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世界科技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
对于发展模式的选择,历来是关系科技工业园区兴衰成败的关键问题。因而,各国各地区根据自己不同情况,选择的科技工业园区的模式也不尽相同。钟坚在《放眼世界科学工业园区》一文中将世界科技工业园区发展的模式概括为三种模式:
(1)优势主导模式。这种模式多见于发达国家,是以一个地区具有的优势(包括工业技术、学科专业、智力人才、地理位置、投资环境)为主导来谋求发展。如美国1—270高技术走廊所依托的是几个联邦政府研究机构及生物和信息技术,犹他大学研究园即“仿生谷”
依托的是犹他大学的一流医学研究优势。此外,德国不伦瑞克生物科学园、法国梅斯2000科技园、中国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投资环境优势)等都属此类发展模式。
(2)优势导入模式。这种模式源于该地区优势不突出,科技、工业技术基础薄弱,或原有传统产业失去优势,面临困境,而改弦易辙,创造条件谋取未来的优势。如法国索菲亚·安蒂波利斯科学城原是一个旅游胜地,原有的科技、工业技术基础几乎是空白,只有一所大学,最后发展成为发展高技术的地区;日本九州硅岛原是煤矿面临困境,故改弦发展高技术才形成的;此外美国的“东部硅谷”、“英国格兰硅谷”均属此类发展模式。
(3)优势综合发展模式。这种模式是综合利用本地区的多种优势(资源、科技、产业、学科、人才、环境等)来谋求发展。如法国法兰西岛科学城、美国费城科学、128号公路,英国的M4号公路走廊、日本一些技术城均属此种发展模式。
4.世界主要科技工业园区
美国硅谷、日本筑波、印度班加罗尔等是科技工业园区建设与发展的典范,园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成为带动区域和国家经济发展至关重要的力量。
(1)美国硅谷与日本筑波。
195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在校园内创办了斯坦福研究园,而后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知名的信息技术基地“硅谷”。硅谷,自1996年至1999年年均增长率为7.2%,而同期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8%,硅谷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38300美元,居全美第一。同样是著名科技园,与美国的硅谷突飞猛进,成为世界高新技术的圣地相比,日本的筑波城则发展迟缓,日渐沉沦。这是源于“市场主导”和“过度政府主导”的不同背景下,导致的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境遇迥r异。硅谷吸引了上千个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有几十万高技术人员,世界上一些著名的高科技公司在此设立机构,目前GDP总值达2000多亿美元。而筑波城建立30多年,至今仍然是国家研究机构为主,投资以国家投资为主,目前GDP总值在7000亿日元左右(约合70亿美元左右)。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著名的经济学家吴敬琏先生对此曾有一段非常精辟的论述。他说,“硅谷作为创业公司的栖息地有几大优势:制定了有利的游戏规则,有关法规有利于人才资本发挥创造能力;有限合伙制行之有效;员工具有高素质和高流动性;鼓励冒险和宽容失败;具有开放的经营环境;有跟工业界密切合作的研究性大学;人们享受高质量的生活;区内建有专业化的商业基础设施。我们必须认识到,光有人才集聚是不能保证成为硅谷的。硅谷的具体做法是无法复制的,但是它的基本规则、基本做法是一样的,因此不同的国度会有各具特点的硅谷”。
(2)剑桥科学园与剑桥现象。
英国是西欧建立科学工业园区最早的国家之一。1970年,剑桥大学创办了英国第一个科学园——剑桥科学园。如今,剑桥科学园已成为欧洲最成功的科学园区。英国的科学工业园区大部分是在研究基础较好的大学附近,创造优美、安静、建筑密度低的环境,吸引知识密集型企业,使大学的科研成果产业化。英国建立的科学工业区主要有两类:一是以研究为主的科学工业园区,除剑桥大学科学园和赫利奥特瓦大学科学园外,比较著名的还有艾斯顿科学园和沃里克大学科学园;二是以生产制造业为主的科学工业园区,如已成为英国和欧洲电子工业基地的苏格兰硅谷和兼具研究、开发、生产活动的M4号高速公路走廊。英国的科学工业园区,不论其规模大小,一般具有这样一些特点:大学与企业之间自发的横向联系非常密切;教学、科研和生产紧密结合,缩短了科研成果的转化过程;知识信息和市场紧密结合,加速了科研成果的转移。
今日的剑桥科学园已成为剑桥高技术集聚区域成功的重要标志和欧洲最重要的高技术中心。它为剑桥大学和工业联系提供了良好条件,使大量的高技术小公司在剑桥地区集聚和衍生,国内外的高技术产业以及金融、商业服务公司,纷纷在该地区建立分公司,这一现象被称为剑桥现象。剑桥现象的形成和剑桥科学园的成功源于以下因素:第一,良好的技术基础。一些如剑桥科学仪器公司等著名公司为剑桥地区高技术公司的大批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第二,独特的科学优势。剑桥大学的物理学、计算机科学和生物科学等领域所处的科学优势,成为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动力。第三,浓厚的创业氛围。
