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医治疗要点
1.血吸虫病属中医“蛊病…蛊疫”范畴。由感受益毒所致。
蛊毒初由皮毛而侵入肺区,浸及气管,下涉肠道。故急性期常见恶寒,高热,汗出,发疹,咳嗽或咳血,胸痛,以及腹痛,腹泻,便脓血等症状。及至慢性和晚期,蛊毒随经入脏,留着于肝脾,引起气郁,血瘀,水裹的病理改变,常以痞块,蛊胀,黄疸,虚损为特征,治疗当以祛“蛊毒”为要。
2.辨证施治
①肝郁脾虚热毒蕴肠
【临床表现】腹痛,腹泻,便脓血,里急后重,饮食乏味,舌淡,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健脾疏肝,清热解毒。
【方药】白头翁汤加减:白头翁15g,川连12g,秦皮10g,黄芩10g,白术12g,广木香10g,赤白芍各10g,当归12g,吴萸15g。②肝郁气滞脾胃虚弱
【临床表现】腹胀满,食后为甚,大小便涩,舌苔薄白,脉浮有力。
【治法】疏肝健脾,调气化滞。
【方药】四逆散加减:
柴胡6g,白芍10g,甘草6g,枳实6g,五敛子14g,党参20g,白术15g,陈皮6g,茯苓15g,砂仁12g,神曲6g。
③肝郁气滞湿滞肠胃
【临床表现】面色不华,形体消瘦,腹大胀满,胸。胁胀痛,饮食差,小便短少,苔白腻,脉细弦。
【治法】疏肝理气,行湿散满。
【方药】柴胡疏肝汤加减:柴胡12g,枳壳10g,芍药10g甘草6g,香附12g,川芎8g,莱菔子30g,楮实子26g,茯苓32g,白丁香20g。④脾虚失运水留胃肠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腹大坚满,胀痛,气急喘促,饮食较差,大小便不利,苔白微腻,脉细弦。
【治法】泻水逐饮,补脾益胃。
【方药】甘遂10g,大戟12g,瓜蒂26g,大枣(去核)32g。前三味共研末,或装人胶囊,每次服0.5~1g,每日1次,以大枣煎汤送服,清晨空服。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3.其它疗法
(1)中药针剂:以复方丹参注射液20~30inl,加10%葡萄糖300—500ml,静脉滴注。①消痞膏
【部位】肝区或脾区肿大处。
【药用】鳖甲180g,巴豆、白芷各30g,草乌、山奈各120g,细辛90g,广丹参360g,用麻油1000g,熬膏外敷,每当20g,3~5日更换一次。
【功效】化瘀消痞。②葱蜜膏
【部位】肝区硬变或脾区肿大处。一日一次,20天为一个疗程。一般治疗2~3个疗程,可使尿量增多,腹水消退。
(2)外敷法
【药用】白蜜500g,葱1000g,将葱捣烂,蜜调,每次取适量外敷,2~3日更换一次。
【功效】软坚化结消肿。
二、阿米巴肝脓肿
阿米巴肝脓肿是由溶组织阿米巴原虫侵袭引起的肝组织虫蚀样坏死区液化后形成。自原虫侵入至脓肿形成,平均需时1个月以上。
脓肿所在部位深浅不定,以大的单个为多见,约80%位于肝右叶,尤以右叶顶部居多,因右叶接纳来自肠阿米巴病主要病变的盲肠和升结肠的血液回流之故。因此阿米巴性肝脓肿是肠道阿米巴病最常见的合并症。
(一)临床表现
1.起病多较缓,以不规则发热、盗汗或突然高热、恶寒开始。
2.肝区持续性钝痛,深呼吸及体位变更时增剧,可放射至右肩部。
3.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或见脓血便。
4.肝肿大,有触痛,叩击痛。
5.多发性肝脓肿常有轻度黄疽。
6.部分病人可见局部皮肤红肿,肝脓肿较大者可触到波动感,病程久者可发生恶液质。
(二)诊断
1.有阿米巴痢疾或腹泻史。
2.长期不明原因的发热,应用抗菌素无效者,伴肝区疼痛,肿大,压痛或叩击痛,右下胸部局限性水肿及下胸部肋间局限性压痛。
3.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约1/3患者粪便中可找到阿米巴原虫;阿米巴抗体检测,阳性率为90%以上。
4.影像检查
x线检查:可见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有时出现胸腔积液。
超声检查;B超可见肝区出现边缘清晰的圆形或卵圆形的“无回声”区。诊断准确率达93%以上。
cT检查:诊断准确率可达90%以上,可检出脓肿小于1CM的病灶,若病灶内发现气体,则诊断更为可靠。
5.肝脏穿刺可抽出巧克力样脓液。
6.经抗阿米巴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三)鉴别诊断
1.细菌性肝脓肿:
临床表现与阿米巴肝脓肿极为相似,但病情较重,肝肿大压痛明显,白细胞总数可高达20×10/L,发病前常有败血症,胆道感染,或消化道化脓性感染的病史,抗阿米巴药治疗无效。B超及肝穿刺抽脓化验可帮助鉴别诊断。
2.原发性肝癌:
临床表现为肝大,质硬,肝区痛。多有肝炎或肝硬化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阳性,肝功能异常,肝穿活检可见肝脏肿瘤细胞。
3.胆囊炎、胆石症:
本病起病急骤,右上腹阵发性绞痛,急性发作时可有发热,寒战,恶心及呕吐,黄疸,右上腹局限性肌紧张且莫菲氏征阳性。B超可发现胆道结石或胆囊肿大,抗菌素治疗有效。
(四)西医治疗要点
1.给予足量有效的抗阿米巴药物。
2.对脓肿较大者应行穿刺抽脓或手术切开引流并局部应用抗菌素治疗。
3.必要时,给予血浆或新鲜血液,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
4.常用西药:如灭滴灵,吐根碱,氯喹等。
(1)灭滴灵(甲硝唑)
【作用及用途】对肠道及组织内阿米巴原虫有杀灭作用。其有r=1服方便,疗效高及毒性小的特点,是目前治疗阿米巴肝脓肿的首选药物。
【剂型与规格】片剂:200mg,注射液:50mg(10ml),100mg(20m1),500mg(100ml),1-25g(250m1),500rag(250ml)。
【剂量与用法】口服,每次400~800mg,每日3次。重者25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3—5天后改为口服。
【毒付作用及注意事项】可有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反应,少数有腹泻可偶见头痛,失眠、皮疹,白细胞减少等。小数病例有膀胱炎,排尿困难,肢体麻木及感觉异常,停药后可迅速恢复,哺乳期妇女及妊娠3个月内禁用,治疗期间应戒酒。
(2)吐根碱(依米丁)
【作用及用途】对阿米巴滋养体具有直接杀灭作用【剂型与规格】注射液:每支30rag(1m1),60(1m1)。
【剂量与用法】每次30mg,深部皮下注射,每日1~2次,连用6~10天。
【毒付作用及注意事项】本品易蓄积中毒,不宜长期连续使用,用药后期多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无力等不良反应:重症心脏病,高度贫血,肝肾功能明显减退者,老弱患者,孕妇,幼儿均禁用;注射前、后2小时必须卧床休息,检查心脏与血压有无改变,本品不可由静脉给药,也不可口服或作肌肉注射。
(3)氯喹
【作用及用途】本品在肝内的浓度几乎比血、尿中高500~600倍,故适用于阿米巴肝脓肿的治疗。
【剂型与规格】片剂:0.25g
【剂量与用法】口服:每次0.25g,每日2次。
【毒付作用及注意事项】服药后可有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反应,还可出现皮肤瘙痒、紫癜、脱毛、毛发变白、湿疹和剥脱性皮炎、牛皮癣、头痛、头昏、耳呜、眩晕、精神昏乱、角膜及视网膜变性等,若白细胞减少到4000以下应停药,孕妇忌用。
(五)中医治疗要点
1.本病属中医“肝痛…胁痛”等病的范畴由于饮食不洁,感受湿热病邪和虫毒,侵犯肠胃,内伤于肝,经脉受阻,气血瘀滞,热毒蕴结,粒肉腐肌积久成脓肿,因此治疗上当别虚实,有脓与无脓。
2.辨证施治
(1)肝经湿热型
【临床表现】高热、寒战、汗多,胸胁胀满疼痛,心中烦热,恶心呕吐,周身沉重疲困,大便不爽,小便短赤,舌红苔腻,脉弦。
【治法】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黄芩、栀子、车前子、黄柏各10g,泽泻6g,连翘、白头翁各15g,木通、甘草各5g。
(2)热毒成痈型
【I临床表现】壮热或持续高热,汗出不畅,胸胁胀痛。右胁下可触及包块,身热,大便秘结,面晦唇暗,舌暗红,苔黄,脉弦涩。
【治法】清热解毒,活血排脓。
【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银花30g,穿山甲、浙贝母、皂角刺、当归尾、赤芍、白芷、黄芩、栀子各10g,柴胡12g,甘草6g如疼痛剧烈者加乳香、没药;热重者加蒲公英、连翘等。
(3)正虚邪恋型
【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午后潮热,口干少津,右胁时时隐痛,伴头昏乏力,四肢酸软。舌红苔薄黄或花剥,脉虚细数。
【治法】扶正祛邪。
