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追踪】
始皇三十四年(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置酒大宴群臣,博士齐人淳于越进谏,要求秦始皇仿商周旧制,分封子弟功臣为诸侯,以为朝廷的屏障。
秦始皇下令群臣讨论淳于越的意见,丞相李斯于是给秦始皇上了一封咄咄逼人的奏书,矛头直指儒家及诸子学说。说商周最后之所以纷乱不堪,战乱不息,完全是因为诸侯国林立,各自为阵。儒生们以古非今,其言论非常不合适宜,应当予以禁止。他建议史官将《秦记》以外的史书统统烧毁。除博士官掌管收藏夕卜,天下所有的《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一律送到郡中烧毁。有敢妄谈《诗》《书》者杀头,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知情不报者同罪。令下30日不烧即判刑。只保存医药、卜筮、农书等方面的书籍不毁。如果有人想学法令制度,可以拜官吏为师。
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奏书李斯这封奏书,连同秦始皇的批文,构成了秦朝的“焚书令”。焚书令颁行全国,一场声势浩大的焚书运动拉开了序幕。
因为要焚书,地方官员便到处搜书,很多人不愿把书交出来,官府不得不抓更多的人,拆更多的房子。尤其是在齐鲁一带,民众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在曲阜,当地方官吏要拆孔府的大成殿时,遭到了民众的强烈抗议,而且很多官兵也都不愿执行这一命令…
这件事传开后,很多人都感到非常气愤,在街谈巷议中抨击时政的人到处都有,于是有更多的人下狱。更让官府感到头疼的是,原先已接近销声匿迹的市井游侠,如今又开始活跃起来,他们袭击地方官员和执行焚书命令的办案人员,一天数起,弄得到处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对此,各地的郡守都纷纷要求朝廷给予他们更多的生杀之权,甚至要求朝廷派遣大军以防止民乱。
接到各地的奏报,秦始皇立即召集李斯和蒙毅商议对策,并把长子扶苏也叫来了。
始皇觉得扶苏和自己长是非常相像,只是太忠厚仁慈,有点软弱。
秦始皇突然意识到儿子快28岁了,还没有任何政治经验,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考验,比起当年28岁的自己,简直不可同日而语。因为,当年自己在这个年龄时已经当了15年秦王,在内政、军事、外交上已经经历了无数次大风大浪。所以,他决定开始让扶苏接触军国大事。
在商议过程中,李斯和蒙毅就一个谈原则,一个谈实际,彼此争论不休,始皇一时也不能定夺,于是他便问扶苏的意见。
扶苏认为,立法宜严,但执法宜宽,因为人事是千变万化的,并不是区区几条死法令就能够包涵的。譬如说,秦地老百姓不注重读书,在这些地方执行焚书令很容易,不会遇到太大的阻力,但是,齐鲁两地文风甚盛,几乎家家户户都有藏书,大家都喜欢读书,所以,要在这两个地方执行“焚书令”,肯定会阻力重重。尤其是在鲁地,那里是孔子的故乡,孔子在那里被称为圣人,如果要拆他的祀庙,恐怕会招致民众的抗议,甚至会引发更大的风暴。所以儿臣斗胆建议,对于挑拨是非的人一定要严惩不贷,但大成殿不必拆除。朝廷应该派人去安抚一下,恩威并济,双管齐下,这样才能很快平息老百姓的不满。
听了扶苏的建议,始皇问李斯和蒙毅:“扶苏的意见,两位卿家以为如何?”