第四,充足的风险资本。20世纪70年代末,巴克莱银行进入剑桥,成为高技术风险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随后,又有多家国内外银行和房地产大型开发公司进入剑桥开业,为高技术小企业发展创造了必要的金融环境。第五,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
(3)APEC科技园区。
目前全球900多家科技工业园区中,50%集中在亚太地区,它们是推动亚太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APEC科技工业园区作为各成员经济体“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一个重要基地和载体,担负着以局部的发展来适应全球化、推动新经济发展的重任。加强APEC科技园区合作,不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广阔的前景,而且有利于提高各科技园区的综合竞争力。中国政府已将北京、苏州、合肥、西安4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作为向亚太经合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第一批科技工业园区,以扩大同亚太经合组织成员之间的合作。
(4)印度班加罗尔。
印度是举世公认的软件大国,从业人员超过16万人,软件出口量占世界第一,2000年出口额为62亿美元。印度的IT橱窗城市班加罗尔长期以来一直有印度的“硅谷邦”的美称。班加罗尔市是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首府。人口有600万。该市有21所工程类大学,900多家近10年来兴起的软件公司。班加罗尔以发展计算机软件业为重心,取得了巨大成功。
印度作为一个潜在的rr超级大国的声誉主要来自辉煌的出口数字及其熟练劳动力库中的外输潜力。班加罗尔是像德州仪器公司、思科、甲骨文、摩托罗拉、惠普、北电网络公司、朗讯技术公司和IBM等跨国公司的落脚地,他们占了出口数字的大约25%。中国华为公司也在班加罗尔设立了研发中心,主要为华为总公司开发软件。
据印度国家软件和服务公司协会预测,2001~2002年流入印度的风险投资资金将从1999~2000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12亿美元。另据世界著名的麦肯锡咨询公司预计,印度软件产业将以50%以上的年增长率继续发展,到2008年,其产值将达850亿美元,出口逾500亿美元。印度软件业之所以能如此迅速地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有政府扶持、英语基础、人才培养与储备、重视管理以及开放等重要因素。
二、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新技术开发区是科技、经济、社会互动作用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组织形式,是以研究、开发、生产高技术产品,推动科研成果商品化,培育高技术企业与产业为内容,集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服务多种功能,产、学、研、技、工、贸多种企业与经济组织,或通过规划建设,或经过较长时间的自我集聚发展,在地理上相对集中,从而形成的高技术产业群落。1951年在美国建立的斯坦福工业园,标志着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诞生。至今,世界各地共形成了1000多家高新技术开发区。其中美国155家,居各国之首;法国65家,中国53家,英国近50家,日本26家,俄罗斯26家。在现代经济社会中,高新技术已成为衡量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样,在国民生产总值中,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贡献也在不断增加。
1.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发展概况
我国高新技术开发区是改革开放的产物。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创办,既是顺应世界科技经济形势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国科技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从1988年5月中国政府批准建立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为国家级园区以来,至今已在全国建立了110多个科技工业园区,其中国家级园区53个。
