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世界航空风云(天下龙文百家科普论坛)
20150000000013

第13章 蓝天响起枪声(3)

1907年,法国飞机设计师亨利·法尔芒驾驶自行研制的“瓦赞一法尔芒”箱形风筝式飞机成功地进行了1000米圆形飞行,使欧洲进入航空发展的新时代,1908年年底,威尔伯·莱特在法国的飞行表演更令整个欧洲对飞行事业刮目相看,这些使杜黑敏锐地觉察到了飞机在军事领域的发展前景,并在1909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预言,飞机用于战争将彻底改变战争的面貌,引起战争革命;战场上将出现新的军种一空军,出现新的战争领域一空中战场,出现新的战争样式——空中战争,出现新的军事学术一空中战争理论。

杜黑的文章发表后产生了很大反响,然而更多的是反对和讽刺。但是杜黑的观点仍受到意大利军政当局一部分人的重视。意大利首先在陆军中组建了第一支航空部队,并在的黎波里为意大利赢得战争的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充分显示了飞机的强大威力,从而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也使杜黑下定决心,把建立制空权理论作为自己的人生奋斗目标。

1912年6月27日,杜黑由地面部队转入航空部队,并晋升为航空营营长。他一边参加飞行训练,一边潜心研究制空权理论。然而,在那个时代,杜黑的努力不仅不为上级所赏识,还被解除了航空营营长的职务。

1915年杜黑被重新召回军队担任米兰师参谋长,秉性坦率的杜黑因猛烈抨击陆军总司令指挥无能被送交军事法庭,被判处一年监禁,并被勒令退役。

杜黑没有气馁,更潜心于制空权理论的探索研究。

由于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充分认识到了航空兵的重要性,开始大力发展航空兵,杜黑的制空权理论开始得到各国的重视。1920年11月,意大利最高军事当局正式承认杜黑的理论并责成陆军部出版杜黑的理论著作。于是,军事学术史上的辉煌著作《制空杈》终于问世,并被译成十几个世界主要语种出版。

王牌对王牌的厮杀1916年11月23日,德国飞行队的冯·里希特霍芬驾驶着他的深红色飞机在3000米高空巡逻时,突然发现前面有3架飞机。

里希特霍芬出身于普鲁士一个贵族家庭,由于他驾驶的“阿尔巴特罗斯”双翼机被涂成了深红色,所以他被称为“红男爵”。

这次他碰到的是由英国王牌飞行员拉诺·霍克和另两名飞行员组成的一个飞行编队。此时,霍克也发现了这架德国飞机。

他一声令下,3架飞机同时冲上高空俯冲下来,并打出一个5发长点射。

里希特霍芬用一个向左的急转弯躲过了枪弹,但无法摆脱霍克的追击。

里希特霍芬和霍克两架飞机兜起圈子,都想进入对方后面占据有利的攻击位置,由于他们两个都是有经验的飞行员,绕了40圈也未找出对方的破绽。

根据里希特霍芬对英国飞机的了解,霍克的飞机在机动性能和速度上是极其出色的,而自己的飞机在爬高性能上略胜一筹,于是里希特霍芬突然向上拉起飞机,并如愿以偿地进入了英机后上方的位置,使霍克飞机一下子从主动进攻的位置转变成被里希特霍芬尾追的被动位置。

面对对自己不利的形势,霍克来了一个“走为上计”,用一个急俯冲,想通过掉高度来摆脱里希特霍芬,而里希特霍芬不甘示弱地追了下去。两架飞机的高度在不停地下降,从3000米一直下降到1800米。突然,霍克做了一连串的筋斗向上爬升,当他从这些动作中改出并往回飞时,发现里希特霍芬的飞机还是在他上前方,这时里希特霍芬向霍克打出了第一梭枪弹,虽然没有打中,但霍克此时已成为惊弓之鸟,掉头加速向己方的战线飞去。

当时,霍克的飞机已经离地面不到90米了,由于里希特霍芬紧紧跟在后面,霍克不得不左右摆动着做曲线飞行,使正在瞄准他的里希特霍芬无法扣动扳机,而这样一来霍克飞机的速度便减慢了,两架飞机的距离被拉近。当两架飞机相距30米时,里希特霍芬果断地射出一串子弹,其中一发击中了霍克的头部。霍克的飞机跳动了一下就坠毁了,结束了这场王牌之间的厮杀。

这次空战的胜利,使里希特霍芬名声大噪。1917年1月,他升任德国第11狩猎中队中队长,在4月进行的阿拉斯上空的战斗中,该中队共击落飞机89架,其中里希特霍芬击落21架。

