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养生肝脏病中医诊疗与调养
20140500000025

第25章 肝病的预防(1)

引发肝病的原因多种多样,治疗最为困难的是病毒性肝炎,以及由其导致的肝硬化(腹水)、肝癌。病毒性肝炎流传面广,带毒者多,发病率高。因此肝病的预防,主要是病毒性肝炎患病前的预防,即未病先防。

第一节 未病先防

一、病因的预防

1.甲型肝炎的预防

甲型肝炎病毒是通过消化道传播的,人主要经粪口途径被感染。

对此,在流行区应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为主,管理传染源为辅的综合措施进行预防。必要时要进行特异性自动或被动免疫预防措施。

在非流行地区或发病率较低的地区,主要是控制传染源,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率。具体的预防措施可从以下诸方面进行。

(1)隔离病人,发现病人后应立即住院隔离治疗。对病人住院隔离期限不得少于30天;对幼托机构的病人应不少于40天;对密切接触者或疑似病人需进行4~6周的医学观察。为什么发现甲型肝炎病人后必须立即住院治疗呢?因为传染病医院及综合医院的传染科病房都有相应的隔离条件及预防手段,尤其对病人的排泄物可以进行有效的消毒和无害化处理。另外尚可以防止甲型肝炎病人在社会上各处活动而继续排放病毒,污染环境,危及他人而引起更大范围的流行。

对在家庭隔离治疗的病人,要严格遵守个人卫生制度,病人使用过的物品要认真进行消毒。首先必须做到饭前便后要洗手,洗手以流水肥皂多次洗手尤为重要。这是避免家庭内传染的重要方法。

病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要住单间单床、与家庭其他成员隔离。病人的餐具、茶具应每天煮沸消毒一次;其他用具应经常放在烈日下爆晒,如在冬季可应用医用紫外线灯照射30一60分钟。病人的剩饭菜,其他人应禁止食用,并应经煮沸消毒后倒掉或作为鸡鸭猪的饲料。

病人的呕吐物及粪便尿液应进行消毒处理,呕吐物和粪便可用1/5量的干漂白粉搅伴,尿液每1000毫升加漂白粉3克,放置2小时后倒入厕所。水龙头、门把手被病人摸过后应随时应用来苏儿消毒。地面、墙壁和家俱亦可应用2%来苏儿、3%~8%甲醛或50%~90%酒精擦抹,或用0.1%过氧乙酸做终末消毒。目前认为来苏儿对肝炎病毒的消毒作用不理想。经前述浓度处理过的病毒仍具传染性,因此来苏儿用于对上述物品的消毒效果不好。现在已有更新型的消毒剂,如“洗消净”等对肝炎病毒杀灭作用强,且市场、药店均已有售,可选择使用。另外应注意消灭室内苍蝇、蟑螂等可携带病毒的昆虫。

(2)切断传播途径。搞好饮食卫生和食具消毒工作,大力推行分餐制,提倡使用公筷、公勺;搞好贝类加工和养殖场的卫生管理。应经常坚持做到进食前及排便后流水洗手;加强饮食摊点的卫生监督及其食具的消毒(食具应煮沸或蒸汽消毒10分钟以上)。不吃生菜和未煮熟的半生莱,少吃或不吃冷盘;水果应洗净并浸泡消毒后食用;尽可能避免在街头小吃摊点进食或在卫生条件不好的小吃店、餐饮厅点进餐,如在外面进餐也应自备餐具,尽量进食新鲜烹制的食品和新鲜的袋封食品。平时经常做到灭蝇、灭蜂蜘等易带毒的昆虫。平时生活要有规律,防止过劳和睡眠不足等原因导致的机体抵抗力下降等易患疾病的因索。发现患病应立即到医院就诊。在甲型肝炎流行期间应减少到处串门坐客或聚餐,减少到公共场所逗留的次数和时间。做到上述诸方面事情是预防甲型肝炎发生的重要办法。

(3)保护易感人群。在发达国家,由于经济水平高,卫生条件的合理。目前已基本上没有甲型肝炎的流行。而我国却由于经济水平和卫生水平难以在短时间内有较大幅度的提高,甲型肝炎也就难以在近期内消灭,如何保护易感人群,尽量减少甲型肝炎的发生,避免其在更大的范围内流行应是目前人们关注的重点。采用甲型肝炎疫苗进行主动免疫及使用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是目前研究和使用的方向。

