,陈皮10克,郁金10克,枳壳5克,延胡索10克。
加减:若见经色淡,倦怠、少言,大便溏,舌淡苔白,脉缓无力,酌加白术10克,茯苓10克,扁豆10克。
二、中成药
益母八珍丸每次5克,每日2次。
人参养荣丸每次5克,每日2次。
归脾丸每次5克,每日2次。
上列诸药均适用于气血两亏证。归脾丸更适用于气虚为甚者。
当归丸每次15粒,每日2次。适用于血虚证。
四制香附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气滞证。
逍遥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肝郁证。
加味逍遥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郁热证。
益母草膏每次1食匙,每日2次。适用于血淤证。
艾附暖宫丸每次1粒,每日2次。适用于虚寒证。
三、慧缘效验方
丹参30克研末,每服10克。凡属先期量少的月经不调,用温开水送下,每日服1次。如属月经后期量少的月经不调,用陈酒送下,每日服1次。
益母草30克。先期加黄花蒿12克,旱莲草12克,后期加茜草12克,水煎服。
四、针灸疗法
体针:气海、归来、三阴交。
经迟,加炙命门、神阙;经早,加血海、太冲;经行先后不定,加足三里。
耳针:子宫、内分泌、卵巢、肾。
五、其他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取穴:中极透关元、肾俞、三阴交、脾俞。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二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二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一次,上桂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二、痛经
凡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的,称为痛经。其原因大多为外感风冷,内伤七情,以致气滞血淤,不通则痛,亦有因气血不足,胞脉失养而成者。
【诊查要点】
1.小腹疼痛随着月经的周期而反复发作。
2.疼痛剧烈的患者,如见肢冷、面青、汗出等症状,提示可能发生昏厥。
3.需做妇科检查,了解子宫发育情况,有无生殖器炎症或其他器质性病变,以明确痛经的原因。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本症以小腹痛为主症。一般情况下,经前痛多实,经后痛多虚;胀痛绞痛多属实证,隐痛多属虚证。一般以实证为多见。治疗上,经前着重理气;经期需活血化淤;经后宜补虚为主。
(一)实证经期多落后,经行不畅,色紫有血块,小腹胀痛,有冷感,块下痛减,脉细弦,舌苔薄白,或有紫点。
治法:理气活血,温经化淤。
方药:痛经汤加减。当归10克,香附、延胡索各10克,石打穿30克,肉桂3克。
加减:偏气滞的(下大血块后痛止的)可另用脱膜散(三棱粉3分,莪术粉、五灵脂各3份,肉桂粉1份)。经前7~10天服,每日2次,经期每日3次,每次3克,吞服。
兼见热象,口干苦,心烦的,原方去肉桂;酌加丹皮10克,赤芍10克,炒川楝子10克。
(二)虚证经行后期,量少色淡,无块,经后小腹隐痛,头昏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养血和络法。
方药:四物汤加减。当归、炒白芍、熟地各10克,炙甘草、木香各3克,艾叶5克。
二、中成药
痛经丸每次15粒,每日2次,经前1周开始服。
四制香附丸每次5克,每日2次。经前1周开始服。
益母草膏每次15克,每日2~3次。经前1周开始服。
三、慧缘效验方
益母草30~60克,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用于实证有淤象者。
石打穿30~60克,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用于实证有淤象者。
艾叶10克,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用于实证见寒象者。
生姜10~15克,煎汤,加红糖适量内服。用于实证见寒象者。
四、针灸疗法
体针:三阴交、归来、气海。
实证加合谷;虚证加关元俞。
最好在每月月经前一周开始治疗,连续4~5次,月经来潮后即停止治疗,连续治疗3~4个月。
耳针:卵巢部过敏点、子宫、神门、皮质下、内分泌区。酌取数穴,留针期间,常捻针以稳定止痛,效果较好,或在耳区埋针,疼痛周期过后再起针。
五、其他疗法
穴位埋线疗法。取穴:中极透关元、肾俞。
本病忌食酸冷食物,并防止受寒。
六、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一次,每次3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一次,每次8分钟左右。
每日礼拜观音菩萨一次,上莲花明檀香三支。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三、功能性子宫出血
妇女不正常的阴道流血,经检查无生殖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统称功能性子宫出血。在妇科疾病中,是比较常见的一个症状。中医学称为“崩漏”。其来势急出血多的称“崩”,来势缓出血少的称“漏”。在发病过程中,两者可以互相转化,因此“崩漏”
并称。本病因内伤七情、外感热邪、过食辛辣食物等因素,导致肾、肝、脾及冲任功能失调而发病。