两人一致赞同。但是,李斯不敢前去执行安抚工作,因为他心里明白,焚书一事是由他引起的,如果前往鲁地,不仅鲁地的百姓要找他讨个说法,那些刺客游侠恐怕也不会放过他。而秦始皇觉得派蒙毅去又不够分量,于是决定派长子扶苏去。
扶苏轻车简从,只带了少数护驾人马,深入民间探访民情,并做好探访纪录。
他取道魏地,经过原来的赵国和齐国,前往鲁地曲阜解决孔府大成殿问题。一路上,他明令地方官免掉接送等繁文缛节,也不要他们随同陪护。每到一个地方,他都只带着两名侍从,在市井茶楼闲逛,以此了解民间实情。
他沿途和地方官及当地的父老亲切谈话,了解事情的真相,明白了焚书令对绝大多数民众并未产生太大的影响,一个县城中找不到几家藏有古籍的,99%以上的人对这些书烧不烧也漠不关心。因为农民工匠绝大多数不识字,就是认得几个字的,也不会读这些艰涩的古籍;商人虽然识字,但忙着赚钱还来不及,哪有时间关心这些?剩下真正在闹的,只有那些个靠古籍为生的儒生和其他各家学者。
虽然如此,但焚书所引起的后遗症是可怕的,诸如地方官员乘机勒索;仇家借此诬告兴讼;儒生在中间挑拨煽动,说这些古籍都是上天借由圣人传下来的启示,贏政烧这些书就是亵渎上天,背逆天意,天下人都会跟着他遭殃。
当然,一路上,他所见最多的是得不到休养生息的人民和破碎凋敝的农村,很多地方的现状让他惨不忍睹。他一面安抚百姓,一面告诉地方官焚书令到此为止,不得定人以罪、勒索贿赂,更不得以嫌疑的罪名拆人房屋,除非真正抓到了真凭实据。
他沿途査办了几名借焚书令贪污和公报私仇的官员,将其流放到北边修筑长城,老百姓拍手称快。他还将民众所提的意见全都记载下来,作为日后劝谏皇上的依据。
他所到之处,民愤一一平息,地方父老称贺道谢,互祝将来会有这样仁慈的好皇帝。
他到了曲阜后,先在郡守和孔跗等人的陪同下祭拜了孔子陵墓,然后让郡守等人退去,单独来到大成殿。看到孔子生前的种种遗迹,扶苏不禁肃然起敬。他要侍从备好三牲香烛,又祭拜了一次孔子。而后,他摒退左右,和孔鲋就焚书问题深人地交换了意见,更清醒地认识到了焚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回到咸阳后,扶苏向秦始皇报了这次巡行的所见所闻。
秦始皇听了扶苏的汇报,喜怒参半。喜的是扶苏继承了他性格上的优点,处事果断,不受传统惯例的限制,而且外圆内方,处事方式更容易让人接受;怒的是他擅作主张,在无形中中止了焚书令,这种违背皇令的行为,让非常自负的他心理感到非常不舒服。
不过,秦始皇还是好言安慰了扶苏一番,然后说:“如今有赖吾儿,各地风潮大致平定。而在咸阳这方面,愚儒装神弄鬼、以古非今、挑拨老百姓的案子也已结案。”
“有多少人受到株连?”扶苏关心地问。
“460人而已。”
“请问父皇,将如何处置这些人?”扶苏问道。
“丞相和廷尉均拟议坑杀。”
扶苏急切劝谏道:“父皇,千万不可如此,如今天下初定,这些人在各地很有影响,堪称精神和舆论领袖,要是杀了他们,会引起老百姓的极度不安。”
“不过,这些人当中,确实有不少装神弄鬼欺骗朕的,也有以古非今诽镑朕的,如果不对他们实行严惩,那么朕将如何警告天下!”始皇气愤地说。
扶苏本来想另外找时间详细禀奏民间的疾苦,但是在情急之下,他竟然不顾始皇此时的情绪,索性将一路上所见的严刑峻法所导致的流弊和盘托出。
始皇脸色铁青,一言不发。
扶苏知道父皇生气了,但还是不顾一切将话讲完,泪流满面地哭谏说:“父皇日夜为国操劳,但这些政策下达之后,经过层层扭曲,造成的却是这样恶劣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