至此,他已总共击落52架飞机,超过了其前辈、德国“空战之父”伯尔克创造的40架纪录。

随着空战规模的扩大,空战方式也逐渐形成了以3机为基础的模式。

1917年7月,英国皇家飞行队执行照相侦察任务的第45中队6架索普威思“一个半支柱”式飞机在机群深入德军纵深25千米的上空时,遇到了德国机群。德军飞机立即以4个双机编队,在左前、右前、左后、右后将英国飞机团团围在中心,并取得了高度优势。

随着一颗红色信号弹的腾空而起,德国机队开始了凌厉凶猛而又井然有序的攻击。第一个编队从英国机群的左后方进入,向下俯冲,在英国飞机尾后下方,实施小迎角上升攻击。当英机飞行员注意力放在下左侧的时候,德机第二个编队紧接着又从右上方尾后俯冲下去。前两个编队攻击刚刚结束,第三个编队便从左前上方实施攻击,第四编队则从右前方实施水平攻击。

英国机群一下阵脚大乱,没有任何反击能力,很快被击落了3架,其余的3架侥幸逃离。

9月23日傍晚,英国第60飞行中队的“A”小队和德国赫赫有名的飞行员沃斯带领的一个由3架三翼机组成的编队遭遇。沃斯迅速拉起飞机急跃爬升,占据了高度优势,并在盘旋机动中用子弹击中了哈默斯利飞机的发动机和机翼,哈默斯利被迫下降企图逃脱。当另一架英机准备救援哈默斯利时,沃斯利用一个急转弯便绕到了这架飞机的后方,打坏了它的方向舵,迫使它退出了战斗。

这时,英国第56中队“B”小队和“c”小队赶到了现场,德国机队顿时陷入了英机重围,开始突围。这时不知从何处钻出来一架红色机头的德国阿尔巴特罗斯侦察机,拼命保护沃斯驾驶的那架三翼机突破了重围。

英国的机队当机立断放弃了正在逃跑的其余两架德机,集中力量对付沃斯。沃斯在英国3个飞行小队的重围中左突右杀,不时回过头来杀个回马枪。

最后,他的三翼机受到致命的打击,坠地而毁,这位当时德国最著名的空中勇士也就此结束了他的一生。

编队空战大大促进了战斗机的发展和空战战术的演变,为后来发展大机咩空战理论打下了基础。

孙中山和冯如冯如1883年12月15日出生于广东省恩平县,12岁随表亲到美国旧金山做童工,23岁开始潜心研制飞机并钻研飞行技术,他在华侨资助下在奥克兰开设了飞机制造公司。因为设计屡屡失败,资金几乎耗尽,股东们对他失去了信心,不再对公司投资,其父母也思儿心切,频频召他回国,但冯如发誓“不出飞机誓不回国”,并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将最后的资金全部投入研制。

几经失败后,冯如终于在1909年9月21日,驾驶自己设计的飞机首飞成功,飞行高度达到210米,飞行速度达到105千米/时,飞行距离也达到了32千米,与当时的世界各国先进飞机的性能水平非常接近。

冯如在1910年驾驶自己研制的飞机参加了美国旧金山举行的国际航空比赛,并在飞行高度、速度和航程方面因技压群芳而荣获国际飞行协会颁发的优秀证书,一时名声大噪,那年他才27岁。

1911年2月,冯如在奥克兰再次进行飞行表演,惊动了许多侨胞前来观看表演,正在美国开展革命活动的孙中山闻讯也赶来观看。

冯如的精彩表演令孙中山十分兴奋,在表演结束后专门会见了冯如,称冯如为中国不可多得的奇才,并希望他能尽快回国,把自己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用于报效祖国、保卫祖国。

孙中山的鼓励使冯如激动万分,他拒绝了美国有关航空部门的重金聘请,毅然带着助手及两架自己制造的飞机回到中国。

同年10月,辛亥革命爆发,冯如带着助手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军,成为广东革命军陆军飞行队队长,这也是辛亥革命军的第一支空军。

令人痛惜的是,为了向民众宣传发展航空事业的重要性,1912年8月25日,冯如在广州燕塘亲自驾驶自制的飞机进行飞行表演,因操纵系统失灵,飞机从百米高空直坠地面,冯如身受重伤,经抢救无效不幸牺牲,年仅29岁。

冯如的牺牲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广东军政府在他的牺牲处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并特批按少将军官待遇将之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