我国创办的高新技术开发区,在借鉴了国外成功园区的经验的同时,又结合了我国国情的特点,走出了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之路。经过十几年的发展,高新区已成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成为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的区域和地方经济新的增长点,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目前我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仅为336平方公里的开发面积内,工业总产值从1991年的71.2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768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67.3%,利税总额从1991年的11.9亿元,增加到2000年的920亿元,年平均增长率达到61.3%。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迅速崛起,其中技工贸总收人超过1亿元的企业,从1991年的仅仅7家,发展到2000年的1015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目前有100家。高新区已经成为带动地方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龙头,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北京、深圳等经济发达地区的支柱产业。
据中国科技统计网上数据分析显示,2000年我国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高新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209亿元,工业总产值7942亿元,高新区总体发展比较平稳,保持着平衡发展的态势。据对高新区内20796家企业的统计,2000年度,年末从业人员251万人;实现技工贸总收入9209亿元、工业总产值7942亿元、增加值2007亿元、工业增加值1979亿元、净利润597亿元、实际上缴税费460亿元、出口创汇186亿美元。高新区年末资产总计13233亿元,年未负债合计6903亿元,净资产6330亿元。这表明,相当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利用高新区提供的局部优化的良好环境,实现了高速成长。在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工程、光机电一体化、新能源和环保等产业方面,这些高新区正成长为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并表现出以下运行发展特点:
(1)高新区经济保持持续增长,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与1999年相比,2000年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现价)增长率均在30%以上。技工贸总收入增长率为35.9%;工业总产值增长率为33.6%;工业增加值增长率为34%;净利润增长率为49.7%;上缴税费增长率为35.9%;出口创汇增长率为56.1%。高新区资产负债率52.2%,比上年降低4.3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为4.5%,净资产利润率为9.4%,分别比上年增长0.5和0.3个百分点。
以上数据表明,2000年高新区的经济发展比较平稳,增长速度仍然保持在40%左右,出口创汇增长率高于上年,上缴税费的增长率与技工贸总收入的增长幅度持平,高新区经济增长势头良好。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企业整体资产状况有所好转,企业的抗风险能力进一步加强。
(2)企业经济规模不断发展,超亿元企业已经成为高新区经济的主要发展动力。
高新区企业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基地,已经发展到20796家,出现了一大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区内主要产品中由国内自主研究开发的技术产品,占到产品总数的60%;在引进技术吸收基础上创新的产品占到总数的13%,由国外企业直接控制的产品仅占9%。高新区企业比1999年增加了3298家,企业的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从2000年的数据分析看,平均每个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428.4万元、工业总产值3819万元、利税508.3万元、出口创汇89.3万美元,分别增长14.4%、12.4%、20.6%和31.1%。收入上亿元的企业已达到1252家,较1999年增加282家,占高新区企业总数的6%,这些企业实现技工贸总收入达到7573亿元,占当年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的82.2%,超过了1999年高新区的技工贸总收入之和。2000年高新区企业平均年末资产达到6363.1万元,较上年增长10.7%。年末资产上亿元的企业达1785家,较上年增加331家,占全部高新区企业总数的8.6%,其资产总计达11250亿元,占整个高新区企业资产总和的85%。2000年亿元以上企业在技工贸总收入、产品销售收入和企业出口额方面,分别占到高新区全部企业的82.2%、84.9%和89%;在企业从业人员和技术性收人方面,分别占到高新区的55.8%和58.1%;固定资产占70%。以上指标反映出在我国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中亿元以上经济规模企业已占据主导地位,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产品市场竞争力进程中发挥着支撑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