①减毒活疫苗。自从致力于甲型肝炎病原学研究的学者从病人粪便中分离成功甲型肝炎后,又经过了反复筛选,目前已获得了多种甲型肝炎病毒的减毒株。目前,美国以及我国的上海、浙江等地利用上述减毒株研制成的减毒活疫苗已通过了动物实验的验证,并且逐步进入了人群观察阶段。此类疫苗经大量人体试验,证明有高度的人体安全性和很好的抗体反应,未发现有不良的反应。使用该种疫苗免疫人体后3~8周,甲型肝炎病毒抗体的阳转率可达到84.9%一100%,此抗体属中和抗体,对人体具有保护作用。因此,应用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进行主动免疫是甲型肝炎高发区易感人群预防甲型肝炎发生的有效手段。但由于目前正处于研制阶段,在短时间内尚不能大面积用于甲型肝炎的预防。

②灭活疫苗。目前国外正在试验应用福尔马林灭活的甲型肝炎病毒氢氧化铝佐剂疫苗预防甲型肝炎。动物实验证明是安全可靠的,实验动物的甲肝炎病毒抗体阳转率可达100%。灭活疫苗的安全可靠性及其保存的时间长是其优点,但由于其生产成本昂贵,应用前途不大。目前在我国亦难以使用。

③基因工程疫苗。基因工程疫苗是目前世界上最有前途的疫苗,在德国、前苏联、澳大利亚和我国均在做这方面的工作,而且均已获得成功。接种实验动物后,可产生足够的保护性中和抗体。目前己进入人体试验阶段。不久将有可能大面积推广应用。

④被动免疫。在甲型肝炎流行的高发区,从一般正常人血浆中提取的免疫球蛋白(SIG)都含有滴度不等的甲型肝炎病毒特异性抗体。使用该种免疫球蛋白能有效地控制托儿所、幼儿园及学校等集体单位甲型肝炎的暴发流行。

选用免疫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的时间,原则上要越早越好,一般不要超过接触后的10天。一般在注射后2周左右,所感染病例开始减少,保护效果可维持25天。通过预防注射不但可以预防和减少甲型肝炎病例的发生,也可预防大部分亚临床型感染,从而阻断甲型肝炎的传播。目前国内市场售的丙种球蛋白的使用剂量,可按学龄前儿童1毫升,学龄儿童2毫升和成人3毫升剂量肌肉注射。

(4)加强疫情报告。医务人员如果发现甲型肝炎病人时应及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向卫生防疫部门报告,以便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

如遇暴发性流行时,应随时先电话报告,然后再详细填写报告卡片及时地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及卫生防疫机构。以便及时进行疫源的消毒,防止疫情扩大蔓延。

2.乙型肝炎的预防

我们已经知道。乙型肝炎病毒存在于乙型肝炎病人的体内,且可通过各种体液排出体外。如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唾液、乳汁、月经血、泪液、尿液及汗液等。事实上已在病人的所有分泌物中查到了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但仅以血液、唾液、精液、月经血和阴道分泌物最受重视。由于乙型肝炎的传播是多途径的,分别为医源性传播、母婴垂直与围产期传播、性接触传播和日常生活密切接触传播等。因此,乙型肝炎的预防应采取以特异性免疫预防为主的综合措施方能有效。

(1)特异性免疫预防。目前有两种制品可用于预防乙型肝炎。一种是乙型肝炎疫苗,它可提供主动免疫,主要用于接触过乙型肝炎病人前或后的人群进行预防接种。另一种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HBIG),它可提供被动性免疫,起到暂时性的保护作用。主要是对某些接触过乙型肝炎病人及被乙型肝炎病毒污染物品的人群进行紧急预防时使用。

①乙型肝炎疫苗。使用乙型肝炎疫苗是控制乙型肝炎传播的根本途径。目前国内使用的乙型肝炎疫苗是血源性疫苗,是从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的血液中提纯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经一系列化学提纯处理,最后用甲醛灭活,再经过严格检验及动物实验合格后,又经大量人群安全试验合格后,才在临床上应用。因此,血源性疫苗经过多年应用,已证明了其免疫原性强,是安全有效的。