【方药】黄芪鳖甲散加减:炙黄芪、炙鳖甲各15g,柴胡、秦艽、茯苓、生地、知母、党参、地骨皮、白头翁各10g,如表现为阴虚发热者,去黄芪加青蒿、丹皮等,如为脾强胃弱者,改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味。
3.其它疗法
(1)针剌疗法
【取穴】肝俞、期门、阳陵泉、内关、足三里、支沟。
【方法】每次取3~4穴,用泻法,一日一次,5次为疗程。
【功能】疏肝和胃,行气活血。
(2)灸法
【取穴】肘尖(双侧)
【方法】以艾条各灸15分钟,一日一次,7天为疗程。
【功能】开中和胃,调理气血。
(3)外敷法
【药用】鲜水芋蔸500g,生大黄200g,香葱少许,捣烂外敷局部,每日更换1次,敷5~7天。
【功能】清热利湿,行气解郁。
三、细菌性肝脓肿
细菌性肝脓肿为一常见疾病,大都继发于体内其他部位的感染,部分是因肝外伤致病菌直接侵入肝脏或继发于内源性细菌感染,尚有少数是由于肝囊肿,肝针吸活检,治疗性肝动脉结扎或栓塞而继发感染引起。有些病例找不出确切原因,称为隐源性脓肿。胆道感染为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常见的感染菌为革兰氏阳性杆菌,大肠杆菌见于2/3的患者,革兰氏阳性球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化脓性链球菌,70年代后,由于厌氧菌培养技术逐趋完善,发现厌氧菌感染引起的肝脓肿的明显上升,主要为脆弱类杆菌及厌氧球菌,并常与需氧菌混合感染,脓肿为多发或单发性,散布于全肝,或局限于一叶。多发性肝脓肿直径可大于5cm,也可以小于2.5cm。病变多位于右半肝。大脓肿呈蜂窝状,可由许多小脓肿融合而成,充满脓液及坏死组织。脓肿亦可向邻近组织或器官侵袭,引起穿破并发症。
(一)临床表现
1.寒战、弛张型高热、寒热往来、甚至一日数次。
2.右上腹持续性胀痛、钝痛或绞痛,并可以放射至右肩。
3.食欲不振、乏力、恶心、呕吐或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咯血。
4.多发性肝脓肿较易引起黄疸。
5.肝肿大,有触痛、叩击痛。
(二)诊断
1.近期有胆道感染
败血症或腹部化脓性感染并出现细菌性肝脓肿的临床表现。
2.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血沉加快;血清转氨酶升高,部分患者血清总胆红素升高,大部分患者可见碱性磷酸酶升高。
3.影像检查
B超检查:可见肝区呈边缘模糊的液性暗区,周边回声增强,脓液粘稠时在液性暗区中出现散在的稀疏光点,此为未完全液化的坏死组织。准确率达85%~95%。
CT检查:对肝脓肿诊断的准确性不受肠道气体和体位的影响,还可标出脓肿空间位置,指导穿刺和导管引流。
x线检查:为诊断细菌性肝脓肿的重要方法,如脓肿位于肝右叶,常伴有右侧膈肌升高,活动受限、右侧肺不张,肺炎和胸腔积液等;脓肿位于肝左叶可见胃及十二指肠移位。
选择性肝动脉造影:对直径小于2cm,多发性小脓肿有诊断价值。有助于确定手术途径。
4.肝脏穿刺:
脓液多为黄白色,脓液细菌培养可阳性。
(三)鉴别诊断
1.膈下脓肿:
继发于急性阑尾穿孔、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和腹部手术后,全身反应较轻,寒战高热也不明显,除局部疼痛外,常有肩部放射痛。
B超、X线检查可提示脓肿部位。
2.阿米巴肝脓肿混合感染:
目前单纯阿米巴性肝脓肿并不多见,常伴有细菌感染,脓液呈黄绿色或土黄色,约90%细菌培养可发现致病菌。B超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
3.肝内胆管结合合并感染:
临床表现与肝脓肿相似,但X线、超、cT检查无肝脓肿影像。
(四)西医治疗要点
1.给予足量有效的抗菌素
2.参考脓液培养及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尽早、足量、联合用药,治疗时间至少需10~14天以上。
3.对脓肿较大者应行穿刺抽脓或手术切开引流并局部应用抗菌素治疗。
4.必要时,给予血浆或新鲜血液,适量补充各种维生素。
5.葡萄球菌引起的肝脓肿首选青霉素,次选红霉素;对青霉素耐药者可用先锋Ⅵ、复达欣等;大肠杆菌引起的肝脓肿,可选用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
6.有下列情况者宜手术治疗
(1)脓液粘稠或坏死组织较多,妨碍穿刺引流者。
(2)巨大肝脓肿(大于10cm以上)。
(3)肝左叶脓肿或位置过深,经药物治疗无效,又不适宜穿刺者。
(4)脓肿呈多发性而难以穿刺者。
(5)脓肿已穿破至胸腔、腹腔者。