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管理高科技产业的十大条件
20148200000022

第22章 条件之科学合理的组织创新(4)

3.政府在优化创新环境中的作用

政府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和推广者,通过科技投入、科技计划、立法和政策手段、制定科技发展战略推动技术创新。在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体系中,政府对企业的最强有力的支持体现在优化创新环境的培育上。政府在优化创新环境中的行为主要表现在宏观调控,制定政策,完善科技立法,健全创新环境,制定引导性创新计划,提供创新的资金支持和建立风险基金,协调创新体系中各创新承担者之间的关系等。这包括制度创新,创新信息服务体系的建立,知识产权的保护,教育培训的提供,能源交通通信设施的完善,降低企业创建和破产的成本,激励科研人员从事创新等。

目前,我国政府在创新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在科技计划方面,国家通过实施科技计划来提高国家整体的技术创新能力并对大企业进行引导,以提高整个产业的技术创新水平。

现科技部大的科技计划有8项,有国家投资为主的指令性计划和国家地方或企业共同投资的指导性计划。主要为:《科技攻关计划》、《863计划》(1986)、《攀登计划》(1992)、《星火计划》(1986)、《火炬计划》(1988)、《国家科技成果推广计划》(1990)、《国家级重点新产品试制计划》(1988)、《技术创新计划》(1997)。国家教委、经贸委和中国科学院三家联合推出《产学研工程高技术计划》。国家计委有《国家重点工业试验项目计划》(199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立法和政策方面,政府注重通过立法、政策手段来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自80年代以来,已先后颁布《中国专利法》(1984)、《技术合同法》(1987)、《标准化法》(1988)、《科学技术进步法》(1993)、《农业技术推广法》(1993)、《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1996)《关于加速科技进步的决定》(1995)。在科技贷款方面,国家的科技贷款有所增加。在创新战略方面,国家创新系统的建设将从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一现实出发制定国家的创新战略,确定近几年发展快、对其他产业有带动作用的新兴产业和重点战略产业作为国家扶持的重点,通过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以实现经济发展的跨越。

4.技术创新支撑体系

技术创新支撑体系是以企业为中心的框架结构,即建立以城市为依托,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与大企业技术中心和行业技术开发基地共同构成。该体系包括:解决科研生产相脱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的技术市场、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高新技术园区等。

(1)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

我国的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8.5%、职工人数的75%、资产总额的50%、产值60%,、工商税收的40%,中小企业已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在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其技术创新已成为当前迅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问题。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有其特殊性,特别是其“弱势群体”的地位使之创新体系比大企业更需以政府创新战略为引导、以创新政策为支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激励机制、以推动知识的流动为核心、以创新的法律人文环境为保证。也就是需要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

在我国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不仅有利于中小企业获得良好的创新环境,使之针对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内部资源的整合,培养企业独特的知识和技能集合形成的核心竞争力;而且有利于中小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我国现已加入WTO,只有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才能使其化挑战为机遇。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从微观层面上讲,要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以技术创新促结构调整;从宏观层面上讲,推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要使国家技术创新系统和区域技术创新系统给中小企业提供各种宏观指导和支持,为其提供和创造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

在我国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组织体系时,要特别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要充分发挥技术中介组织作用。中介服务机构是知识技术流动传递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可以有效地解决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为知识技术的供求提供一个适宜的场所。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是技术创新工作体系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小企业发展的关键环节,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对技术创新中介服务工作具有更强烈的需求。如何在政府的宏观指导下,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形成以城市为依托的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工作,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技术创新工作提出的新课题。

要深入研究、充分协调和组织已有的技术中介机构,形成开放式的区域技术创新中心。关键是要研究改进技术创新服务组织的运行机制,工作重点始终要围绕为中小企业服务,培育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因为企业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规模优势、技术优势,还体现在专业化优势、目标聚集优势上,还要建立以利益为纽带,市场化运作、有利于企业和中介机构共同发展的运行机制。4个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技术创新试点城市要率先示范。最近几年,政府推出了加强科研成果转化的一系列措施,不断完善支撑服务体系,包括为解决科研生产相脱节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中小企业和乡镇企业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为高科技企业服务的科技创业服务中心等机构,以及通过创建技术市场、建立高新技术园区等形式推动科技成果的市场化等。