但是由于血源性疫苗原料来源不足,使生产受到限制,而且成本高,技术条件要求亦高。目前尚不能满足全社会的需要。现在国外第二代疫苗已研制成功,这就是基因工程疫苗。该种疫苗是应用重组脱氧核糖核酸(DNA)技术生产的。一次接种疫苗即可诱发机体产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基因工程疫苗原料充足,不需大量的血源是其优点,另一个优点是没有活的乙型肝炎病毒及其他感染因子,价格亦较便宜,可以大规模生产制备以满足全社会需要。目前国外已经应用于临床。我国现已引进了酵母菌表达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基因工程疫苗生产线,近年内即可投入生产,以供国内广泛应用。那么,哪些人需要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我国是乙型肝炎高发区,而母婴传播(包括宫内感染、分娩期产道感染和产后早期感染)又是乙型肝炎病毒最重要的传播途径之一。因此我国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工作应以新生儿,学龄前儿童为主要对象。其次才是所谓的一般易感人群,即指与肝炎患者或乙型病毒携带者有密切接触者,尤其是处于流行区的接触者。另外还有性接触者、配偶、父母、儿女及生活护理者;医疗卫生工作人员中的产科、手术室、手术科室、传染科、口腔科、血库工作人员、检验科及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员。最后才是一般的健康人群。

如何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除新生儿出生后即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外,其他易感人群应先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表面抗体和乙型肝核心抗体。如果上述三项检查均为阴性者,即可定其为易感者,此时方可对他们注射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方法:

一般易感人群可按0、1、6(分别为开始接种时间、接种后1个月、接种后6个月)程序进行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的使用剂量是每次20微克。

由于母婴传播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途径之一,围产期传播又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最主要方式,因此,如何阻断是乙型肝炎预防的重要环节,目前常常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对所有孕妇于产前均应常规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二是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阴性的母亲所生婴儿可应用3000微克或2000微克剂量接种,程序同上。三是对上述两项检查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6小时肌肉注射1支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至出生后1个月如上法再注射一次。然后于出生后2、3、6个月龄时分别注射20微克乙型肝炎疫苗。使用该种方法可使围产期传播的阻断率达94%到97%。四是对单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而乙型肝炎e抗原阴性母亲所生婴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即按0、1、6月龄程序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2000微克。五是对不具备检查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地区,应对所有新生儿按0、1、6月龄程序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剂量为:3000微克。

虽然经上述方法阻断乙型肝炎的母婴传播,但有一部分新生儿由于在母体子宫内就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即所说的“宫内感染”。

由于胎儿在母体内尚未发育完全,乙型肝炎病毒侵入后,很容易出现乙型肝炎病毒基因与胎儿肝细胞基因发生整合,这种整合型的胎儿,尽管于分娩后即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和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依然不能使已有的感染消除,对这样的婴儿如何避免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目前仍缺乏有效的方法。

注射乙型肝炎疫苗后产生的抗体,其免疫力能持续多久?

研究表明,乙型肝炎疫苗诱生的抗体水平是随着注射后时间的延长而逐渐下降的。正常成年人免疫保护作用可持续7~9年,所以对免疫状况正常的成人及儿童,于接种三次乙型肝炎疫苗后的7年内可不需再次接种。对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母亲所生婴儿,接种疫苗后的保护作用可维持5年。因此,对上述人群应定期监测体内的抗体水平,如发现抗体水平不足;就应进行加强注射,其加强注射的乙型肝炎疫苗每次10微克即可。这样才能使其重新获得足够量的保护性抗体。对高危儿童在进行一次加强注射后如果乙型肝炎表面抗体水平再次降至保护水平以下时,应再次加强注射一次,直至成年。如果不能进行抗体水检测时,也可按每隔3~5年的时间注射一次的方法进行加强注射,直至成年。另外尚有少数人、虽然接种了乙型肝炎疫苗,但于接种后不产生抗体,我们称之为无应答者。对这部分人可重新进行一轮前述的0、1、6程序注射,有时可能收到免疫效果。

乙型肝炎疫苗有哪些副作用及禁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