【诊查要点】
1.一般先有短期停经(40~90天),来潮时血量特多,持续时间延长,不规则,甚至可达数周,常因反复多次出血而引起贫血。
2.需做妇科检查,排除生殖系统器质性疾病,尤其是经绝期妇女,必须与肿瘤相鉴别。
3.大量出血时,必须观察血压、脉搏,注意是否发生休克。
4.检查血液常规、血小板计数,出凝血时间等,与因凝血机能不良所致之出血作鉴别,并可明确贫血程度。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崩漏有虚实之分。虚证以气虚为主,实证以血热,淤为多见。治疗根据“急则治标,缓则治本”的原则,采用止血清热、益气化淤、调理脾胃等方法。总之,治崩宜固涩升提,不宦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调气,不可偏于固摄。血止后,应以补肾调周为主恢复正常月经周期。
(一)血热证出血量多,色深红,质黏,或挟血块,伴烦热口渴、大便艰、小便黄,舌质红,苔色黄,脉数。
治法:清热凉血,固经止血。
方药:固经丸加减。黑山栀6~9克,生黄芩5~10克,生地12克,炙龟板15~30克,地榆12克,黄檗5~10克,大、小蓟各15克,生甘草3克,煅牡蛎18~30克。
加减:兼见心烦易怒、口苦干、小腹痛等淤滞症状的去牡蛎;酌加丹参10克,失笑散(包)10克。或震灵丹10克,分吞。
兼见头昏、心烦、口渴、面色潮红、舌淡、脉细数等阴血亏虚症状的,去山栀、黄芩;酌加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知母10克,地骨皮10克。
(二)血淤证经漏淋漓不止,或骤然下血甚多,色紫黑,有淤块,小腹疼痛拒按,苔灰暗或舌质有紫点,脉沉弦或涩。
治法:活血化淤。
方药:失笑散加味。生,炒蒲黄各5克,生、炒五灵脂各10克,当归10克,赤芍10克,香附10克、益母草15~30克,马鞭草15克,茜草15克,参三七粉3克(分吞)。
(三)气虚证出血量多,或淋漓不尽,色淡红,质较稀,精神疲倦,懒言短气,不恩饮食,舌淡苔薄,脉虚细。
治法:补气摄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党参10克,黄芪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5克,炒当归6克,茯神10克,地黄10克,陈棕炭10克,乌贼骨10~15克,煅牡蛎15~30克。
加减:若见头昏耳鸣、腰酸肢软、尿频等肾虚证者,酌加鹿角胶10克、菟丝子10克、续断10克、覆盆子10克。
若见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虚脱症状者,按休克急救。
若久漏而兼见头昏、心慌、盗汗、口渴等阴血亏虚症状的,酌加白芍10克,阿胶10克(烊冲),首乌12克。
二、中成药
固经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热证崩漏的巩固阶段。
归脾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气虚崩漏的巩固阶段。
补中益气丸服法,适应证均同上药。
二至丸每次5克,每日2次。适用于阴虚血热崩漏的巩固阶段。
三、慧缘效验方
陈棕炭10~15克,水煎服,或为细末,开水冲服。除血淤崩漏外均可应用。
红鸡冠花、侧柏叶炒炭等分研成细末,每服6克,开水冲服。
地榆炭30~60克,水煎服。
以上适用于血热崩漏。
益母草60~90克,煎服,每日2次。
鲜马鞭草30克,煎服,每日2次。
以上适用于血淤崩漏证。
陈莲房60克,烧灰存性研末,每次6~9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服。一般止血。
棕榈子丸(棕榈子蜜丸),每次5克,每日2次,连服2周。除血淤崩漏外均可应用。
四、针灸疗法
体针:隐白、三阴交、足三里、血海、关元、气海。隐白、关元加炙。
耳针:内分泌、子宫、卵巢、肾。
五、佛禅疗法
每日禅定一次,每次20分钟。
每天念颂大明咒三次,每次10分钟左右。
每日六观想一次。
每日微笑数次。
四、闭经
发育正常的女子,一般在14岁左右来月经。如果超龄过久,月经未来的,称为原发性经闭;如曾经来过,而又中断3个月以上,但又不是妊娠期,或哺乳期的,称为继发性经闭。本病可分虚、实两类。虚者多为气血肝肾不足,实者多为气滞血淤痰阻。
前者因堕胎多产、产后失血、多病久病等造成,后者因外感风冷寒湿、内伤七情气郁等所致。
【诊查要点】
1.对闭经患者首先要排除妊娠期、哺乳期或经绝期的生理性闭经。
2.对继发性闭经患者应详细询病史。了解是否患过严重疾病,或受过精神刺激,或环境有否变迁等,并进行全面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化验、放射线检查等,以鉴别引起闭经的原因,如结核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或营养不良、贫血、内分泌失调等情况。
3.对原发性闭经患者应做妇科检查,观察有无处女膜闭锁、阴道闭锁及子宫发育大小等情况。
【治疗方法】
一、辨证论治
闭经的临床特点是月经停闭不来,需辨其虚实,分别治疗。如月经由逐渐减少而至停闭,切诊腹部柔软不痛,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头昏者,属虚证,治以调补气血为主。如月经突然停闭、腹部胀痛,伴精神抑郁者,属实证,治以行气活血为主。如果闭经因结核病、糖尿病等慢性消耗性疾病引起的,应该针对病因进行治步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