按照国家经贸委的计划,从2000年起,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直辖市、省会城市共建立40个左右主要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服务中心,逐步形成面向社会、开放式的网络化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中心是政府指导下的、独立的、社会化、开放式的社会中介组织。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将整合社会资源,通过信息网络建设和各种媒体为企业提供国家政策法规、行业发展趋势、投融资渠道信息服务,帮助企业提高市场预测和快速反应能力;帮助中小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推动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度强、经济效益显著的技术向企业转移和扩散;通过技术交易市场提供交易过程中的专利代理、合同登记、交易合同认定以及知识产权变更登记等配套服务,形成一个高效和具有良好信誉的新技术交易服务体系的同时,积极尝试“产、学、研、金、政”五位一体的新机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二要加快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建设,把加快建立技术创新信息网络建设作为建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的切人点。1999年9月9日开通的中国技术创新信息网和中国产学研联合网已经初见成效。目前全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建网。据初步统计,上网的科技成果有24000多项,企业技术难题8600多项,技术人才供求信息1200多条,发布各类名牌产品3800多个。

(2)行业技术开发基地。

行业技术开发基地是面向行业、服务社会的,其建设目标是以原各行业的重点研究单位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开发和推广本行业共性、关键性、前沿性技术的能力为目标,加大研究和开发产业先进技术和国家重点建设所需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的力度,为产业升级和高科技产业化服务,同时具备面向社会的技术服务职能。目前,国家经贸委管理的国家局所属科研院所改制工作已经基本完成,对原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机械科学研究院、钢铁研究总院等12个综合性大型科研院所,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规范的企业组织结构,实行规范的现代企业管理机制。同时,进一步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目标,围绕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技术进步,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为依托,发挥综合优势,联合攻关,着力解决国民经济建设和发展中重大的技术瓶颈问题。

(3)实施“产学研联合开发工程”。

纵观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过程,无不包含着产学研合作的内容。一些大的高技术企业的技术源头,发展基础都有着浓厚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究背景,有些企业直接是由大学或科研院所演变而来。产学研三方,各有优势,互为补充;只要结合好,形成合力,才可能取得创新成果。产学研合作形式多种多样,都有着机制、体制、利益和协调问题。构筑国家创新体系框架,推动创新体系的建设,必须要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认识和评价产学研合作问题,通过实践和探索,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结合之路,加快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步伐。

三、企业组织创新

1.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

从现代管理理论的角度来分析,创新应包含两层含义: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在很大程度上由组织创新的过程和组织创新的结果所驱动,技术创新是组织创新在某方面的表现,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二者是相互促进的互动关系。逢涛在《创新过程认识论》一文中分析了其中的原因:一是具有创新活力,且通过组织创新不断进行优化了的组织,能最大限度的、系统的为技术创新配置资源(如资本资源、人力资源、环境资源等);二是不断创新的组织,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对环境有极高响应度和亲和力的适应型组织,它能为企业的技术创新提供卓有效率的运营平台;三是不断创新的组织从企业运营机制上就能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迅速转化,并能有效地转化成为企业竞争优势;四是技术创新的目的实际上就是在创造一种优势(它可能是成本优势或是质量优势、性能优势等),这事实上也是企业组织创新的目的之一,只是创新过程的特点有所不同;五是技术创新本身就要求(或带给)组织上的创新,技术创新是组织创新的过程的一部分。

由此可见,对企业而言,技术创新是一种有组织的活动,组织创新在基础层面上是对技术创新有效的保证。组织的创新过程(活动)

原本就是对影响组织绩效的密切要素进行整合优化的过程,是使组织重新获取竞争优势的过程。这一竞争优势在很大成分上有赖于技术上取得的优势,故此组织创新在一定程度上是在为技术创新提供服务和搭建技术创新平台,因而可以认为企业的组织创新是技术创新的有效载体。组织方式直接影响企业创新活动的效率,因此,企业应该综合考虑技术创新项目的战略目标、创新项目的规模、创新的技术变革程度、创新的资源条件、创新人员的素质和创新项目面临的市场环境等因素,设计合适的技术创新组织结构。

2.组织创新的形式

良好的企业组织形式是提高经营活动的效率、培育竞争优势的保证。企业组织形式包括企业内组织形式和企业间组织形式两个方面。

从企业内组织形式的发展过程来看,自产业革命以来,共出现了几种主导形式。第一种是早期出现的“直线制”组织,又称纯等级结构。直线制的显著特点是严格的金字塔型权力结构,从权力金字塔的底部到尖顶,每个人只有一个上级,下级仅对其上级负责,从而使企业大权集中于企业最高领导者一人身上。第二种是“直线职能制”,是垂直一体化的功能型组织,它产生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它的特点是企业通过这种形式进行大批量、低成本、标准化的生产。

从经营哲学上看,是一种生产导向。福特公司的T型车是这种组织形式成功的典型代表,它的成功主要在于这种组织形式适应了购买力较低、需求差异化较小的市场环境。第三种形式是“事业部制”,也即是多部门组织,它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典型代表是通用汽车公司、杜邦公司等大公司。在居民消费水平提高、需求多样化增强的市场环境下,它体现了比垂直一体化功能型组织更强的环境适应能力,但它仅仅是一种产品导向型的组织形式。20世纪60~70年代以来,第四种形式是“矩阵型组织”,它通过权力与责任在纵横两个方向的交叉达到了企业内营销职能与设计、生产职能的更好结合。据一项最新调查显示,在我国企业组织形式呈现多元化趋势,但组织创新总体水准相对滞后。有54.3%的企业组织形式采用“直线职能制”,有26%的企业组织结构没有变化。

从企业间的组织形式来看,主要是两种形式:一种是市场交换形式,即利用市场机制实现实物、资金和信息在不同企业间的传递,它的优势在于能充分利用市场分工带来的专业化实现经济效率,但缺点是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缺乏控制,且交易成本有可能较高;另一种是层级控制形式,或称一体化形式,即通过对价值链上、下游的企业进行兼并与收购,实现有控制的要素流动,它的优势在于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规避外部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以及降低交易成本;但这种形式也存在相应的问题,如要求大量的投资,专业化程度下降,管理和协调难度加大。针对不同的市场环境、行业特征和企业状况,这两种形式呈现相互替代的特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科技的飞速发展以及信息的指数化增长,传统的企业组织形式在一定程度上不能适应外部环境的快速变化和进行有效的内部沟通,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先进企业在组织结构上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一种新型企业组织形式——网络型组织应运而生。一般来说,网络型组织(Networked Organization)是由多个独立的个人、部门和企业为了共同的任务而组成的联合体,它的运行不靠传统的层级控制,而是在定义成员角色和各自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密集的多边联系、互利和交互式的合作来完成共同追求的目标。根据组织成员的身份特征以及相互关系的不同,网络型组织可以分为内部网络、垂直网络、市场问网络和机会网络四种基本类型。

网络型组织的优越性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网络型组织促进了分工和专业化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更新速度大大加快,同时其复杂程度也大大提高,这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将有限的资源专注于特定的领域,以获取专业化带来的利益。网络型组织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而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员工群和企业群,在网络型组织内部,作为组织成员的个人和企业各有其特定的分工,网络利用其特有的价值整合功能,使得网络向最终用户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实现的价值大于各个企业独立创造的价值之和,而其中的超额价值部分则由网络组织成员所共享。这就使得网络成员能够专心在各自的专业领域不断改进技术水平和生产方式,提高经济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